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思考题: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思考题: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思考题: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5、人物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6、灾难性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7、广告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8、在新闻报道中应怎样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的误区?第六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根据“受众认知过程模式”讲述受众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内在过程的学科,而大众传媒媒体是广泛传播信息和观点的平台。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机制。

一、心理学对大众传媒媒体的塑造与影响1. 感知与欲望的操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媒体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感,操控着人们的感知和欲望。

例如,广告中的明星代言和夸张的宣传手法会影响观众的购买决策,使人们追求所谓的“美好生活”。

2. 模仿与认同的形成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大众传媒媒体中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会引导观众形成认同感,并模仿其中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3. 看待社会问题的调节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和解读,会影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媒体对待犯罪、灾难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报道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反应。

二、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学的塑造与影响1. 心理健康观念的传播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传播心理学的知识,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指导。

媒体可以向公众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2. 偏见与刻板印象的强化大众传媒媒体在处理某些社会群体的报道中,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这种报道方式会影响公众对这些群体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对这些群体产生误解和歧视。

3. 心理问题的曝光与关注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问题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解决方案的出现。

三、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相互作用的机制1. 身份认同与信息选择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

大众传媒媒体会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并传播与其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态度。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这里的社会需求
是指人的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
弗洛伊德曾提出无意识的概念,指由于家庭、社会的权威或戒律,造 成个人被压抑的本能不能进入意识层次。 弗洛姆提出社会无意识概念,指以 “占有”为生存方式的社会中,体 现自然人性的意识被压抑,被阻止进入主流的社会意识层次。 在这种社会中,统治集团不仅用暴力压制和威胁无特权的人,而且用 社会意识形态压制人们的心智和情感,使他们满足于命运、安于现状。 统治集团还通过文化及社会禁忌等“过滤器”,阻止对社会的真实认 识及体现人性的真理进入社会意识,将它们压抑在无意识深处,使人们安 于生活在幻想的锁链之中。 正是这些被压抑的无意识才真正体现人的精神和人类的未来。因此, 必须研究社会无意识,批判虚假的意识形态,进行体现人性的思想变革。 这样,才能使人从异化的社会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从不自由的梦幻者变 为觉醒的、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
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 ,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 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我的行为;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 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五)拉康的“语言维度的精神分析”
雅克· 拉康(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 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三个层面,即: 实在界:无语言境界。混沌状态,基本的需求满足。人一 直想回却回不去的状态。 想象界:前语言阶段。镜像阶段。知“他”不知“我”, 实则通过“他”建构“我”; 象征界:语言阶段。真正进入文化领域。屈服于语言的规 则(父的法)才能表达“我”,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在 象征秩序中实现“我”的完满。(然而这种完满却不可能达成 。)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一、行为主义心理学1.简介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

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

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

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心理学视野中的传播学研究

心理学视野中的传播学研究

心理学视野中的传播学研究
刘淳松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8(029)005
【摘要】从心理学视野考察传播学会发现:传播学思想源流的心理学特色明显;在传播学经典研究中,这门学科凸现着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具体体现了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融;大众传播心理学学科逐渐形成.传播学发展史是心理学有关理论进入传播领域促进传播学不断完善的历史.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刘淳松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南,岳阳,414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新闻传播学研究稳步发展的一年--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J], 陈力丹;朱至刚
2.现状与特征:社会网络分析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J], 瞿旭晟;赵鹏程
3.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传播学研究 [J], 王娜;闻永毅
4.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传播学研究 [J], 王娜;闻永毅
5.在反思中前行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四川9本学术期刊近五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综述 [J], 谢太平;杨珊;蒋晓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
❖ 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 1.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人类的共性 ❖ 2.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 3.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地域)的特点
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 1.节目定位的心理依据 ❖ a.广播影视节目在受者年龄上的定位
❖ b.广播影视节目在内容上的定位
❖ 2.影视节目内容的定级
奶或断奶太早,后来可能会过分纠缠配偶或者过分依赖配偶。
1-3岁
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 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 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 脏或浪费。
3-6岁 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
这种成熟的性本能。
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观点
❖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 精神结构理论
❖ 精神结构
❖ “本我”(Id)
❖ 无意识里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它是能量的巨大储藏处,完 全隐没在无意识里;它也是我们所有的热情、冲动和习惯的 来源;
❖ “自我”(ego)
❖ “自我”相对地在本质上却是文明的产物。它是每个人身上 不能不具有的“ 控制”室,主管我们维持一般正常而守法的 生活。
❖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危机和相应品质,P104.表4-1
年龄 0~1岁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4~65岁
65岁以后
特定心理危机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
❖ 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 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 以后。

大众传播领域受众逆反心理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领域受众逆反心理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领域的受众逆反心理研究摘要:本文从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在心理学领域广泛常见的心里逆反现象。

对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做了简单概括,并对传播领域内逆反心理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做出了许多具体实例证明。

最后,对如何防止受众逆反心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众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类型;特点;产生原因一、逆反心理的产生及概念在我国传统心理学和早期的国外心理学研究中,一开始并无逆反心理这个概念。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尤其是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逆反心理现象,由此,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

对于逆反心理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无统一认识,但一般认为,逆反心理表示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

[1]其中,《心理学名词》一书对逆反心理做了如下定义:”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是一种对抗外部控制措施,企图恢复自由感的动机状态。

