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四_讼狱原文及译文.doc

合集下载

幼学琼林(卷四) 文事

幼学琼林(卷四) 文事
篇,时人称他为诗窖。
骚客即是诗人,誉髦乃称美士。
注释: 誉髦:美好英俊。
译文: 骚客,就是诗人,誉髦,是俊士的美名。
自古诗称李杜,至今字仰钟王。
注释: 钟王:三国时书法家钟繇和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译文: 自古以来论诗者推崇李白、杜甫;迄今为止书法界最敬仰 的是钟繇、王羲之。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 青钱万选,乃屡试屡中之文。
注释: 三国时鲁肃对吕蒙的赞语。面壁九年:禅祖达摩曾在 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将法衣传给慧可。
译文: 赞扬别人进步神速就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称赞别人学 业精通,谓面壁九年才能有这样的神悟。
五凤楼手,称文字之精奇; 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注释: 宋代韩洎文章写得好,自称为“五凤楼手”。
译文: 造五凤楼是赞他文字的精奇,七步成章是颂扬他才思敏捷 七步成诗。
经典解析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 博学之德,学富五车。
注释: 斗:计量词。 车:量词。
译文: 才华横溢的士人才储八斗,学识广博的儒士学富五车。
三坟五典,乃三皇五帝之书; 八索九丘,是八泽九州之志。
注释: 八索九丘:上古时的地理书。
译文: 三坟五典是记载三皇五帝事迹的历史书;八索九丘是描写 八泽九州的地理志。
孔子作春秋,因获麟而绝笔,故曰麟经。
译文: 孔子修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因捕获麒麟而停笔,因此春 秋别名麒经。
西狩获麟
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 严于斧铖,乃春秋一字之贬。
注释: 春秋:孔子所作。
译文: 得到《春秋》的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 受到《春秋》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译文: 自谦才华不足谓之袜线线之才,自惭学浅,只有书本知识 而无见解称记问之学。

《幼学琼林》卷四·制作原文及译文

《幼学琼林》卷四·制作原文及译文

《幼学琼林》卷四·制作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幼学琼林》卷四·制作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卷四·制作 作者:程登吉 上古结绳记事,苍颉制字代绳。

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卦;洛龟呈瑞,⼤禹因列九畴。

历⽇是神农所为,甲⼦乃⼤桡所作。

算数作于⾪⾸,律吕造⾃伶伦。

甲胄⾈车,系轩辕之创始;权量衡度,亦轩辕之⽴规。

伏羲⽒造⽹罟,教佃渔以赡民⽤;唐太宗造册籍,编⾥甲以税⽥粮。

兴贸易,制⽾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冠冕⾐裳,⾄黄帝⽽始备;桑⿇蚕绩,⾃元妃⽽始兴。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后稷播百⾕,粒⾷攸赖。

燧⼈⽒钻⽊取⽕,烹饪初兴;有巢⽒构⽊为巢,宫室始创。

夏禹欲通神祗,因铸镛钟于郊庙;汉明尊崇佛教,始⽴寺观于中朝。

周公作指南车,罗盘是其遗制;钱乐作浑天仪,历家始有所宗。

育王得疾,因造⽆量宝塔;秦政防胡,特筑万⾥长城。

叔孙通制⽴朝仪,魏曹丕秩序官品。

周公独制礼乐,萧何造⽴律条。

尧帝作围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战⽃。

⽂章取⼠,兴于赵宋;应制以诗,起于李唐。

梨园⼦弟,乃唐明皇作始;《资治通鉴》,乃司马光所编。

笔乃蒙恬所造,纸乃蔡伦所为。

凡今⼈之利⽤,皆古圣之前民。

译⽂及注释 译⽂ 上古的时候,当时的⼈们在绳⼦上打各种绳结,以记载事件。

到黄帝时史官仓颉才创造出⽂字,这时候才开始有了⽂字的记载。

伏羲时有龙马背负太极图⾃黄河中浮出来,伏羲依据图上的阴阳点画成⼋卦;⼤禹治平洪⽔,洛⽔中出现了神龟,是吉祥的征兆,⼤禹按照龟背上的⽂字,列出洪⽔范九畴。

历法节⽓是神农所创。

⼤挠以⼗天⼲配上⼗⼆地⽀,造为甲⼦。

算书由⾪⾸所作,⾳乐律吕是伶伦所造。

甲胄⾈车创始于黄帝;权量衡度也是由黄帝⾸⽴规模。

伏羲⽒造了纲罟,教导民众打猎捕鱼;少昊⽒作成弧⽮,是⽤他来攻战征伐,制出⽾耜来做农器,兴起陶冶来做器⽫,创始的都是炎帝;造出琴瑟来调五⾳,变⾰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嫁,创始的就是伏羲。

