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合集下载

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microscopy-IEM)又称为免

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microscopy-IEM)又称为免

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IEM)又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定位、定性及半定量抗原的技术方法。

该方法为精确定位各种抗原的存在部位、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病理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免疫电镜技术主要经历了铁蛋白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以及胶体金标记技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铁蛋白标记技术适用于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定位,由于其分子量较大,不易穿透细胞膜,定位细胞内抗原较为困难。

铁蛋白对电镜包埋剂的非特异性吸附很强,不适用于包埋后免疫标记,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将酶(主要是过氧化物酶)与抗体相交联,抗原抗体反应后,加底物显示酶的活性部位,酶反应产物经OsO4处理变为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锇黑,可在电镜下观察。

过氧化物酶的相对分子量较小,与其交联的抗体较易穿透经处理的细胞膜,可用于细胞内抗原的定位。

但是酶反应产物比较弥散,因此分辨率不如颗粒性标记物高。

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电镜标记物,该技术是将胶体金作为抗体的标记物,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多种抗原的精确定位。

胶体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胶体金能稳定并迅速地吸附蛋白,而且蛋白的生物活性不发生明显改变,可制备抗体-胶体金、蛋白A-胶体金、卵白素-胶体金、植物凝集素-胶体金等用于免疫电镜;(2)在电镜下金颗粒电子密度高、圆形且界线清晰,易于辨认,定位比酶反应物更精确;(3)胶体金标记物易于制备,并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大小不同(1~150nm)的胶体金,因此可进行免疫电镜的双重或多重标记;(4)金颗粒能发射强烈的二次电子,是扫描电镜的理想标记物;(5)胶体金经过银显影增强后,金颗粒外周吸附大量银颗粒而呈现黑色或黑褐色,因此也能用于光学显微镜观察。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应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光学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和研究免疫反应。

因此,Singer 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铁蛋白(ferritin )标记抗体的方法,为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可能。

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杂交抗体技术、铁蛋白抗铁蛋白复合物技术、蛋白A-铁蛋白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及胶体金技术等。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以下简称免疫电镜技术技术)区别于免疫细胞化学和常规电镜技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组织固定与取材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即要保存良好的细胞超微结构,又要注意保持组织的抗原性。

因此,选用固定剂不宜过强。

常用的免疫电镜固定剂有多聚甲醛—戊二醛混合液和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液(Periodate—Lysine –Paraformaldehyde 简称PLP 液)。

也有采用Bouin 氏液、Zamboni 氏液或4%多聚甲醛液(其配制法见附录)。

国外不少文献推荐应用PLP 液于免疫电镜技术,认为该固定液对含糖类丰富的组织固定效果特佳,因为组织抗原绝大多数由蛋白质和糖两部分组成,抗原决定簇位于蛋白部分,有选择性地使糖类固定,就可使抗原性稳定。

PLP 液中过碘酸能氧化糖类,使其产生醛基,再经赖氨酸作用,使新形成的醛基分子间和分子内相互连接,稳定组织抗原。

但赖氨酸价格较贵,不如多聚甲醛戊二醛固定液经济、简便、效果佳。

在取材方面,免疫电镜技术较光镜免疫化学技术要求更迅速、精细。

二、免疫染色分为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和超薄切片免疫染色三种。

1.包埋前染色 即先行免疫染色,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取出,修整成小块,按常规电镜方法处理,经锇酸固定、脱水、包埋。

如果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范围太小,为了准确定位,可作第二次包埋,即第一次包埋时将组织置于两层thermanox 塑料片之间,中夹环氧树脂如夹心面包式,进行高温聚合,然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取出需要部位作第二次包埋。

免疫组化试题参考答案

免疫组化试题参考答案

免疫组化试题参考答案免疫组织化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PAS反应:即过碘酸--雪夫反应显示糖原,简称PAS反应。

其原理是通过利用过碘酸的氧化作用,使糖分子中的二醇基氧化为二醛基,释放出醛基,与碱性品红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沉淀。

2.Feulgen法:即福尔根反应显示DNA法。

其原理是组织用1NHCl 60℃水解,将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酸与嘌呤间的连链打开,使之释放出醛基与碱性品红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沉淀。

