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南亚教学设计
南亚教学设计

南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初中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因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南亚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
本节教材包括“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等知识。
一般为两个课时。
考虑到一节课时间安排,本节课重在完成前面三个知识。
教材在内容处理上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涉及主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内容,如问答法、讲授法、地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理解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地势和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到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第六章“认识大洲”和第七章第一节“东南亚”,已经熟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大部分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相关地图和材料去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与国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河流、地形、资源等方面),学生有兴趣去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但还不够强,需要通过自主学习、问答式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初一历史课本中的“玄奘西行”,也已经在菱溪大阅读中读过《西游记》,对两者的联系有利初步的了解。
此外,通过问卷星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对南亚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南亚的气候把握较差,反应出对初一上学期《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掌握较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重点强调。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南亚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南亚》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自然资源情况。
2. 了解南亚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宗教崇奉。
3. 了解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产业。
4. 了解南亚地区的政治体制和国际干系。
二、导学内容1. 南亚地理梗概- 地理位置: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等国家。
- 人口分布: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
- 自然资源: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2. 南亚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南亚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河流域文明、莫亚文明等都曾在这里繁荣发展。
- 文化特点:南亚地区拥有多元的文化,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
- 宗教崇奉: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崇奉在当地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南亚经济发展- 经济现状:南亚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制造业、效劳业等行业。
- 主要产业:南亚地区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纺织业、信息技术等,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
4. 南亚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南亚地区的国家各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其中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 国际干系:南亚地区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国际干系,如印巴干系、印尼干系等。
三、导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情况。
2. 图片展示: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风景照片、文化遗产等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个地区。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南亚地区的看法和了解,增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四、导学反馈1. 请学生就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情况进行总结,撰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就南亚地区的某一方面展开深入钻研,撰写一份调研报告或展示PPT。
3. 组织学生进行南亚地区的主题钻研,展示钻研效果并进行评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南亚地区,拓宽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南亚的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主要特点以及南亚的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亚洲的其他地区,对亚洲的地形、气候、国家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具有其独特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南亚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了解南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南亚的发展状况。
2.难点: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案例教学法:以南亚各国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南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的数据和案例。
3.准备与南亚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其他地区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南亚。
2.呈现(10分钟)呈现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南亚概述七年级地理教案:孟加拉国及其自然环境

南亚概述七年级地理教案:孟加拉国及其自然环境南亚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属于南亚次大陆,由八个国家组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阿富汗。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关注孟加拉国及其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孟加拉国位于南亚东部,南濒孟加拉湾,北与印度和缅甸接壤。
该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亚北部平原,气候潮湿,夏季多雨,并且地势低洼,不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由于该国处于亚洲次大陆的地理位置,孟加拉国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孟加拉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以茶、大米、棉花和丝绸等农作物最为重要。
近年来,孟加拉国的纺织、皮革、化工和渔业等行业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绩,并逐步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孟加拉国地形平坦,最高点海拔高度不足2000米。
该国境内分布着许多湖泊、河流以及河口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恒河三角洲。
该洲地块多为沼泽、泥沙和低矮的山丘,河流汇集于此,流向孟加拉湾,孟加拉国境内有数条大河,其中最大的是恒河。
2、气候环境由于海拔较低,孟加拉国气候潮湿,四季如夏,高温多雨,气候炎热。
孟加拉国处于南亚单季节气候区,每年的雨季从6月底开始,持续至9月底。
风灾和水灾是孟加拉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3、植物和动物资源因为孟加拉国是河流、湖泊和海洋的交汇处,故此地拥有丰富的海洋、淡水和河流生态系统。
孟加拉国的植被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热带丛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不高,约只有9%。
该国拥有众多动物种类,其中最有名之一当数孟加拉虎。
三、文化特点孟加拉国的文化深受印度相关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波斯和阿拉伯文化的熏陶。
孟加拉国的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崇尚信仰之上的自由和民主。
该国主要语言为孟加拉语,该语言在孟加拉国被广泛使用,也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
同时,孟加拉国也有着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寺庙、清真寺和纪念碑。
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达卡的孟加拉国国家纪念碑。
此外,孟加拉国也是一些文学、音乐和艺术领域的发源地。
《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其他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该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水热条件好。
古老的德干高原起伏和缓,面积宽广的恒河——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在阐述自然要素知识时的“三二一”特色,即: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种主要的热带季风气候。
【教材处理】南亚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学习时把河流与地形放在一起,因为南亚的河流流向受地形的影响特别明显;南亚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地形对气候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南亚的农业受益于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放在一起学习。
南亚自然要素联系简图如下:图 1【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合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描述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并能在地图填充册上填绘出南亚的国家、主要的城市。
知道其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2、描述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并能在地图填充册上填绘出主要的山脉、高原、河流;3、知道南亚的重要气候类型,读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南亚的地理位置。
2、读南亚地形图分析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3、读图说出两大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
南亚地理初中教案

