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标准:
1. 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应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典型性。

2. 保护措施:地质公园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3. 科普教育:地质公园应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地质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4. 旅游服务:地质公园应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包括旅游咨询、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等,满足游客的需求。

5. 管理体制:地质公园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确保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地质遗迹的保护、科普教育、旅游服务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以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贵州省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

贵州省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

贵州省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发布××××—××—××实施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目录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地质博物馆 (1)3.2公园标识说明系统 (1)3.3地学导游系统 (1)3.4管理信息系统 (1)4 总则 (2)4.1目的 (2)4.2意义 (2)4.3基本原则 (2)4.4指导思想 (2)5地质公园建设内容基本要求 (2)5.1 地质公园的标徽 (3)5.2 规划 (3)5.3 主要建设项目 (3)附录A(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徽 (6)附录B(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的控制性详规编写提纲及要求 (7)附录C(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标示说明系统规划 (143)附录D(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局设计及文字说明 (165)附录E(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地学导游系统建设与说明 (187)附录F(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210)附录G(规范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的其他宣传与展示 (267)附录H(资料性附录)省级地质公园旅行社的产品开发 (276)I前言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专家,编写了《贵州省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以规范全省地质公园建设、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本技术要求按国家标准要求,并参考国土资源部关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贵州实际编写而成。

本技术要求包括范围、规范性技术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贵州省级地质公园建设基本要求及规范性附录A、B、C、D、E、F和资料性附录G、H。

本技术要求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目录一、前言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编写纲要三、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1.总则2.一般规定2.1地质遗迹景观2.2地质遗迹分级标准2.3地质旅游资源类型2.4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2.5地区旅游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3.总体规划布局3.1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3.2地质公园区划3.3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评定3.4旅游景点与景区规划3.5旅游路线规划4.地质遗迹景观保护规划4.1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划4.2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分级5.专题规划5.1游览设施规划5.2基础工程规划5.3居民社会调控规划5.4经济发展引导规划5.5土地利用协调规划5.6分期发展规划一、前言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浏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地质遗迹景观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了更不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156次执行局会议为了贯彻这一决定,决议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 Program)。

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址(区、点)建立地质公园,以期建立全球地质公园网,将景观、人文历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生产资料教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发展与当地民众就业特别是残疾人就业紧密结合,强调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应重视开发,以开发来促进保护。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国家地质公园是指以地质遗迹为主要资源,具有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观赏价值,经国家批准,为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特定地域。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质科普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管理保护等方面,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充分考虑地质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合理确定保护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划分。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地质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合理规划游览线路和服务设施,确保游客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质遗迹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需要健全的基础设施支持。

包括道路交通、停车场、游客中心、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的完善。

同时,要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保护地质遗迹周边的生态环境,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管理保护是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监测和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地质科普和文化传承。

此外,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促进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要注重与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升国家地质公园的整体品质和影响力。

总之,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规划、健全基础设施、严格管理保护,国家地质公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地质科普、旅游观光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休闲和娱乐的机会。

希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能够推动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附件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情况以评分方式进行评估。评估专家 组根据评分标准和地质公园建设实际情况进行赋分。总分为 100 分。90 分以上者为优秀,60-89 分为合格,60 分以下者 为不合格。地质公园出现未建立专门的地质公园管理机构、) 未编制地质公园规划、未建有地质公园博物馆情况之一者, 评估结果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2
(3)制定并颁布了地质公园管理的规 章制度
1
2 人员配置
4分
(1)地质公园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2
9
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应由所在地
人民政府正式任命(聘任),并参
加了相关业务培训
(2)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地学专业人员
不少于 3 人,其中在编地学人员 不少于 1 人;外聘地学专业人员
2
聘用期不得少于 2 年
图及导游图、简介说明栏(中、 园区)或
英文)和地质公园徽标
4(独立
园区
(2)有多个独立园区的设立了园区副 2(多个
碑、公园总体分布图及园区导游 园区)或
图、简介说明栏(中、英文)和 0(独立
地质公园徽标
园区
2 地质公园博物馆
8分
(1)展出面积合理
2
(2)形式多样、生动,内容充分展示 了地质公园特色
2
2
6. 地质公园导游手册、科学导游图和科考、科普旅行路 线(8 分)
设置了解说系统完备的科考、科普旅行路线,出版了导 游手册及科学导游图,印制了免费发放的宣传折页。
7. 地学导游(5 分) 导游员均参加了地质公园导游的专业培训,获得了相应 的培训证书;地质公园导游词内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
三、地质公园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与交流(17 分) 1. 科学研究工作(6 分) 制订了科学研究计划,落实了研究经费;评估期内开展 了不少于 2 项的科学研究项目并通过验收;相关研究成果已 应用于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支持完成至少一篇学位论文。 2. 科学普及活动(7 分) 制订了地学科普行动方案,开展了针对中小学生、社区 居民和游客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本公园地质遗迹特色编制 了针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地质公园科普读物(出版物、印刷 品及影像制品)。 3. 交流合作(4 分) 每年参加 1 次以上国内或国际的地质公园会议;评估期 内与 2 个以上国家或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 实质性的交流活动;与地学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一、地质公园边界规划技术要求确定地质公园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划定边界线:选择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边界红线,便于勘测划界;边界划定顺其自然,以现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如山头、山峰、山脊线、河流汇聚点、道路汇聚点等,确定地理界标、桩标点,并在合适的位置设立界桩、边界标识牌,使边界得以清晰的控制。

