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观潮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本节课主要通过描述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描绘自然景象的课文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学会从细节中感受和描绘景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学会从细节中感受和描绘景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课文的细节和特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
2.生词卡片:准备生词卡片,用于课堂操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利用生词卡片,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和阅读的操练,确保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还能想到其他大自然景象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__结构。
1 学生思考__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__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__,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__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2一、导入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观潮》教学设计15篇《观潮》教学设计1一、教材及学情《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观潮》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意图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一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一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好材料。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涉及到自然景观的描绘、人文历史的介绍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象的课文,他们往往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现象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知识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象的想象和体会。
3.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大潮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呈现(10分钟)a.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
c.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绘的景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观潮教案(人教版 新课标)

1观潮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
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结构学情分析:由于班级的孩子生活在海边,有机会看到涨潮,所以本课课文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学生能很快的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准备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自学探究法五、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2分钟)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二)学习生字词(10分钟)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若'为上下结构,下"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8分钟)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
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15分钟)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人教版语文《观潮》教案

教案设计:《观潮——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课程名称:《观潮——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潮汐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观察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理解文学作品中对潮汐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视频、阅读文本、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以及从自然现象中汲取人文情怀的意识。
教学重点:•潮汐现象的基本原理及其观测方法。
•文学作品中对潮汐的描绘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潮汐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鼓励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潮汐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教学准备:•潮汐现象的视频资料。
•文学作品选段(如古诗、散文中关于潮汐的描写)。
•小组讨论卡片。
•潮汐观测记录表。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潮汐示意图、文学作品配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壮观的潮汐现象视频,如钱塘江大潮、海边日出的潮汐等,配以激昂或宁静的背景音乐,营造震撼或宁静的自然氛围。
•话题引入: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潮汐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潮汐背后隐藏着哪些科学原理和文化意义?”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主题——“观潮: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1.潮汐现象的基本原理:o教师简要介绍潮汐现象的产生原因,包括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地球自转等因素。
o展示潮汐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潮汐的涨落过程。
o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潮汐会有规律地涨落?这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文学作品中的潮汐描绘:o教师朗读或展示一段文学作品选段,如古诗《观沧海》、散文《听潮》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对潮汐的描绘。
o提问:“这段文字是如何描绘潮汐的?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或意境?”三、合作探究(约30分钟)1.小组讨论:o分发小组讨论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讨论主题,如“潮汐现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潮汐描绘与作者情感的联系”、“潮汐与人类文明的关联”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及教案一个人民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
学习目标:
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
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
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1.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教学
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四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学完之后一定会让你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请同学们打开第一组课文提示,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什么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
1.学生自读,画批。
2.监控两点: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
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前塘秋潮的咏赞。
同学们你们对钱塘江有哪些了解呢?(介绍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奇观吧。
齐读课题《观潮》。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
3.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易读错字
大堤.(dī)踮.脚(diǎn)霎.时(shà)
(2)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薄”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贯”上部分共4笔。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至第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3、4):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3.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课后的资料袋,再认真地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堤.(dī tī)风号.浪吼(háo hào)
笼.罩(lóng lǒng)踮.脚(diǎn diàn)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3.用直线将搭配恰当的词语来起来。
山崩地裂的江面横贯涌来
若隐若现的响声人声翻滚
风平浪静的堤岸余波江面
人山人海的景物白浪鼎沸
六、板书
一(1)天下奇观总
二(2)潮来前
1 观潮三(3、4)潮来时分(时间顺序)
四(5)潮过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
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