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化、标准化发展。
创伤中心建设计划

创伤中心建设计划
创伤中心是为遭受各种创伤的人提供综合服务的医疗机构。
建立创伤中心对于改善创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创伤中心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选择建设地点
选择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区域建设创伤中心,便于创伤患者就医。
中心位置应毗邻大型综合医院,以便及时转诊危重创伤患者。
二、确定建筑规模
根据本地创伤患者发生率和服务人口数量,初步计划建设150张创伤病床。
配建手术室、急诊科、ICU等重症监护部门。
三、配备医疗设备
按创伤诊疗标准配备X线机、CT、彩超、急救车等医疗设备。
设置创面修复室、重症监护室等专科病房。
四、团队建设
组建以创伤外科、急诊科、重症监护科为主的医疗团队。
培训创伤护理、康复等医护人员。
建立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流程。
五、信息化建设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建立创伤救治电子病历。
与其他医院互联,实现创伤救治资源共享。
六、质控与评价
建立创伤救治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创伤救治效果评价。
组织开展创伤救治研究,不断提高救治水平。
通过认真落实本创伤中心建设计划,预计三年内可以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创伤救治中心,切实提高本地区创伤救治能力和水平。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1. 医院资质:申请设置的医疗机构应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立医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能够承担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职能。
2. 人员配置:医院应当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包括创伤外科医生、麻醉师、重症医学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
3. 设备设施:医院应当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创伤手术设备、重症监护设备、急救设备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信息系统。
4. 业务量:医院应当具有稳定的创伤患者业务量,能够承担区域范围内的创伤急诊救治任务。
5. 科研能力:医院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创伤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推动创伤医学的发展。
6. 培训能力:医院应当具有培养创伤医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能够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
7. 管理水平: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以上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一部分内容,具体的标准可能会因医院的类型和规模而有所不同。
创伤中心的设施与设备要求与管理原则

创伤中心的设施与设备要求与管理原则创伤中心作为医疗机构中独立且重要的部门之一,其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和管理原则是确保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的基石。
本文将介绍创伤中心设施与设备的要求以及管理原则。
一、创伤中心设施要求1. 空间布局:创伤中心应设有清洁、宽敞的诊疗区域,包括伤员接诊区、手术室、恢复区等。
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合理分隔,便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同时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2. 环境设计:创伤中心的环境应具有舒适、安静的特点,以利于患者恢复和医务人员集中精力进行工作。
合理使用自然光源和人工照明,确保灯光明亮而柔和,避免产生刺眼的光线。
3. 消毒设备:创伤中心应具备严格的消毒设备和流程,确保使用的器械和设备符合卫生要求,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的产生。
应设有专门的消毒区域和人员,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专业消毒和清洁。
4. 科技支持:创伤中心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工具,包括但不限于CT扫描仪、X射线机器、监护设备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准确的影像和数据,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二、创伤中心设备要求1. 救护设备:创伤中心应配备各类紧急救护设备,例如担架、氧气瓶、自动体外除颤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在急救时刻提供紧急支持,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
2. 手术设备:创伤中心的手术室应配置齐全的手术设备,包括手术台、手术灯、手术器械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可靠性,医务人员能够准确进行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
3. 监护设备:创伤中心的恢复区和重症监护室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用于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这些设备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4. 药品和器械:创伤中心应储备充足的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包括止血剂、抗生素等。
