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注译、题解

【题解】《桃花源记》选⾃《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晋末南宋初的⽂学家。
⽣在晋末战乱的年代,陶渊明不但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且以⾃⼰不愿同流合污的⾼尚志节,树⽴了⼀位洁⾝⾃好的诗⼈的形象,被后⼈称为“靖节先⽣”。
陶渊明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在⼏次出仕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官场的腐败⿊暗。
在他做彭泽县令时,那⾥派⼀个督邮到县,县⾥的⼩吏叫陶渊明“束带相见”,表⽰尊迎。
陶渊明不愿为五⽃⽶折腰,毅然辞职,写下的《归去来兮辞》,以⽰和污浊的官场决裂。
陶渊明向往着⼤⾃然,喜爱农村⽥园躬耕的⽣活。
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产,接近普通的农民,写出⼤量诗歌所映农耕⽣活、描绘⽥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学的第⼀位⽥园诗⼈。
在他的散⽂创作中,也有不少描写淳朴的农村景物、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然的作品。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清新⾃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们当作⼀篇独⽴的散⽂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注译】桃花源记〔桃花源:地名,作者虚构的理想化佳境,据说在今湖南省桃源县。
记:游记。
〕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晋太元中:晋代太元年间(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武陵⼈: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带)⼈。
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作为职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缘yuán):沿着。
溪:溪流。
⾏:划⾏。
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句⾸省略主语“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逢:遇见。
夹岸:夹溪两岸。
数百步:⼏百步。
中⽆杂树:当中没有别的树(只有桃树)。
芳草鲜美: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杂错。
〕渔⼈甚异之。
〔甚:副词,⾮常。
异:奇怪。
形容词⽤为动词,意动⽤法,即“以(之)为异”,意思是“认为(它)奇异”。
之:代词,这些,代指”桃林美景”。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桃花源记》原文:唐朝之末,有一位猎人,走失了他的狗。
他寻找了很久,但并没有找到狗。
当他走到一座山时,他发现了一个洞口。
他跟着洞口走了好几里,直到出现了一个美丽、舒适的山谷。
这里有若干家庭和几百人,他们都穿着奇怪的衣服,说着奇怪的方言。
他们非常好客,给猎人提供了许多食物和住处。
然而,他发现这个地方并没有与世隔绝,因为当他想离开时,他们告诉他可以离开,但是不要对任何人说这个地方的事情。
猎人回到家,他不断地试图再次找到这个山谷,但是无济于事。
他告诉了他的朋友和邻居,但没有人相信他的故事。
他最终放弃了找到那个地方的愿望。
然而,许多年后,当有人重新找到桃花源时,他发现那里仍然存在,而且仍然像猎人描述的那样美丽和安宁。
《桃花源记》翻译:At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a hunter lost his dog. He searched for it for a long time but did not find it. When he walked to a mountain, he found a cave. He followed the cave for several miles until he came upon a beautiful and comfortable valley. There were several families and hundreds of people living here, all wearing strange clothes and speaking strange dialects. They were very hospitable and provided the hunter with many foods and lodgings. However, he found that this place was not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because when he wanted to leave, they told him to leave, but not totell anyone about this place.The hunter returned home and tried repeatedly to find this valley again, but to no avail. He told his friends and neighbors, but no one believed his story. He eventually gave up the desire to find that place. However, many years later, when someone rediscovered Peach Blossom Spring, he found that it still existed, and it was still as beautiful and peaceful as the hunter described.。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口)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i)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i),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
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尽:完,没有了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只。
26.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
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
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要.(yāo)还.家(huán) 刘子骥.(jì)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2)古今异义①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①舍: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子)②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③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④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捕鱼为.业(作为)⑤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⑥遂:遂.迷(竟然)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
这两个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以及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还有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后半段。
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
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
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入桃花源,感受桃花源之美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花源外的朝代更替频繁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反复阅读这些文句,体会桃花源的自然之美。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明确: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乌托邦”。
这儿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富有同情心。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
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斟字酌句的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
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
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花源成因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花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花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无处找寻。
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
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
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
自己一生贫病交加,目睹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1.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之美,为学生理解与欣赏文章内容打下了基础。
2.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层层推进,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后进生的引导,设置问题及回答没有兼顾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