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11205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11205综采工作面于2016年9月26日开始初采,于2017年8月18日末采结束。
现将11205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1、工作面位置:工作面地处工业广场北,羊路沟安全煤柱以南黄土梁峁区;地面标高+1258.00~+1300.00m;2-2煤层底板标高:+1227.86~+1237.51m。
11205综采工作面位于一盘区北翼,其北部为羊路沟保安煤柱;南邻一盘区回风大巷保安煤柱、东邻11203工作面(已回采完毕);西为11207备用工作面。
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44.5m。
工作面倾向回采长为:1378m,总面积为:199121m2。
2、地质和水文地质及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厚度:一般为1.69~2.27m,平均厚度2.01;煤层倾角小于4°;煤层结构简单;地质类型简单。
工作面直接充水因素主要为顶板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层,富水性不均匀,补给源不充分;水文地质类型简单。
本工作面煤层为延安组2-2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小,结构较简单,煤的灰份、硫份变化小,属稳定性煤层,2-2煤层中部分含菱铁质或钙泥质结核,煤层以中、细条带状结构为主;煤层容重1.31t/m3,煤质主要为不粘煤。
属于易自燃煤层;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无地热异常、岩浆侵入和陷落柱。
3、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11205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为倾斜长臂后退式回采,顶板管理为全部挎落法。
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及切眼均沿2-2煤顶板布置,运输、回风顺槽相互平行;运输顺槽、运输大巷与主井胶带运输机相连构成工作面的运煤系统;辅助巷道为11205工作面的进料、行人巷道。
(1)、运输顺槽(净宽×净高=5.0×2.3m),南北布置;承担着运煤、进风、行人任务,转载机、顺槽皮带机、开关列车、移变、电览车及液压泵站等设备布置在运输顺槽。
(2)、铺运顺槽(净宽×净高=4.0×2.3m),南北向布置;承担着进风、材料、码放材料、回收物件和行人任务。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A202综放工作面采后总结第一节工作面概况1、A202综放工作面为A2采区的第五个采煤工作面,该工作面东邻艾肯沟保护煤柱,西至A2联巷,南部为A2煤层火烧区边界保护煤柱,北部为A201工作面采空区。
2、A202综放工作面呈规则的长方形布置,切眼长58.6m,上顺槽长706.2m,下顺槽长703.5m,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为704.9m,煤层厚度5.2~5.8m,平均5.5m,煤层倾角22°~30°,工作面坡度平均约27°,工作面切眼长度为58.6m,上、下顺槽和切眼掘进过程中均未揭露断裂构造,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
3、A202综放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人工清煤量,本工作面采取单向割煤。
整套回采工艺为:MG160/375-WD1型采煤机割煤、装煤结合液压支架放顶煤,工作面前、后部均采用SGZ630/32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ZF4800/17/30型液压支架支护工作面顶板,机头机尾采用ZFG4800/19/32型过渡液压支架进行支护,上、下顺槽超前及上端头采用ZC32000/18/34型超前液压支架及ZY3200/13/30掩护式支架进行支护,下端头采用2架ZFG4800/19/32型过渡液压支架进行支护,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顶板。
4、A202综放工作面2017年1月12日开始进行正式生产,2017年6月6日开始进行设备回撤,2017年6月20日回撤结束,共回采5个月。
第二节设计总结一、A202综放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A202工作面位于A2采区东翼,采面最低标高为+1800.4m,最高标高为1880.2mm。
相对高差79.8m,工作面东邻艾肯沟保护煤柱,西至A2联巷,南部为A2煤层火烧区边界保护煤柱,北部为A201工作面采空区。
工作面对应地表为荒山,无建筑物,工作面回采时对地面设施无影响。
A202综放工作面呈规则的长方形布置,切眼长58.6m,上顺槽长706.2m,下顺槽长703.5m,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为704.9m,煤层厚度5.2~5.8m,平均5.5m,煤层倾角22°~30°,工作面坡度平均约27°,工作面切眼长度为58.6m,上、下顺槽和切眼掘进过程中均未揭露断裂构造,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
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有限公司*****工作面采后总结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工作面采后总结*****综采工作面自2021年7月开始回采,于2021年11月回采结束。
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工作面概括1、*****工作面位于*****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巷以南,工作面呈南-北方向布置,其北部为*****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南部为*****铁路保安煤柱(留设117m),北部为后塔煤矿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20m),东部为*****工作面(已回采结束),西部为*****备采工作面和后塔煤矿井田边界。
工作面对应地表山峦起伏、植被发育,无自然保护区、水体,在工作面靠近切眼有阳崖煤矿筛分楼。
*****工作面走向长约*****m,Ⅰ段长:588.4m,宽:261m;Ⅱ段长:343.9m,宽:105m;Ⅲ段长:328.9m,宽:213m,回采面积*****m²。
2、煤层赋存情况:根据*****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地质揭露,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陷落柱、岩浆岩入侵等构造发育。
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煤厚在1.7m--2.5m之间,平均2.1m,煤层内发育1—2层夹矸,厚度在0.1m—0.2m之间,平均厚度为0.15m。
3、煤层顶底板情况:伪顶为薄层状的泥岩或炭质泥岩,零星分布。
厚0.10m~0.30m。