南亚地理初中教案教案标题:南亚地理初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南亚地理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环境等基本特征;2. 了解南亚地区的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特点;3. 掌握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和重要城市的名称和位置。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南亚地理的位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哪些。
2. 引发学生对南亚地理的兴趣,提出问题:你对南亚地理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南亚地理的地形特征,如喜马拉雅山脉、恒河、恒河三角洲等。
2. 介绍南亚地理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3. 介绍南亚地理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三、活动展开(20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南亚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宗教情况,并列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
2. 分组研究:学生分成小组,研究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和重要城市的名称和位置,并制作海报展示。
3. 视频观看:播放有关南亚地区的文化或旅游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
四、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请学生回答问题“南亚地理的地理特征有哪些?”、“南亚地区的文化特点有哪些?”等。
2.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南亚地理的重要性和与中国的联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南亚地理的短文,包括地理特征、文化特点和重要国家城市等内容。
2. 提示:可以借助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教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南亚地理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环境等方面。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研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作业布置的短文写作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南亚地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南亚一课的教学设计

南亚一课的教学设计引言南亚地区是一个融合了多个国家和文化的多样性地区。
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南亚的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一节关于南亚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南亚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其他重要信息。
一、课程目标1. 了解南亚的地理特点,包括山脉、河流和气候;2. 了解南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古代文明、宗教和传统节日;3. 探索南亚各国的语言和文学;4. 培养学生对南亚的尊重、包容和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材料来呈现南亚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南亚相关问题和任务,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项目学习:设计一个南亚项目,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项目可以包括研究南亚某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制作南亚食物、设计南亚传统服装等等。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南亚的文化和传统,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南亚文化中的重要人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南亚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角色扮演可以涵盖南亚的历史人物、宗教领袖、文学家等。
三、教学内容1. 南亚地理:介绍南亚的主要地理特点,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恒河、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环境。
2. 南亚历史:简要介绍南亚古代文明,如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古代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教等。
通过故事和图片,讲解南亚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
3. 南亚文化:介绍南亚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
通过视频和音频材料,展示南亚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4. 南亚文学:简要介绍南亚各国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如印度的悠久文学传统、孟加拉国的泰戈尔作品等。
南亚初中地理南亚教案

