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课总结 期末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指明现阶段社会的性质,第二层含义指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二是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

“左”的思想总想快一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遭受挫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可行,跳到另一个极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 解析

1)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2)多层次:根据地区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

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开放。

2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原则: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平等互利

3、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4 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社会生产和资本流动全球化,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种密切的世界联系,再回到闭关自守的状态下进行自己的建设。

第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选择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就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而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客观上要求打开国门,面向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积极参与竞争合作,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对外开放也是我国从国情出发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当前的现实困难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发挥后发优势,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鼓励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是创新的必备条件,因为我们只有分清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科学的合理的,什么是假冒的错误的,我们才有可能发现创造出美的科学的合理的事物。但是如果缺乏把握灵感的能力,当灵感来临时我们不知道,让它们悄悄溜走了,当然也不可能有创新。把握灵感的能力包括对创新的强烈愿望,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等。其实触发灵感的事情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把握,能不能把握。抓住了灵感,有了创新还不够,还必须把创新成果尽量扩大化,这就需要推理能力。

用推理的方法对某个事物道理进行延伸,尽量延伸,有时候你会发现延伸出来的道理会与原来的道理相差很远很远,甚至在别人看来就是不同的两个事情,这就是创新。推理让我们能够举一反三,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想象力是推理的关键,还有推理的技巧,推理的强烈

愿望都是推理的必备条件。要善于比较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它们的区别和根本原因。得出根本原因后就能提出解决问题根本原因的根本战略方针,再得出长期方针,短期方针,最后到确定当前目标任务。所以说推理不仅能让我们明确更多道理,还能从道理反推到实践,将道理用于指导实践,这也是创新.

2 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3 自主创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要素:创新资源(人、财、物等)、创新战略(思路、规划等)、创新体制机制(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等)、创新环境(社会、资本、法律、政策、文化等)。

六和平与发展

1 什么是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由此可见,和平是相对与战争而言的,和平即非战争状态。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的灾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计算:世界文明5000年的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大小14550多次战争,和平期只有392年,若把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小时在打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痛苦、眼泪、生离死别,失去家园,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正因为如此,和平一直成为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追求的结果——新的世界大战不可能打起来,和平已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平已成为是当今时代主题。

2 什么是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二战之后,世界总体趋于和平,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

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意识到了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经

济出现空前大发展,世界生产总值不断增长,2007年世界年生产总值达到50万亿美

元,年人均产值增加三倍以上,达到约5000美元。说明了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3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3)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决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根本因素第二,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

第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崛起,和平力量还在继续增

长,联合图强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既是中国崛起所依赖的条件,又是崛起后的中国不对外威胁的保证。我们常说,中国的和平崛起,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无法进行的

.

七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1 如何理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