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的意旨
古墓里长明灯为何千年不灭?长明灯怎么制造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墓里长明灯为何千年不灭?长明灯怎么制造的
导语:长明灯(Eternal Fire),除夕夜家家户户所点燃的灯火,一燃上,就不能吹灭,直到油尽、烛终自行熄灭,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风俗。
中国君王陵
长明灯(Eternal Fire),除夕夜家家户户所点燃的灯火,一燃上,就不能吹灭,直到油尽、烛终自行熄灭,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风俗。
中国君王陵墓中也会放置长明灯,希望可以犹如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
只要有墓地的地方,便会出现盗墓贼,他们千方百计的盗取墓中的金银珠宝。
很多人认为,在墓穴里面,与世隔绝,暗无天日。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大型墓穴中,往往会有微弱地光芒出现,而这光芒便是长明灯!
在中国历史中,长明灯是王侯将相死后墓地中的必备之品。
神话故事中,长明灯的灯油是从于深海人鱼的体内提炼出来的,价格堪比黄金!
长明灯价格这么贵,为何要使用它呢?
古代人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人死后的陵墓也对应称做阴宅,君王尤其重视陵墓,作为死后的居所,他们也希望像他们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因此也就有了长明灯。
一种长明灯是双层结构,里面的一个容器内装灯油,灯芯用醋泡制,外层装水,用以冷却灯油。
这是个伟大的发明,因为油灯消耗的油主要不是点燃了,而是受热挥发,醋泡过的灯芯能保持低温,油坛外面的水也可以有效阻止油温上升,但是长明终究是理想中的愿望。
那么,长明灯到底为何能够千年不灭呢?
长明灯都是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特别是灯油。
相传,只要有空气和灯油,不管风吹雨打,它依然不灭!但是在墓地里面,空气稀薄,
生活常识分享。
《长明灯》启蒙意识与象征手法研究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8期总第421期作者简介:喻心(1994-),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长明灯》启蒙意识与象征手法研究喻心江苏师范大学摘要:《长明灯》固然启蒙了国人思想,但如果想深入研究这篇作品,有必要走进响彻着“熄掉他”和“我放火”的启蒙思想背后,走进吉光屯,仔细探究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背景。
吉光屯虽小,它的茶馆、长明灯和村民之间却都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精致的艺术特色,带有不平凡的象征意味。
通过象征手法的进一步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创作的背后,会发现鲁迅先生自身对文学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院鲁迅《长明灯》启蒙象征文学研究《长明灯》虽是鲁迅先生《彷徨》里的一则短篇,故事精简,却发人深省。
它启蒙了当时国人的思想,和《狂人日记》一样都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它所留给后人的意义是发人深省的。
同时,这两篇作品里都写了带有象征意味的“狂人”,一针见血地揭露出封建文化制度“吃人”的本质,酣畅淋漓地发出了反抗的呼声。
一、《长明灯》的思想启蒙意识李大钊在鲁迅发表了《长明灯》不到半个月就说:“我看这是他要‘灭神灯’‘要放火’的表示,这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喊了‘救救孩子’之后紧紧接上去的战斗号角。
”1〇鲁迅在思想上相信进化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在他的小说里倾向于暴露病根和弊病。
通过把《长明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后发现,《长明灯》中的疯子似乎不太相信“进化论”,他坚决地要吹熄那盏灯,小说中的年轻人,像阔亭就主张把疯子“打死了就完了”。
2〇(一)与《红花》的比较其中关于疯子企图吹熄神灯的描写,多国学者总是拿迦尔洵的狂人采花的小说来比较。
同时阅读完这两篇小说后,会发现它们在故事情节上的安排大有雷同。
当然在相似点的后面,却又贯穿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因此《红花》中的狂人能够成功地采摘三朵红花,而《长明灯》中的疯子最终却被锁在密室里,只能发出“我放火”的呼号。
鲁迅长明灯

鲁迅长明灯
鲁迅长明灯是中国作家鲁迅的纪念碑,位于中国上海市虹口区鲁迅
公园内。
这座纪念碑于1956年落成,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对中国文
化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鲁迅长明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古代的明灯,整座纪念碑高17.14米,由花岗岩和青铜材料组成。
灯塔的形状呈圆柱状,象征着鲁迅先生
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中国的文化之路。
灯塔的底部有一座青铜雕像,雕像高约 3.5米,是鲁迅先生的形象。