这些药品和器械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创伤中心设施与设备管理原则1. 定期检查与维护:为确保设施与设备的正常运行,创伤中心应制定相应的检查与维护计划,并由专门人员负责执行。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得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得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得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得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得创伤中心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得能力与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得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得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与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得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得组织架构与相关专业固定得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得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得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与创伤并发症得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得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得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得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得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得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创伤救治中心是为了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医疗机构,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创伤救治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评估标准还较为缺乏,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
2.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的制定2.1 目的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的质量,确保创伤救治中心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
创伤救治中心应具备一定的规模、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
2.3 标准制定依据本标准的制定依据是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以及创伤救治中心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2.4 标准内容本标准的内容包括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包括以下方面:(1)创伤救治中心的基本要求:包括医疗服务范围、规模、设备、人员配置、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
(2)创伤救治中心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创伤救治的分级诊疗、急救、手术治疗、病房管理、康复等。
(3)创伤救治中心的质量管理和评估:包括医疗质量管理、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医技设备管理、医护人员培训和考核等。
(4)创伤救治中心的安全管理:包括医疗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
(5)创伤救治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估: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医疗质量评估、医疗服务价格评估等。
3.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的实施3.1 实施机构本标准的实施机构为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
3.2 实施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对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设和评估创伤救治中心,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3.3 实施效果评估卫生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评估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估其建设和评估的效果,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创伤救治中心进行整改和处罚。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是指在应对突发性大规模创伤事件时,提供高品质创伤救治服务的医疗机构。
为确保国家创伤医疗体系的高效运转和救治质量的提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
1. 医疗资源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完善的医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一流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具有丰富创伤救治经验的医疗团队,包括急诊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医生、重症监护专科医生等;•医疗中心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快速转诊和转运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创伤医学的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救治水平。
2. 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重视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考核评估体系,以确保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医疗中心应当定期组织创伤救治培训,包括模拟演练等形式;•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创伤救治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对医务人员进行持续教育,提高其创伤救治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快速反应和应急准备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快速反应和应急准备的能力,以应对突发性大规模创伤事件。