直接顶:以灰~灰黑色粉砂岩为主,灰黑色泥岩次之,厚0.46~6.34m,基本顶:以厚层状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其厚度分别为0.88~29.07m,0~10.36m不等,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厚度分别为0.62~7.32m、0.33~5.42m不等。
4、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根据实测:*****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约为0.25m³/min。
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
自燃倾向性等级为I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其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裂隙水,主要表现为顶板滴、淋水。
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工作面采后总结1、井上、下位置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西南方向150m处,地面标高为+940m~+955m。
井下:******综放面位于二采区东北部,走向东北至西南方向,是二采区第七个工作面,东南邻二采区2505工作面,西南至设计停采线;井下标高为+690~+730m。
2、煤层情况:采5号煤层,黑色,以半暗煤为主,暗淡煤、半亮煤次之,含极少量的光亮煤,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平均煤厚5.27m,煤层倾角6°~8°。
3、顶底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砂纸泥岩,深灰色含植物化石,厚0~3.64m;老顶为砂岩厚约15.3~26.8m。
4、构造情况据工作面揭露资料分析,该工作面未发现构造,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局部底板有起伏变化且煤层有变薄现象,但整体煤层较稳定。
5、水文情况工作面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层之上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煤层下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因为这些含水层的水可以通过冒裂带和底鼓等途径直接进入矿井。
由于太原组以上各含水层大都是含水性较弱,一般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威胁。
工作面上部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
6、工作面情况******工作面走向有效长度725m,面长150m,煤层厚度平均5.27m,于2019年6月份开始初采初放,截止2020年4月份收尾结束。
7、储量工作面动用煤量:836744.25吨工作面回采煤量:778172.15吨工作面损失煤量:58572.1吨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778172.15∕836744.25=93%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58572.1∕836744.25=7%工作面回采率符合指标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2201综采工作面采运总结

六、展望与改进计划
继续加强员工培训与激励,打 造更具竞争力与凝聚力的团队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二、采运安全管理总结
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加强巡查和检修工 作,有效防范了潜在安全风险。
三、设备维护 与更新总结
三、设备维护与更新总结
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确 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 工作。 持续更新和升级设备,提高生 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和成 本。
三、设备维护与更新总结
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 减少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
一、采矿工作面情况总结
工作面作业效率提升明显,人均产能达 到了{content}吨,优于去年同期 {content}吨。
二、采运安全 管理总结
二、采运安全管理总结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无较大事 故发生,未造成人员伤亡,取 得了安全生产的优异成绩。 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培训机制, 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 技能。
四、环境保护 工作总结
四、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合理 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大力开展绿化行动,增加绿化 覆盖率,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四、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做好污水和废气处理工作,减少对周边 环境的影响。
五、员工培训 与激励总结
五、员工培训与激励总结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技能和知 识水平,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 效率。 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个人 和团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
五、员工培训与激励总结
关注员工关心的问题,积极解决工作和 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 意度。
六、展望与改 进计划
六、展望与改进计划
继续加大矿藏勘探力度,增强 资源储量,确保长期的可持续 发展。 进一步提升采矿工作面的产能 和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 低成本。
综采工人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这一年中,我作为一名综采工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兢兢业业。
现将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工作回顾1. 安全工作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安全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1)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矿工服、安全鞋等。