《幼学琼林-讼狱》原文、译文及注释

《幼学琼林-讼狱》原文、译文及注释

《幼学琼林·讼狱》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幼学琼林·讼狱明代-程登吉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肺石风清。

虽囹圄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

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

狴犴猛大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乡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上当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狱,羑里是商牢。

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好讼曰健讼,挂告曰株连。

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徒配曰城旦,遣戍是问军。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淳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简;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

乌台定律,象魏悬书。

惟忠信慈惠之师,有折狱致刑之实。

失入宁失出,须当念及无辜;过义宁过仁,务必心存不忍。

察五声而审克,应尔精详;讯三刺以简孚,宜乎谨慎。

蒿满圜扉之宅,人怀天保初年;鹊巢大理之庭,世誉玄宗即位。

赭衣满道,何其酷烈难堪;玄钺罗门,未免摧戕太甚。

门有沸汤之势,抚念不安;巢无完卵之存,扪心何忍。

虽辟以止辟,还刑期无刑。

《周礼》有三宥之词,千秋可法;虞廷有肆赦之典,万古常称。

蝇集笔端,识赦书之已就;鸟啼宵夜,知恩诏之将颁。

无赦而刑必平,文中之论,夫岂全诬?多赦则民不敬,管子之言,亦非尽谬。

孔明治蜀,所以不行;吴汉临终,于焉致嘱。

对照翻译: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世人遇到不平的事,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圣人却把无讼当做贵。

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桁杨是断狱的用具,上有圣主,便见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肺石风清。

古诗幼学琼林翻译赏析

古诗幼学琼林翻译赏析

古诗幼学琼林翻译赏析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

《幼学琼林》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

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幼学琼林全文目录如下: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幼学琼林】全文及翻译

【幼学琼林】全文及翻译

【幼学琼林】全文及翻译【幼学琼林】全文及翻译《幼学琼林》卷一·天文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一·地舆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一·岁时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一·朝廷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一·文臣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一·武职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兄弟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夫妇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叔侄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师生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朋友宾主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婚姻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女子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外戚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身体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二·衣服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人事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饮食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宫室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器用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珍宝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贫富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文事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科第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制作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技艺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讼狱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鸟兽原文及译文《幼学琼林》卷四·花木原文及译文。

幼学琼林原文与译文

幼学琼林原文与译文

幼学琼林原文与译文幼学琼林原文与译文卷一·时序【原文】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译文】爆竹一声除旧岁,新的一年又来临了;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原文】履端为首祚;人日是灵辰;献椒花颂,为祝遐龄;饮屠苏酒,可除疠疫。

【译文】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称为首祚。

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称作灵辰;元旦将椒花酒献给君王,是借此祝颂他长寿。

请乡邻朋友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百玻【原文】新正曰首春,去年曰客岁。

火树银花合,言灯节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金吾之放夜。

【译文】新正别名首春,去年则称客岁;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销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开禁,放下吊桥听任城内外游人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原文】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是夏至第三庚。

【译文】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为上巳春浴之时。

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叫做春社;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日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原文】孟夏乃为麦秋,端午是为蒲节。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届天中。

【译文】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原文】竞渡端陽,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译文】端午节龙舟兢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陽节登高山揷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灭的故事。

【原文】二社燕鶏豚,群饮治聋之酒;七夕会牛女,家穿乞巧之针。

【译文】春秋二社日,家家户户杀猪宰鶏祭祀土地公神,大家争饮可以医治耳聋的酒。

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在庭院摆上香案,祭拜七娘妈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巧技术。