具体要求包括:•建立创伤救治的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制定创伤救治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创伤事件应对的流程和措施;•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测试和完善创伤救治的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创伤救治信息化平台,实现创伤患者的信息共享和跨机构协作。
4. 质量管理和评估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以提供高质量的创伤救治服务。
具体要求包括:•制定创伤救治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医疗流程和操作要求;•定期评估和审核医疗机构的创伤救治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创伤救治的质量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医疗机构的持续改进;•鼓励创伤救治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推动创新和知识进步。
5. 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积极主动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2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一、组织管理1.成立二级创伤中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创伤中心创建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监督创建过程。
2.建立创伤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
3.定期召开创伤中心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持续改进。
二、急诊科建设1.具备24小时全天候接诊能力,提供紧急救治服务。
2.设立创伤急诊室,专门处理各类创伤患者。
3.配备专业的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4.设备齐全,包括心肺复苏器、呼吸机、监护仪等。
三、重症医学科建设1.具备处理各类危重病人的能力。
2.配备专业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3.设备先进,包括床旁X光机、超声、血气分析仪等。
4.能开展各种复杂手术和急危重症抢救。
四、外科建设1.具备处理各类外科病人的能力。
2.配备专业的外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
3.设备齐全,包括手术床、麻醉机、显微镜等。
4.能开展各种外科手术。
五、联络会诊制度1.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2.建立与其他医院和科室的联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3.对复杂病例进行定期会诊,讨论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
六、远程会诊制度1.配备远程会诊设备,实现远程诊疗和指导。
2.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合作关系,接受上级医院专家指导。
3.对基层医院提供远程诊疗和指导,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七、应急响应速度1.创伤中心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2.配备专职应急响应人员,随时待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患者接诊、检查、治疗等过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八、资源配置1.根据创伤中心功能和规模,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其他资源。
2.保证创伤中心运行所需的药品种类和库存量,确保患者需求得到满足。
3.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九、人员培训1.对创伤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2.对医护人员进行创伤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2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区域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1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 1 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
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 X 片,全身快速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 (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 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
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曾收治病种覆盖严重创伤病种和严重创伤并发症的 90% 以上(详见附表1、 2)。
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后,具备快速评估及抢救的流程和能力,能够在 1 小时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介入手术和损伤控制性手术,具备开展各项急诊手术的能力和条件,具备严重创伤生命支持能力及相关仪器设备。
能够开展或指导开展创伤康复治疗。
(四)关键技术开展情况。
具备创伤救治先进理念及技术,能够开展创伤复苏、损伤控制手术、确定性手术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完整创伤救治技术,包括创伤核心技术清单(详见附表 3)所列的 90 %以上。
(五)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联动系统。
具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预警联动系统,在创伤患者经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到达医院前,能够完成患者基本信息及医疗信息传输,并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对应的预警级别和准备工作。
三、教学能力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教学条件。
具有面积≥ 1000 ㎡的教学区域;教学硬件资源应包括供学生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面积≥ 1000 ㎡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具备相应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和模拟教学设备;具备创伤救治培训的模型、配有独立多媒体临床教学示教室。
(二)师资构成。
