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教案神奇的水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神奇的水_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局部。
科学知识1.知道水有毛细现象,水的外表有张力。
2.了解毛细现象、外表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引起兴趣:1.以班德瑞的乐曲?马可波罗?为背景播放水滴、露珠等相关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2.谈话:刚刚我们从片中看到了水滴、露珠,你们感受到它们的美丽与奇特了吗?你们想研究它们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
相信在今天的研究中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3.教师边演示边谈话:〔1〕老师这里有一杯水,你们认为这杯水满了吗?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就有结果〔2〕老师现在给杯子里加水,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加水,直至有水溢出,老师用纸巾把杯子边缘溢出的水擦净。
〕〔3〕我们说现在这是满满的一杯水,假设我放入一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吗?我们还是试一试。
〔4〕在老师放之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我的吗?〔学生会提醒小心翼翼。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5〕这满满的一杯水里究竟能放多少枚回形针呢?〔6〕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二、发现水的外表张力〔一〕发现水的外表张力1.明确要求,合作实验谈话:在大家开始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建议:课件显示:附表格一:问题我们的猜测实验结果1、满满的一杯水里能〔〕枚。
〔〕枚。
放多少枚回形针?2、在水溢〔yī〕出前。
水的外表呈什么形状?〔可用文字或者图画来表示〕2用实物投影交流各组表格。
明确实验结果与实验方法有关。
3、就学生的图画,引出水的张力。
师生合作游戏,理解“互相拉着〞。
师:水的外表也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科学上把这种力叫做水的外表张力。
〔二〕生活中的水的外表张力学生讨论: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水的外表张力吗?三、发现水的毛细现象〔一〕自主发现1.学生观察材料谈话:我们刚刚只用了一杯水和回形针,就发现了水有外表张力。
神奇的水-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神奇的水-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生命意义,明白水对所有生命的重要性。
2.掌握水的性质,能够正确区分水和其他物质。
3.通过实验观察和经验体验,初步了解水能流动的特性,并能简单说明流动的原因。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生命意义、性质和流动特性。
2.难点:掌握水的性质,区分水和其他物质。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学生自由观察周围的环境,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水源,引出“水”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形态与生命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学习环节3.2.1 水的形态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水的形态,例如:水汽、冰、水等,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形态。
3.2.2 水的生命意义通过讲述和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如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长,人体、动物需要水来维持身体各种机能的正常运作等。
3.2.3 水的性质老师通过图示、实验等多种方式,教授水的性质,如:水无色、无味、透明、可以变为汽态、液态、固态等。
3.2.4 水的流动特性通过实验和互动活动,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流动特性:水往下流、水流速快慢之间的关系、水流的形态等。
3.3 归纳概括老师贴板书“神奇的水”,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水”的生命意义、性质和流动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3.4 课堂小结老师简要总结本堂课所学的重点并询问学生有无问题。
4.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生动,学生也表现出了兴趣,但是考虑到时间关系,水的流动特性这一块内容并未深入讲解,有待补充。
下一节课便将重点放在水的流动特性上,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互动活动,加深他们对水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环节中,也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水的性质和流动特性的区分能力。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神奇的水_苏教版 (10)

3.神奇的水一、课程标准:科学探究: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在总结证据的根底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外表张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外表张力,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溶解现象、外表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外表张力,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了解毛细现象、溶解现象、外表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四、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开展探究能力层次1:学生无法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层次2:学生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一些性质,但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来。
层次3:学生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出来。
五、教学材料:烧杯、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或曲别针、滴管、大的空塑料瓶、钉子或锥子、托盘或盆、盛水的容器、小物品〔最好由一种材料构成的〕、方糖、一两粒高锰酸钾、水、搅拌棒、玻璃棒。
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的一些本领,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水。
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优秀教案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
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
你看到了什么?(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
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
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神奇的水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奇异的水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课次要是让先生从普通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
由教师带领先生研讨水的毛细景象及表面张力等奇异景象。
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先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残缺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先生知道水能产生毛细景象,了解毛细景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使先生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景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使先生在探求过程中,能够仔细观察,尊重现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水的毛细景象、表面张力景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课前预备】将先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有操作员、记录员、整理员、纪律员、汇报员。
五、教具预备:硬币、烧杯、滴管、红墨水、大的塑胶盘子、曲别针、纸巾;【教学过程】一、设谜导入。
1、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你们的小手将要派上很大的用处。
由于这节课我们要经过观察及动手做实验,了解一种物体的一些性质。
在做实验时,大家来比比看,看谁的小手最灵活。
今天我们要研讨的是哪种物体呢?在这呀,老师设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猜,只需你们把谜底猜出来,就能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讨的是甚么物体。
”猜谜:一种好东西,无色又无味,用手抓不住,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谜底:(水)二、探求新知。
师:世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接触。
如吃饭、洗澡等等。
可大家对水的了解有多少呢?有谁来说一说本人所认识的水是甚么样的?先生自在发言。
先生1:水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
先生2:水是没有滋味的。
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水的一些基本性质。
其实呀,水除了这些性质外,还有其他的性质,今天我们就经过观察及做实验,认识水的其他性质。
1、认识毛细景象。
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往哪里流?实验预备:预备好小组用的红色水及纸巾,每个小组桌上放一杯红色水、一张条形纸巾。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神奇的水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学内容:神奇的水p31——34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过程:毛细现象1、导入实验:毛巾吸水往上爬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
