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代词

合集下载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一、人称代词1. 我、吾: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吾闻孔丘善礼,故往见之。

(《论语·述而》)翻译:我听说孔子懂得礼仪,所以去拜访他。

2. 你、尔、汝:表示对话中的对方。

例:尔何不归?(《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你为什么不回去?3. 他、彼:表示第三人称。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他们兵力枯竭,我们兵力充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4. 吾、我:古代汉语中,吾与我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吾闻之,有善为师者,五日可成。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有善于当师傅的人,五天就能成功。

二、指示代词1. 此、兹:表示近处。

例:此五霸者,天下之雄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这五位霸主,是天下的雄豪。

2. 那里、彼处:表示远处。

例:彼处有奇花异草,吾欲往观之。

(《庄子·逍遥游》)翻译:那里有奇花异草,我想去观赏。

3. 那个、彼:表示特指。

例:彼童子之才,何足以论!(《史记·孔子世家》)翻译:那个小孩的才华,怎么足以评论!4. 此、斯:表示近处。

例:此吾所以异于彼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这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三、疑问代词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何谓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翻译:什么是仁义?2. 哪里、何处: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例:吾问曰:“何处得此奇遇?”(《庄子·逍遥游》)翻译:我问:“在哪里得到这个奇遇?”3. 哪个、何:表示特指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

例:何者为之?(《庄子·逍遥游》)翻译:哪个是它?四、物主代词1. 我的、吾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吾之马,何能胜彼?(《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的马,怎么能胜过它?2. 你的、尔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尔之马,何能胜吾?(《庄子·逍遥游》)翻译:你的马,怎么能胜过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在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七个,分别是“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需要注意的是,“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
侯自称。

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古代对话中常用谦称代替自称代词。

谦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称其名,二是自称低贱的身份,三是使用“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

需要注意的是,“臣”在春秋战国时是人自称,后来变成了臣子的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女、汝、尔、而、乃、若”,其中常用的是“女、汝、尔、若”四个。

需要注意的是,“汝”和“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尊称是指用“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
君王)”等词语作第二人称时,相当于现代的“您”。

在古代,
人们常用“子”、“君”、“公”、“先生”等来尊称他人。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彼、之、其、厥、他、渠”,其中常用的是“彼、之、其”三个。

例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公与之乘”、“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在上古汉语中,“他”并不是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的,而是指示代词,表示“其他”、“别的”等意思。

直到晋代,“他”才
开始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此外,“渠”也可以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摘自《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注意:本文并未发现格式错误或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因此未进行删除。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

文言文常见代词——人称代词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是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7、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8、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9、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

二、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另外,有“尔曹、若属”等词,译为“你们”。

“子、君、公、、卿、先生、阁下、陛下、足下”等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例: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中语文常见虚词文言文句子成分:代词

高中语文常见虚词文言文句子成分:代词

高中语文常见虚词文言文句子成分:代词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
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
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
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
我是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7、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
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8、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
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9、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

二、第二人称代词
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另外,有“尔曹、若属”等词,译为“你们”。

“子、君、公、、卿、先生、阁下、陛下、足下”等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
例:
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
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
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要被他所俘虏。

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身和名都消亡,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
10、子何恃而往?《为学》
您凭什么去呢?
11、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1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13、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
14、足下事皆成。

《陈涉世家》
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15、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
陛下您也应该深谋远虑,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体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

16、久闻阁下大名,不曾晤面。

您的大名早有所闻,只是不曾会面。

三、第三人称代词
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用法更为灵活。

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其”也有第一人称的解释,译为“自己”。

例:
1、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2、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
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
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
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

文言文常见代词——疑问代词
一、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1、“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2、“孰”:谁,哪一个。

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3、“孰与”:①和……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

有时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君料臣孰与舜?(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二、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