(3)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积极参加安全生产活动,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
2. 生产任务综采工作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努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1)严格按照生产计划进行作业,确保生产进度。
(2)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益。
(3)积极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
(4)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汇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3. 技术创新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我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参与技术创新。
(1)学习先进的综采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与同事共同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4)参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4. 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注重与同事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企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1)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
(2)与同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承担责任,与同事共同解决问题。
(4)关心同事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三、工作反思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虽然我一直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麻痹大意的思想。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工作面采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掘,我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下面是我的总结:一、工作面设计合理。
在采煤工作面的设计上,我们严格按照矿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矿井地质条件、工作面开采能力、瓦斯等因素,制定了合理的采煤工艺和工作面参数。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性,还能提高开采效率。
二、操作技能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同事们的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能够熟练地驾驶采煤机、装车机等大型设备,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面掘进、支护、瓦斯抽放等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团队合作力增强。
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大家相互协调,互相帮助,迅速解决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
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安全意识加强。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保持对安全的高度警惕。
大家严格遵守煤矿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对瓦斯、顶板和支护等方面的检查和监控。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和设备应用。
比如,我们引进并使用了一种新型液压支架,大大提高了工作面的支护效果和稳定性。
我们还加强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工作面的管理水平。
六、问题和不足。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个别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其次,部分设备设施比较老旧,需要更新和改造。
最后,我们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方面的考虑还不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整个团队在技术、工艺和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矿井的安全高效运营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分析问题和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引言工作面采后是煤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和生产效率。
因此,对于工作面采后的总结和改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工作面采后问题分析在工作面采后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采后效果和矿井的生产效率。
•粉尘控制不到位:工作面采后往往伴随着煤尘扬尘问题,而我们在采后过程中的粉尘控制措施并不充分,导致粉尘无法有效控制,影响了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矿井的环境。
•设备故障频繁:我们在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故障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生产的中断和效率的下降。
设备故障的原因可能是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等。
•矿井压力异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发现工作面采后后,矿井的压力异常增大,超过了我们的设计范围。
这导致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和采后效果的下降。
工作面采后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粉尘控制•优化通风系统:增加通风设备的数量,合理布局通风系统,确保足够的风量和负压区域的设立,有效控制工作面采后的粉尘扩散。