界桩通常在界线上每100~200m处或转折点处设一桩;边界标识牌位置,通常设在与界线交叉的路口附近,或明显的地形地物界线折点处,两牌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5~10km设置边界牌一块。

地质公园面积较大,边界线长,规划设计可考虑建立边界林带,宽度宜为20~100m内。

边界标识牌文字包括:地质公园全名称、批准设立本公园的机关、批准时间等,标准字体阴刻。

界牌设立要保证坚固能长久耐用,通常用天然石材,规格为0.60m×1.00m~1.00m×1.50m为宜。

界桩上文字可用地质公园简称,标准字体阴刻,用条形石制作埋设,地面部分不小于0.4m。

2、确定外围保护区范围:在1:5000—1:10000地形图上标明地质公园的外围保护区界线(面积不大的地质公园,也可在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并确定外围保护区的重要界标点,如村庄、高速公路、铁路等。

3、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可跨越行政区划,与行政区划不能混淆。

二、地质公园保护规划技术要求1、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怎样确定特级、重点和一般?每级保护区内游客的进入程度、保护措施的采用规划要求的深度;车辆处理?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安排?在建设规划中,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应提出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一般可分为特级保护、重要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方案

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方案

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方案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方案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地质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地质公园是一个以保护和展示地质遗迹、地貌特征、地球历史和地球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式自然公园。

该公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地球历史,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地质公园创建工作方案。

第一步:确定地质公园的位置地质公园建设需要考虑到地质环境的特点,所以选址十分重要。

在选址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地貌地质条件:需要确保该地区存在着具有地质特色的地质遗迹。

2.生态环境:需要确保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优良,不影响到地质公园的环境。

3.政策法规:需要确定该区域是否能够进行建设,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情况。

4.社会协调:需要确保建设地质公园的意愿,需要与地方政府、社团组织以及民众进行沟通。

第二步:明确建设目标在确定好地质公园的位置后,我们需要明确建设的目标。

目标可以包括:1.展示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展示当地的地质遗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搜集、研究当地的地质遗迹,以达到全面展览的目的。

2.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地质公园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地质文物的保护,以及对环境的呼吁,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3.旅游休闲:地质公园也可以作为一个旅游休闲的地方,吸引人们前来游览,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步:规划建设选项在明确了地质公园的建设目标后,我们需要根据需要规划出建设的选项。

建设的选项可以包括:1.维护和保护丰富的地质遗迹。

2.规划和建设路线、访客中心、停车场等,以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地质景观。

3.组织有关活动,如野餐、游泳、钓鱼、徒步旅行等,以让游客在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也体验地质公园的魅力。

第四步:招募合适的人员创造出一个合适的团队,以开展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大纲草案)
前言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公园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其中20处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地质公园计划推动下,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申报、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地方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众多珍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护的同时,依托地质公园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了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振兴。
六、修编工作的成果要求
修编成果应包括:
1.总体规划文本(修编)
1.1 以条文格式分章简明扼要叙述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情况。
1.2 未进行修订的内容可按原规划文本进行转述。
1.3 对于进行修订的部分应予指出,并需与原规划进行对比,修订结果必须明确
2.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2.1 分章节论述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情况。
2.保护原则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仅要保护地质遗迹而且要保护其他自然和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而且要保护普通的地质遗迹;不仅要静态保护遗迹,而且要动态保育环境;要有科学的地质公园保护评价和规划;要有先进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要有保护的专家顾问团队;要有保护的国际交流计划等。
3. 调整地质公园内部的保护区划分,实施分级、分类保护
将地质遗迹保护区区分为核心区和一般区。核心区是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区,但也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观光游览。要区分中小尺度的地质遗迹(如:占生物化石,小范围分布的构造形迹,波痕、雨痕、龟裂等岩石的细小结构构造等)与区域性大尺度的地质遗迹(如:区域性的地貌景观,河湖等水体景观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围绕“地质遗迹及环境保护,地学普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一、地质公园边界规划技术要求确定地质公园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划定边界线:选择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边界红线,便于勘测划界;边界划定顺其自然,以现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如山头、山峰、山脊线、河流汇聚点、道路汇聚点等,确定地理界标、桩标点,并在合适的位置设立界桩、边界标识牌,使边界得以清晰的控制。

