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

合集下载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忆和发展现状回忆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

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忆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

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到达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

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

山西煤炭发展简史

山西煤炭发展简史

山西煤炭发展简史
山西煤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时期,当时山西就已经开始了煤炭开采。

在清朝时期,山西的煤炭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康熙年间,山西的煤炭开采已经相当普遍,清政府也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

嘉庆年间,山西煤炭产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产量迅速增长,主要用于烧砖、烧灰和制作铁器等行业。

民国时期,山西的煤炭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政府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煤矿,推动了山西煤炭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山西的煤炭运输也得到了改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建设,促进了煤炭的流通和销售。

这一时期的山西煤炭产业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的煤炭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山西煤矿全面恢复、进行基本建设和打基础阶段。

全省主要煤矿绝大部分都已经恢复生产。

到1957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2368万吨,比1952年增长138%,原煤产量占全国的%,名列第一。

上世纪60年代初,山西煤炭行业经营管理与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西各大煤矿新建和改扩建竣工投产、试点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阶段。

1965
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3972万吨,比1957年增长68%,8年间年均增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山西煤炭发展史的资料、文献,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煤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煤炭行业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煤炭开采的起步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初期,面对着巨大的工业化任务以及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煤炭生产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大量投产的煤矿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财富,推动了当时的工业化进程。

尽管煤炭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由于煤炭行业的开采部门集中在一些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导致了煤炭行业的发展难以为继。

此外,煤炭的生产过程中还涉及到了环境污染等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克服煤炭行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在上世纪80年代,煤炭生产逐渐得到了全面规划和组织,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煤炭行业出现了转型,从以传统开采与产业链条为重点,转向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推行了市场化、产业集中、技术革新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有效地提升了该行业的竞争力、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煤炭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煤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支撑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的需求规模也不断增加,这也使得煤炭行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和推动。

目前,煤炭行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支柱行业之一,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过,煤炭行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和能源政策的变化,使得煤炭行业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煤炭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程

我国煤炭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程

我国煤炭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煤炭工业开拓前进阶段,时间从1948至1977年。

我国煤矿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支护取代木支护,逐步淘汰落后的柱式体系采煤法,开始夯实壁式采煤法的主体地位。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滚筒采煤机的问世,采煤机、单体支柱、金属顶梁和刮板输送机配套的普通机械化采煤方法逐步推广与应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单体液压支柱研发成功并大规模推广,使得普采逐渐发展为高档普采,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改善了工人劳动环境和安全生产条件。

该阶段,产能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建设是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薄弱的工业基础制约了煤炭产能的提升,同时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为此,全行业勠力同心,通过技术引进与改造使得我国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3200万t迅速提升到1977年的5.51亿t;百万吨死亡率由1949年的22.28%降至1977年的9.95%。

第二阶段是煤炭工业发展改革阶段,时间从1978至1993年。

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综采技术的起步和发展阶段,煤炭行业掀起了新一轮采煤工艺革新。

1978年,我国引进了100套综采成套装备,开启了综合机械化生产时代;80年代,引进和研发了放顶煤开采技术;1990年,年产25万t的水煤浆试验厂开工建设,探索了水煤浆代油并减少环境污染的新途径。

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经济对煤炭的需求进一步激增,地方乡镇煤矿粗放发展,供需紧张与安全问题仍是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综采技术的推广普及使我国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6.18亿t提升到1993年的11.5亿t,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44%降到1993年的4.78%;同时,原煤入选率由1978年的16.7%提高到1990年的17.7%。

第三阶段是洁净煤技术框架形成阶段,时间从1994至2005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洁净煤技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煤炭清洁利用,以解决煤炭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关于研究我国大力开发推广洁净煤技术问题会议”,确定成立了国家洁净煤技术开发推广领导小组。

中国煤炭发展史

中国煤炭发展史

中国煤炭发展史一、古代煤炭利用的起源在中国,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利用煤炭进行烧火取暖。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煤炭的记载。

例如《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煤炭的描述,其中记载了“黑气实物,其状如炭,可烧,其名曰煤”。

二、明清时期煤炭的开采与利用明清时期,煤炭的开采与利用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山西、河南等地开始有规模的煤矿开采,并建立了煤炭运输的水运体系。