博士学位授予点≥ 3 个;研究生导师人数≥30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 10 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 6 个,带教指导医师≥ 40 人;有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障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培训。
应当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中至少 90% 的核心科室(专业)能够承担该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
具有省部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近三年,培训的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95% 。
承担创伤相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2 个。
拥有规范的创伤培训课程,配备相应的创伤培训设备和器材。
近三年,开展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班≥ 20 次,培训人数≥ 3000 人。
四、科研能力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省部级的创伤相关重点实验室,曾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伤相关研究课题。
曾经或正在参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具备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
在创伤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具有区域内一流的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能力,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创伤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一)平台建设与科研人才队伍。
1.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 3 项:① 具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立项建设;②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1 个;③ 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 1 项;④ 省部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⑤ 建设有生物样本库;⑥ 建设有临床数据中心。
2.人才队伍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3项:①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数≥ 1个;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人数≥ 1 人;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数≥ 1 人;④ 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者常务委员人数≥1人;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或青年长江学者人数≥ 1 人;⑥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指导专家人数≥ 2 人;⑦ 医学类省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人数≥ 1 人。
(二)科研项目。
近三年,参与创伤相关的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1 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0 项。
(三)科研成果。
近三年,累积获得以下科研成果:1.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 项;2.累计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0 项;3.发表 SCI 收录文章≥ 50 篇,且在影响因子≥ 3 分的期刊发表学术文章≥ 10 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50 篇;4.参与发表创伤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共识≥ 3 篇。
五、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一)参与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水平发展。
在创伤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
近三年,在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者常务委员人数≥1 人,或在医学类省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二级分会中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人数≥ 1 人。
(二)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
拥有包括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的指导专家在内的固定专业救治团队。
具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救治的能力,参加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 3 次。
有协调、指导各级创伤中心救治大规模创伤患者的能力。
(三)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
积极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四)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开展防灾减灾、创伤基本急救方法等科普教育,并开展创伤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和宣教工作。
六、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在省级范围内推动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创伤患者分级检伤、转运及治疗的标准与流程。
牵头成立省级创伤专科联盟,覆盖50%以上的市级行政区域。
来院进修人员≥ 50 人次 /年,医联体内创伤救治相关会诊或病例讨论≥50 次 /年。
(二)远程医疗。
具有高水平的远程医疗设备设施及服务能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0 家,定期开展远程咨询、会诊、预约挂号、远程诊断、教育培训等远程医疗服务,每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300 例。