界桩通常在界线上每100~200m处或转折点处设一桩;边界标识牌位置,通常设在与界线交叉的路口附近,或明显的地形地物界线折点处,两牌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5~10km设置边界牌一块。

地质公园面积较大,边界线长,规划设计可考虑建立边界林带,宽度宜为20~100m内。

边界标识牌文字包括:地质公园全名称、批准设立本公园的机关、批准时间等,标准字体阴刻。

界牌设立要保证坚固能长久耐用,通常用天然石材,规格为×~×为宜。

界桩上文字可用地质公园简称,标准字体阴刻,用条形石制作埋设,地面部分不小于。

2、确定外围保护区范围:在1:5000—1:10000地形图上标明地质公园的外围保护区界线(面积不大的地质公园,也可在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并确定外围保护区的重要界标点,如村庄、高速公路、铁路等。

3、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可跨越行政区划,与行政区划不能混淆。

二、地质公园保护规划技术要求1、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怎样确定特级、重点和一般每级保护区内游客的进入程度、保护措施的采用规划要求的深度;车辆处理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安排在建设规划中,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应提出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一般可分为特级保护、重要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特级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将最需要保护的(最典型、最稀有、最有科学价值和容易受到人为破坏的)地质遗迹所在地块列为特级保护区。

严格划定保护区范围,除科研需要经主管机关批准外,禁止游人靠近、触摸;要提出隔离保护措施,必要时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如玻璃罩、玻璃屋、隔离室以及参观廊道、展示柜、保护馆(埋藏厅)等;要有效果图、防护设施选型方案、立面图和剖面图等。

重要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将具有很高景观和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区域列为重要保护区。

重要保护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宜控制游人进入数量,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要划定参观界线和参观路线,选定排队路线,设定景观平台和护栏,通过参观路线和参观节点、廊道来限制游客数量;基本设施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可按规划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建设中注意保护地质遗迹露头和生态环境。

一般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考虑地质遗迹形成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更大的范围划入,将这个范围列为一般地质遗迹保护区。

游客可进入游览,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通过游线组织和游憩节点的安排限制游客游览空间;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2、地质遗迹的分类保护方案分类依据分类保护方式及其技术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根据其脆弱性、易折损性的不同,在规划中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3、地质遗迹保护界线的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一般都包括在地质公园的界线之内,需要专门设立边界进行保护。

在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划定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红线,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等游客可能到达的界线上要设立保护牌,注明保护内容和保护等级,为了与公园界牌相区别,保护区界牌统一采用黄色板、红色字。

特级或一级保护以及有时还需设立隔离措施,以引导游客在外观赏不能入内。

隔离措施格局不同情况和面积采用不同的方式,面积较大的可在起边界线上用金属或石砌栅栏隔离;保护范围较小的点或线,可用透明板或玻璃罩隔离。

外围保护区在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明其边界,并在重要地段设立一些界牌,提醒人们保护的内容。

三、解说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求1、主碑地质公园主碑是公园的主体形象标识,所有公园必须设立。

一般设在公园门区主入口处,使其处于突出和中心的位置。

要求反映公园主题,与地质公园的性质和景观特征相符,有科学内涵和地方文化特色,与环境相协调。

主碑的基本尺寸应与人的尺度数量相近,与周边环境尺度相协调,一般情况下,其高度最小尺度至少要高于2m,不宜超过20m;宽度不宜超过6m。

以天然石材为宜,切忌采用水泥仿石建碑。

正面为园名,为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世界级和国家级要求中英文对照名,也可增加刻制该地质公园的圆徽;碑文一般为阴刻,字体宜采用书法家的行书。

背面或侧面,简明介绍公园概况,主要包含地质公园的主要遗迹和景观特色、建园的过程和园区的范围等,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说明文字要求中英文对照,单个字尺寸不宜小于3cm×2cm。

2、副碑地质公园若包含多个园区,可设置副碑,副碑比主碑明显略小。

3、地质博物馆(1)功能要求及其构成:地质博物馆应具有科普展示功能、信息服务功能、游客服务功能、馆藏及技术研究功能、行政管理功能。

地质博物馆应由序厅(一般安排公园的全景模型)、演示厅、资料室、办公和管理用房、游客服务设施等部分构成。

根据馆藏丰富程度和不同的展示手段及投资规模,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实物展示、模型、图文解说、科普演示、演示厅、4D影院等。

(2)选址、容量与空间:容量测算至为重要,容量决定博物馆的体量、空间和投资额度。

博物馆的容量与地质公园的容量有很大的关系,然后是各种功能房厅的容量。

博物馆选址应充分考虑人流路线规划,可供建设土地空间、人流空间与展览陈列空间规划等因素。

(3)建筑:建筑外观要反映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简洁大方,崇尚自然,与自然环境协调,建筑外墙切忌采用水泥仿石材料。