【原文】月朗中秋,唐帝神游于月府;九月风高,孟生落帽于龙山。

【译文】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梦游月宫;重陽节登龙山,山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原文】汉人蜡祭曰腊,故称十二月为腊;秦皇御讳曰政,故读正月为征。

《幼学琼林》原文译文

《幼学琼林》原文译文

《幼学琼林》原文、译文《幼学琼林》原文、译文《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

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中国一直流传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能熟背《幼学琼林》,足见《幼学琼林》的影响力之大。

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体制、文事科第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内容广博,包罗万象。

它是我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本,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天文【原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乃皓魄之精华。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为滕六。

焱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

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雪飞六出,预兆年丰;日上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比人识见甚疏;吴牛喘月,嘲人畏惧太过。

望切有若云霓,恩深莫如雨露;参商二星,每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羿妻奔于月窟,号为嫦娥;傅说死后精神,托于箕尾。

戴月披星,谓奔驰于早夜;栉风沐雨,谓劳苦于风尘。

《幼学琼林》原文

《幼学琼林》原文

《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一般认为,最初的编着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

在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

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着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

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①。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②。

虹名螮蝀[dì dōng],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chán chú],是月魄之精光③。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④。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⑤。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⑥。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⑦。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téng]六⑧。

欻[xū]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⑨。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⑩。

甘霖、甘澍[shù],仅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学琼林》卷四·讼狱原文及译文作者:程登吉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 ; 下无冤枉之民,肺石风清。

虽囹圄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

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 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

狴犴猛犬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 ; 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乡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 ; 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上当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狱,羑里是商牢。

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 ; 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 ; 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 ; 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好讼曰健讼,挂告曰株连。

为人息讼,谓之释纷 ; 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徒配曰城旦,遣戍是问军。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 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淳风安在 ; 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

花落讼庭间,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间 ; 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 ; 兴平之梁肉,德教为先。

译文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明的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

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犹如细雨滋润万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 ; 下面也没有被冤枉的百姓,用来喊冤的肺石则冷冷清清。

虽然幽苦能帮助人们弃恶从善,牢狱可能就是福堂 ; 上古的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一个圈也能成为监狱。

和人结怨打官司可以说是“鼠牙雀角”的争斗 ; 但是犯人诉讼冤情则有“抢地吁天”的惨状。

狴犴生得勇猛肥大,能看门守户,因此古代的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

棘木外面长着针刺但里面却是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大多在棘木下审理案件。

乡亭的监牢有“岸”,朝廷的监牢有“狱”,谁还敢为非作歹,违法犯罪; 死了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服过刑的人也不可能再用金钱赎回,所以上面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量刑定罪。

“囹圄”是周代的监狱,“羑里”是商代的牢房。

脚镣、手铐是用来拘捕犯人的刑具; 在囚禁的犯人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被冤枉的好人。

双方互相争执而不相让就是“鹬蚌相持” ; 无故受到牵连则是“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是指唐代的酷吏周兴自作自受 ; “下车泣罪”则是大禹对百姓的怜悯。

好打官司称为“健讼”,没有罪而受到牵连则称作“株连”。

帮助别人解除诉讼,称为“释纷”; 被人栽赃冤枉称作“嫁祸”。

判徒刑流放去做苦役的称“城旦”; 充军到边境守边的称作“问军”。

“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 ; “三木”是铐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种刑具。

古时候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 ; 隋代以后的刑法则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的时候削木为吏,犯人能够抱木吏自己到庭受审,今天这种古朴的淳风在哪里呢 ?唐太宗贞观六年 ( 公元 632 年) 将两百多名死囚释放回家,规定第二年秋天再归狱受刑,结果这些犯人如期而至,古人的诚信实在值得赞许。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姓对唐代益昌县令何易的廉洁及治民有方的称颂 ; “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则是百姓对唐代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的赞美。

由此可,治理乱世要以刑重,好比治病的良 ; 振太平要以道德教化先,如同身的食美味。

注不平:愈《送孟野序》有“大凡物不得其平”之句。

后来多指遇事不平而出不的声音。

无:《· 渊》:“子曰:听,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乎 ! ”意思人世没有官司可以打,才是可的。

