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试题及答案望月怀远张九龄
望月怀远_张九龄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 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 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应写于开元二十四 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 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学习指导: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诗歌,注意字 音和感情,初步把握诗歌大意。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 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 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生” 字好在哪里? 本句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 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 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 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写月景,点明题中的 “望月”。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 富有动感。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 。
结语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 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 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 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 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 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 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 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 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达标测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 “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 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 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 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 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 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 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有哪些?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检测及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新教材从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必读必考内容,很多小学读过的必读书内容,全国中考、高考这几年都有涉及。
教育部最新发文规定:中考、高考将适当涉及小学内容。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下面以四、五、六年级必读书相关中考真题为例:是我们四、五、六年级的必读书目!事实证明,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很多成绩较好的孩子,校内数学考试根本不相上下。
反而是语文,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导读一首唐诗百读不厌,一首宋词千年传颂。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青莲居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
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感受到了春花的鲜艳芬芳。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
《望月怀远》阅读附答案

《望月怀远》阅读附答案
《望月怀远》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内诗歌,选出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分)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5、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D.尾联。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参考答案:
5B“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应理解为:“怨”字,诗中指“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
望月阅读答案

望月阅读答案望月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月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月阅读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视听寂静(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3)不行。
“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望月阅读答案2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2分)10、后人对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答案:(一)《十五夜望月》(4分) 9、地白树栖鸦10、示例一:“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示例二:“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选其它文字亦可,写出该词在诗中的表现力即可。
)望月阅读答案3望月有感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中考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佳句。
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B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
A.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B.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D. 苏轼的《赤壁赋》答案:B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的诗句。
A. 李白B. 王之涣C. 王勃D. 杜甫答案:C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
A. 王维的《山居秋暝》B. 陶渊明的《饮酒》C. 杜甫的《登高》D. 李白的《将进酒》答案:B5.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的诗句。
A. 李清照B. 辛弃疾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的生平。
答案:张若虚,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较少,但以《春江花月夜》一诗闻名于世。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哪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注意事项:1. 请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 答题时请使用黑色签字笔或圆珠笔,字迹清晰。
3. 请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要超出答题区域。
4. 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要折叠或涂改。
5. 考试结束后,请按照监考老师的指示,将答题卡交回。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望月怀远张九龄

一、悲——永恒与无常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逢 行 》) 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浣溪沙 》晏殊 )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李商隐)
2、月与爱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 欧阳修 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晏几道 《六么令》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 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 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 绊惹春风。《诉衷情》张先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 城》)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 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诵读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主题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从诗歌 的哪些地方体现? 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亲人 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 切,感人至深。
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
作者是如何做到情景结 合的?(自选角度)
三、离——分别、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一剪梅》李清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苏轼 《催试官考较戏作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 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 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 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 《采桑子》
张九龄《望月怀远》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比较阅读

张九龄《望月怀远》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答案】1.(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
(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绘了在无比无际的海面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生”有一种子脱母腹的渐现的动态感,生动形象,表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试题及答案|望月怀
远张九龄
阅读下面的课内诗歌,选出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分)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5、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
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
同望着一轮明月。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
不露痕迹。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通宵都在
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
情形。
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
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d.尾联。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
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参考答案:
5b“怨”,因“思”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
“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应理解为:“怨”字,诗中指“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