3.PAP法:即过氧化物酶一抗过氧化物酶法,该技术原理与其他免疫定位技术相同,即通过抗体使标记分子(抗辣根过氧化物酶)定位于抗原附件。

其不同点为三步法,且有放大作用,反应彻低依靠于免疫学结合,不需要标记任何抗体,反应敏捷度高,背景低。

注重一抗与复合物中的抗体必需来源于同一种动物,且二抗必需过剩。

4.核酸探针:指能与特定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标记的核酸片段,可检测待测样品中特定的基因序列。

无标记的探针称裸探针。

5.核酸分子杂交:指具有互补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的过程。

杂交的双方分离为待测的核酸序列和已知核酸序列,后者通常用核素或非核素示踪标记,称为探针(probe),杂交后形成的异源双链分子称为杂交分子。

6.质量控制:指组织化学反应各环节中获得最佳效果的技术掌握,是组织化学的关键环节,是取得惬意效果的须要条件,是提高结果可信度的根本保证。

7.诱发荧光: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本身不发荧光,但在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后可以改变成荧光分子。

此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生物胺的显示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甲醛和乙醛酸诱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荧光,以及邻苯二醛诱发组织胺荧光的反应。

8.定量分析:定量推断是结果推断中最重要也是具故意义的推断,其推断结果有助于统计学的分析处理。

组织细胞化学结果的定量分析又称定量组织细胞化学,指在组织细胞化学阳性结果的基础上,对阳性结果(终于阳性产物)举行测量,以数值反应被检测物质的含量。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Ch1-31.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与调控,起源与进化等。

2.细胞学说: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基本内容: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自己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细胞只能来自细胞)3.原生质:构成细胞中的所有生命物质,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和水、无机盐、糖类、脂类等生物小分子组成。

4.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和镶嵌蛋白质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5.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由细胞质内陷形成,在G+更明显,有拟线粒体之称,可能起DNA复制起点的作用。

6.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

7.荚膜: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黏液物质,主要由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

8.芽孢: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含水量较丰富的致密体。

9.中心质:蓝藻细胞中央遗传物质DNA所在部位,相当于细菌的核区。

10.细胞体积守恒定律: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11.病毒: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活细胞体内寄生的非细胞生命体,仅有一种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2.亚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

13.阮病毒:仅由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构成。

14.分辨率: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D=0.61λ/N*sin(α/2) N介质折射率α-物镜镜口角15.光学显微镜:光学放大系统,照明系统,机械和支架系统。

0.2μm16.相差显微镜:把光程差转换成振幅差,可用于观察未染色的活细胞。

17.微分干涉显微镜:以平面偏振光为光源,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分成两束,在不同时间经过样品相邻部位,再经另一棱镜将其会和,将厚度差转化成明暗区别,立体感强。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六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六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六151.离心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

分为差速离心和等密度离心两种,其中差速离心主要用于分离沉降系数不同的细胞组分,而等密度离心则用于分离沉降系数相似但密度不同的细胞组分。

差速离心是指低速与高速离心交替进行的离心方法,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使各种沉降系数不同的颗粒先后沉淀下来。

沉降系数差别在一个或几个数量级的颗粒,可以用此法分离。

差速离心是分离较大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及各种大分子颗粒的基本手段。

等密度离心主要用于分离沉降系数差别不大,而密度相差较大的组分。

利用离心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

离心一段时间后,不同密度的颗粒沉降到与其密度相同的位置停止沉降,聚集成区带,从而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152.细胞化学技术1.细胞化学染色法为了显示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细胞组分,常利用显色剂与所检测物质的某个特殊基团特异性结合,通过颜色来判断某种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和相对含量。

2.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对细胞内特异性蛋白质进行定位与定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20 世纪70年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免疫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常见的细胞内蛋白质分子定位技术有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技术。

3)原位杂交技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称为原位杂交(hybridization in situ)。

153.定量细胞化学技术定量细胞化学技术是一种对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或核酸等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分为细胞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技术。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是利用细胞内某些物质对特异光谱的吸收,测定这些物质(如核酸与蛋白质等)在细胞内的含量,包括用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和用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的方法,其中利用特定的抗体或其他免疫物质标记目标分子,从而使这些分子能够被观察和测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1.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在这种技术中,用于检测目标分子的抗体被标记上荧光染料。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定位和定量目标分子的位置和数量。

2.免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这是一种广泛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的技术。

ELISA 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目标分子结合,然后通过酶的底物反应来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3.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蛋白质。

