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思维导图复习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PPT

中国创造、印度糖、 稻米、棉花传入欧洲
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830年,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被馆中的几十名 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著作达几百部。 其中包括从希腊语翻译过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阿基米德,托勒密等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医学 家,天文学家的著作100余部,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有 关语言,文学,历史方面的著作20余部,从梵语翻译 过来的数学,医学,天文学著作30余部,此外从古叙 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著作,也达几十部.这个 翻译运动保存了古代文明的丰富遗产。
穆罕默德
出生于麦加,自幼失去父母,替 人放羊为生,生活贫困。12岁开始经 商,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25岁时, 他与40岁的赫蒂彻结婚,成为贵族, 开始认真思考社会现状。
610年,41岁时,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要他 作为 “使者〞传教,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
闭目瞑思时,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你读!〞 “我不会读。〞
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
一个人物 穆罕默德 一种宗教 伊斯兰教 一个国家 阿拉伯帝国 一种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可爱的同学,找资料眼 睛累了吧!长时间屏幕,眼 睛会干涩、酸痛、疲劳的。
不过现在教同学们一个 小办法,左边我为大家准备 了一张视力保健“远眺图” ,看看图就能缓解眼疲劳, 起到远眺解乏的作用。
远眺图使用说明
1、远眺距离为1米-2.5米(远眺图电脑版比纸质 版小,距离相应缩短),每日眺望5次以上,每次 3—15分钟。
2、要思想集中,认真排除干扰,精神专注,高 度标准为使远眺图的中心成为使用者水平视线的 中心点。
3、远眺开始,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 的感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每一层的绿白线 条。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第⼀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类的代表—北京⼈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2、元谋⼈⽣活年代:距今170万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活⽣产:能够制作⼯具,知道使⽤⽕。
地位:我国境内⽬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类。
⼆、北京⼈的发现⽣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店龙⾻⼭上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发现化⽯意义:为复原特征和⽣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的特征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
⽣活特征:⼯具、组织、⽤⽕1、能够制造和使⽤打制⽯器。
2、北京⼈过群居⽣活。
3、使⽤天然⽕,能保存⽕种。
★(怎样得到⽕?获得⽤途?⽕的意义?)地位及意义:P5四、⼭顶洞⼈⽣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发现地点:北京周⼝店龙⾻⼭顶部体质特征:具有现代⼈类的特征⽣产⽣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三⼆⼆⼆⼀:三个远古⼈类、两个地点、两个⼤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族、⼀个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活⼀、半坡居民的⽣活1、⽣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带3、⽣产⽣活:房屋:半地⽳式圆形房屋⽣产⼯具:磨制⽯器、⾻器、⾓器等种植农作物:粟畜牧业:猪、狗等⼿⼯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河姆渡⼈的⽣活1、⽣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3、⽣产⽣活情况:建筑:A ⼲栏式房屋、 B ⽊构⽔井主要农作物:⽔稻畜牧业:猪、狗、⽔⽜等⼿⼯业:陶器、⽟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过程: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耕⽕种到⽾耜等翻⼟⼯具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炎帝联盟时间:四五千年前,中国进⼊部落联盟时期地点:黄河流域背景:部落间攻伐---合并---联盟(⾸领)经过:阪泉之战、涿⿅之战(双⽅、过程、结果)影响: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海内外的华⼈也以“炎黄⼦孙”⾃称。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课件人教版

为什么在中国南方,戏台和 神位放在同一座建筑里,而 在北方它们分别是两座建筑?
螺旋清真寺
麦加清真寺
十一世班禅
香港宝莲寺
第 一 佛 像
画
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它使用了什么建 筑技术,使其形成高大挺拔的风格?该 风格是为了显示什么?
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它使用了什么建筑技术?它上面的穹顶 有何作用?
这是我国的佛教寺庙,为什么它的建筑形式可以类似于古代 皇宫?
为什么教堂前有宽阔的广 场,清真寺周围及内部有 很大的空地,而中国的寺 庙大殿对面往往都有戏台?
教学课件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 RJ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综合探究二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这三件艺术品分别与什么宗教有 关?
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
宗教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 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这些都是什么宗教的建筑? 能说说属于哪个国家吗? 同一宗教的建筑,为什么会 有这么大的差异?
初中历史《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适用年初三级所需时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是他们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
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了封建社会,是日本文明的标志,阿拉伯借助于宗教也走上了统一与封建国家,阿拉伯文明由此开始。
法兰克王国建立以后,在它的不断扩张中,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宫相查理马特的改革又使西欧的封建社会带有了明显的等级特点。
随着基督教的诞生,罗马教廷的地位越来越高,教皇和教会成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西欧城市的兴起则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因此,这一单元在九年级历史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本单元共分2个专题,专题一: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专题二:中古的欧洲社会重点:1、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课件ppt文档