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把这块毛巾浸在红墨水里,水往哪个方向走,会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老师让同学们预测会发生的结果,并回答出来教师做实验毛巾吸水往上爬实验,学生观察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水往毛巾的上面爬了师:水为什么能爬上去呢?水还能沿着其他材料爬上去吗?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寻找答案[设计意图]:引入问题。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干毛巾,下端浸在水里,过一会儿,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经过思考后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为了找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为了便于学生的观察,特意选用白毛巾,并用黑线缝一条对照线,对照线以下浸如红墨水中。
2、学生实验实验2想一想:水能上爬的材料有什么特点?师:水为什么能沿着某些材料往上爬,而有些材料不行?我们来比较刚才的几种材料,看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师: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小组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如:餐巾纸上有孔/洞揭示:水沿有小孔的材料往上爬(板书)师:水能沿着有小孔的材料往上爬,那其它结构的材料行不行呢?[设计意图]:通过几种不同的材料做对比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水能沿着有什么样结构的材料往上爬。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神奇的水_苏教版

神奇的水教学目标:1、知道水能沿着物体的孔隙上升,水有外表张力。
2、学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外表张力的实验。
3、能用文字图画或者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4、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5、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
外表张力材料:一元硬币、滴管。
其他材料:托盘、装有红色水的烧杯;装有水的杯子、放硬币的杯子、滴水实验记录纸;大信封;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变色纸花,提出问题1、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两朵白色纸花〕这里还有两杯水,一杯是红色的,另一杯是蓝色的。
如果把这两朵纸花插入红色和蓝色水中,你们猜猜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教师演示实验。
〔要求:大家仔细看〕3、提问:你发现了什么?4、学生答复:白色纸花变色了。
师追问:还有什么?杯中的水呢?〔在往上“爬〞〕沿着什么往上“爬〞?〔纸花〕5、谈话引导:同学们,水为什么能沿着纸花往上“爬〞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那我们可以怎么研究呢?〔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水往上“爬〞的实验,好不好?6、讲述: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就放在桌上的信封里。
下面请组长把材料拿出来,看看是哪些材料?〔纸巾、棉布、木片、粉笔、塑料纸和铁片〕7、提出要求:水会不会沿着这些材料往上“爬〞呢?8、交流明确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时的注意点:你们组打算怎么做呢?学生可能会说:把材料的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呢?〔拿在手里〕粉笔可以这样做。
其它材料可以用夹子把另一端夹起来,这样观察起来比较方便。
实验之前,老师还要提一个要求:把材料先用夹子夹好,看看它的底部是不是在托盘里。
实验时,由组长把烧杯中的红墨水倒入托盘中,让这几种材料的底部同时浸入水中,然后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明白了吗?下面开始。
情况一:如果学生说到材料的话,教师可说是吗?这些材料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研究一下。
你们打算怎么观察呢?情况二:如果学生说到毛糙有小孔等情况,教师可以说他认为是跟材料的结构有关,那这些材料结构上有没有这样的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研究一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此课程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和方法的能力,认识和欣赏科学成果的入门阶段。
本节课程是关于水的介绍,涉及到许多简单的化学知识,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了解水的三种存在形态,进一步形成原始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水的三种存在形态:液体、固体和气体。
•掌握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如:沸腾、凝固、蒸发、溶解。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水的不同状态,并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
•能够操作简单的物品,如试管、滴管等。
•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如沸腾、凝固、蒸发、溶解。
•探究水的三种存在形态背后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如沸腾、凝固、蒸发、溶解。
•理解水的三种存在形态背后的原理。
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通过PPT等形式,展示内容并讲解涉及的科学知识。
•操作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堂讨论:借助学生的发言,深入探究涉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思维导图:将课堂讨论的结果整理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堂内容,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首先,教师讲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并分别进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邗江实验学校梁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
这两课在逻辑上
是并列的关系。
《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
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
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
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
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
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
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
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
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
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
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
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
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参考资料:
毛细现象
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面越高。
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能够产生明显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
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呢?我们已经知道,液体表面有类似绷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水在毛细管中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水施加拉力,使水沿着管壁上升,放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够把土壤中的水分吸上来。
砖块吸水、毛巾吸水、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
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
有些情况下,毛细现象是有害的。
例如,建筑房屋的时候,在夯实的地基中毛细现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里的水分引上来,使得室内潮湿。
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潮湿。
水沿着毛细管上升的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来。
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应当锄松地面的土壤,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水的表面张力
装满水的杯子,加入多枚回形针,水也不溢。
这是因为在杯中,水分子被周围相互吸引的其他水分子包围。
但在最表面的水分子,下方有其他的水分子吸引,上方却没有水分子吸引它了。
所以表面的水分子能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保持弧形,大大超出杯口的边沿而不外溢,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但这是有限度的,一旦表面的水分子承受不住拉力时,就会溢出来。
“张”本义为弓上弦,弦与弓都被拉紧,与“弛”相对,“弛”是把弓弦卸下,弓和弦都松了下来。
这里的“张力”就是被拉紧的意思。
虹吸之谜
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
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
利用红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虹吸管是人类的一种古老发明,早再公元前1世纪,就有人造出了一
种奇特的虹吸管。
事实上,虹吸作用并不完全是由大气压力所产生的,在真空里也能产生虹吸现象。
使液体向上升的力是液体间分子的内聚力。
在发生虹吸现象时,由於管内往外流的液体比流入管子内的液体多,两边的重力不平衡,所以液体就会继续沿一个方向流动。
在液体流入管子里,越往上压力就越低。
如果液体上升的管子很高,压力会降低到使管内产生气泡(由空气或其他成分的气体构成),虹吸管的作用高度就是由气泡的生成而决定的。
因为气泡会使液体断开,气泡两端的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减至0,从而破坏了虹吸作用,因此管子一定要装满水。
在正常的大气压下,虹吸管的作用比在真空时好,因为两边管口上所受到的大气压提高了整个虹吸管内部的压力。
应用实例:把充满水的胶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垂在盛水的容器之外,而且,出水口要低于水面。
这样,水就会从容器顺着胶管流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