接到远程会诊申请后,由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医师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对急危重症患者 1 小时内响应,对疑难患者24 小时内响应。
(三)信息化建设。
按照国家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具备完整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能够支持院前救治与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急诊与院内各个创伤相关专科救治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
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四级要求,能够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
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
(四)医院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医院内部管理。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35 %。
近三年,日均接诊量≥ 6000 人次,平均住院日≤ 8.5 天,术前平均住院日≤3 天。
四级手术占比高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
落实“两个允许”,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
附表: 1. 严重创伤病种2.严重创伤并发症3.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附表 1严重创伤病种疾病名称疾病分类代码序号疾病名称(国家临床版 2.0)(国家临床版 2.0 )颅骨骨折S02.900x002颅底骨骨折S02.100 1颅骨骨折颅底骨折S02.100x001枕骨骨折S02.101 2头皮撕脱伤头皮撕脱S08.0003局部脑损伤局部脑损伤S06.3004弥散性脑损伤弥散性脑损伤S06.2005脑干损伤脑干损伤S06.9016脑干挫伤脑干挫伤S06.2017创伤性硬脑膜外出血创伤性硬脑膜外出血S06.400x0028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硬膜下出血S06.5009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06.600x001 10创伤性大脑水肿创伤性大脑水肿S06.10011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S06.20612脑挫伤脑挫伤S06.20213大脑撕裂伤大脑撕裂伤S06.20314创伤性脑疝创伤性脑疝S06.20415创伤性脑出血创伤性小脑出血S06.801创伤性脑出血S06.802 16创伤性脑干出血创伤性脑干出血S06.803 17创伤性颅内出血创伤性颅内出血S06.814 18颈总动脉损伤颈总动脉损伤S15.000x011 19颈外动脉损伤颈外动脉损伤S15.000x021 20颈内动脉损伤颈内动脉损伤S15.000x031 21椎动脉损伤椎动脉损伤S15.100 22颈外静脉损伤颈外静脉损伤S15.200颈部开放性伤口累及咽S11.200和颈部食管23颈部开放伤颈部开放性伤口累及喉S11.000和气管24甲状腺损伤甲状腺开放性损伤S11.100x001 25颈脊髓损伤颈部脊髓损伤S14.101 26眶底粉碎性骨折眶底粉碎性骨折S02.300x002 27上颌骨骨折上颌骨骨折S02.400x003喉挫伤S10.001 28喉挫伤咽喉挫伤S10.000 29多发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骨折S22.400 30血胸创伤性血胸S27.100 31气胸创伤性气胸S27.000 32血气胸创伤性血气胸S27.200 33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J93.00334 35 36 373839 40 41 42 4344 45连枷胸连枷胸S22.500开放性胸部损伤开放性胸部损伤S21.901肺穿透伤肺穿透伤S27.313肺挫伤肺挫伤S27.301支气管损伤S27.400开放性气管损伤S11.001气管 /支气管损伤创伤性胸部气管破裂S27.501胸部气管损伤S27.500食管破裂食管破裂K22.301心脏穿透性损伤心脏穿透性损伤S26.800x082创伤性心脏破裂创伤性心脏破裂S26.800x083胸主动脉损伤胸主动脉损伤S25.000创伤性心包积血创伤性心包积血S26.000x001肺血管损伤S25.400奇静脉损伤S25.801无名静脉损伤S25.300x001胸部血管损伤上腔静脉损伤S25.200锁骨下静脉损伤S25.301无名动脉损伤S25.100x002锁骨下动脉损伤S25.101肋间血管损伤肋间血管损伤S25.50046 47 48 49 50 51 5253 54 55 5657 58 59创伤性膈疝创伤性膈疝S27.805创伤性肺破裂创伤性肺破裂S27.302胸椎骨折胸椎骨折S22.000胸脊髓损伤胸部脊髓损伤S24.101创伤性胆总管破裂创伤性胆总管破裂S36.103创伤性胰腺破裂创伤性胰腺破裂S36.201创伤性胃破裂创伤性胃破裂S36.301创伤性小肠破裂S36.404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S36.401创伤性小肠破裂创伤性空肠破裂S36.402创伤性回肠破裂S36.403结肠损伤S36.500创伤性结肠破裂创伤性结肠破裂S36.501直肠损伤S36.600创伤性直肠破裂创伤性直肠破裂S36.601多个腹内器官损伤S36.700腹内多器官损伤创伤性腹内多器官破裂S36.701创伤性腹膜后血肿创伤性腹膜后血肿S36.803肠系膜损伤肠系膜损伤S36.800x022创伤性肾破裂S37.001肾破裂创伤性肾血肿S37.003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创伤性肾周血肿S37.004创伤性输尿管断裂S37.101输尿管损伤开放性输尿管断裂S37.111膀胱破裂创伤性膀胱破裂S37.201创伤性尿道断裂S37.301尿道损伤开放性尿道损伤S37.310子宫损伤子宫损伤S37.600盆腔多个器官损伤多个盆腔器官损伤S37.700外生殖器挤压伤S38.000外生殖器挤压伤外生殖器创伤性切断S38.200会阴撕裂伤创伤性会阴裂伤S31.001腹壁破损腹壁开放性伤口S31.100骨盆离断创伤性骨盆切断S38.303创伤性腋动脉破裂创伤性腋动脉破裂S45.001创伤性肱动脉损伤创伤性肱动脉损伤S45.101腋或肱静脉损伤腋或肱静脉损伤S45.200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S73.000x002股骨粗隆间骨折开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S72.110股骨骨折股骨骨折S72.900股动脉损伤S75.000股动脉损伤创伤性股深动脉破裂S75.00176胸伴腹和下背及骨盆开胸伴腹和下背及骨盆开放性损伤放性损伤77股静脉损伤在髋和大腿水平的股静脉损伤78颈椎骨折脱位颈部开放性损伤伴颈椎脱位79髋伴有大腿挤压伤髋伴有大腿挤压伤80髋部创伤性切断髋部创伤性切断开放性多发性肢体骨折双上肢多发性骨折开放性多发性双上肢81多发肢体骨折骨折双下肢多发性骨折开放性多发性双下肢骨折上肢伴下肢多发性骨折胸伴下背和骨盆及四肢82胸部伴有下背和骨盆及骨折四肢骨折开放性胸部伴有下背和骨盆及四肢骨折多处脱位、扭伤和劳损累及头部伴有颈部的脱位、扭伤和劳损累及上肢多个部位的83多发性脱位、扭伤和劳损脱位、扭伤和劳损累及下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和劳损累及上肢伴有下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和劳损全身性挤压伤84多处挤压伤累及胸部伴有腹部、下背和骨盆的挤压伤上肢多处挤压伤T01.100x001S75.100S11.800x021S77.200S78.000T02.610T02.400x001T02.410T02.500x001T02.510T02.600x001T02.700x001T02.710T03.900T03.000T03.200T03.300T03.400T04.901T04.100T04.200x001下肢多处挤压伤上肢和下肢多处挤压伤胸部伴有腹部、下背和骨盆及四肢的挤压伤多处挤压伤85在肩和上臂水平的创伤在肩和上臂水平的创伤性切断性切断86尺骨骨折尺骨骨折87桡骨骨折桡骨骨折88肱骨骨折肱骨骨折上臂尺神经损伤89尺神经损伤前臂尺神经损伤前臂桡神经损伤90桡神经损伤上臂桡神经损伤91膝关节后十字韧带完全膝关节后十字韧带完全断裂断裂92肘关节骨折肘关节骨折93踝和足开放性损伤伴踝和足开放性损伤伴骨折骨折上肢和下肢任何组合的94上肢和下肢任何组合的创伤性切断 \创伤性切断[任何水平 ]95胸内器官伴有腹内和盆胸内器官伴腹内及盆腔腔内器官损伤器官损伤96多脏器损伤多脏器损伤97臂丛损伤臂丛损伤98脊神经损伤脊神经损伤T04.300x001 T04.400x001 T04.700T04.900S48.900S52.201S52.801S42.301 S44.000x001 S54.000x001 S54.200x001 S44.200x001 S83.500x042 S52.000x001 S91.300x811T05.600T06.500x002 T06.501S14.300 T09.400x00199马尾损伤马尾损伤100脊髓损伤脊髓损伤101脊髓完全损伤脊髓完全损伤102创伤性截瘫创伤性截瘫开放性骨盆骨折创伤性耻骨联合破裂腰骶部脊柱骨折开放性腰骶部脊柱骨折103骨盆骨折开放性腰椎和骨盆特指部位骨折开放性坐骨骨折腰椎和骨盆多处骨折多发性骨盆骨折104胫骨骨折胫骨骨折骶骨骨折105骶骨骨折S34.300T09.300 T09.300x003 T09.301S32.812 S33.400x001 S32.803S32.813S32.810S32.811S32.700S32.701S82.202S32.100开放性骶骨骨折S32.110 106髂骨骨折髂骨骨折S32.300 107腰椎骨折多发性腰椎骨折S32.702 108寰枢椎半脱位寰枢椎半脱位S13.102 109寰枢椎脱位寰枢椎脱位S13.103 110颈椎关节交锁颈椎关节交锁S13.400x006 111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S33.200x003112腹主动脉损伤腹主动脉损伤S35.000 113腹部血管损伤腹部血管损伤S35.900x001 114腹部多处血管损伤腹部多处血管损伤S35.701 115下腔静脉损伤下腔静脉损伤S35.100 116腹腔动脉损伤腹腔动脉损伤S35.200x001肠系膜动脉损伤S35.201 117肠系膜动脉损伤创伤性肠系膜血管损伤S35.903胃动脉损伤S35.202 118胃动脉损伤创伤性胃动脉破裂119肝破裂创伤性肝破裂120脾破裂创伤性脾破裂121门静脉破裂门静脉损伤肾血管损伤122肾血管损伤创伤性肾静脉破裂创伤性肾动脉破裂髂血管损伤123髂血管损伤创伤性髂动脉破裂创伤性髂静脉破裂124腹、下背和骨盆水平的多在腹、下背和骨盆水平处血管损伤的多处血管损伤125多发伤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126烧伤体表 30%-39% 的烧伤S35.203S36.102S36.002 S35.300x001 S35.400S35.401S35.402S35.500S35.501S35.502S35.700T00-T07 T31.300x001体表 40%-49% 的烧伤T31.400x001体表 50%-59% 的烧伤T31.500x001体表 60%-69%的烧伤T31.600x001体表 70%-79%的烧伤T31.700x001体表 80%-89%的烧伤T31.800x001体表大于 90%的烧伤T31.900x001 127多处冻伤伴组织坏死多处冻伤伴组织坏死T35.100x001 128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R57.101附表 2严重创伤并发症序号1 2 3 4 5 678 9 10 11 12 13 14 15疾病名称疾病分类代码疾病名称(国家临床版 2.0 )(国家临床版2.0)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G93.200x001脑干受压脑干受压G93.500x002脑疝脑疝G93.501脑水肿脑水肿G93.600脑室扩张脑室扩张G93.808中枢性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G93.812脑内出血I61.900脑叶出血I61.101脑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I61.500脑血肿I61.903出血(外伤)性脑出血性脑软化I61.904软化颅内硬膜下出血硬膜下血肿I62.001脊髓水肿脊髓水肿G95.106脊髓受压脊髓受压G95.200脑脊液鼻漏脑脊液鼻漏G96.001脑脊液耳漏脑脊液耳漏G96.002昏迷昏迷R40.20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G04.90416颅内感染颅内感染G06.006 17颅内脓肿颅内脓肿G06.004 18脑脓肿脑脓肿G06.001 19创伤性视网膜脱离创伤性视网膜脱离H33.503 20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出血H35.600 21眼底出血眼底出血H35.602 22创伤性青光眼创伤性青光眼H40.301 23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H47.200 24创伤性耳聋创伤性耳聋H91.801 25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I21.900 2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I49.900 27心力衰竭心力衰竭I50.900 28休克休克R57.900 29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R57.000 30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R57.101 31血容量不足性休克血容量不足性休克R57.100 32神经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R57.803 33周围循环衰竭周围循环衰竭R57.900x002 34呼吸心跳骤停呼吸心跳骤停I46.901 35感染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包炎I30.100 36心包积液心包积液I31.800x00437创伤性心包积血创伤性心包积血S26.000x001 38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I33.000x004肺栓塞I26.900x001 39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I26.900x005急性肺栓塞I26.900x010 40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J81.x00x00241成人呼吸窘迫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J80.x00综合征42呼吸衰竭呼吸衰竭J96.900 43肺不张肺不张J98.101 44肺炎肺炎J18.900 45胸腔积液胸腔积液J94.804 46液气胸液气胸J94.801 