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左右上下前后
认识位置「上下左右前后」课件

认识位置「上下左右前后」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生活中的数学”第二节“认识位置”,详细内容包括:1. 上下位置的辨别;2. 左右位置的辨别;3. 前后位置的辨别;4. 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辨别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位置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辨别及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位置描述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磁性黑板、位置图卡;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位置,激发学生对位置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1)上下位置的辨别:通过磁性黑板上的位置图卡,讲解上下位置的辨别方法;(2)左右位置的辨别:以教室内的物品为例,讲解左右位置的辨别方法;(3)前后位置的辨别: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讲解前后位置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位置。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位置描述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布置一道实际生活中的位置描述题,引导学生课后观察并描述。
六、板书设计1. 上下位置的辨别;2. 左右位置的辨别;3. 前后位置的辨别;4. 位置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45页练习题1、2、3;2. 答案:见教材第47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位置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描述物体位置,提高空间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5. 随堂练习的有效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梯度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前后左右上下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前后左右上下一、目标了解前后左右上下的基本概念,并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正确运用。
二、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介绍在数学中,前后左右上下是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本概念。
具体解释如下:1.前:在物体正面的方向。
例如,你的脸前面就是你的眼睛所在的位置。
2.后:在物体背面的方向。
例如,你的头发后面就是你的脖子。
3.左:物体的左侧方向。
例如,你的左手就是你身体的左侧。
4.右:物体的右侧方向。
例如,你的右脚就是你身体的右侧。
5.上:物体的高处,与地面远离的方向。
例如,你的头就是你身体的上方。
6.下:物体的低处,与地面接触的方向。
例如,你的脚就是你身体的下方。
三、前后左右上下的运用场景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被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用场景:1.方位指示:当别人询问一个位置时,我们可以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清晰地给出方向。
例如,当别人问道:“这个房间的门在哪里?”我们可以回答:“门在你的左侧。
”2.地理运用:在学习地理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相对方位,如东西南北。
而东西南北也可以用前后左右上下来表示。
例如,中国的东部就是位于中国的左侧,而中国的南部则是位于中国的下方。
3.导航指引:当我们使用导航系统或地图时,我们通常会看到有表示方向的箭头,这些箭头标示了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以帮助我们找到目的地。
4.运动方向:在体育运动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向。
例如,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必须向前或向后移动,向左或向右转向等。
5.组织编排:在组织活动或布置物品时,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好空间关系。
例如,摆放家具、整理图书或电脑桌面等。
四、前后左右上下的练习与游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和游戏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1.方向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或物体,并让他们用词语描述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
例如,给学生一张照片,让他们描述照片中的人物的位置关系。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说课稿范文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说课稿《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
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
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
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设想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
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
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
一年级公开课《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教学反思(含试卷)

一年级公开课《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教学反思学习内容是:认识左右、前后、上下。
按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该分两课时来上,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我就把它们合二为一。
整节课下来,虽然看到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总感觉孩子有点浮躁,学习状态不够好。
现在我就把这节课中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就是,也许是因为刚刚从寒假走过来,有极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入状态,尤其是在让其他学生来发指令时,有几个学生就只顾着自己说个不停,而根本就不听台上的学生的指令,似乎这与自己无关。
在指名发言时怎样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习惯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2、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如: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上下楼梯怎样走、找座位、汽车方向盘在哪侧、左右手的分工等等。
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得使得孩子们情绪高昂,立刻产生讨论的兴趣,表现欲望极强。
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终生受益。
不足之处就是立足点过小,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座位用时过多,导致原本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即北京、香港的汽车行驶的不同规则,没能来得及出示,如果能够把立足点放得再稍宽一点,就可以让学生既学会生活中的左、右,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巩固练习展开力度不够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十字路口口诀:“前后左右,上下前后,左右前后,上下左右”•用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二、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地描述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正确运用口诀理解和描述空间关系2.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1.教师:PPT、教案、卡片、图片等2.学生:教材、练习册、学习用品等四、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PPT、出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