他站立在一个石台上,手持书卷,神情凝重。
雕像的周围刻有鲁迅
的名言和著名作品的摘录,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灯塔的顶部有一个巨大的灯笼,象征着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光芒。
灯笼内部有电灯,夜晚时会点亮,照亮整个鲁迅公园。
这个灯
笼的设计非常独特,由许多小灯泡组成,呈现出一个独特的图案,
象征着鲁迅先生的思想的辉煌和照耀。
整个鲁迅长明灯的设计寓意深远,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以一种
独特的方式展示给人们。
它成为了鲁迅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人
们缅怀鲁迅先生的重要场所之一。
长明灯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长明灯鲁迅先生原文解析鲁迅先生的《以长明灯》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通过对一个灯火辉煌的城市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困惑。
本文将以此为标题,对文章进行解析和分析。
文章以一个夜晚的城市为背景,描绘了灯火辉煌的景象。
这里的长明灯象征着现代社会繁忙而热闹的一面。
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匆匆忙忙的步伐和车水马龙的景象,展示了一个充满着现代化繁荣的城市。
然而,这个城市的繁荣却掩盖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文章中提到的“无名之辈”和“无名之人”,形象地描述了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群。
他们在繁忙的都市中挣扎,但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的意义。
长明灯虽然照亮了城市的夜晚,但却无法解决人们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经历,更加深刻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困惑。
这位女子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迷失在城市的街头。
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着自己的未来,但却发现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似乎毫无意义。
她绝望地站在长明灯下,凝望着远方,内心充满了无尽的迷茫和困惑。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探讨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困惑。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繁荣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却无法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
长明灯虽然照亮了城市的夜晚,但却无法照亮人们内心的黑暗。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以长明灯为象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困惑。
他用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繁荣但充满着空虚和困惑的都市景象。
这篇文章引起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呼吁人们要关注内心的需求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以长明灯》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繁荣和表面的光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的意义。
长明灯

《长明灯》的艺术特点及主题分析一、艺术特点(一)象征手法的大面积运用(有形物象征、无形物象征)1.人物象征事物象征2.行为象征3.寓意象征4.符号象征?5.综合性象征,人物象征国民,吉光屯象征社会缩影6.表达性形象,长明灯祈福象征迷信(二)虚实结合(三)戏剧化处理二、主题分析(一)疯子与狂人的比较,主题的相似性和深化意义。
(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呐喊到彷徨,看潮起潮落。
(三)主题背后的鲁迅。
除了放火别无他法,这是先觉者的悲哀无奈。
思想已经有所突破,行为还是被束缚难行数量上,一个疯子和一群封建迷信者的对峙。
寡众差别,令疯子寸步难行。
(四)1921 年《新青年》同人的疏离、分手, 这对鲁迅的打击尤为沉重.1932 年,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 慨叹当时的情景:“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 有的高升, 有的退隐, 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新的战友在那里呢?"《写在〈坟〉后面》的一段话, 则是更直接地反思新文化运动:“记得初提倡白话文的时候, 是得到各方面剧烈的攻击的。
