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实践环节课程
教育实习
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学生的 教育教学能力。
社会实践
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 适应能力。
毕业论文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体育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知 识、技能和技巧,使学生了解
04
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组织
课外体育活动安排
日常锻炼
组织学生参加日常体育锻炼,如晨跑、课间操等,以提高学生的身 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体育俱乐部
成立各类体育俱乐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由学生自主管理 ,定期组织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文化节
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展示学生的体育成果,如运动会、篮球赛、足 球赛等,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
3
个性化教学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 习效果等方面。
终结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比 赛成绩等方面。
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对学生进 行全面评价。
包括运动训练学原理、运 动训练方法等,培养学生 的运动训练理论素养。
专业技术课程
田径类课程
包括田径运动技术、田径 运动训练等,培养学生的 田径运动技能。
球类课程
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 球类运动技术、战术等, 培养学生的球类运动技能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到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3、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社会体育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6、具有一定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干学科:体育学、公共管理四、核心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

五、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六、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一)通识教育平台注:专业课程中的限选课,学生限选一项,11个学分;方向课(一)或(二)模块中的课程,学生限选一个方向,修满16学分。

七、实践创新平台计划八、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规定与实施细则(一)教学安排:本专业培养方案以4年学制进行安排设计。

全学程安排共约166周,其中教育教学约154周。

第一学期按18周,第二至七学期按20周安排教育教学(含复习考核),第八学期按16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含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及复习考核等)。

(二)考核及成绩记载、学分绩点计算及效用:1、必修课: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类。

2、本院选修课,一律实行考查,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讨论、提交作业或论文等,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与不及格报,及格与及格以上者给予相应的学分和绩点。

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一、专业介绍为了适应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我校于1995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

1999年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社会体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

本专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要求,充分整合我院优势教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体育休闲特色,并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具备良好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掌握多项社会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推广、指导、经营与开发等活动;3.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求;三、培养特色(一)目标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别于传统体育领域中各类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最主要培养特色。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总体培养目标: 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试点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 实施“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的专业教育, 培养思想素质好、学科基础知识宽厚、专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胜任各类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体育教学与训练、俱乐部管理和体育航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体育专业要求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接受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经营管理、运动康复、体育休闲、航模制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竞赛裁判或体育航模制作、研发等方面从事具体的各项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1.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实干创新的精神和勤奋、团结协作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备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健身指导和初、中级航空模型的制作工艺能力;3.掌握体育锻炼、健身、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达到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8、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能在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训练、业余体育训练、竞赛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或体育航空模型科技活动指导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自信、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积极发挥社会体育的作用,培养出一批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才。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方案:
一、拓展社会体育课程
通过拓展社会体育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培养他们团队合作、领导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建立社会体育导师制度
建立社会体育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个人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体育训练计划,解答体育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展社会体育竞赛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体育竞赛,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创建“社会体育之星”计划
设立“社会体育之星”计划,每年评选出一批在社会体育领域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五、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与社会体育机构合作
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体育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活动,促进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体育发展平台。

六、建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建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对学生在体育技能、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方案,达到有效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目的。

