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

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就能够写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总结报告,一份全面的总结报告,是可以让自己很好的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人:地测副总:总工程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二、煤层特征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简述: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
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
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
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
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1、采煤方法的选择: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倾角为18°,根据设计方案选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通过回采情况分析,该方法符合安全规程规定,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2、采高的确定:本工作面煤层厚度较稳定,平均厚度在1.40 m左右,故回采时采全高。
3、巷道布置: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布置,回风巷、运输巷均沿煤层走向布置,切眼沿倾向布置,风巷及运输巷断面为梯形断面,风巷巷道上净宽2.0m,下净宽2.2m,净高2.2m,采用矿制工字钢棚支护;运输巷巷道上净宽2.0m,下净宽2.2m,净高2.2m,采用矿制工字钢棚支护;切眼为矩形断面,巷道净宽3.6m,净高1.4m,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支护。
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有限公司*****工作面采后总结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工作面采后总结*****综采工作面自2021年7月开始回采,于2021年11月回采结束。
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工作面概括1、*****工作面位于*****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巷以南,工作面呈南-北方向布置,其北部为*****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南部为*****铁路保安煤柱(留设117m),北部为后塔煤矿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20m),东部为*****工作面(已回采结束),西部为*****备采工作面和后塔煤矿井田边界。
工作面对应地表山峦起伏、植被发育,无自然保护区、水体,在工作面靠近切眼有阳崖煤矿筛分楼。
*****工作面走向长约*****m,Ⅰ段长:588.4m,宽:261m;Ⅱ段长:343.9m,宽:105m;Ⅲ段长:328.9m,宽:213m,回采面积*****m²。
2、煤层赋存情况:根据*****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地质揭露,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陷落柱、岩浆岩入侵等构造发育。
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煤厚在1.7m--2.5m之间,平均2.1m,煤层内发育1—2层夹矸,厚度在0.1m—0.2m之间,平均厚度为0.15m。
3、煤层顶底板情况:伪顶为薄层状的泥岩或炭质泥岩,零星分布。
厚0.10m~0.30m。
直接顶:以灰~灰黑色粉砂岩为主,灰黑色泥岩次之,厚0.46~6.34m,基本顶:以厚层状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其厚度分别为0.88~29.07m,0~10.36m不等,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厚度分别为0.62~7.32m、0.33~5.42m不等。
4、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根据实测:*****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约为0.25m³/min。
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
自燃倾向性等级为I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其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裂隙水,主要表现为顶板滴、淋水。
工作面回采总结 3204工作面回采总结

工作面回采总结3204工作面回采总结3204工作面回采总结一、工作面基本概况3103工作面为矿井31采区左翼的第二个区段,西沿DF17逆断层布置,东以DF50断层为界,南沿基岩的防水煤柱保护线布置,北接3101外段联络巷。
工作面走向长度1271m,倾斜长度**3m,回采面积181353 m2。
煤层平均厚度2.35m,平均倾角19°。
直接顶为泥岩和细砂岩4.6m~12.52m,老顶为细砂岩4.92m~5.7m。
工作面共安装103架,其中端头支架(型号为ZTZ**500/21/40)2架,中间支架(型号为ZY6800/17/36)101架。
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方式采煤。
主要采用注氮、注凝胶、上下隅角封堵方式防火。
根据地质资料显示,工作面受8条断层影响,其中影响较大断层1条,有一定影响断层3条,影响较小断层4条。
二、工作面大事记20**年5月22日工作面初采初放开始,受F5断层影响工作面全岩段最大可达36架,且以砂岩为主,严重制约生产,经矿领导研究决定工作面改造,于20**年8月5日开始铺网扒大棚。
新切眼位于机巷J**点与风巷C0点连线处,20**年10月30日正式回采,11月4日初采初放结束(机头)。
由于工作面受巷道拐弯影响,需甩采,12月5日(机头距J12点21.8m处,机尾距F10点17.3m处)开始按照机头与机尾4:1比例甩采,于12月19日顺利通过拐弯。
工作面受煤层倾角变大影响于2015年1月28日(机头距J9点**.2m处,机尾距F10点17.3m处)出现小面,小面采用炮采方式回采。
工作面于2015年6月15日(机头距J3点17m处,机尾距F1点**3m处)开始铺网扒大棚,2015年7月12日扒大棚结束。
二、巷道布置方式、支护设计的适应性分析机巷支护形式:主要采用U型钢平顶棚支护,外部采用U型钢拱形棚支护;断面尺寸:净宽×净高(轨面至顶板)= 4.5×3m,S掘=**.6m2,S净=13.5m2 风巷支护形式:主要采用U型钢平顶棚支护,外部采用U型钢拱形棚支护;断面尺寸:净宽×净高(轨面至顶板)= 4.5×3m,S掘=**.6m2,S净=13.5m2 风巷采用ZQL2×4000/18/35型超前支架3架,机巷采用ZQL2×5000/22/42型超前支架7架机、风巷超前支架在平顶U型棚巷道中支护效果最佳,超前支护20米范围内巷道变形较小,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工作面采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掘,我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下面是我的总结:一、工作面设计合理。
在采煤工作面的设计上,我们严格按照矿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矿井地质条件、工作面开采能力、瓦斯等因素,制定了合理的采煤工艺和工作面参数。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性,还能提高开采效率。
二、操作技能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同事们的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能够熟练地驾驶采煤机、装车机等大型设备,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面掘进、支护、瓦斯抽放等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团队合作力增强。
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大家相互协调,互相帮助,迅速解决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
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安全意识加强。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保持对安全的高度警惕。
大家严格遵守煤矿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对瓦斯、顶板和支护等方面的检查和监控。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和设备应用。
比如,我们引进并使用了一种新型液压支架,大大提高了工作面的支护效果和稳定性。
我们还加强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工作面的管理水平。
六、问题和不足。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个别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其次,部分设备设施比较老旧,需要更新和改造。
最后,我们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方面的考虑还不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整个团队在技术、工艺和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矿井的安全高效运营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分析问题和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引言工作面采后是煤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和生产效率。
因此,对于工作面采后的总结和改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工作面采后问题分析在工作面采后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采后效果和矿井的生产效率。
•粉尘控制不到位:工作面采后往往伴随着煤尘扬尘问题,而我们在采后过程中的粉尘控制措施并不充分,导致粉尘无法有效控制,影响了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矿井的环境。
•设备故障频繁:我们在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故障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生产的中断和效率的下降。
设备故障的原因可能是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等。
•矿井压力异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发现工作面采后后,矿井的压力异常增大,超过了我们的设计范围。
这导致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和采后效果的下降。
工作面采后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粉尘控制•优化通风系统:增加通风设备的数量,合理布局通风系统,确保足够的风量和负压区域的设立,有效控制工作面采后的粉尘扩散。
•提高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粉尘危害的认识,正确使用呼吸防护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保养检修:建立设备保养检修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问题。
强化矿井压力控制•加强压力监测:采用高精度压力监测设备,对矿井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采后工作过程:根据矿井压力情况,调整采后的支护工序,降低矿井压力,确保矿井的安全。
结论通过对工作面采后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