后来白话渐渐通行了, 势不可遏, 有些人便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 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
又有些人便主张白话不妨作通俗之用;又有些人却道白话要做得好, 仍须看古书。
前一类早已二次转舵, 又反过来嘲骂“新文化”了;后两类是不得已的调和派,只希图多留几天僵尸, 到现在还不少.”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第27-28页“历史的演进仿佛不过是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循环构成的, 而现实———包括自身所从事的运动———似乎并没有标示历史的进步, 倒是陷入了荒谬的轮回”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长明灯读后感

长明灯读后感第一篇:长明灯读后感鲁滨逊漂流记---坚定的心,信念,智慧生活中总会有几个绊脚石朱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不去毁灭这几个绊脚石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光彩,如果我们有一个信念,如果我们有一个坚定的心,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解决这些绊脚石,那么我们得到的将是我们向往的东西。
鲁滨逊就凭着自己的智慧,凭着自己有一颗坚定的心,一个信念在荒岛上生活下来,后来因祸得福,成为一个富翁。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其实说的也没错,这本来也就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鲁滨逊自己创造出来的。
怎么创造的?前面不是说了嘛:凭着智慧与信念以及一颗坚定的心。
当然,鲁滨逊在开始时也会担心害怕,但是他总能用学到的知识和善于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它还具有超强的抗挫折能力。
这些不也正是学习我们生活中缺乏的吗?学习生活中总会有不顺心的地方,有一个绊脚石当着我们前进的步伐,现在的人却不愿去克服它。
每当遇到时,要么只会伤心难过与不安,要么就是跳过它,可到后面发现走不下去了却不知道问题的在哪里,甚至用一些极端的方法解决。
我们太缺少鲁滨逊的品质了。
像学生时代的人,一遇到难题就只知道抱怨,不知道去解决;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天天郁闷,不知道把事往好的方面想;高三的某些学生,高考过后觉得没有考好,就去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些“品质”跟鲁滨逊完全是相反的。
为什么不理智一点呢?为什么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呢?为什么没有一个信念呢?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难题呢?如果乞丐有这些品质,那他们就不会选择这种生活,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生活;如果小偷有这些品质,那他们就不会去做出这种无耻的行为,他们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如果贪官有这些品质,那他们就不会贪污公款,他们就会做好自己的职位的工作帮助人民;如果那些自残的人有这些品质,那他们就不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他们就会珍惜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好好生活……坚定的心,信念,智慧是我们在遭遇逆境时,帮助我们战胜逆境的好帮手!它们是生活中最需要的长明灯和智慧塔!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永不抛弃,永远有一颗坚定的心与信念,还有智慧,奇迹不用期待发生,我们自己就能创造奇迹。
长明灯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长明灯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燃于佛像前,昼夜长明不熄之灯。
又作续明灯、无尽灯、常夜灯、长命灯、常明灯。
燃灯原为供佛之用,而佛乃获得大觉悟、大解脱者,业已证得涅槃,其性真常,原无所谓昼夜明闇之别,然为令施者得福,故燃灯供佛之法,宜应昼夜不断,长燃不熄。
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问佛事品(大二四‧九八四下):「问:『续佛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虽云佛无明闇,施者得福故,灭有罪。
』」据隋唐嘉话所载,江宁县某寺有一长明灯,历岁久远,火色纯青而不热,自晋至唐,凡五百余年,长明不灭。
长明灯原理

长明灯原理长明灯,顾名思义,就是能长时间发光的灯。
所谓长明灯原理,就是指能够使灯光持续亮起的原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灯光是非常重要的,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而长明灯原理则是保证了灯光能够持续亮起,为我们提供了便利。
那么,长明灯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长明灯原理的核心就是能源的持续供应。
只有当能源得到持续供应,灯光才能持续亮起。
目前,常见的长明灯主要有两种供能方式:电能和太阳能。
在电能供应的长明灯中,我们通常使用电池作为能源。
