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1982年《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是指国 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 的最高权力。
2.宪法的基本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是指作为一 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 力。
2.宪法的基本原则
(3)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 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 民主的原则把国家事务法 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 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 财产权:公民对其合法财产享有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保 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案例4】老人手持《宪法》抗强拆
• 北京63岁老人黄振沄的房子挺立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 中。4月1日上午,当强制搬迁的人员来到他家,黄振 沄拿着一本《宪法》进行抵制,使得这座建于清朝的 院落暂时保留了下来。 • 据称,这是修宪后北京市第一例抵制强制搬迁的事件。 这本新《宪法》中有一页被老黄用蓝色圆珠笔划出这 样一些字句:“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 侵犯。”
宪法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认识宪法
⑶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 法律更为严格。
制定程序
宪 法 普通法律
修改程序
由国家成立专门委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 员会起草,提交全国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 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以上的多数通过。 由全国人大或其常 委会制定 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 数通过。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权利的同时,也规 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第七课_维护宪法权威_当好国家公民

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第七课_维护宪法权威_当好国家公民
(三)增强公民意识,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
某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接到通知,本专业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 学校大会堂去,参加学校所在地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活动。对此,有以 下三种观点:
1、你赞同以上哪个观点? 2、从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
主子和奴才依然存在
•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责任意识、参与意识 与互助精神等,当面 对共同的灾难之时, 大家应该彼此共同守 望,遥相呼应,同呼 吸共命运。 • 只有当这些精神成为 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时 候,那么我们的社会 才会趋于成熟。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意识
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第二,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 则。 第三,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总 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
章程。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青年学
生应提高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增强公民意识,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
行公民义务。
作业:组织一次法制宣传活动。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
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
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
济的权利等。
2、公民行使权利,必须遵守宪法和法
律的规定。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参军光荣:公民应征入伍
(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维护宪法
在某市举行的中职学校18周岁成人仪式上,上 千名18周岁的青年,面对国旗,举起右手,握紧拳头,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名义,庄严宣誓:“我将 捍卫神圣的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遵守宪法和法 律,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自觉遵 守社会公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 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我立志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中华 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艰苦创业,奋斗 终生。”

职业道德与法律17——维护宪法的权威

职业道德与法律17——维护宪法的权威

32——17 职业道德与法律一、维护宪法的权威新授 1知识目标: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能力目标: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情感目标: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板书设计】见最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一、维护宪法的权威〖复习〗中职学生应该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导入新课〗【创境激趣】材料1: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认识。

我们要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讲授新课〗一、维护宪法的权威(板书)(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板书)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板书)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初中所学宪法知识,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宪法内容根本性的认识。

〈设置问题〉1.在我们的国家生活中,哪些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我国宪法对这些问题都做了哪些规定?学生对照教材找出答案,教师予以正确点评,利用课件,以图表形式归纳宪法内容根本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普通法律(刑法,民法)法条规定,以与宪法作内容方面的对比,强调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2)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2)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课题: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3.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教学重点: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树立人权意识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把这个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而要树立公民意识,就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在我国,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

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把认真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达成增强公民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增强公民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些规定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更需要学生认同和接受。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学,不仅要解决认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思想转变的问题,而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难以实现的变革。

解决这一难点,既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教学时数:理论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展示材料:某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接到通知,本专业年满18周岁的同学都到学校大会堂去,参加学校所在地的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活动。

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小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小王:我们现在参加实习,这么紧张劳累,还参加什么人大代表选举?小李:学校让我去,我就去,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与我关系不大。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案例(3篇)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张某,系某市某区某村村民。

2015年,某市市政府决定在该村征收土地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张某所在村部分村民对征收补偿方案存在异议,经多次协商未果。

2016年,市政府依法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对张某所在的村庄进行征收。

张某不服,认为征收补偿决定损害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市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

三、案件审理过程某市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认真审查了市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及相关证据,听取了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并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取证。

四、判决结果某市人民法院认为,市政府在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前,依法进行了公示、听证等程序,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征收补偿决定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法律规定。

原告张某认为征收补偿决定损害了其合法权益,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予以支持。

综上,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

五、案例评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案例,具有以下特点:1. 依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某市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市政府作出的征收补偿决定进行了审查,确保了判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2. 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某市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取证,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3. 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某市人民法院通过依法驳回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提醒行政机关在作出征收补偿决定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征收补偿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 提高司法公信力。

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本案,维护了宪法法律权威,提高了司法公信力,有利于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良好形象。

六、启示与借鉴本案对今后的司法实践具有以下启示与借鉴意义:1. 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司法公正。

维护宪法的法律案例(3篇)

维护宪法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男,30岁,某市居民。

被告某市政府。

原告张某某因不服某市政府在征收其房屋过程中侵犯其宪法权利,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张某某诉称,2018年,某市政府在征收其房屋过程中,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保障其住宅安全,也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给予其合理的补偿。

原告认为,某市政府的行为侵犯了其宪法权利,请求法院判决撤销某市政府的征收决定,并赔偿其经济损失。

被告某市政府辩称,征收原告房屋是依法进行的,征收程序合法,补偿标准合理。

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某市政府在征收原告房屋过程中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宪法权利。

三、法院审理过程1. 庭审调查在庭审过程中,原告张某某提交了相关证据,证明某市政府在征收其房屋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

