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总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第一篇: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鹤溪镇“停车难”问题的研究摘要:“停车难”加重交通拥堵。
近几年来,景宁经济有较大发展,因此,私家车也相继增加,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停车困难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不免引起堵车严重的问题。
“停车难”引发公共纠纷。
由于私安地锁、挤占草坪、占道堵路等停车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车辆剐蹭,不在少数停车问题引发的治安事件和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
“停车难”还带来安全隐患。
小区内通道停车导致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快速抵达现场。
小区外占道停车则迫使人流,自行车流挤人机动车流,易导致交通事故。
因此,解决”停车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方法观察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拥堵,中心路段停车难等问题,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将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的思路研究小组讨论决定实地查看了原养渔场、人民中路、原发改局、团结门等地段,详细了解了县城各区块的停车现状,并且采访管理景宁停车位的人员,交警等。
还有了解近几年来景宁停车位相继增加,政府相对停车问题所实施的一些措施,如停车收费等,以及实施相应措施后的结果及现状。
三、研究过程(1)停车现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近几年来,景宁居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越来越多的景宁居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这些汽车在给私家车主们带来总总方便的同时也给停车场等城县公共设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加上春节临近,街上停车难的现象十分明显。
(2)发展经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宁私家车逐年大大增多。
景宁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公共停车点建设起来比如大道两旁的公共停车位并且有停车器咪表的大幅使用,还有专门的人员记录停车。
(3)中心问题目前景宁县路内(包括路边和路上)停车占公共泊车位的比例较小。
在中心商业区由于一些设施和管理上的缺陷,路内停车问题主要是由于路内随意停车造成的,对路内停车的管理和设施建设急待加强。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提出保护地理环境 的建议
总结研究成果,展 望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建议:加强实践探索,提高研究能力 针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推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书籍:地理学专著、 地理学教材等
期刊:地理学领域 的学术期刊、专业 杂志等
网络资源:地理学 相关的网站、数据 库等
其他资源:地理学 相关的报告、论文 、数据等
附录内容:地图、 表格、数据等补充 材料
附录作用:提供详 细数据和资料支持 研究报告
附录格式:按照学 校或课程要求进行 排版和装订
附录注意事项:确 保附录内容与报告 正文内容一致
确定研究题 目
进行实地考 察与调查
收集资料与 数据
整理与分析 数据
制定研究计 划与方案
撰写研究报 告
描述研究的主要发现 展示研究数据和图表 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地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地理研究的结论与意义
数据来源:说明数 据的来源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方法:描 述所采用的数据分 析方法和技术
数据分析结果:展 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并对其进行解释 和说明
结论与建议:根据 数据分析结果,提 出结论和建议
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 分析研究结果的原因和影响 探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对地理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对地理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doc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doc 初中地理研究性研究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呈现初中地理学科中的研究性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研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实践技能,并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问题本次研究性研究的主题是“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作为研究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研究。
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问卷,并在学校和社区中进行了调查。
共有10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
我们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2. 实地考察:我们还选择了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
我们参观了城市的工业区、河流和自然保护区等地点,并进行了数据采集和观察。
研究结果经过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城市化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城市化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2.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城市扩张导致该地区水资源供给不足,已经出现了一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们在自然保护区的考察中观察到,城市扩张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城市化对环境确实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和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XXXXXXXXXXX- [2] XXXXXXXXXXX- [3] XXXXXXXXXXX。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一、研究背景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气候、地貌、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特点,为人类的活动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本次研究将聚焦于中国的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2.探讨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1.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理资料,包括地理书籍、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等。
2.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环境问题。
3.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量化评估。
四、研究内容1.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位于东亚,东邻大洋,辽阔的陆地为亚洲的大陆主体。
地形地貌上,中国由西南高原、北方平原、东南沿海山地等构成。
气候条件有多样性,包括寒冷的西北干旱区、季风区的暖湿气候等。
这些地理特点对中国的资源分布、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环境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量排放污染物、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问题。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一些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如重金属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压力、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和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环境教育意识等。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五、研究结果与结论通过对中国的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地理特点的多样性为其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2.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3.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域差异与联系的学科。
在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选择了探究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下面是我的报告。
一、选题背景人口迁徙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徙现象越来越常见。
而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选取了这个题目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1. 分析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探讨人口迁徙的原因和模式。
3. 分析人口迁徙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1. 查阅相关文献:通过搜索学术数据库、图书馆资源以及互联网,收集与人口迁徙和城市发展相关的文献和报告。
2. 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典型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人口迁徙的原因、模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 数据统计与分析:收集人口统计数据和相关经济、社会、环境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1. 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建设与规划的调整、影响城市环境的质量。
2. 人口迁徙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等。
3. 人口迁徙的模式主要有农村流入城市、城市之间的迁徙以及国际间的迁徙。
4. 人口迁徙对城市的经济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5. 人口迁徙对城市的社会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城市社保水平、提升教育水平和扩大社会网络等方面。
6. 人口迁徙对城市的环境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方面。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人口迁徙的控制提供参考。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在进行研究时,受限于时间和资源,研究范围相对局限,难以全面考察各种因素和情况。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人口迁徙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影响,比较各种人口迁徙模式的优劣以及对不同城市层面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结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结高中地理研究性学结地理不同于政治历史有那么系统的知识框架,地理知识较分散,所以不容易记忆,但有良好的学方法是有很好的帮助的!下面就是我在高中时的方法!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学科许多共同点。
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
其实我们版块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做到举一反三,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
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
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