蛋白质被电泳分离,然后通过免疫印迹将其转移到膜上。

接着使用特定抗体标记的酶或荧光物质来检测目标蛋白质。

4.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IHC用于在组织切片中检测特定抗原的存在。

切片上的抗原与标记有酶、荧光染料或其他标记的抗体结合,通过显微镜观察抗原的分布。

5.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ry):该技术通过激光照射细胞,测量细胞表面或内部的荧光标记物,以分析细胞的类型、状态和功能。

6.蛋白质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将样品中的蛋白质离子化,并通过质谱仪测量质量。

免疫质谱结合了免疫标记和质谱技术,可用于检测和鉴定蛋白质。

7.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样本,通过标记的抗体来可视化细胞或亚细胞结构中的特定蛋白质。

8.免疫磁珠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 Assay):使用带有磁珠的抗体,通过磁场将目标分子分离出来。

常用于细胞分离和分析。

这些免疫标记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核酸等。

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电镜技术

组织或游离细胞内抗原
• 需对样品进行特殊处理-增加膜的通透性 固定剂+1%Triton X100,10-20min 0.1MPB冲洗,10min 0.5% 1%Triton X100,30min 0.1MPB冲洗,10min -接包埋前法标准程序
包埋后法:
• 适用: 组织细胞(内或外)抗原 游离细胞内部抗原
• 预先冷却好全部用具
3. 浸透与包埋
[目的]使包埋剂浸透样品后,固化成硬块 低温包埋剂:丙稀酸类,水溶性
不含环氧基 低温下可聚合 两种: Lowicryl K4M(德国):紫外线照射下聚合 LR White(英国):55 ℃ 聚合,不需紫外线照射
低温(0-4℃)聚合,需用加速剂
低温包埋剂(Lowicryl K4M)
• 常规电镜:形态结构 • 免疫学方法: 组分 • 免疫电镜:形态结构+组分
免疫电镜延伸了免疫光镜 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超微结构水平定位某些分子: Ag, 受体
Pancreas
Ultrastructure and chromogranin A immunogold labelling of ECL cell carcinoids. APMIS 113: 506–12, 2005
• 制备免疫电镜超薄切片 免疫标记
免疫电镜超薄切片的制备
• 低温包埋超薄切片法 • 冰冻超薄切片法
1.冷固定
• 取材 • FA+GA固定液中4°C, 2~3h(中间1-2h可取
出修块) • 封闭游离醛基(0.5M NH4Cl in 0.1M PB)
4°C, 2h • 冲洗(0.18M蔗糖in 0.1M PB) 4°C 2h或过
• 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基本成分) • 乙二醇丙烯酸酯(交连固化剂) • 苯甲酸烷基乙醚(激活剂,引发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蛋白标记抗体是由Singer(1959)首创的一种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这技术曾广泛应用于病毒和细胞 表面抗原的检测。铁蛋白作为电镜观察的标记物,具 有颗粒大、分辨率高、散射力强的特点,可用于细胞 膜表面抗原的准确定位。所以,虽然40年后的今天已 发展了多种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但铁蛋白标记法 仍然是一种基本技术。
优点:
①胶体金能稳定并迅速地吸附蛋白,而且蛋白的
生物活性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②金颗粒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在电镜下金颗粒
清晰可辨,易精确定位。
③不仅可以用于透射电镜的超薄切片观察,也可以用于 扫描电镜对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进行标记定位观察。 ④胶体金标记物易于制备,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制备不同 大小的胶体金,因此可以进行免疫电镜的双重标记。 ⑤根据抗原抗体反应部分结合金颗粒数量的多少,可进 行粗略的免疫细胞化学定量研究。
(2)电镜包埋前免疫金染色