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它具有便携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当我们需要长时间使用灯光时,可以选择使用电池供能的长明灯。
这种长明灯通常是通过将电池与灯泡连接,然后通过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灯光的开关。
当电池电量耗尽时,我们只需要更换新的电池即可继续使用。
另一种常见的长明灯供能方式是太阳能。
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的光能可以被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并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长明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电池中,当需要使用灯光时,电池供能给灯泡,从而实现灯光的持续亮起。
太阳能长明灯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尤其适合在户外使用。
除了电能和太阳能供能的长明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供能方式,比如燃气。
燃气长明灯是通过燃烧燃气产生的热能驱动发电机,从而提供电能给灯泡。
这种长明灯通常使用在一些没有电力供应的地方,比如野外露营或偏远地区。
长明灯原理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长明灯的亮度和使用时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比如,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高亮度LED灯泡,它们具有低能耗、长寿命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长明灯的光源。
同时,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使得长明灯的使用更加便捷和可靠。
长明灯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明灯可以作为室内和室外照明的重要设备。
比如,在停电的情况下,长明灯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安全。
在户外活动中,长明灯也是必备的装备,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光亮,让我们不受夜晚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明灯》的意旨一鲁迅塑造过两个精神病患者的形象。
一个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个是《长明灯》中的“疯子”。
“狂人”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的叛逆者,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他那“救救孩子”的呐喊更是振聋发聩,尤如寒冬尽头的第一声春雷。
然而对于《长明灯》中的“疯子”,人们却并不怎么留意,其“知名度”似乎远逊于“狂人”。
但在鲁迅塑造的众多人物群像中,“疯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和“狂人”一样,“疯子”也是旧制度的叛逆者。
然而他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状况,决定了他是一个与“狂人”完全不一样的叛逆者。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乃饱读诗书之人,大约属于士大夫阶层。
“疯子”则大不一样。
他生活在封闭落后的乡村吉光屯,平常“不大出行”,他愚昧、迷信、落后、阴鸷,可能还是个文盲,属于社会的最底层。
所以他对历史和现实,对天下大事,不可能有什么清醒深刻认识;更不可能像“狂人”那样,能一眼看穿“古久先生”——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吃人”本质。
这就决定了“疯子”的反抗,只能是基于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的一种本能反映。
在他的认知里,吉光屯宗庙里供奉的那盏长明灯就是一盏灾难之灯。
他的以及吉光屯的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是缘于这盏点燃了千年的“长明灯”。
所以他要处心积虑地要吹灭这盏“长明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以为,没有了长明灯,吉光屯就真正大吉了;用“疯子”的话说,就没有了“蝗虫”和“猪嘴瘟”。
可见“疯子”思想意识是愚昧的、迷信的;不过由于其生存状态,他的反抗又是彻底的、坚定的。
二先来看“疯子”的愚昧和迷信。
“疯子”所赖以生存的吉光屯就充满着愚昧、迷信的气息。
村民们深信,那盏点燃于梁武帝时代,亮了长达千年,“连长毛造反的时候也没有熄过”的长明灯是吉光屯的守护神;并由此取得了对“外路人”的心理优势,“外路人经过这里的都要看一看,都称赞……。
啧,多么好……”。
而疯子居然妄图消灭这位保护神,难怪要在吉光屯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甚至欲置“疯子”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就思想境界而言,疯子其实也并不比村民们高明多少。