•提高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粉尘危害的认识,正确使用呼吸防护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保养检修:建立设备保养检修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问题。
强化矿井压力控制•加强压力监测:采用高精度压力监测设备,对矿井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采后工作过程:根据矿井压力情况,调整采后的支护工序,降低矿井压力,确保矿井的安全。
结论通过对工作面采后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802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81802综采工作面自2015年5月13日开始回采,于2015年10 月19 日回采结束。
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一、工作面概括1、81802 综采工作面布置在石炭系太原组18#煤层,煤层平均厚度米,按照地质报告显示为稳定可采煤层。
工作面标高1080〜1126 米。
工作面切眼以北268 米为矿界,在实际掘进过程中,此区域煤层出现底鼓,工作面部分地段为无煤区,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弃采;工作面西部距矿界21-52 米;南部为18#煤层下山巷道;东部间隔15 米为81801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
2、81802工作面走向方位为19° 48’ 41〃,工作面走向长度680-759 米,设计平均可采长度680 米,工作面长度130 米。
工作面煤层整体呈倾斜上山仰采,倾角平均11°左右。
在实际采掘过程中揭露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较复杂,工作面运输顺槽80-220 米段倾斜角度较大,平均26°左右,最大倾角达31°;工作面回风顺槽510-640 米段仰采角度及倾斜角度均较大,平均25°左右,最大角度达28°;工作面中间主要分布有2 条断层,断距分别为米和米,断层走向分别为17° 48’ 36〃和358°,均与工作面斜交;除2条主要断层外,还零星分布着2-3 条断距米左右的小断层,均与工作面斜交。
3、工作面顶板由灰—灰白色中细砂岩互层,向下变为粗砂岩,底部深灰色砂质泥岩。
局部地方夹有煤线,厚度,极不稳定。
4、矿井为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
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自燃倾向性等级为H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主要为顶板裂隙淋滴水。
在初期顺槽巷道掘进至煤层走向和倾角较大地段时顶板林水量有增大现象,巷道完成掘进30 余天后水量逐渐减小,直至无淋水现象。
6、储量动态:81802 工作面顺槽设计平均长度720 米,平均可采长度680 米,设计切眼长度130 米,设计可采储量万吨。
在实际回采过程中,由于受到大角度仰采和倾斜角度,以及断层的影响,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45 米处时端面距内发生漏顶,随后进入过漏顶阶段,历时近4 个月,直至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78米处时,过漏顶结束。
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81802 综采工作面停采搬家。
工作面实际推进长度278米,回采原煤15 万吨。
二、工作面基本情况1、工作面位置:81802 综采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布置在18# 煤层。
2、巷道布置与联通形式:81802 综采工作面由一条运输顺槽、一条回风顺槽和工作面切眼构成U型采煤系统;材料由回风顺槽运入、运出,铺设30Kg钢轨,巷道中分段安设有55Kw和45Kw调度绞车进行运输,通过联络风门与18#煤层运输下山(皮、轨合一)联结;运输顺槽安设一部DSJ808/0/2 X 160型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与18#煤层运输下山(皮、轨合一)皮带联通完成运煤任务3、巷道支护情况:运输顺槽沿18#煤层顶板掘进至井田北部边界,方位19 ° 48’41〃,与皮带下山(机轨合一)联接,长度680m,净宽,净高,净断面,矩形巷道,锚(索)网联合支护。
担负原煤运输、进风、行人任务。
回风顺槽沿18#煤层顶板掘进至井田北部边界,方位19° 48’ 41〃,与回风下山联接,长度759m,净宽,净高,净断面,矩形巷道,锚(索)网联合支护。
担负运料、回风、行人任务。
4、采煤工作面支护设备:(1 )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从安全技术管理和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工作面单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采用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2)根据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与顶底板岩性选择ZF130002/ 3/36 型液压支架、MG400/930-WD型采煤机、SGZ800630型刮板运输机、SZZ1000315型转载机、PLM300型破碎机、DSJ8080/2X 160型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及其它配套综采设备。
(3)工作面推进方式: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
受地质条件影响,工作面整体呈倾斜上山仰采。
在推进过程中,加强对支架、采煤机的管理,有效防止割煤过程中采煤机后倾下滑。
(4)采高确定:18#煤层厚度平均为,综采液压支架支撑高度为2300- 3600伽。
采用一次采全高,在液压支架支撑高度范围内(5)采空区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52 米,周期来压步距为28-32 米。
顶板垮落良好,无需强制放顶。
5、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工作面回采中过断层:84802 综采工作面在回采中,通过2 条主要断层,落差分别为米和米,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对回采有一定的影响。
过断层期间,加强初撑力和工作阻力的监测,强化断层带架间空档管理。
经过断层带时,坚持“少降快移与擦顶移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2)工作面倾斜及仰采管理:在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45 米处时,仰采角度及倾斜角度均较大,平均25°左右,最大角度达28°,同时受到2 条断层影响,工作面管理难度极大。
矿方与综采队多次研讨,出台方案,编制了《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过仰采段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工作面大角度倾斜安全技术措施》,并贯彻落实到现场工作中去,但由于仰采角度太大,加上煤层倾角也相应增大,又受到断层影响,工作面端面距内发生漏顶,矿方与综采队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方案并制定《过漏顶安全技术措施》。
