世界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感悟与思考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感悟与思考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我们都熟悉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也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是这种变化的关键,而它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人类的社会及文化,从而体现出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
近年来,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们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物。
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也使我们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预测未来发展动态,制定更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方针。
至于乌托邦般的做法,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无助于实施有力的改革。
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尤为重要,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各种变化的宏观趋势,对社会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在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解决问题。
此外,认识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时,能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以往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不仅对国家及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规律。
一个个体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世界,从而实现个人及社会的更大价值。
人类生活的世界,永远充满着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但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并基于此做出恰当的决策,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方向,实现社会及个人的最大价值。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发展的规律 4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 结语: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
人发展
1
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所有的知识和理解都源自于实践。人类通过实践探索和 操作,获得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 认识的源泉
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 合
在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过程中,我们必 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是我们 行动的指南;而主观能动性则是指我们在 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己的 能力和创造力,以实现更好的实践效果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实践获 取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改造 世界;同时,改造世界的过程又 反过来推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发展的规律
1
2
3
4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 一个不断循环往复
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我们必须坚持真理与价值 的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 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5
结语: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1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
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实践与认识统一的重要 途径。我们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要 根据实践的结果来修正和完善理论。只有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实践与认识 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客观规律”,它们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把握了这些规律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都非常重要。
一、量变和质变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当一种物质的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
例如,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发生爆炸。
在社会上,也有许多事物由于数量累积,最终导致质变,比如人类的人口增长、技术的发展等。
二、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具有周期性的,周期性规律可以在生物、天文、地理、社会等领域中得到体现。
例如,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人体的生理周期、经济波动的周期等。
三、矛盾运动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由相互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统一的结果。
例如,生与死、收与支、阴与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联合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联合发展的过程,每个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经济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需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政治稳定。
五、前进性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
这个规律凸显了物质世界发展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进步、科技发展和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方面。
总之,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对一切物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特征的总称。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的概念及特点物质世界是指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包括了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事物。
物质世界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变化性。
多样性体现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形态的物质,以及各种各样的物体、生物等。
变化性体现在物质世界中的物质不断发生着运动、变化和转化,不断演化着。
二、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1. 运动规律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运动规律包括了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运动、曲线运动等。
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力和物体的质量。
2. 能量转化规律能量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属性,能量的转化是物质世界中的重要规律。
能量转化包括了能量的传递、转移和转化。
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如热能的传递。
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 物质结构与组成规律物质世界中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和组成方式。
物质结构与组成规律包括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键的形成和物质的晶体结构等。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根据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或共享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晶体结构是物质中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形成的有序结构。
4. 生命规律生命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具有生长、繁殖、代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规律包括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等。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指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不同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遗传与进化是指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以及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的适应和变化。
5. 宇宙演化规律物质世界存在着宇宙的演化过程,宇宙演化规律包括了宇宙起源、宇宙膨胀和宇宙结构的形成等。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高密度和极高温度的初始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开始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运动的。
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准备性的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
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
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