村民们从一个极端认定,吉光屯的平安和福祉全赖“长明灯”的赐予,“长明灯”一旦熄灭,吉光屯就“完了”,“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
因此村民们要坚决阻止“疯子”的疯举,不惜用一切手段守灯护灯。
而“疯子”则从另一个极端认定,吉光屯里的“蝗虫”和“病痛”,都拜这盏“长明灯”所赐;他本能地认为长明灯并未给吉光屯带来“吉光”,只有熄灭了长明灯,吉光屯才“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为此甚至不惜烧掉供奉长明灯的宗庙。
双方立场似乎针锋相对,截然不同,但其实不过是同一种愚昧迷信从两个方向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从思想认识角度来看,双方并无高下深浅之分。
既然如此,那么“疯子”执着于吹灭“长明灯”的意义何在呢?或者换一种问法,鲁迅塑造“疯子”这一独特的精神病患者形象,着力描写“疯子”灭灯、村民们护灯这一中心情节的意旨何在呢?“疯子”的思想意识固然极为肤浅,但如果读者的认知也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就和“疯子”一样的肤浅了;没有领悟到鲁迅在小说中设置这盏点燃了千年的“长明灯”,以及疯子要吹灭这盏“长明灯”的深刻喻意。
事实上,在鲁迅笔下,长明灯象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切腐朽没落的渊薮。
不论是村民惶恐于灯灭后村变大海,人变泥鳅,还是疯子憧憬于灯灭后没有了“蝗虫”和“猪嘴瘟”,都是受这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毒害所致,都是农村封闭、落后、苦难的形象化反映。
鲁迅试图通过对“疯子”坚定不移的灭灯烧庙行动,以及村民们守灯护灯的种种举措的描写,告诉读者:作为这些腐朽没落思想文化具象化的“长明灯”,千年以来压在包括“疯子”在内的“吉光屯”民众的头上,造就了他们的迷信、愚昧、落后和麻木。
我们由此深切地体会到,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那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深入了人们的骨髓;这样的社会,已经完全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已经无可救药!然而人总是有所追求的,至少期盼着生存状态不断改善。
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不管他有多么迷信,多么愚昧,多么落后,多么麻木。
在吉光屯,民众的这种期盼被“长明灯”压抑着、控制着,无法,或者不敢有所露头。
但它潜藏于人们心底,一旦有合适的契机,便会暴发。
“疯子”的发疯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由于精神“不正常”,“疯子”便无所顾忌,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对“长明灯”的憎恶,以及对由“长明灯”所导致的生存状态的不满,便来了个总暴发!可见,鲁迅着力描写“疯子”的吹灯、烧庙,以及“疯子”对没有“蝗虫”和“猪嘴瘟”的向往,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含义。
只是作为迷茫的、本能的,甚至是弱智的反抗者的“疯子”,并没有那种认识上的自觉和深度。
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鲁迅的描写中感受到吹灯烧庙的深刻内涵;也不妨碍读者从作品主人公的愚昧、迷茫中,领悟到作品主人公本能行为所蕴含着的社会意义。
这就把“疯子”灭灯这一自发式的、浅层次的反抗与深刻的社会变革联系到了一起,作品的主题立马得到了升华。
这正是鲁迅高明之处。
三“疯子”虽然是一位愚昧、迷茫的反抗者,但却是不屈不挠的叛逆者。
这就不能不谈到他反抗的又一个特点:彻底和坚定。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古久先生”的认识固然深刻而清醒,但他的反抗却是不彻底的,甚至是半途而废的。
狂人后来“病愈”了,回归了主流社会,“赴某地候补矣”,最终与传统旧势力妥协了。
(顺便说一句,有人认为狂人“赴某地候补矣”是一种策略,是以退为进。
我以为非也。
这种说法在《狂人日记》中找不到任何文本依据。
此论虽然可以给“狂人”贴金,让“狂人”形象更加高大完美,却降低了《狂人日记》的认识论价值和深刻内涵。
)但同样作为反抗者,“疯子”却比“狂人”彻底得多,坚定得多。
他一共有两次反抗行动,虽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坚决。
第一次,“疯子”先是与村民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在遭到村民们群起反对后,便“自己闯进去,要去吹”。
于是村民们“给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疯子”信以为真,疯病就“治好了”。
第二次,“疯子”吸取第一次反抗被骗的教训,一定要亲自吹灭长明灯,决不要别人代劳。
他坚称:“不要你们。
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即使被关进破黑屋里,也始终不忘初衷,仍然不屈不挠地要吹灭长明灯。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甚至要烧掉宗庙,大声疾呼“我放火”!这充分表明了“疯子”决不和传统势力妥协的精神。
“狂人”和“疯子”在反抗的彻底性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存在决定意识”,这还得从他们自身寻找原因。
“狂人”本系失意的士大夫阶层,他虽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腐朽没落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但他对其还抱有某种幻想。
