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秦兵马俑1教学反思 语文A版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11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11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1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本文我用一课时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简略: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兵马俑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描写兵马俑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一、引导掌握自学技巧《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所以我认为除了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还应该体现多种自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略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
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
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充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阅读体验。
接着我通过采用重点突破法,告诉学生刚才大家所说的内容在文章中有一句话都概括了,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找出过渡段,同时也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同时体会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接下来就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课文两端延伸,再来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大块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句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过渡段的作用于,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等都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在学习时注意唤醒学生学习的经验,在第五单元中还学到过哪些类似的句子,意在指导学生学法可以举一反三,掌握了一种方法可以指导自己读懂相同结构类型的段落。
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举例:针对文章结构分析难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描绘秦兵马俑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步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流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词汇和写作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伫立”、“昂首”等词汇的运用,以及对比手法的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秦兵马俑相关的问题,如:“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兵马俑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等。
《秦兵马俑》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
1.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认识到秦兵马俑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地位;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古代艺术的尊重;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描绘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批判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பைடு நூலகம்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新教材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们围绕《秦兵马俑》一文,学习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兵马俑的规模、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以下内容: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教学这一部分资料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述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
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方。
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
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潜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2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
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面。
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
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确实,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以教师的感悟去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上缺少共鸣,只有少数学生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深入研读文本,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
这一段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看着同学的发言得到了肯定,而且能上黑板写自己感悟到的词,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要求发言,而且为了言之有理,学生细细地研读了文中词句,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我觉得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311月下旬我执教了小学五年级阅读课《秦兵马俑》,听了许多老师的点评,感触颇多。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老师们提出的许建议多合理化,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选篇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选篇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__,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
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__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
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课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
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__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
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
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
又如教学完第9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
有的。
”说一段话,加强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字串3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
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反思(通用3篇)

《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反思(通用3篇)《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反思(通用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精心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反思(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的军阵、神态,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之一。
这篇课文语言精练、词语丰富、段落清楚,从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来讲是训练学生丰富语言和运用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教材。
但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其见识少,缺少主观性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
我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是采取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审清题意,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
2、初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第1、2、3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上的第1、2题。
1、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本课的重点是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是课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马俑军阵这一段的课文理解。
所以,我在突破这个难点是作以下尝试,先让学生报名参加:①军事家、②文学家、③美术家、④导游哪个组,并给每个组出了题目:①军事家:你认为秦始皇是怎样安排军阵的?②文学家:在观察军阵时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③美术家:你能把这幅军阵图画下来吗?④导游:你能给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写几句导游词吗?然后分组进行活动,最后各组交流。
由于是大家自己喜欢的题目,讨论时大家非常热烈,交流时也特别认真,其效果也比拟好。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学生喜欢学的,有兴趣的参与其表现也比拟积极,受到的效果也比拟好。
因为,我安排了四个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小组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们学得快乐,收到的效果也比拟好的。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
我让同学们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向同学们讲解了文章就是围绕这句中心句展开的,并细讲了这句话在文中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迅速理清全文脉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再次,说明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这些方法的讲解上,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在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时,光是书本上的一些数据,是无法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得,所以我找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恢弘的气势。