经全矿干部职工不懈努力,历时近4 个月,直至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78 米处时,过漏顶结束。
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81802 综采工作面停采搬家。
3)工作面两端头与超前支护管理:① 上、下端头支护:如果煤壁与液压支架边沿距离b< 时不支设端头支护;如果煤壁与液压支架边沿距离W b<时,支设一排单体液压支柱;如果煤壁与液压支架边沿距离w b时,支两排,每排3根,柱距均为,首柱与支架前柱对齐,排距1m。
② 运输顺槽、回风顺槽超前支护:51802回风顺槽巷宽,超前工作面煤壁20m支护两排单体液压支柱,其中距工作面煤壁支一排单体液压支柱,每排21 根;两排共42 根。
两排单体液压支柱的首柱与工作面煤壁对齐,柱距,排距。
21802 运输顺槽巷宽,超前工作面煤壁20m 支护两排单体液压支柱,其中距工作面煤壁支一排单体液压支柱,另一排支在转载机另一侧,并距转载机挡煤板外侧米处,每排21 根;两排共42 根。
两排单体液压支柱的首柱与工作面煤壁对齐,柱距。
当工作面发生向头窜动后,靠转载机外侧一排单体柱因空间不足无法支护时,将这排单体柱移到人行道侧,并距转载机挡煤板外侧处支设。
当工作面发生向尾窜动后,靠工作面煤壁侧一排单体柱无法支护时,将这排单体柱移到转载机另一侧进行支护,并在距转载机挡煤板外侧处进行支设,人员行走要跨越转载机和皮带机稳设的行人过桥。
所有单体液压支柱三用阀均平行工作面,泄液口朝向非人行侧。
所有单体液压支柱必须戴帽,柱帽规格为花边钢梁,柱帽及三用阀平行工作面布置。
超前支柱必须遵循先支后回的原则,时时保证支护长度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并保证两巷超前支护处有两根备用单体液压支柱。
超前、端头单体液压支柱必须使用硬连接防倒装置,超前支护柱帽为在花边钢梁中间用钢板焊一四方框,在两对角处用带帽螺栓将其与单体液压支柱固定在一起,防倒装置位置为单体液压支柱伸出长度的二分之一。
6、采煤方法及矿压显现规律、顶板管理经验:(1)81802 工作面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根据煤层赋存情况、采区及工作面布置方式、回采工艺形式、现有技术、设备、管理水平,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适合工作面回采要求。
但工作面沿走向出现长度130 米左右的大角度仰采和倾斜,给工作面回采带来管理上的困难,造成端面距内漏顶。
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采煤工艺和采煤方法上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必要时请专家论证,出专项设计,以确保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
(2)81802综采工作面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为33 米,工作面内顶底板最大移近量110 毫米,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28 米,来压显现程度不明显。
(3)81802 综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上、下两顺槽巷压力显现均较小。
我矿安装一套顶板在线离层监测系统,可对工作面内和顺槽巷道内顶板变化和矿压进行不间断适时观察,对矿压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设备选型合理性、使用情况和事故分析:81802 工作面使用的综采设备选型合理,安全系数高,在回采过程中设备运转基本正常。
特别是在工作面过漏顶期间,显示了该套设备强大的实用性和工作能力,在工作面地质条件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顺利停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后,应加强对支架工、采煤司机、运输机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管理,规范操作,严禁违章、违规行为。
加强设备检修、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
三、劳动组织1、工作制度:工作面采用“三•八”制作业制度,每班作业8 小时。
早班为检修班,中、夜班为生产班。
2、作业方式:随着工作面割煤顺序,移溜、移架工追机作业,其它工种平行或交叉作业。
四、初采、回采与停采情况分析1 、81802 综采工作面所采煤层属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
在设计初期,根据地质资料,确定了停采线。
但由于地质条件极度复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发生漏顶,通过现场详细勘察,经矿领导多次研究确定,过漏顶后提前停采。
因此,我们应吸取教训,多方探讨,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地质条件,聘请专家,出专项设计,改进采煤工艺和采煤方法,加强现场作业人员操作管理,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
2、初采、回采、末采主要布置以下工作:(1)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矿领导安排综采队针对工作面实际情况,制定得力措施,严格坚持跟班现场指挥,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克服一切困难,狠抓初采与末采工序,为综采支架回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前1 个月制定了《81802综采工作面安装安全技术措施》《81802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提前15 天编制了《81802综采工作面停采安全技术措施》、《81802 综采工作面搬家安全技术措施》,为工作面生产及安全顺利回撤、搬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3)积极调整组织方案:由于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45 米处时,仰采角度及倾斜角度均较大,同时受到2 条断层影响,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导致端面距内漏顶。
矿领导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果断作出停采搬家决定,确保了工作面安全回撤,同时有效避免了矿井经济损失的扩大化。
同时,克服地质不利因素,排除种种困难,吸取教训,总结成果,为今后的安全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4)狠抓现场管理工作:在工作面过漏顶期间,矿领导和综采队干部,超前指挥,一线管理,不讲报酬,埋头苦干,在苦、累、脏、险的工作环境中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为全矿职工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