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文化素养必背考点2022
教师资格文化素养知识点大汇总

教师资格文化素养知识点大汇总作为一名教师,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等。
教师资格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汇总一些教师资格文化素养的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文学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 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
- 世界文学:包括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
2. 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演变,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 世界历史: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法国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3. 哲学知识点- 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哲学学派的思想。
- 西方哲学: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
4. 艺术知识点- 绘画: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不同绘画形式。
- 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类型。
- 戏剧:包括中国京剧、西方话剧等不同戏剧形式。
5. 地理知识点- 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 世界地理:包括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6. 科学知识点-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7. 其他知识点- 语言知识:包括汉语的语法、词汇、修辞等基本知识。
-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基本概念、运算规则等基本知识。
以上只是教师资格文化素养的一部分知识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具体学科和年级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速背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速背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一《综合素质》文化素养模块占18分,该模块知识点需要考生识记。
文化素养历史常识1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
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1.母系氏族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2.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
2上古神人盘古氏——开天辟地有巢氏——建造房屋燧人氏——人工取火女娲氏——补天造人伏羲氏——八卦神农氏——发明农耕;尝百草;炎帝;农业、医药之祖轩辕氏——黄帝3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项羽伐秦。
官渡之战:三国时期,曹操、袁绍。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
淝水之战:东晋,苻坚、谢玄。
4中国古代重要变法李悝(kuī)变法:魏国——最早变法。
《法经》:魏国李悝,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成文法典。
商鞅变法:秦国——最彻底变法,持续时间最长。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吴起变法:楚国王安石变法:北宋。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疫法、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明朝。
张居正。
戊戌变法:清末。
戊戌六君子。
5中国著名僧人法显:东晋,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由南洋海路归国。
《佛国记》。
玄奘:唐朝,《大唐西域记》。
僧一行:唐朝,《大衍历》。
测定本初子午线长度。
怀素:唐朝,狂草。
“张颠素狂”。
《自叙帖》,天下第一草书。
鉴真:唐朝,东渡日本。
日本南山律宗开山祖师。
怀丙:北宋,工程专家。
河中捞铁牛。
6诸子百家7抗日战争时期重大战役8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9地理大发现迪亚士: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
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化1.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文献:《诗经》、《尚书》、《论语》、《孙子兵法》等。
2.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纨绔文化等。
3.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形式: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4.中国古代文化的节日和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二、世界文化1.欧洲文化的代表性文献:《圣经》、《战争与和平》、《简·爱》等。
2.欧洲文化的主要特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3.世界各国的文化特点和代表性作品: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和服、法国的香水等。
三、科学文化1.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论:观察、实验、归纳、假设、验证等。
2.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和重大科学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等。
四、艺术文化1.音乐文化: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分类和发展、音乐的风格和流派等。
2.美术文化:绘画的基本要素、绘画的分类和发展、著名画家和作品等。
3.戏剧文化: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戏剧的表演形式和剧目、著名戏剧家和作品等。
五、体育文化1.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和比赛规则。
2.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武术、乒乓球等。
3.国际著名体育比赛和运动员: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体操比赛、尤西比奥·恩利克等。
六、文化交流与国际交流1.世界语言的发展和分类: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2.国际交流组织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等。
七、生态文化与环保知识1.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
2.环保知识: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
这些都是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常考的文化素养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有助于备考教师资格证的综合素质考试。
教师资格文化素养知识点大汇总

教师资格文化素质知识点大汇总作为一位教师,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它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文化水平,还包括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文化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教师资格文化素质的知识点。
一、文化概念与内涵1.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具有创造性、传承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2. 文化的分类: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建造、艺术品等物质实体,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等精神实体。
3. 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认同、交流、创新和传承的功能。
它可以匡助人们认同自己的身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创新思维,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二、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1. 知识层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
2. 人文关心:教师应具备人文关心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 文化创新:教师应具备文化创新的能力,不仅要传承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要能够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形态。
4. 价值观念: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师资格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1. 学习与提升: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参观展览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交流与合作:教师应积极参预学科组、教研组等教师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启示,共同提高文化素质。
3. 实践与创新:教师应积极参预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4. 观摩与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教学,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文化素养