——他们来自于“传统”,对“传统”还有几分怀念、期盼,甚至敬畏,不愿轻易与之决裂。
这就决定了“狂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软弱。
而这在一班由“四书五经”熏陶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
所以“狂人”堪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反抗旧势力斗争中的典型。
而“疯子”们则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生存状态恶劣,甚至处于赤贫状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他们没有传统带给他们的包袱;对给他们带来无尽灾难的传统社会也没有多少感情。
因为少了许多牵挂,又没有多少感情,所以他们就多了几分决绝,少了几多顾忌,因而对传统社会的反抗也就更为彻底。
这在中国底层社会极具代表性,——连愚昧如阿Q 者,在绑缚刑场时也要高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所以“疯子”堪称中国最底层民众自发反抗传统势力的典型。
不过“疯子”的反抗虽然是坚定的、彻底的,但这种坚定和彻底只是限于他的认知所能触及的范围。
由于他对中国传统社会缺乏自觉的、深刻的认识能力和批判能力,所以他的反抗是浅层次的,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观意图。
他只是想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生存状态更好一点。
诡异的是,“疯子”这种改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景却并不为吉光屯那群更保守、更麻木的,但“精神正常”的村民们所容忍。
在村民们看来,任何现状的改变都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相对于“蝗虫”和“猪嘴瘟”,村民们更恐惧屯子变成“大海”,自己变成“泥鳅”。
所以他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持现状,采取一切手段对“疯子”改变现状的灭灯行动加以阻挠。
当“骗”这一手法被“疯子”识破后,他们甚至一度商量合力“想个法子来除掉他”!甚至举出了先例,设计了具体办法:“去年,连各庄就打死一个,……大家一口咬定,说是同时同刻,大家一齐动手,分不出打第一下的是谁,后来什么事也没有。
”——这实在是太恐怖了。
好在毕竟事涉人命,村民们并不敢真动手,“他们管着呢”。
后来干脆合力将“疯子”关进破旧的黑屋子了事。
鲁迅要告诉读者什么?他是要告诉读者:在中国,底层广大民众还远未觉悟,变革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而传统社会虽然腐朽没落,却依然势力强大,强大到足以将一切变革——即便是“疯子”式的浅层次的变革——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鲁迅通过对长明灯的“灭”与“护”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发人深思的、凝重的社会画卷。
他使读者深信,中国已经到了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熄灭这盏代表中国传统社会一切腐朽没落渊薮的“长明灯”的时候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吉光屯已经有了如“疯子”这样自发的反抗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又囿于反抗者认知能力,更没有成熟而严密的组织纲领和行动路线图,“疯子”独侠式的反抗也就只能以失败告终。
鲁迅沉痛地写到:吉光屯“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总之,吉光屯一切恢复“如常”。
这是鲁迅所处时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悲剧。
显然,欲使长明灯彻底熄灭,绝非靠“疯子”一人之力所能成就。
那么出路何在?那就得唤醒吉光屯广大民众。
这就需要先知先觉者的引领。
但在《长明灯》中,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先知先觉者。
——而这,正是鲁迅所要探索寻求的。
《长明灯》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
《彷徨》的成书期,也正是鲁迅思想上的彷徨期。
鲁迅为什么“彷徨”?因为这期间新文化阵营发生了分化。
用鲁迅的话说,新文化干将“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深感“孤独”和“彷徨”。
他在《题〈彷徨〉》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但鲁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在彷徨中消沉,而是在彷徨中探索,在彷徨中前进。
他在小说集《彷徨》扉页上所题屈原《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他探索精神的写照。
这种探索精神也表现在《长明灯》中。
小说结尾,一群孩子随口唱着自己编派的儿歌:“白篷船,对岸歇一歇。
此刻熄,自己熄。
戏文唱一出。
我放火!哈哈哈!……”这当然不是闲笔,而是一种暗示。
儿童似无意识,然而“此刻熄,自己熄”,“我放火”,反抗的意识已经悄无声息地潜藏到了孩子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