例如,出示一个球,让学生说出球的上下、前后、左右关系。
2.讲授(20分钟)1.教师让学生跟读口诀:“前后左右,上下前后,左右前后,上下左右”,并解释口诀的含义。
2.让学生看一看教材上的图片,观察其中的物体如何使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再与口诀对照。
3.让学生通过看图、卡片等方式,定位其中的物体并说出它们之间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3.操练(20分钟)1.小组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从教室里找出不同物体,并使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师生互动:教师呈现多种物品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猜测物品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4.拓展(10分钟)1.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小游戏,锻炼学生总结它们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创造性思考。
例如,教师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来摆放几个玩具,让学生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玩具归位。
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描述图片、设计小游戏等的综合评价;2.针对孩子个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以最大化地促进孩子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教师则是一个发现孩子学习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的辅助性知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教案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
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
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
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目标: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法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为此,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高度融合。
六、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录音机。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5分钟)指鼻子眼游戏,游戏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游戏入手巧妙引入课题。
让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交流提高(约18分钟)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面对面做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争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信息窗(认识上下、前后、左右)-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认识上下、前后、左右)-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词。
2.能够掌握信息窗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找到指定位置的物品。
3.能够进行简单的方位判断和描述。
二、教学重点1.方位词的识别和运用。
2.信息窗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实际场景中的方位描述。
2.对于左右方位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信息窗模型。
2.包含左右、前后、上下方位词的图片材料。
3.经过实际调试的教学代码或者程序。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等形式,让孩子们能够感性地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并能够简单描述这些方位词。
第二步:认识信息窗1.先向学生展示一个信息窗,并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下。
并问他们觉得信息窗有什么作用。
2.介绍信息窗的用途,即用来寻找物品的位置。
第三步:讲解信息窗的使用方法1.向学生解释窗口横轴和竖轴的含义,并且让学生了解一下窗口中的小方块即代表着一个位置上的物品。
2.向学生演示信息窗的使用方法,比如用代码控制或者是由老师手动操控等方式,让学生们从信息窗中寻找到指定的物品。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信息窗,尽量提供不同难度的例子来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准确的寻找到指定位置的物品。
第四步:练习1.首先简单阐述一下练习主题的目标,如通过找到物品的位置,使学生们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描述和操作技能。
2.将孩子们分为若干组,每组分别抽到一张纸条,根据纸条上的物品,使用信息窗找到该物品所在的位置,先找到的组获胜。
3.孩子们通过集体合作来帮助自己的组员找到物品所在的位置,增强主体感知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总结今天的主要内容:方位词及其运用;信息窗及其使用方法;左右、前后、上下的操作。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孩子们对于左右、前后、上下等常见的方位词及其运用有了初步了解。
在课程中,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信息窗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操,让孩子们能够更加自信地操作信息窗,增强方位感知和操作技能。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左右前后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左右前后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和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方位词。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方向感,提高幼儿的方向判断能力。
3. 触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卡片或图片:上下左右前后的示意图。
2. 一个大空间,可以用来进行方向示范和游戏活动。
3. 一些小玩具、图片等素材,用于引发幼儿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和幼儿进行一次简短的对话,例如: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吗?幼儿:不知道。
教师:我们要学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词,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幼儿:不知道。
教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你们喜欢学数学吗?幼儿:喜欢!通过与幼儿的简单交流,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的动力。
2. 知识导入教师拿出卡片或图片,分别指着上、下、左、右、前、后示意图,然后与幼儿一起朗读相应的方位词。
重复几遍,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示例来加深幼儿的理解,例如:教师:小明,你站起来,举起左手。
幼儿:(站起来,举起左手)教师:很好!站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右边是哪里呢?幼儿:是你那边!(指向教师的右边)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他们加深对方位词的认识和理解。
3. 游戏活动一:方向指示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导游”,其他小组成员则是“游客”。
教师向“导游”展示一张图片,然后指示他们朝着一定的方向走。
其他小组成员根据“导游”的指示来判断和运动。
例如:教师:请导游们看好这张图片,然后向右边走三步。
导游:(朝右边走三步)游客:(跟着导游一起向右走三步)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们可以体验到方位词的具体含义,并从中感受到方向的概念。
4. 游戏活动二:方位迷宫教师设计一个方位迷宫,迷宫中标注着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词,幼儿需要按照指示找到出口。
可以利用座椅、纸箱、毯子等材料搭建一个简单的迷宫。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迷宫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