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的相关参考内容如下:1.单元一:古代文明与人类进化•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人类起源和进化;古代文明的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古代巴比伦文明。

2.单元二:古代中国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成果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变迁。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文化成果、王朝的变迁。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小组研讨、视频展示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文化成果,如文字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王朝,如夏、商、周等。

3.单元三:古代印度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文明特点。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教学内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文化(婆罗门教、佛教等)、行政制度。

4.单元四:古代希腊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和政治制度,掌握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教学重点:古希腊的文化成就、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奥运会、哲学和艺术成就等。

5.单元五:古罗马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制度,掌握古罗马的行政制度。

•教学重点:古罗马的文化传承、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小组研讨、角色扮演等。

•教学内容:古罗马的帝国制度、法律制度、道路建设和建筑艺术等。

6.单元六:古代埃及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制度,掌握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等。

7.单元七:古代阿拉伯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阿拉伯的文明成就和科学发展,掌握阿拉伯的数学和医学知识。

•教学重点:古代阿拉伯的科学发展、文明成就。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实用14篇)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6篇)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教案篇一5、西周的兴亡(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

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

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篇二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4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复习目标: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识记以上内容复习难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复习方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复习课时:1课时复习过程: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

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一qi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尧舜禹:禅让制七、当堂效果检测: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一qi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九、教学后记: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一起看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远古的传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

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

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农业起源的传说(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

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

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

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

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师精讲点拨
六、课堂监测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C)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
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
3、下列关于半坡氏族聚落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会制造彩陶,鱼纹彩陶盆是其代表作之一B 学会了种植白菜、芥菜等农作物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黍、豆、麦、稷(高粱)、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4、传说中的哪位部落联盟首领在位时,我国的原始社会走向了尽头(C)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5、炎帝和黄帝是下列哪一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A)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C 珠江流域 D 闽江流域
6、被称为“人文始祖”的是:(A)
A 黄帝B 尧C 舜D 大禹
7、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A)
C 会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D 圈养猪、狗等家畜
4、同半坡聚落相比较,河姆渡居民最大的贡献是:(D)
A 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B 妇女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C 会制造精美的彩陶D 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5、我国最早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居民生活在:(A)
A 长江流域B 黄河流域 C 北京周口店D 珠江流域
发现地点
距今年代
生产工具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住房样式
社会阶段



浙江
余姚
七千年
磨制石器、耒耜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饲养
家畜
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干栏式房屋






陕西
西安
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骨制箭头、渔叉、渔钩
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饲养猪、狗等
制造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A 处于同一生活流域B 都种植原始农业,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C 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 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9、下列国家中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是:(B)
A 印度B 中国C 埃及D 泰国
七、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
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生产、生活:住干栏式房屋,已挖掘水井,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元谋人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时间: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生活:会打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时间:距今3万年
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上顶部的洞穴
生产、生活: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3、正确认识“禅让”的含义。
(1)“禅让”是原始社会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禅让”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来推选首领;(3)此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要以身作则。
4、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原始社会结束。
四、自主探究:通过分组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比较三个时代的居民农耕生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说明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火了。
(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火可以烧烤、照明、御寒、保护自身安全,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社会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8.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能够人工取火;掌握摩擦和钻孔技术;能够捕捉鱼和蚌。
七、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五、教师精讲点拨
六、当堂监测
1、下列成就被人们誉为是黄帝发明的是:(C)
A 发明陶器 B 开辟集市 C 发明车船 D 发明医药
2、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C)
A 尧 B 舜 C 禹 D 鲧
3、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B)
A 中国人善于想象 B 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 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二、展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比较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居民各自的农耕特点。
遗址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会不会制造工具B.会不会使用工具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D.会不会用火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 D )
A.懂得钻孔技术B.懂得人工取火C.会制作装饰品D.开始使用天然火
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 A )
板书设计:
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炎黄打败蚩尤,结成联盟,成为华夏族
“人文初祖”: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禅让”: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奴隶社会开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二、展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发现元谋人时间、地点以及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北京人的时间、地点、身体特征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3、山顶洞人的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4、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四、自主探究:通过分组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
五、教师点拨:自学指导与“动脑筋”
六、当堂监测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A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
A.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A )
A.元谋人B. 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6.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C )
A.群居生活B.人工取火C.使用简单语言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
7.“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4、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神火扇有哪些进步?
会磨制石器、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已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5、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四、自主探究:通过分组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
A、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8、与“禅让”制有关的部落联盟首领有:(D)
①黄帝②尧③舜④禹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9、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叙述。不可否认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也蕴含有可靠的历史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