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成为了煤矿生产中的重
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下面就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首先,我们在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中,注重了安全生产。
我们严格执行安全
操作规程,加强了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避免了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其次,我们在工作中注重了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我们引进了先进的回采设备,提高了采煤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了设备的稳定运行,为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
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团队的凝聚
力和合作精神,密切配合,互相协助,共同完成了回采工作。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
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回采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一、引言工作面回采率是指地下矿山工作面进行抽采后,所剩余的有价值矿石量与总矿石储量的比值。
回采率是衡量矿山下井作业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工作面回采率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直接关系到矿石储量和分布的情况,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工作面回采率较低。
2. 技术水平: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回采率,提高工作面的开采效果。
3. 采矿工艺: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能够减少矿石的损失,提高回采率。
4. 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加强对工作面管理,能够提高回采率。
三、工作面回采率分析通过对矿山的工作面回采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不同工作面的回采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地质条件复杂的工作面回采率较低。
2. 采矿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于提高回采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提高开采效率,减少矿石损失,从而提高回采率。
3. 合理的采矿工艺对于提高回采率有着重要作用。
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矿石损失,提高回采率。
4. 管理水平对于提高回采率也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工作面管理,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开采效果,提高回采率。
四、工作面回采率提高对策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提高工作面回采率的对策:1. 不同工作面要制定个性化的开采方案,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开采工艺和设备,从而提高回采率。
2. 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工作面,要加强勘探工作,提前进行地质预测,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减少盲目开采导致的矿石损失。
3. 更新采矿技术和设备,引进更先进、高效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矿石的回采率。
4. 加强工作面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加强对开采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开采过程合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回采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煤矿
XXXX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
审核:
总工程师:
提交时间:
XXXX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概
况
煤层名称
水平名称
采区名称
工作面
名称
地面标高
(m)
工作面标高
(m)
对应地面
位置
井下位置
及四邻
采掘情况
煤层情况
走向长
(m)
倾斜长
(m)
斜面积
(m2)
煤层厚度
(m)
回采地质
说明书
煤层倾角
(°)
对回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实见勘探钻孔情况
水文地质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涌水总结:
实施探放水孔情况:
最大涌水量
m3/min
正常涌水量
m3/min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瓦斯
煤(矿)尘
煤的
自燃
及采
取的
措施
地温
储量釆勘对比
实际
采出量
工作面
损失
采区
损失
地质
损失
报损
损失
合计
储量
回采率
Hale Waihona Puke 勘探实际原因分析(包括各类损失构成、煤层厚度和面积变化、地质构造、薄化带等):
回采地质
说明书
实际
实际
可采指数
变异系数
(%)
煤层稳定
程度
煤层厚度变化和结构情况:
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描述
地
质
构
造
情
况
薄化带特征:
编号
长轴延展
方向(°)
长轴
(m)
短轴
(m)
厚度变化
区间(m)
/
对回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断层特征:
编号
倾向
(°)
倾角
(°)
性质
落差
(m)
预测延展长度(m)
存在的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后地质工作的建议
附图名称
附工作面损失量计算图,其它图件根据需要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