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 神奇的水
《神奇的水》PPT课件

神奇的 水
活动1:研究水能沿着哪些物体向上“爬”?
材料 毛巾
我的 猜测 实验 结果
粉笔 玻璃 棒
纸巾
塑料直尺
注意:在能使水向上“爬”的物体下面打“√”,在不能使水向上“爬”的物体下面打“
能让水向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物品共同的特征? 毛巾、纸巾、粉笔都有小孔或缝隙。
状,记录员记下滴数,画出水表面的形状。
• 活动2:做一枚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的实 验。
• 我的猜测:一枚硬币上能容纳 滴水。
• 实验结果:一枚硬币上容纳了 滴水。
• 这时,我观察到水表面的形状(可以画图 或者用文字描述):
•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 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 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 表面张力。
◆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 往上“爬”或向四周 扩散的现象,叫做毛 细现象。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 活动二:做一枚硬币上能容纳多 少滴水的实验。
我的猜测:一枚硬币上能容纳
滴水。
实验注意点:
1.硬币在桌上要放平,不要碰撞课桌。 2 .滴管离硬币近一些,要慢慢地滴,滴在塑
料圆片的中间,同时记下水流出前的滴数。 3 .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通用课件.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通用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组成、水的循环以及水的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和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组成,知道水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性质和组成,水的循环。
难点:水的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盐、糖、颜料等)。
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入:为什么自来水可以喝,而河里的水却不能喝?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水。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讲解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等。
2. 讲解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
3. 讲解水的循环:蒸发、降水、径流等。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演示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2. 演示如何用颜料改变水的颜色。
3. 演示如何用盐和糖改变水的味道。
四、课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水的性质和组成,以及水的循环。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水的组成:氢元素、氧元素水的循环:蒸发、降水、径流作业设计:1. 请简述水的性质和组成。
答案:水的性质有透明、无色、无味、流动性等;水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请描述一下水的循环过程。
答案: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水的性质、组成和循环,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对水的特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教育学生节约用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通用课件.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通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神奇的水》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保护水资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有三态变化,并能描述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性质、三态变化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热水、冰块、杯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瓶水,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外观,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吗?”2. 例题讲解:(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等。
(2)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3)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冰块、水、热水蒸气,描述它们的特点。
(2)分组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4. 实验环节:(1)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过程。
(2)将热水倒入杯中,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水》2. 内容:(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2)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3)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饮用、洗涤、灌溉、发电(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性质及三态变化。
(2)举例说明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谈谈你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2. 答案:(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2)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洗手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使用节水型洁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水的性质、三态变化及其应用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方面的意识还需加强。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通用优质课件.

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水》通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神奇水》中,探索水特性、状态变化以及它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重要性。
详细内容将包括:水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吸附性、溶解性;水循环过程;以及保护水资源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水三态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认识水吸附性、溶解性,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吸附性、溶解性理解;水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水三态及其相互转化;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冰块、热水、杯子、色素、吸管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水、水蒸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联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过程细节: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状态水,讨论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水三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过程细节:结合PPT课件,讲解水三态变化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冰融化成水、水加热成水蒸气过程。
3. 实践活动:进行水吸附性、溶解性实验。
过程细节: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吸附性和溶解性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水吸附性、溶解性相关例题。
过程细节:结合实际生活,讲解溶解性在药物制作、饮料生产等方面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水吸附性、溶解性相关练习题。
过程细节:指导学生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6. 水循环过程:通过PPT课件,讲解水循环过程。
过程细节:让学生解地球上水是如何不断循环,以及水循环对生态环境重要性。
7.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宝贵,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
过程细节:讨论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分享节水小窍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水》2. 板书内容:水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吸附性、溶解性水循环过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三态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

精品
活动七:
研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要求: 1.在烧杯的水里,放入1-2 粒高锰酸钾,仔细观察高 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2.用筷子搅拌,仔细观察, 小组内说一说你发现了什 么? 3.观察时可以蹲下身,和 烧杯水平进行观察
精品
我知道
把高锰酸钾(或方糖)放入 水中,高锰酸钾(或糖块)不见 了,而水却变色了或变甜了),
➢细缝大,水上升的高度较低。
➢细缝小,水上升的高度较高。
精品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
向四周扩散的现象,毛叫细现象
做
。精品
说一说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用粉笔“吸”走墨 水
墙角变得潮湿了
❖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应用到毛细现象?
酒精沿着 棉线上升
干布擦水
精品
毛笔蘸墨写字
海绵吸水
活动三
猜一猜:一枚硬币 上能容纳几滴水?
水的移动和细缝大小有关吗?
精品
活动二
❖ 水在大小不同的细缝中移动的情形相同吗? 想办法制造大小不同的细缝,观察水的移动 情形。
1. 将直径不同的 透明吸管同时 放入有颜色的 水中。
2. 观察颜色水在 不同直径的管 中,移动的高 度有什么不同。
精品
❖ 细缝大小和水移动的高度有什么 关系?
➢水会沿着细缝移动。
精品
我发现
水会喷射出来。我还发现,瓶 子高,射的水就近,瓶子低,射的水 就远。
这说明了水有压力。水越深 压力越大。
精品
为什么在小纸船里放入重物,但小船 还是没有沉入水底?
精品
曹冲称象
这精品个故事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会“托举”的 水是因为水有浮力。
曹冲称象就是 利用了水的浮力这 个科学原理。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课件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水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水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形态?
2.例题讲解(15分钟)
(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冰块、热水、水蒸气了解其特点。
(2)讲解水的吸附性,通过实验演示海绵吸水、干燥剂吸水等现象。
(3)讲解水的浮力现象,演示硬币、小船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实验探究环节的设计与执行
3.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4.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在教学过程中,识别难点和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水的三态变化、吸附性和浮力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些内容是理解水性质的基础。难点在于解释吸附性和浮力现象的原理,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3.水的浮力现象:硬币、小船浮在水面上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的水的吸附性和浮力现象,给出至少三个实例。
2.答案:示例:硬币、小船浮在水面上;海绵吸水后变重;干燥剂吸水后变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吸附性和浮力现象。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水的其他特性,如表面张力、溶解性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了解水的吸附性和浮力现象,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吸附性和浮力现象。
难点:水的吸附性和浮力现象的解释。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优质课件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水》中的《神奇的水》。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用途以及保护水资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三态变化。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烧杯、冰块、热水、干冰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水景,让学生感受水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兴趣。
详细过程:展示河流、湖泊、瀑布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介绍水的性质、三态变化、用途和保护水资源。
详细过程:(1)展示PPT,讲解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三态变化,如冰块融化、热水蒸发等。
(3)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饮用、洗涤、灌溉等。
(4)讨论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如节约用水、防止污染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新课内容,讲解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例题。
详细过程: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详细过程: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水》2. 内容:(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等。
(2)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3)水的用途:饮用、洗涤、灌溉等。
(4)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污染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水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的性质、三态变化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精品课件

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物质》第二节“神奇的水”。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保护水资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2.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重点:水的性质、三态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冰、热水、酒精灯、烧杯、试管、漏斗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水、热水三种不同状态的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异同。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水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等特点。
(2)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验演示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1)冰变成水的过程是什么?(2)水蒸气是如何形成的?(3)如何将气态的水蒸气变为液态的水?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水加热、水蒸气冷却等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2.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3. 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应用。
2. 答案示例:水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应用有:冰块冷却饮料、水加热烹饪、水蒸气发电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水的性质和三态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净水器,深入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鼓励学生收集关于水资源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连贯性。
3. 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