”[2]《简明心理学辞典》对逆反心理的定义是:”逆反心理是用以描述一种青少年要求自主独立,对上一代产生反抗、不满情绪的心理现象。

”[3] 在我国,”逆反心理”一词最早是李春波在1986年的一篇名为《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中提出的,文章指出:”当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时便会产生厌烦、反感,出现态度逆向的反应。

”[1]李春波的文章在当时对”逆反心理”所作的定义是--逆反心理,或称逆向心理,是人们在受过去某种事物的刺激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下,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在接触以及接受传播的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倾向。

[4] 二、受众逆反心理的类型及特征心理现象往往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组成。

与此相对应,大众传播中逆反心理可分为认知层面的逆反心理、情感层面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层面的逆反心理三种类型。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理论视角受众问题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理论视角受众问题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理论视角受众问题摘要:受众研究的步伐似乎亦步亦趋地紧跟着心理学的研究。

这篇心理学论文由于研究对象的重叠,这两个研究领域很难说清是谁影响了谁,就像组织理论的研究同样能从心理学研究中找出规律一样,这些人文学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取用对方的研究成果,并叠加以自发表咨询期刊投稿职称评选论文检测初次发表论文咨询受众研究的步伐似乎亦步亦趋地紧跟着心理学的研究。

这篇心理学论文由于研究对象的重叠,这两个研究领域很难说清是谁影响了谁,就像组织理论的研究同样能从心理学研究中找出规律一样,这些人文学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取用对方的研究成果,并叠加以自己的视角重新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心理学方向去深度思考研究,并结合统计学、经济学的调研内容’>调研方法和视角,这仍然是受众研究继续努力的方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4年,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办。

本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中学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学教学研究。

开展高等师范各学科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研究等。

主要栏目:语言文学研究、新闻写作、中西文化探讨、政治经济、法学研究、心理学探讨、伦理探讨、教育理论研究。

摘要:受众研究与心理学研究关系密切,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催生了“魔弹论”,将受众视为毫无反抗能力的机器,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众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偏移。

关键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受众研究传播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功能,早期并未被学者重视以及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

直到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的出版,才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成立。

在《大众传播学》一书中,施拉姆修正和总结归纳了心理学、新闻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开启了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之路。

基于前期以美国学者为主的大量的定量与定性研究,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同时,在此过程中,传播学又与其他学科的各种研究互相佐证与融合,互相吸收彼此的理论来完善自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3
整理课件
4
㈢、本能论:
– 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 每种本能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四个特征 – 早期:性本能(里比多,libido)和自我本能 – 后期:生本能和死本能 ㈣、人格论:
1、人格结构:(图) ★
人格部分
描述
遵循原则
本我(id)
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快乐原则
③、投射: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 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
④、否认: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 实的存在
⑤、移置: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 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 变驱力
⑥、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
整理课件
11
⑦、自居作用: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 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
……
整理课件
2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㈠、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 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图)
– 意识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 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
– 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 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
㈡、精神分析的方法: – 自由联想法 – 梦的解析法 –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3、方法论上的局限:
– 以偏盖全,将变态心理普遍化、绝对化 – 忽略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和
超我)
2、人格发展:★
–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 – 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 也能产生快感。这一年龄段内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 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 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道德焦虑: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 责的知觉为基础
2、自我防御机制:
– 自我防御机制: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 性、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
– 八种自我防御机制:
整理课件
10
①、压抑: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 到潜意识中去
②、反向作用: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 欲望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评价
㈤、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 1、焦虑论: 两种焦虑理论: 焦虑发展的阶段:原始焦虑阶段→后续焦虑阶段
整理课件
9
– 焦虑的种类:
——现实焦虑: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源 于知觉到所需要的对象缺乏,或存在客观的真实 的危险
——神经症焦虑:以自我对来自伊底的威胁的知觉为 基础,且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
④、潜伏期(5~11岁):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 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此时的性发展呈现一 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 觉,前生殖期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 抑的里比多差不多一扫而光,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以上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 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 式奠定了基础,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 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深层心理和整个的人格,
成为一种可以解释个人、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整理课件
13
㈡、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非理性主义倾向: – 否定意识是心理的实质,否认意识的主导作用
2、生物学化的倾向: – 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及人的社会性本质,抹杀 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我(ego) 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 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至善原则
整理课件
5
整理课件
6
–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
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 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 手被迫带着马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 (骑手:自我;马匹: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
整理课件
12
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波林:“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通 史, 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能自诩是一部 心理学的通史了。”
㈠、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研究的新纪元:
2、开辟了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
• 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整理课件
8Leabharlann ⑤、生殖期(12~20岁):在青春期,个体最重要 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 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达到生殖期人 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 两种危机:一是固着,二是倒退,固着和倒退是心 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⑧、倒退: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 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 情,减轻焦虑
㈥、社会文化观:
• 弗洛伊德晚期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
历史现象
•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人性和人类文明相
对立——人性即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 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文明的发展要以牺牲个人 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为代价才能获得
②、肛门期(1~3岁):此时的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如大便产 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 足。
整理课件
7
③、性器期(3~5岁):约在3~5岁,儿童进入 性器期,变得依恋于异性父母一方。这一早期的亲子依 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恋母情结”,故性器期又叫恋母 情结期(恋父情节:“克勒厄屈拉情节”)。
精神分析心理学 与大众传播研究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
整理课件
1
第一部分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㈠、略传: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㈡、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