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 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 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 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 都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都是主从关系。但是,附庸只 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 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如: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 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 他的小封建主。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 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 夺和混战。
2)、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 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后来越 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取得了教 会的领导权。
学习永远 不晚。 JinTai College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查理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 皇面前接受加冕?教皇为查理加冕,意味着什么?
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
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有财
材料二: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
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
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西欧奴隶社会结束 日尔曼国家的兴起
法兰克王国向 查理曼帝国的转变
——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 法、德、意等国 逐渐形成
基督教盛行西欧
1、基督教的产生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1—12课)含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复习课课件(14张ppt)

伊斯 兰教
610年
阿拉伯 半岛的 麦加
宗教教义 宗教景观 本质相同: 都是统治阶 级维护其统 寺庙 乔达摩.悉 治的工具, 佛经 达多 是为统治阶 级的利益服 务的。使人 《圣经》 教堂 耶稣 们暂时得到 了精神寄托, 起到麻痹人 民群众积极 穆罕默德 《古兰经》 清真寺 斗争的作用。
创始人
不同点
相同点
政教合一的国家 穆罕默德
8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三、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P62-64
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先进性、包容性)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比较世界三大宗教
P42-43、P58、P61、65-66
时间
佛教 公元前6
世纪
地点
古代印 度 巴勒斯 坦地区
基督教 1世纪
农村和城市的差异 农村的基本单位 是封建庄园,经济 上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商品经济 不发达,农奴缺乏 人身自由。 城市市民不再依附 于土地,获得了人 身自由,商品经济 发达。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P54-56
哲学
自然科学 史学 文学 戏剧 法学 建筑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阿基米德: 杠杆定律、浮力定律
最高行政长官: 执政官 崇尚武力 法西斯
公元前2世纪,罗马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权。
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
罗马帝国时代
比较
罗马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世纪 东罗马 分裂 西罗马 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 欧洲中世纪 P57-60
亚洲国家P61-64: 阿拉伯帝国P61-64
雅典与斯巴达的区别
雅典:经济上以 贸易和商业为主, 政治上实行民主 制度。
希罗多德(西方历史之父)《历史》 《荷马史诗》 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十二表法》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形象的认知上,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易太高,教学中教师
要尽可能多提供素材以便于理解其内涵。
3.教学设计建议 关于“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背景”,首先要让学生对阿拉 伯半岛有一个区域概念,利用地图了解它重要的地理位置 (交通要冲)和特殊的自然环境(草原、沙漠)。在此基础 上了解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动荡的社会环境,这也 便是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关于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只要通 过表格的形式,从时间、创立者、教义、经典及发展等方面 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学习完成。 关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与帝国的兴起”,可以将重点 放在帝国的兴起上。因为半岛的统一既是伊斯兰教发展的结 果,也是帝国兴起的条件。所以,在帝国兴起的讲解上,可 以再次利用历史地图,在图上由学生指读出帝国的扩张进程 及范围。
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盛”,可以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来 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可以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 的基础上完成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形成的原因;二是文化的主要成就表 (数学、医学、建筑和文学等)。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播放介 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纪录片视频,给以直观、感性的认识,来体会阿 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灿烂辉煌。然后再设计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 活动:“结合课外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一项你最感兴趣的文化成就,并以此 为代表说说为什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里可以突 出如阿拉伯人在数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 法,并传播到了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等;清真寺在各 地的不同建筑风格,虽然都具有圆拱顶、拱门和光塔等结构,但认真对照 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有的光塔是柱形的,有的是楼阁形的等等。以此来 说明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 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又能成为三 洲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借助这一探究活动也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准确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