色彩、材料、体量、尺度等。

4、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公园图文信息牌等。

指示牌应用自然材料,其建筑尺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警戒性指示牌文字要精炼,在合适的距离能快速阅读,最好用水平或垂直的单根木头制作。

导游图:在显着位置设立反映公园旅游景点分布和游览线路的导游图。

尺寸可根据园区的景点数量、范围和门区的环境确定,以方便游客为准。

在较大的地质公园或园区,在游览的节点上或途中,还安排设立中小导游图,并表明游客此时的位置,方便游客识别。

有必要时,也可在图上附上典型精美的景观照片。

指示牌:园区外交通指示:在道路干道出口、火车站、机场等到地质公园大门、园区入口之间的所有交叉路口,均要设指向园区的导向指示牌,并表明目的地的里程。

为方便游客在,所有交叉节点前适宜位置导游设立导向指示牌。

在到达目的地前的地方药设指导进入该地的停车场的导向指示牌。

园区内交通指示:园区内主要交叉节点处应设导向指示牌。

对步行路在所有的交叉节点都要设到达不同目的地的导向指示牌。

对引导至任何一个目的地的指示牌,要构成不间断的指引系统,直至目的地为止。

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形象,其色彩、字体、规格、设置高度应统一。

通常应满足5~10m距离内能清晰分辨清楚牌上的文字和符号。

指示牌规格为×,派中心距地面~为宜。

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解说牌:设立在景点附近的适宜位置。

解说牌板面由导游图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通常图在左,文字在右。

解说牌外框边长以~,设置高度~为宜。

板面汉字的最小尺寸应不小于1号字。

习惯文字在左,图示在右,图示占板面比例一般不超过1/3。

排版底色一般以与大自然协调的浅蓝、浅灰色为宜。

解说牌可采用石材、木材、铝板、铜板等,石材和木材设置应表现自然美,其他金属板解说牌不应过于张扬,应与自然环境融合。

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警示牌:园区内、景区间的道路节点和弯道处,从安全考虑,需设立限速警示牌。

步行道上,应设立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如狭窄通道注意碰头、陡坡山路小心慢行等。

图形设置要求标志的偏移距离应尽可能小,观察角应尽可能接近90°,标志牌平面与视线夹角不低于75°。

标志的正面或邻近不得有妨碍游客视读的障碍物,标志通常不设在移动物体上。

附着式设置标志高度与人眼水平视线相当,或略高于人的身高及其他较高位置。

悬挂式设置标志的下缘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M,道路交通标志应按规定的净空高度设置。

柱式设置标志的下缘距地面高度应在2M左右,当标志设置高度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时,可选用与人的视线大体一致或其他设置高度。

四、游赏体系规划技术要求地质公园游赏体系是规划设计创造条件将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欣赏和体验其科学价值和最美的面貌。

地质景观已经存在,规划设计主要涉及观赏点的选择和设计,要求顺其自然,所有人工构筑物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采用自然竹、木、石材,提倡粗犷自然美。

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遗迹展示区域,不得以造园手法在园区内进行假山假水设计,规划设计以充分展示地质遗迹景观为原则。

依据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对外开放的游赏景观点。

根据不同的地质景观类型,如山岳、峡谷、溶洞等,应采用不同的展示方法,规划主要任务就是为地质景观设计游览线路、交通方式、观景平台并对其命名、设立解说牌。

观赏点规划面积:根据总体规划估算的游客量,结合游线景观节点人流和停留时间相关规律,确定游赏点面积,一般最小面积不能小于50m2,必要时可设观赏平台。

命名:景观命名要求点出地质景观的形象特征,反映其科学特征和价值,并结合反映当地文化艺术。

解说牌及解说词:解说词内容包括:地质背景及其形成年代、岩石性质、地质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描述及其成因、规模空间分布及其数据等。

有些历史文化记载、传说等亦应列入。

观赏线路及步游道:观赏线路可分为主干线和支线。

在最少破坏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较短的路程,主干线规划一般要求形成回路,长度不超过2500m,攀高不超过300m建议选择步行道,超过此值建议采用其他交通工具。

步游道应顺其自然,顺坡就弯,少动土石方,以减少对原有地形的破坏。

步行道宽度需要综合考虑旺季高峰人流量、游客心理以及景观类型等,一般不少于三条,其宽度分别为、、,一般不宜超过4m宽。

步行支道可分为三级、、,一般不宜超过3m宽。

一般坡度大于18%的步行坡道均应设台阶。

台阶随地形铺砌,地形坡度大于60%(即30°左右)时应设“之”字形台阶以缓和爬行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