47纵隔感染纵隔感染J98.502 48膈下脓肿膈下脓肿K65.009 49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K85.900 50胰腺坏死胰腺坏死K86.801 51肠出血肠出血K92.204 5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K92.208 53胃肠出血胃肠出血K92.200 54胃出血胃出血K92.201 55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K92.20956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K92.210 57肠脓肿肠脓肿K63.000 58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K72.003 59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K75.003 60腹腔脓肿腹腔脓肿K65.005 61细菌性腹膜炎细菌性腹膜炎K65.016 62腹膜炎腹膜炎K65.900 63急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K65.000 64弥漫性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K65.000x009 65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K65.003 66腹腔感染腹腔感染K65.903 67穿孔性腹膜炎穿孔性腹膜炎K65.800x011 68肾衰竭肾衰竭N19.x00 69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N39.000 70肾周围感染肾周围感染N15.900x002 71腹膜后感染腹膜后感染K65.904 72腹腔积血腹腔积血K66.100 73腹腔内出血腹腔内出血R58.x01 74内脏出血内脏出血R58.x00x002 75睾丸坏死睾丸坏死N50.807 76感染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M00.90177关节积血关节积血M25.000 78腰骶关节不稳定腰骶关节不稳定M53.208 79感染性肌炎感染性肌炎M60.000 80创伤性脊椎病创伤性脊椎病M48.300 81骨髓炎骨髓炎M86.900 82骨外露骨外露M89.820 83椎体感染椎体感染M46.500x091 84化脓性软骨炎化脓性软骨炎M94.801皮肤感染L08.900x007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部L08.900感染头面颈部皮肤感染L08.901 85皮肤感染躯干皮肤感染L08.902上肢皮肤感染L08.903下肢皮肤感染L08.904软组织感染L08.900x021颈部软组织感染L08.906 86软组织感染腹壁软组织感染L08.907会阴部软组织感染L08.908足软组织感染L08.911 87蜂窝织炎蜂窝织炎L03.90088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性A41.000败血症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葡萄球菌性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大肠杆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克雷伯杆菌败血症不动杆菌属性败血症菌血症类酵母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革兰阳性菌败血症脓毒血症89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葡萄球菌感染性菌血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90细菌感染不动杆菌感染性菌血症克雷伯杆菌感染肠杆菌感染性菌血症革兰阴性杆菌感染91真菌感染真菌感染A41.100x002 A41.200 A41.500x083 A41.501A41.502A41.503A41.506A49.901A41.802A41.804A41.805A41.901R57.200A49.001A49.002A49.801A49.803A49.805A49.806A49.902 B49.x00x007真菌性腹膜炎B49.x17真菌性肺炎B49.x00x020肺真菌感染B49.x14骨髓抑制D61.900x001 92骨髓抑制感染后骨髓抑制D75.800x003贫血D64.900 93贫血急性出血后贫血D62.x00感染性贫血D64.900x00794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65.x00[去纤维蛋白综合征]95消耗性凝血障碍消耗性凝血障碍D65.x00x005附表 3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手术操作名称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序号技术名称(国家临床版 2.0)(国家临床版 2.0 )1脑池穿刺脑池穿刺 1.012颅内脓肿引流术颅内脓肿引流术01.2400x009 3开颅探查术开颅探查术01.2400x005 4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01.2400x013 5颅骨去骨瓣减压术颅骨去骨瓣减压术 1.24136颅骨切开减压术颅骨切开减压术 1.24117脑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01.3900x0098脑膜切开伴硬脑膜下腔脑膜切开伴硬脑膜下腔1.3104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术9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 1.3108 10脑室切开引流术脑室切开引流术 1.3902 11脑脓肿切开引流术脑脓肿切开引流术 1.3911 12颅骨修补术颅骨修补术02.0600x003 13脑室 -腹腔分流术脑室 -腹腔分流术02.3400x002 14脊神经根探查术脊神经根探查术 3.0903 15椎管减压术椎管减压术03.0900x010 16脊椎骨折复位术脊椎骨折复位术03.5300x001 17颅和周围神经的缝合术颅和周围神经的缝合术04.3x00 18眼内异物取出术眼内异物取出术16.1x00x00119外耳裂伤缝合术外耳裂伤缝合术18.4x00 20鼻裂伤缝合术鼻裂伤缝合术21.81 21暂时性气管切开术暂时性气管切开术31.1x00x005 22气管裂伤缝合术气管裂伤缝合术31.71 23肺叶切除术肺叶切除术32.4902 24全肺切除术全肺切除术32.5900x001 25肺切开引流术肺切开引流术33.1x03 26肺裂伤闭合术肺裂伤闭合术33.43 27开胸探查术开胸探查术34.0200x001 28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闭式引流术34.0401 29胸腔切开引流术胸腔切开引流术34.0903 30开胸止血术开胸止血术34.0900x01131胸腔镜下胸腔切开胸腔镜下胸腔切开34.0906止血术止血术32开胸异物取出术开胸异物取出术34.0904 33胸膜切开血肿清除术胸膜切开血肿清除术34.0901 34纵隔切开引流术纵隔切开引流术34.1x01 35纵隔探查术纵隔探查术34.1x02 36胸壁裂伤缝合术胸壁裂伤缝合术34.71 37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34.91 38心包穿刺术心包穿刺术37.0x00 39心脏切开术心脏切开术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