① 新鲜组织经适当固定(0.5%戊二醛-2%多聚甲 醛固定0.5~1h),制成厚切片。 ② 0.05mol/L TBS pH7.4漂洗3次,每次 15min。 ③ 0.1mol/L甘氨酸漂洗10min,灭活自由醛基。 ④ TBS漂洗,5min×3次, ⑤ 1%牛血清孵育组织块30min。
3)样品与染液的均匀分散度为促进样品与染料的均匀
分散提高染色效果,可以采用某些分散剂 4)悬液与染液的酸碱度 一般以中性或略偏酸性(PH 6.4-7)为宜。 5)染色时机的把握 吸去过多样品悬液后尽快滴加负染色液
1、标本-染液混合染色法:
病毒悬液和2%的磷钨酸染液等量混合
用毛细管滴到有膜的载网上(吸去过多的病毒-
(3)电镜包埋后免疫金染色法 ①超薄切片50~70nm,置于镍网或金网中。
②1% H2O2蚀刻,使试剂能穿透标本。
EPON包埋的组织蚀刻时间约10min,而
LRWhite、LR Gold包埋的组织蚀刻时间则
常小于5min.
③ 双蒸水漂洗3次,每次10min。 ④ 1%牛血清孵育切片15min。 ⑤ 载网不冲洗,摔干后直接移至第一抗滴上,在室温孵育1~2h或
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细胞化学技术是电镜技术与细胞化学技术相结合 产生的一门新技术,也称超微结构细胞化学。 目的:将化学研究与形态观察相统一,要求在细胞 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细胞内各种生化物质(蛋白质、核 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定位情况以及这些生化物 质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用以阐明细胞、细胞器结构与 功能的相互关系。
(1)胶体金的制备
①柠檬酸三钠还原法(15nm) ②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6nm)
檬酸三钠的用量与胶体金直径的关系
0.01%氯化金 (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柠檬酸三钠 (ml) 3.0 4.0 6.0 1.5 1.0 0.6 胶体金颗粒直径 (nm) 19.0 15.0 12.5 24.5 41.0 71.5
4℃18~24h。
⑥ TBS漂洗,3min×3次。 ⑦ 室温下适当稀释度的胶体金标记探针(二抗胶体金探针或蛋白A胶体金探
针等)孵育30~60min。
⑧ TBS漂洗,3min×3次,后在用双蒸水漂洗切片。 ⑨ 醋酸铀和硝酸铅轻微染色后电镜观察。
2.电镜免疫金染色 用于电镜的免疫金法可以采用包埋前染色和包埋后 染色,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加以选择。 染色方法也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对抗原性破坏较小。(2)可在定位后再进行超薄切片,提高阳性检
出率.(3)免疫染色后,用四氧化锇后固定,有利于膜型结构的保 存。
包埋后染色:是指在超薄切片上进行免疫染色。
优点:抗原暴露在超薄切片上,不存在免疫试剂分子穿透障碍,不 需要穿透剂。
2.免疫染色 ① 直接法:用酶标抗体直接与标本中的相应抗原反应结合,
走。
3)用刀片将琼脂块的边缘切除(为便于剥离)轻轻将载有琼脂块的载玻片浸入 PTA或醋酸铀溶液中,并把Formvar膜剥离和漂浮到染液水面上。
4)将铜网放到剥离到水面上的 Formvar膜上。
5)用不锈钢小柱把铜网膜同Formvar膜一起打捞出来,即可进行电镜观察。
4、病毒颗粒免疫电镜技术:
病毒颗粒与其外周相伴随的结构成分杂质或人工损伤产物混淆不清。 特别是肠道病毒与粪便中成分难以分辨。 这种情况需要借助特异性的抗血清(抗体),把病毒颗粒包被、凝
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不同大小胶体颗粒的配方1%柠檬酸三钠 1%鞣酸 0.025 mol/L K2CO3 去离子双蒸水 胶体金颗粒直 径 (ml) (ml) (ml) (ml) (nm)
15 10 6.0 3.5
4
4 4 4
0.02
0.1 0.5 3
0
0 0.5 3
19.98
19.90 15.00 14.00
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 产物,根据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原理,用高电 子密度的标记物(如:金、铁蛋白等)在超微结构水 平上检测某些抗原性物质的定位、定性、半定量的一 种方法。
目前免疫电镜技术主要包括酶免疫电镜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和免疫胶