这里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干货——让很多小伙伴头疼的科目一文化素养部分的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历史知识
1、中国古代史
考点1 历史人物
考点2 政治制度
考点3 主流思想
考点4 著名战役
考点5 重要变法
考点6 民族关系
考点7 出游人物
考点8 农民起义
2、中国近现代史考点1 历史脉络
考点2 洋务运动
考点3 辛亥革命
考点4 抗日战争
3、世界史
考点1 四大文明古国
考点2 地理大发现
考点3 资产阶级革命
考点4 世界大战
第二章科学素养1、中国成就
考点1 四大发明
考点2 医学成就
考点3 农学和科技
考点4 数学和地理
2、外国成就
考点1古代科技
考点2 物理成就
考点3 化学成就
考点4 生物成就
第三章文学素养1、中国文学
考点1 先秦文学
考点2 秦汉文学
考点3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4 唐宋文学
考点5 元明清文学
考点6 近现代文学
2、外国文学
考点1 古希腊文学
考点2 古典文学
考点3 近现代文学
第四章艺术素养1、美术
考点1 中国书法
考点2 中国绘画
考点3 外国美术
2、音乐
考点1 民族乐器
考点2 民族歌曲
考点3 外国音乐
第五章传统文化1、历法节日
考点1 历法
考点2 节日
2、民族地理考点1 民族
考点2 古地名
考点3 礼仪。
河北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归纳艺术常识

河北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归纳艺术常识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试是河北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部分,旨在考察考生在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艺术常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在考试中,涉及到的艺术常识考点主要包括音乐、美术和舞蹈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中的艺术常识进行归纳的详细介绍。
一、音乐常识1.音乐的基本要素:乐音、节奏、动态和音色。
2.音乐的基本音阶: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
3.常见的音乐节奏: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等。
4.常见的音乐节拍:二拍、三拍和四拍等。
5.音乐的基本形式:乐曲的组织形式包括AB(二段体)、ABA(三段体)和小结构等。
6.常见的乐器: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笛子、萨克斯等。
7.音乐欣赏:了解了解著名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等。
二、美术常识1.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形、色、明暗和空间等。
2.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等。
3.美术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写实、夸张、象征、抽象等。
4.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的使用: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5.中国画和油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6.著名美术作品欣赏:如《蒙娜丽莎》、《星空》、《山水图》等。
三、舞蹈常识1.舞蹈的基本要素:身体的力度、形态、速度、节奏和音乐表现等。
2.舞蹈的分类:分为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等不同类型。
3.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
4.舞蹈的表演技巧:如身体的稳定性、肢体的协调性、情感的表达等。
5.舞蹈欣赏:了解著名舞蹈作品,如《天鹅湖》、《大河之舞》等。
以上是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中的艺术常识的归纳,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自我复习和备考。
同时,还应关注艺术教育的实际教学案例和方法,了解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艺术常识的学习和理解,考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四章 文化素养考点解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第四章文化素养考点解读考点一:中国书法识记(一):汉字的发展1.五种书体:篆书(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载体类型:甲骨、青铜器、石刻、拓片与帖、简帛。
识记(二):重要名家名品秦汉时期(1)秦:小篆,李斯——《泰山刻石》(2)东汉:隶书,蔡邕——《熹平石经》(1)魏:钟繇——楷书鼻祖——《宣示表》(2)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三希堂法帖之一”唐朝楷书:(1)欧阳询:欧体,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天下第一楷书”《仲尼梦奠帖》(2)颜真卿:颜筋,作品:《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3)柳公权:柳骨,作品:《玄妙塔碑》草书:(1)张旭:“草圣”作品:《古诗四贴》(2)怀素:和尚,作品:《自叙帖》——“天下第一草书”(1)宋四家:苏黄米蔡,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诸上座帖》、《经伏波神祠诗》米芾:《蜀素帖》、《珊瑚帖》蔡襄:《自书诗帖》(2)赵佶:宋徽宗——瘦金体,作品:《草书千字文》元朝:赵孟頫——楷书——《洛神赋》、《前后赤壁赋》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明朝:祝允明——草书——《草书诗帖》识记(三):其它重点考点二:中国绘画识记(一):中国古代绘画1.中国画特点:“丹青”,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意存笔先,画尽意在”2.题材:(1)人物画:出现最早,侧重“传神”(2)山水画:山川自然为主体,有意境(3)花鸟画: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抒情性3.技法:工笔、写意、写实等识记(二):中国近现代绘画考点三:外国美术识记(一):文艺复兴绘画三杰识记(二):印象派识记(三):后印象派三杰识记(四):其它名家作品考点四:雕塑识记(一):中国雕塑1. 青铜雕塑:青铜爵——最早的青铜容器后母戊鼎——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秦陵铜车马、马踏飞燕2. 石雕:茂陵石雕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乐山大佛3. 陶塑秦陵兵马俑、说唱俑、唐三彩识记(二):外国雕塑(重点指数:3星,常考题型:选择题)考点一:中国音乐识记(一):中国民歌沂蒙山小调、走西口、凤阳花鼓《北京的金山上》维吾尔族地区——《十二木卡姆》苏南,上海,浙江地区——《茉莉花》识记(二):中国民乐·民族乐器1.吹奏乐器:笛、笙、箫、唢呐、葫芦丝、埙等2.弹拨乐器:琵琶、三弦、月琴;古琴、古筝;扬琴3.打击乐器:编钟、磬、鼓、锣、钹等4.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马头琴等琵琶——《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古琴——《高山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琴箫曲)二胡——《二泉映月》《汉宫秋月》(原琵琶曲)识记(三):重要作曲家郑律成——“军歌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贺绿汀——《游击队歌》马可——《南泥湾》《白毛女》《咱们工人有力量》陈钢、何占豪——《梁祝》考点二:外国音乐识记(一):巴洛克时期1.巴赫:德国作曲家,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教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点