南亚初中地理南亚教案一、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北接喜马拉雅山脉,南抵印度洋。
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以及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两个印度洋上的岛国。
二、南亚的地形特征南亚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中部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喜马拉雅山区峰峦叠翠,雄伟壮丽;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土壤肥沃,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德干高原地势较为平坦,是南亚的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区。
三、南亚的气候特征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可分为三季:热季、雨季和凉季。
热季气温高,降雨少;雨季气温适中,降雨量大;凉季气温较低,降雨少。
西南季风是南亚气候的主要特征,它给南亚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南亚的农业南亚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
此外,小麦、玉米、豆类、茶叶等作物也在南亚广泛种植。
南亚的农业发展与地形、气候密切相关,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德干高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五、南亚的人口与城市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南亚的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南亚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如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等。
六、南亚的宗教与文化南亚是多种宗教的发源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在这里流传。
南亚的文化丰富多彩,印度的瑜伽、舞蹈、绘画、建筑等,巴基斯坦的刺绣、陶瓷、音乐等,孟加拉国的文学、戏剧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农业发展、人口分布、城市布局以及宗教文化,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南亚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
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4、学会分析“安拉阿巴德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干季和湿季降水量分布图”,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成因及影响
教学媒体: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示意图、《敢问路在何方》磁带
教学方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音乐前奏,这部电视相信同学们都看过听了刚才的音乐你们想到了哪一部电视剧?……《西游记》
唐僧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去西天取经,你们知道西天是指哪里吗?……古代叫天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南亚。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板书]:南亚
[活动]:你印象中的(天竺)南亚是怎样的?(七嘴八舌话南亚……印度、佛教、印度飞饼……)[承转]:南亚是否与我们印象中的一样呢?就让我们走进南亚。
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
[读图]:南亚的政区图(课本40页7-11)完成填充图册,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并在课本中做好笔记。
小结:
①相对位置: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②海陆位置: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③纬度位置:南亚大部分在10°N~30°N,北回归线穿过南亚中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活动]在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上找出南亚有哪些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哪些是临海国家?哪些是岛国?与我国相临的国家有哪几个?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
临海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
岛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
南亚的国家有七个,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教师总结]:喜山印洋间,北回归线北部穿,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相临有四国,尼不与印巴。
[提问]:南亚七国的首都各是什么?
[活动]:请学生上讲台完成连线图
印度加德满都
巴基斯坦达卡
尼泊尔新德里
不丹科伦坡
孟加拉国马累
斯里兰卡廷布
马尔代夫伊斯兰堡
点评完成情况,重点介绍伊斯兰堡。
伊斯兰堡是
[承转]: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翻山越岭的历经,这和地理中哪一个因素有关系呢?……地形。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三大地形区
[读图]:观察南亚地形图,课本41页7-12,南亚有哪些地形区?
答: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活动] 如果沿着78°E自北向南切割南亚大陆就会得到一幅剖面图(42页7-13),对找课本地形图,说出A、B、C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区。
A——喜马拉雅山脉
B——恒河平原
C——德干高原
南亚地形特征:
北部:高大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高耸,狭长崎岖,逐级下降,南亚也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印度次大陆、印巴次大陆)
中部:广阔的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面积广阔,略呈弧形)
南部:低缓的高原(德干高原,西高东低,起伏平缓,发源于高原上的几条河流流向均为自西向东流)
在广阔的平原和高原地区,有广阔的耕地。
过渡:耕地离不开水源,南亚主要有哪些河流呢?
学生自主完成活动4的表格
当混浊。
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
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腌臜吧。
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时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
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过渡:这些人信奉的……
三、宗教与社会
[讲述]:唐僧要来这里取的是佛经,因为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
南亚除了是佛教的发源地之外,还是印度教的发源地。
[提问]:现在南亚各国居民主要信什么教?
[小结]:斯里兰卡和不丹信仰佛教;
印度和尼泊尔信仰印度教;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信仰伊斯兰教。
(穆斯林)
宗教寺庙往往成为信徒朝拜的圣地和文化中心,如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德夏希清真寺为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尼泊尔的兰毗尼,释迦牟尼诞生之地,被奉为佛教圣地。
[提问]南亚有哪些奇特的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
[小结]:巴基斯坦的清真寺;印度的泰姬陵。
四、板书设计
一、位置与国家
二、三大地形区
三、宗教与社会
第二课时
[导入]:唐增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除了要翻山越岭外,还要经常受到炎热和口渴的煎熬,要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先来研究南亚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气温、降水方面来考虑。
[投影]: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指导]: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分析气候统计图。
[讨论]:利用44页图,分析南亚雨季降水多的原因?
[归纳]: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小结]: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讲述]:迎风区,降水多,背风区,降水少。
在南亚,每年的6到10月份盛行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来,来到这里受到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空气饱和,容易成云降雨。
因而刚好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区的乞拉朋齐降水相当丰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因此被称为是世界的“雨极”。
[承转]::由此可见,西南季风对气候影响很大。
同时,它对农业也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活动]:如果你是一位农业专家,你认为南亚的农业应该怎样分布合适?
[归纳]: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讲述]:由于南亚的降水受西南季风的控制,在西南季风正常年份: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西南季风异常的年份:如果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旱灾;来得迟。
相反如果
西南季风来的早,退得晚,风力强——水灾。
[练习]:完成课本43、44页活动题播放《敢问路在何方》学生在歌声中完成练习。
[承转]:印度河、恒河冲积形成的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提问]:南亚在人口数量和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就有三个。
[提问]:南亚各国都是何种经济性质的国家?
[小结]: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提问]:印度的工业生产条件怎样?(煤、铁资源丰富)
提问]:有那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小结]:传统工业有:钢铁、纺织等,新兴工业:电子、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电脑软件等。
[扩展]:印度的电脑软件业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中心”
[活动]:如果现在我们再次到南亚去取经,我们应该取什么经?
练习:完成课本42页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南亚的位置与国家在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
二、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三、三大地形与两大河流
1、地形:
北部:高大崎岖的山地
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高原
2、印度河
3、恒河
四、人口与经济
1、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2、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3、各地降水量差异很大
4、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西游记》为线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了解《西游记》中的奥秘,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分区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考、讨论、展示讲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