被告某市政府则提交了征收决定书、征收补偿方案等证据,证明征收行为合法。

2. 证据认定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张某某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某市政府在征收其房屋过程中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保障原告的住宅安全;(2)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给予原告合理的补偿。

3. 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结合本案事实,法院认为某市政府在征收原告房屋过程中侵犯了原告的宪法权利。

据此,法院判决如下:(1)撤销某市政府的征收决定;(2)某市政府应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按照合理补偿标准,对原告张某某进行补偿。

四、案例评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宪法权利纠纷案件。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宪法原则,依法保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1. 宪法原则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宪法原则的适用,保障了原告的宪法权利。

2. 宪法权利的保障宪法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维护宪法的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二)

维护宪法的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二)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 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 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 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 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衽计 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 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案例:王先生的父母年迈,王先生 以自己住房拥挤为由,想把赡养父 母的责任推给自己的两个姐姐。他 说:以后父母去世了,他们那十多 万元存款就归你们两个了,我放弃 继承财产的权利,也放弃抚养父母 的义务。 问题思考:同学们认为王先生的做 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 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 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们社会 主义国家中,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 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 利的公民,只有把认真行使公民权利和自学 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另外,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义务是不可以放 弃的。只要父母履行了对子女的抚养义务, 子女就应该担负赡养父母的义务。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 公民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得,主要包括三个基本 方面: 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思 想自由权等);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参政 权、议政权、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 利(如工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婚姻自由权等),
同学们看了这个案例,思考两个问 题: (1)学校和教官的做法有没侵犯学 生的权利?如果有侵犯的话,侵犯 了学生的哪些权利呢? (2)如果你是该校的学生,你的被 子被教官扔到了地上或者你的鞋带 被剪断了,你会怎么做?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卫校教案 NO:※—重点Δ—难点一、导入ﻩ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就是一个总章程,就是国家得根本大法。

”那么,为什么说宪法就是一个国家得总章程,就是国家得根本大法呢?我们如何理解宪法得权威?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得权威?这就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得内容。

二、宪法就是治国安邦得总章程,具有最高得法律效力1、观瞧我国得法律体系得图表与列举《刑法》等三部法律得条文.问:三部法律得第一条规定有何共同得地方?它说明了什么?法律体系补充:民法商法:主要法律(民法通则、物权法),其她相关法律(合同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继承法、收养法、海商法等)。

行政法:主要法律(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档案法等).经济法:主要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其她相关法律(公司法、反垄断法、统计法、票据法、担保法等)。

社会法:主要法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

刑法。

程序法:主要法律(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其她相关法律(仲裁法等)。

教师点拨:三部法律都就是根据宪法制定,说明宪法就是其她法律得立法基础与立法依据,普通法律就是宪法得具体化.2、宪法规定国家得根本制度与根本任务。

宪法得条文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就是如何规定我国得国体与根本政治制度,从而理解宪法得法律效力。

3、思考“孙志刚事件”案例。

教师点拨:“孙志刚事件”说明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得权威,法律、行政法规得内容与精神都不得与宪法得原则与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4、宪法得制定与修改程序教师点拨:对宪法制定与修改要规定如此严格得程序,就是因为宪法就是国家得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得权威,就是其她法律制定得依据。

宪法变动肯定会引起一系列普通法律随之而作必要得修改,所以,保护宪法得稳定性非常重要,宪法不能随意制定与修改。

5、小结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就是其她法律得母法。

从内容上瞧,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得根本问题;从地位与效力上瞧,宪法具有最高得法律地位与效力;从制定与修改得程序上瞧,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宪法就是国家得根本大法,就是治国安邦得总章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点
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法律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主要是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

(一)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
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问题。

提问:你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哪些制度和问题是根本的?
2.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提问:效力最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严格性。

提问: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是怎样的?
全国人大对一般法律的修改,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人大代表联名就可以提出,由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大代表联名才能提出,并需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齐玉苓案与违宪审查。

(三)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此后,先后制定颁布的宪法分别是: 1954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和现行的 1982 年宪法。

现行宪法于 1982 年 12 月 4 日通过。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全国人大先后于 1988 年 4月、 1993 年 3 月、1999 年 3 月、 2004 年 3 月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从而使这部宪法更加完善。

(二)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现行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三、我国的基本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说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三)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选举产生,受它监督,向它负责
(四)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我国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合作的基本方针,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为合作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统一战线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4.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总和,它包括选举组织、程序和方法等,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选举原则是选举制度的精髓,二、
5.单一制下的地方制度
单一制是国家结构形式问题。

所谓国家结构形式是指调整国家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形式。

现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国务院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概念:
第一,公民,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

所谓国籍,就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我国《宪法》第 33 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国籍是一种法律资格或者身份,表明个人对特定国家的隶属关系。

一个人只要具有某一国家的国籍,便与该国具有一种管辖和被管辖,保护和被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

就国内法而言,原则上公民可以享有宪法等国内法规定的一切权利(选举权),同时负担一切义务(服兵役)。

就国际法而言,要受该国的属人管辖,同时受本国的外交保护。

第二,国籍如何取得(原始国籍)1.双系、单系(父亲)血统原则2.出生地原则3.混合原则?父母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原则上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定居在外国且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即不具有中国国籍;?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并定居中国,且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