恤刑:指古代中国用刑慎重不。

《·舜典》:“惟刑之恤哉。

”桁雨:本意桁像雨物,后比明的君主慎用刑,而使罪犯被感化向善,犹如雨滋万物。

桁,古代的一种刑具,枷在犯人的脚上或脖子上。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肺石清:肺石很冷清,用来形容没有受冤而告状的人。

肺石,古代放在朝廷外的石,百姓可以站在石上面控地方官,因色赤并且如肺形所以得名肺石。

囹圄:牢。

福堂:幸福的地方。

画地亦可:上古的候民淳朴,相在地上画个圈就可以作牢。

鼠牙雀角:《》中有“ 雀无角,何以穿我屋⋯⋯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何以我”的句。

后来用“鼠牙雀角”作争之辞。

地吁天:以碰地,口呼天。

形容状况极凄惨。

狴犴:中的一种野,善于守,得勇猛肥大,因此古代的夏禹牢上常画有它的形。

棘木之下:《礼·王制》:“正以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

”后来都称棘林法庭。

亭:古代基行政位。

古代称亭拘押罪犯的地方岸,称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

作奸犯科:非作歹,做坏事,法乱。

原情定罪:考察犯人的行,量刑定罪。

《·路舒温》:“夫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者不可复属。

《》曰:‘与其不辜,宁失不。

’”羑: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商纣王曾将周文王囚禁于此。

《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桎梏:脚镣手铐,古时用来锁住犯人手脚的刑具。

《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

”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缧绁:也作“累绁”,拘捕犯人时用的绳子,引申为囚禁。

《论语·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鹬蚌相持:古时寓言,蚌张开壳在海滩上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

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轻而易举地都捉住了。

后用“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从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 或比喻挑拨别人的矛盾,自己则从中取利。

池鱼受害:源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传说春秋时,宋国城门失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被汲干了,河中的鱼因此而死了。

后来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

请公入瓮:也作“请君入瓮”。

来俊臣和周兴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喜欢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

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周兴吃酒,假意问他:“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将囚犯丢入正在火上烤的大瓮中,还有什么事办不到 ?”于是来俊臣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

”周兴慌忙叩头认罪。

下车泣罪:也作“神禹泣罪”。

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意为夏禹外出时看见犯人,下车询问而哭泣说:“尧舜时,人们都以尧舜的心为心,而现在,百姓都以自己的心为心,这都是我治理不好造成的! 叫我怎么能不悲伤呢 ?”后来用“下车泣罪”喻广施仁政,自责其失。

健讼:《易·讼》:“险而健,讼。

”后来人们误将“健”、“讼”两字连读,因此把好打官司称为“健讼”。

解讼:解除诉讼。

释纷:消除纠纷。

嫁祸:移祸于人。

《史记·张仪列传》:“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城旦:修筑城墙,秦汉时的一种刑罚。

《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谴戍:发送犯人去守边境,使其效力赎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问军:问罪从军。

三尺:也称“三尺法”。

古时候把法律刻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

三木:古时的刑具,枷、镣、钮,这三种刑具分别铐在犯人的颈、手、足上。

五刑:古代中国的五种刑罚。

墨:黥面。

劓:割鼻。

剕:断足。

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

大辟:死刑。

律例:刑法的正条及其成例。

律就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补充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例案。

后来古代五刑不断变化,从隋朝到清朝已经变为笞、杖、死罪、徒、流,即抽打、杖打、斩首或绞死、劳役、流放。

削木为吏:古时候削木头作为狱吏。

相传古时民风淳朴,把木吏放在犯人家中,到了开庭审理时,犯人不需要人来捉拿,自己就抱着木吏到公庭。

唐太宗纵囚归狱:唐太宗贞观六年 ( 公元 652 年) 十二月,唐太宗把死刑犯释放回家,规定他们来年秋天再归狱接受死刑。

结果第二年秋天犯人们果然都按时归狱。

后来太宗赦免了全部的犯人。

纵囚,释放犯人。

何易:何易于。

唐时益昌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很少。

百姓曾作歌曰:“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

”卢奂:唐时南海太守,清正廉明,百姓赞之曰:“报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

”折狱:断案。

治乱之药石、兴平之粱肉:后汉陈实在他的《政论》中写道:“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养,疾则攻焉。

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

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 ; 以刑罪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粱肉,即指美味的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