而清代时,煤炭的开采规模更加扩大,煤炭开始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煤矿的开采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从传统的人工开采逐渐过渡到了机械开采。

三、近代煤炭工业的崛起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煤炭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23年,中国最早的煤炭工业学校——煤炭研究所在山西成立,标志着中国煤炭工业进入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的阶段。

此后,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工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求,中国大力发展煤炭工业。

在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煤炭工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在技术上,中国煤炭工业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煤矿开采技术的改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等。

五、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进一步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

在煤炭开采方面,中国大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大幅下降。

同时,煤炭的煤化工利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煤炭成为化工原料的应用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煤炭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煤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加大对其他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煤炭的高污染性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需要加大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9世纪末,中国开
始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并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体系。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煤炭产量逐渐增加。

煤炭的开采主要
集中在山西、河南和辽宁等地区。

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于铁路、工
矿企业和城市的用能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对煤炭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煤炭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政府通
过推动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投资,加强煤炭资源的管理和开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煤炭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规模的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煤炭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环境污染、煤矿安全事故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国煤炭发
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逐步减
少对煤炭的依赖,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推进煤
炭行业的并购重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

近年来,中国的煤炭产能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对进口煤炭的
需求。

这反映出中国煤炭产业正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展现了中国在煤炭资源开采和
利用方面的重要进展。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政府和煤炭企业
一直在努力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开采的发展历史

煤炭开采的发展历史
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加快1981年2005年全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特大事故11起间隔为1019952005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图五我国煤炭开采先进技术实例近年来我国开采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例如神华神东公司创造很多世界第一
绪论
一、炭开采的发展历史
开采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春
秋战国时期,煤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产品。
春秋称煤炭为:石涅、涅石
魏晋称煤炭为:石墨
唐宋称煤炭为:石炭
明朝称煤炭为:煤炭
《天工开物》明末宋应星编著,是世界第一部记载包括地质、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运输和瓦斯排放等在内的古代煤炭开采技术。建国以后,采煤方法的发展过程:
1949年——1952年:恢复时期;
1953年——1957年:采煤方法改革,长壁式为主占92.27%;
1976年——1980年:发展长壁、柔性、对拉、无煤柱护巷采煤法和水力采煤法;
1981年----至今: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煤炭年产量只有32.43Mt,“七五”期间的6亿吨左右,“九五”期间的13亿吨,2006年23.25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位,机械化程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提高到77.78%;
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550亿元。
三、我国煤炭生产结构
截止2005年4月,煤矿总数24813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81处,纳入45户重点监控对象的有414处;
实践教学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参观教学模型、教师讲解等形式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矿业发展历史

中国矿业发展历史

中国矿业发展历史谁知道中国的煤炭发展史1 前言1.1 世界及我国煤炭储量与分布1.1.1 世界煤炭资源储量与分布世界煤炭资源在地区分布广泛且具有不平衡性。

全世界拥有煤炭资源的约有80个国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个。

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

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看,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

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

其中地质储量在5,000亿吨以上的7个大煤田是苏联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和库兹巴斯,巴西的阿尔塔—亚马孙,美国的阿巴拉契亚。

此外,储量超过10亿吨的煤田尚有近200个。

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现探明煤炭资源量中,亚太地区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2.7%;北美洲有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8.0%;欧洲及欧亚大陆有28709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1.6%。

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资源都比较少,其中中南美洲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2%;非洲和中东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5.6%。

从各国拥有煤炭资源来看,储量上100亿万吨的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10个国家。

其中最多的是美国,探明储量246643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27.1%;其次是俄罗斯,探明储量157010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7.3%;中国和印度分别是114500百万吨和92445万吨,分别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2.6%和1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

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现在也迎来了“互联网+”,现行的“金银岛煤炭”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整合到线上,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
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

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

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现代的煤炭行业,1998年以后,在进一步放开煤价,让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了对煤炭总量进行宏观调控、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改善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等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有:以关闭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小煤矿为主要内容的总量调控政策;鼓励煤炭出口政策;整顿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批制度政策;企业下放后,所得税全额交给地方财政,用于困难煤炭企业的补贴政策;企业利润不再上缴和划转,由此产生的亏损补贴缺口,由中央财政增
加亏损补贴基数的政策;对资源枯竭的煤矿实施关闭破产的政策等,煤炭产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并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