教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点
1.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教资考试中会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考点。
2.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教师需要了解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资考试会考察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资考试会考察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5.专业知识: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教资考试也会考察这些方面的知识。
6.教育管理和领导力: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和领导力,教资考试也会考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7.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资考试也会考察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文化素养必背考点2022
参加了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注意,小编整理出了部分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的必背考点,各位考生快来看看了解一下吧!下面是整理的“2022年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必背考点”,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必背考点
中国近现代史[一]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4、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
5、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口号:“自强”、“求富” 。
目的:以巩固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是参与和提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6、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到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7、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又叫百日维新。
1895年至1898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变法思潮,并形成变法运动,又称维新运动,这个运动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康有
为、梁启超等是其代表人物。
8、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到1901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联合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近现代史[二]
9、辛亥革命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第二天革命党在武汉三镇取得了胜利。
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0、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斗争,即“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
11、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开端)
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侵略东三省,阴谋策划了一次事变。
几年后,东三省成为沦陷区。
13、红军长征
1934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福建、湖南等地转移到陕西、甘肃一带,行程两万五千多里。
14、西安事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起的事件。
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三]
15、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6、南京大屠杀
日军在1937年攻陷南京之后对中国平民实行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死伤的中国民众多达30万人以上,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
17、抗日战争
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
中国人民最终取得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18、解放战争
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0、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
21、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在这次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
物。
1953年7月,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署,战争结束。
22、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23、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中国古代文学[一]
一、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
二、先秦文学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
(1)历史散文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此书。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
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 g )、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中国古代文学[二]
(2)诸子散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并称“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孟子》由孟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比喻,对后世议
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梁惠王》等出自此书。
《庄子》的作者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