以上是我校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培养出更多积极向上的社会体育人才,为我校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浅谈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的诸 多课程 ,出于 教学 成本 的考 虑 ,由原 本的 应该 学生 自主 选择 变为 由系 里 商议 决 定开 设的 课程 ,原 本开 设 的多种 选择 课程 也只 是一 个形 式 ;课程 设 置 门类较 多 但主 导方 向模 糊 ,也是 由 于教学 成本 考虑 开设 一些 学校 现有 的课 程, 导致课 程开 设 的门类 虽 多,但 主导方 向模 糊 。 定性 因素 ,是 实现 教学 目标 ,提高 教学 质量 最主 要 的手段 专 业课 程设 置 3 . 3场地 设施 不足或 缺 乏 我校社 会体育 专业课 程因客观 条件 的制 约 ,课 程的开 展受到 了极大 的限 直接 关 系到 人才培 养 的质量 ,课程 的设 置应该 紧 紧 围绕 专业 的培 养 目标 。 只 能开展一些对 体育场地 的要 求较 小或现有场 地的课程 , 在课程设 置中缺 我校于 2 0 0 2 年开设 社会体育 专业, 但 由于专业 开设 的历 史较短 , 其 培养 制。 目标 、课程 体系 、培养模 式等都 处在一个 不断发 展、完 善的过程 中 。为了科 乏高端体育休 闲娱乐项 目,一些 比较流行 如:水上运动 、高尔夫球等 因缺乏场 无法 开展;游泳 、门球等也 因场地的缺乏 ,在校 学合 理的规 划人才 培养方 案,对 我校社会 体育专 业 2 0 0 7 — 2 0 1 2年的人才 培养 地等原 因课 程开设受到 限制 , 课程 开展限制 多, 课 时等 受到 限制 , 有些课 程只是一个走 过场的形 式, 方 案进行 认真 的研 究和 分析 ,发 现社会体 育专 业人才培 养方案 中存在 的一些 外开展 , 乒乓球 、 台球 、 健 美运动的场馆 面积有 限, 环境设施较 差, 问题 ,并对 产 生这些 问题 的原 因进行分 析 ,对 于如何合 理 的构 建社会 体育专 影响 了教学的质量 ; 缺乏专 门的瑜 伽室 、 跆拳道馆 、 游 泳馆等教学环 境 , 业 课程体 系 ,培 养 出符 合社会 与市场 需求的 高质量 的社 会体育 专业人 才 ,提 影响 了学生学习 的积 极 眭: 出一些 意见及建 议 ,为 社会体育 专业人才 培养方 案的课 程设置提 供参考 。 这些 因素都影响着 我校 社会体育专 业的课程设置 , 制约 了我校社会体 育 专业 的 2 我校社 会体育 专业人 才培养方 案的课 程设置与 实施过 程中存在 的问题 发展 ,对我校培养 出高质量 的社会 体育专业高级 人才产生 限制 。 2 . 1 人才 培养 方案 课程 设置 中存 在 的问题 4 对 策及 建议 2 . 1 . 1培 养 目标 与课程 体 系不 相适 应 :我校 社会 体 育专 业 的培养 目标 4 . 1 加 大师 资 队伍 建 设力度 师 资 队伍 的结构 很 大程度 上 影响 了课程 的 设置 ,加 大师 资 队伍 的建设 之一 为培 养 社会 体育 指导 员 ,通过 分析 我校 社 会体 育专 业 的人才 培养 方 案 发现 , 开设 的课 程与 培养 社会 体育 指 导员 的 目标相 关性 比较 小 ,而 且通 过 力 度 ,让 原有 的体 育教 育专 业毕 业 的教师 通过 进修 、 自学等 方式 , 改变 自 访谈 一些 同学 ,发现 大 多数 的学 生并 不 了解 社 会体 育指 导 员的具 体 工作 内 己的 知识 结构 体系 ,适 应社 会体 育专 业 的教学 需要 , 改变师 资 队伍 结构 , I 教师 ,增加 本 容 ,对 于这 个职 、 I 应 该 具备 何种职 业 技能 、需 要 了解和 掌 握哪些 知 识体 系 同时 不断 引进 或外 聘 既有知 识又 有丰 富经 验 的社会 体育 专 、 两代 ”教师 互相促 进 共 同发 展 以促进 教学 质量 口 。鼓励 也 是只 知其 一不 知其 二 。从 中可 以看 出 ,与这 一 培养 目标 相对 应 的课程 在 专业 的活 力 ,让 “ 教师 不断 的进 修 ,提 高 自己的知识 水平 , 以便 更 好 的指 导 学生 的学 习 。 设 置或 实施 过程 中存 在着 一定 的缺 陷 。 4 . 2体育 场馆 设施 建设 2 . 1 . 2 课程 设 置 门类 较 多但 主导 方 向模糊 : 由于许 多 的课 程设 置与 培 体育 设施 是课 程 设置 的基 础 ,加强 体育设 施 建设 ,是 社会 体育 专业 课 养 目标 的相 关性 不 强 ,使得 课程 的 门类较 多 ,但 开设 方 向比较 零散 ,没 有 统 一 的主 导方 向。 程 的 以开展 的保 障 。在体 育场 馆建 设 中最关键 的因素 之 ‘ 是资 金 问题 。 而 2 . 1 . 3 课程 门类众 多但 学 时有 限 :许多 比较 普及 的大 众体 育项 目如游 在体 育场 馆 的建 设 中如游 泳馆 建设 ,建 议可 以通 过 同社会 上 的企业 或组 织 泳 、健 美 操 、网球 、羽 毛球 、乒乓 球 、篮球 、足 球 、体操 、武 术 、 田径 、 联 合投 资 ,达到 双赢 的效 益 ,既解 决我 校体 育场 馆建 设 中的经 费 问题 ,课 瑜 伽等 等 均有 开设 ,然而 除 了作为 主项 提高 的项 目外 ,其他课 程 只有 十几 程 设置 或开 展 中遇 到的场 馆不 足 问题 ,又能 促进 全 民健 身计划 的 开展 。或 到二 十多 个 学时 ,再 加上 学生 精力 有 限,面 临就 业 时才 发现 自己没有 真正 者 与我 校乐 森 田径场 建设 的途 径一 样 ,通过 校友 回报 母校 ,以捐 赠或 其他 方 式 ,使学校 体育 场馆 建设 中 的资金 问题 得到解 决 。 掌握 一项 运动 。 2 . 2人才 培养 方案 在实 施过 程 中出现 的 问题 4 . 3 教 学成 本投 入及 实践环 境 的建设 通 过财 政拨 款增 加教 育经 费 的投入 ;调 整 学费 的使用 比例 ,加大 课程 实践 是证 明理 论 的唯 一真 理 ,人才 培养 方案 制 定后 ,在 实 际的实 施过 设 置 的投入 力度 ;学校 体育 场所有 偿对 外 开放 ,增 加学 校收 入 ,用于 改 善 程 中存在 一些 问题 : 2 . 2 . 1 有些 课程 在设 置 中都有 所 设计 ,然 而在 实 际的实 施过 程 中 ,由 体 育设 施 ,通 过加 大教 学成 本 的投 入 ,使我 校 社会 体育 专业 的课 程设 置 限 于 一些 原 因一些 课程 没有 得 到很好 的开展 ,如 :艺 术性 限定 性选 修课 也 由 制 减 小 ,课 程设 置更 加合 理 、规范 。 通 过加 强 同社 会上 的健 身俱 乐部 、健 身会 所 、晨练 点 以及社 区 体育锻 于 一些 原 因最后 变 为全校 性 公共选 修 课一 样 ;专业 方 向特色 课程 中的非 限 定 性选 修课 设计 的诸 多课 程 , 由于 一些原 因也 由原 本 的应该 学 生 自主选 择 炼 点等 实 践场 所 的联 系,建 立 实践平 台 ,拓展 学 生的 实践 能力 ,促进 学 生 能力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教学、指导、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体育理论素养、教学指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教学、指导、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素养,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工作;3. 培养学生具备教学指导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教学和指导工作;4. 培养学生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管理体育项目和团队;5.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