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人文层面的印记。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概念的界定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能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索咨询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它能够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要紧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固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
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日子和社会日子中挑选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猎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咨询题的学习活动。
不管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依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基本上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同意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
所以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咨询题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味、很有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传统的教学要紧采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究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别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咨询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种事情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进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养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今后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以后进展的人文精神。
并且,增强老师的全面素养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初二地理期末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单篇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青岛【位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其中,市区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7989平方千米。
【地貌】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
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山脉】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
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
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气候】青岛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
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市区年平均气温12.7℃。
全年8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
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
青岛海雾多、频。
【水生物资源】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
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很丰富。
【动植物资源】青岛地区由于受暖温带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种类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共有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
原生木本植物区系共有66科136属332种。
十余年来共采集鸟类标本2000余号,有19目58科159属355种,主要有游禽、涉禽、陆禽、猛禽、攀禽及鸣禽六大类。
【人口】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122.09万人。
青岛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17万人,15-64岁的人口为664.95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9.39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菜的特点是以火腿佐味,冰
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由 于安徽多山多水,徽菜以烹制山野 海味而闻名,徽人喜爱常年饮茶, 故徽菜一般重油、重色、重火工、 色深、味浓。
浙菜发源地——浙江东濒大海 , 盛产海味;河道港叉遍布,河鲜产 量极盛。又是大米与蚕桑的主要产 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西 南为丛山峻岭,山珍野味历来有名。 中部为浙江盆地——金衢盆地,即 金华大粮仓,闻名中外的金华火腿
民族多喜欢焙炒青稞碾为粉末做糍粑吃。
酸
口味
甜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
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
川、贵、湘嗜辣,辣椒有祛寒 除风湿的作用。山西黄土高
原因含钙过多,所以居民嗜酸,酸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 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 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 不大。此外,南方产糖,再加之气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充 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与病人打葡萄糖水类似)。北方则相反,蒸
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
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
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
煮
腌
卤
炸
饮食文化之八大菜系
鲁菜的特点是味浓厚、嗜葱 蒜。菜肴造型古朴,敦厚庄重, 菜名稳实,装盘丰满。多以山珍 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 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 依山临海,且与齐鲁大邦乃礼仪 之乡,重孔孟之道有关。
二、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了解地理环境各 方面的情况,知道地理环境对我们学习、 生活、工作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
1、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去图书馆查阅 有关的资料。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3、对资料进行分析,再经过小组成员的认真
讨论研究,得出大体结论。 4、对于不懂的部分请教有关专家或地理老
师,并验证已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5、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发量不大,因而无需加糖。
辣
咸
烹饪方法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熟食物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
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稞碾为粉末做糍粑吃么其饮食必然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东北
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
华北平原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 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 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 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 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 多数装修比较简单。四合院就是华北平原民 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择食、口味、烹 饪方法、八大菜系。
(二)地理环境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我国衣着服饰的影响。
水稻——大米 小麦——面粉
高 粱 高 粱 米
青稞
——
择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 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 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秦岭—淮河以 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 稻广泛种植。而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 低,煮熟食物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因此藏族等
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豆包、馒头、年糕、饭团
等)、冻水果、冻豆腐等等。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
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
惯。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农家蔬野菜。最具特色的,
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锅
就是在此地制成的。
粤菜发源地——广东地处我国南端 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 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 季常青,物产富饶。同时,广州又是历 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 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 完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 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
川菜的特点是重油重味,以 麻辣见长。川菜讲究调料,且善 于翻新。烹调多用辣椒、胡椒、 花椒、豆瓣酱和醋、糖来调味。 四 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高山环绕、 江河纵横、雨水充足、土地肥美、物 产丰富,是川菜发展的物质基础,加上底 蕴深厚的巴蜀文化更是川菜发展的动力。
苏菜以清淡雅致著称,选料多为鲜活河类, 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 食风尚。常借船舶大摆宴席,饮食场所与工艺、雕刻园林、盆景、 音乐、建筑、书法、装潢结合,使人在吃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成员分工
组长: 组织成员活动,拟定计 划,事实并总结。
组员: 整理资料,并分析。
组员: 上网查找资料或在图书 馆查找资料。
一、研究背景
世界各地环境、人文风景的 不同,引发了我们探究地理环境对 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的兴 趣。怀着对知识热切的渴望,我们 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湘菜
川菜
剁椒鱼头
水煮肉片 粤菜
芙蓉虾
黄油鸡米饭 鲁菜
西湖醋鱼
浙菜
红烧果子狸 徽菜
汽锅鸡
苏菜
闽菜 佛跳墙
四合院 窑洞
建筑风格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地形较为 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 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因此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 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 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闽菜以山珍海味著称,善制药膳。
其清新、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福建位于 我国东南隅,依山傍海,终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地理条件优越, 山珍海味富饶,为闽菜系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烹饪资源。
湘菜历来重视原料互相搭配,滋味
互相渗透。湘菜调味尤重酸辣。因地理 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 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用酸泡 菜作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 开胃爽口,深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