体金技术,此外还有抗体杂交技术、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和铁蛋白-抗 铁蛋白电镜复合物技术。 用以标记抗体的酶要具备以下条件: 1.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后,仍能保持酶和抗体(或抗原)的生物活性。 2.酶的纯度高、特异性强、稳定、可溶性好、敏感、廉价。 3.在体液或组织中不存在该酶的底物。 酶标技术中最常用的标记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5)染色结果判断 假阳性染色和假阴性染色 可以通过调整固定液种类、浓度、固定时间,改变 一抗和二抗胶体金探针浓度、孵育时间、温度等减 少假阳性和假阴性染色。
双标记菌毛上两种抗原,胶体金5nm, 20nm
图7-11 血小板表面胶体金标记GPIb单抗 ×9000
铁蛋白标记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标本处理原则
1、取材与固定
取材原则与常规电镜取材相同,力求保持组织新鲜,标本固定要求 是既要保持组织成分的抗原性,又要保存细胞的超微结构。低浓度的
甲醛短时固定队抗原性保存好,但是超微结构保存又受影响。
(1)2%多聚甲醛液 (2)2%多聚甲醛-0.01%~0.05%戊二醛 (3)4%多聚甲醛-0.5%苦味酸-0.5%戊二醛
染液混合物),待干后进行电镜观察。
一般认为病毒浓度在105以上时不难发现病毒。
2、琼脂扩散技术:
检测的材料中病毒含量不足时,为了达到浓缩病毒 的目的,并去除材料中所含盐分,可采用琼脂扩散法。 用0.8%琼脂铺好的琼脂块,把含病毒的悬液滴到琼 脂块上,然后把载网倒悬在这滴悬液上。琼脂块把水分吸 收,浓缩的病毒沾附在载网上,再经过负染色后进行电镜 观察。
基本原理: 铁蛋白是一种直径10~12nm的球形的蛋白质(分 子量450kD),它含有致密的铁胶粒核心(直径约 7.5nm),该核心含2000~5000个铁原子,分布于四
个区域,形成四个圆形致密区,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
因此可用于电镜观察。抗体与铁蛋白通过低分子量的
偶联剂形成抗体-铁蛋白复合物,此复合物既保留抗体
尔后进行酶与底物反应,终产物沉淀在抗原抗体反应部位。 ② 间接法:依次使用两种不同抗体,先使用未标记的特异性 抗体即第一抗体,后者与标本中的抗原反应。然后使用过 氧化物酶标记第二抗体,最后酶与底物反应,生产沉淀。
结果判定 在已知阳性、阴性样品成立的前提下,出现高 电子密度的颗粒,即指示抗原抗体的存在。
(二)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
利用胶体金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的性质,使其
与抗体相互吸引从而将抗体标记。再以金标记的抗体
与待检抗原相互结合,由于金颗粒的电子密度高,电
镜观察到金颗粒的位置,即抗原所在。
2、胶体金的特性 ①颜色:胶体金的颜色与金粒子的直径有关,5-60nm时 为红色,95nm是为蓝色,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的胶体金 呈红葡萄酒色。 ②影响胶体金稳定的因素: a.电解质:少量有促进稳定的作用,过量则破坏。 b.胶体金的浓度:浓度越高容易导致胶体金凝集。 c.温度:长时间加热可使稳定性有所下降。
根据抗体凝聚的病毒颗粒的多少和程度以(+)
表示。
如果检查不到抗体包被的病毒颗粒,可离心,将
沉淀重悬浮于1-2滴蒸馏水中,再用同样方法滴
膜、负染。
利用免疫电镜技术发现和鉴定了许多重要的病毒。
2.通过冰冻切片或震动切片获得厚切片。 冰冻切片 8µm ,震动切片20~80µm。 3.漂洗后的厚切片可按免疫组化步骤进行标记染色。
4.DAB显色后再进行锇酸后固定以及电镜包埋切片处理。 5. 如果确定待测抗原的抗原性不会由于脱水包埋引起失活 的前提下可在包埋切片后做标记染色。
三、免疫染色 包埋前染色:是指在未经包埋的预切厚片上先进行免疫染色,然后 再进行脱水包埋超薄切片。 优点:(1)切片染色前未经四氧化锇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
⑥ 第一抗体4℃孵育过夜后室温继续放置2h。 ⑦ TBS漂洗,5min×3次, ⑧ 室温下适当稀释度的胶体金标记探针(二抗胶体金探 针或蛋白A胶体金探针等)孵育60min。 ⑨ TBS漂洗,3min×3次,后再用双蒸水漂洗切片。 ⑩ 2%戊二醛-2多聚甲醛固定1h,1%锇酸固定30~ 60min,常规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电镜观察。
的免疫活性,同时因为铁蛋白含有高电子密度的铁胶 粒核心,便于电镜观察。
病毒免疫电镜技术
5. 影响因素:
1)样品的纯度:
负染色样品纯度要求不是很高,最好进行适当纯化;样品杂 质太多,如大量的细胞碎片、培养基残渣、糖类、各种盐类 结晶均会干扰染色效果及电镜观察。
2)样品的浓度:
被检查的样品要有适当的浓度。太浓 太稀均影响电镜观察。
3、假复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