三、培养课程及学分要求1. 体育理论基础:包括体育科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共计XX学分;2. 体育教学指导:包括体育教育学、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体育训练学等,共计XX学分;3. 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律等,共计XX学分;4. 专业实践:包括社会体育实践、专业实习等,共计XX学分;5. 创新研究:包括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等,共计XX 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1. 社会体育实践:通过参与社会体育项目、社会体育组织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 专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体育教育机构、体育社团、体育企业等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五、质量评价与学位授予1. 通过期末考核、实践教学成绩、论文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 学生须完成规定学分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学士学位。

六、就业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体育教育机构、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产业企业、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体育教学、指导、管理等工作。

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工作或高等教育工作。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专业代码:040205 专业名称:社会体育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够在社会体育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市场开发与营销、体育教学及体育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如下: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系统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指导大众文体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运动技术。

4.掌握健身指导与服务、体育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策划和组织的基本能力;注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

5.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社会体育及其产生发展的动态趋势;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或相关职业标准中级或以上水平,应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或相关职业标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7.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三、服务面向及专业专业特色服务面向面向城乡社区、各类体育娱乐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会、各类体育社团、体育中介公司、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部门;各体育运动协会、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中小学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2.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师范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 总结2006版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经验,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体现本专业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面宽、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基本规格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运动技能。

具有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3)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
1. 基本学制为4年。

2. 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四、培养模式
以“二分三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基本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与拓展教育。

大体在第一、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四学年进行专业方向与拓展教育。

2. 自主发展模式
(1)双学位培养模式
(2)本科双专业辅修培养模式
(3)一本一专双专业辅修培养模式
(4)面向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课程班
五、毕业要求
1. 学分要求
修完本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获得155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42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核心与拓展课程86学分,专业实践为27学分。

另外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

2. 毕业条件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且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

六、获得学士学位条件
1. 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海南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若干规定》。

2. 学生修满另一学科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学分并完成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符合双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学校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修满辅修课程的学分,符合《海南师范大学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者,颁发辅修专业证书。

七、时间安排
八、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
(二)课程安排
1.通识教育课程安排表(42学分)
注: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影片或电视节目;考察少管所、戒毒所、旁听法庭审判等。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影片及电视节目等。

3.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开展大学生辩论赛、组织社会实践专题考察等。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学科专题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专题考察等。

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53学分)
3.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33学分)
4.实践课程(必修课,27学分)
九、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1.辅修专科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为其它专业学生设置)一本一专培养方案
2.双学位、双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为其它专业学生设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必修课(48学分)
执笔人:校对人:审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