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2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精选4篇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精选4篇语文教学不仅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我的眼睛来观察。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4篇《秦兵马俑》教后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的写作思路。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篇一今天我上了秦兵马俑课。
课前,我认为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学习,多方面提高语文技能。
然而,由于以往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低下。
问题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兵马俑的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较初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拥有的兵马俑类型,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兵马俑。
一名学生模拟,一名学生离开书本进行介绍,其他学生结合文本材料评估他们的模拟和介绍。
这个链接不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文本,体验文本语言的魅力。
学生须首先理解模拟,学生在离开书本时须内化,学生在想要评估时须理解,并且在介绍学生时能够欣赏到原文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到达这个阶段时,我们担心学生的书没有被读回家,所以我们指定了几个学生分别阅读4到9个自然章节。
结果,这一阶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单调的阅读中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导致后来的合作效果不佳。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环节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的第十自然段中无法很好地体验和扩展。
较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课文。
学习课文后,你对秦俑印象较深的'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
然后选择黑板上的单词,谈谈阅读课文的经验。
这不仅是对文本的总结,也是对语言的积累,并将语言用于言语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由于缺乏教学时间,我决定不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遗憾的是,这一联系尚未实现。
上课就像下棋。
一个不小心的举动就会使全班失去信心。
今后重点章节教学设计要细化,教学计划要完整,无特殊情况。
不要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秦兵马俑》教后反思篇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倡导多角度、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7篇)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7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7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篇1三天内两次公开课,一次校内,一次送教下乡,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教学对象,留给我的是“一课一得”的思考。
当我根据教学进度,确定公开课内容时,我就锁定《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说明性散文,从内容上看,课文从三个大的方面介绍了兵马俑的特点,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及首尾呼应的方法,是孩子们仿写说明文的极好范文;从价值上说,作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秦兵马俑堪称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从文章的表达与语言上说,说明方法多样,表达形式活泼,语言准确生动,四字词语众多,描写细腻,赋予想象,是孩子们进行语言积累的极好素材;从文章类别上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作公开课教学,能凸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根据这篇文章的选编意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体会秦兵马俑的神态、气势和作者的说明方法上。
我努力渗透以下教学理念:1、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学;2、把读书感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3、把“写”带进课堂;4、注重写法的指导。
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释题解“俑”,走近兵马俑;二、检查“预习”,感知“秦兵马俑”;三、重点品读,感悟“秦兵马俑”;四、练笔仿写,再现“兵马俑”;五、积累运用,拓展“世界遗产”。
在校内公开课后,我发现从交流资料导入新课到检查预习,感知兵马俑的环节用时过长,这样影响了学生后面充分地读,从而也影响了后年的教学进程。
于是,我做了一下调整,简约了前两个环节,并把练笔环节之前的词语积累与引导部分也精简了,争取多个孩子们想象练笔的时间。
在“送教”官庄的课堂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变得从容了、充分了,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改动更适合于这里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1教学反思语文A版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
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
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
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
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
还应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
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只是教教材,而没有做到“用教材”,没有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1教学实录语文A版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师: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课文把我们带到那珍贵的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出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生读)]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过渡段,既是对前一课时的简单回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1.感知众多的类型:
师:课文为我们展示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三部分。
生交流并板书名称
2.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这么多兵马俑却个性鲜明,请你们再轻声地读一读文章的第三段,去细细地体会一下,然后再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生:(读,悟课文,热烈讨论)
A师:谁第一个来介绍呢?生交流
师(预设)你们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揣摩、体会的。
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了。
很好!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深刻!那么你们能把这些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先请小声地练习一下。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师随机评价:(1)读得真好,把将军俑这种威风凛凛、久经沙场的个性特点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2)是呀!大敌当前,将军还能如此镇定自若。
B师:谁愿意再来介绍。
生交流
师:(预设)你们透过课文的语言,谈了这么多的感受,让老师也喜欢上了武士俑。
师: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对武士俑的喜爱之情吗?
指名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喜欢武士俑吗?
生评价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
C其他几种兵马俑,你可以选择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感情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一下。
生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喜好不同,各种俑的特点不同,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学生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宽松民族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3.是呀!(引读)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
出示:“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A(生读)下面再让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此时,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交流
B师:是呀,这一件件兵马俑神态各异、形象逼真,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让我们捧起书,再靠近一点,去近距离地欣赏。
(生读)
C[读到省略号时,红色闪烁]同时师: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是写也写不完的,让我们边欣赏边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着文中的句式,继续描写下去,可以写在书上。
D生写话,交流说话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在理解,还要学会运用,从言语的内化、组织到言语的生成表达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语言训练的过程。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师: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一下那神奇的地下王国。
展示视频
2.师:兵马俑,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
师:我们又仿佛看见那疾驰而来的军队,听见战马的嘶鸣,这些都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奋勇前进,让我们满怀豪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
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的起始,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已经将学生带入了秦兵马俑宏伟的情境之中,此时,再次回放秦兵马俑那恢弘的场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