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张仲景国医学院临床教研室上篇总论共2学时第一章导言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共计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以上内容共用2学时。
各论96学时第一章肺系病证16学时第一节感冒2学时第二节咳嗽3学时第三节哮病2学时第四节喘证3学时第五节肺痈2学时第六节肺痨2学时第七节肺胀2学时第八节肺痿以自学为主第二章心系疾病15学时第一节心悸3学时第二节胸痹(附:真心痛) 3学时第三节不寐(附:健忘、多寐) 2学时第四节癫狂2学时第五节痫病2学时第六节痴呆2学时第七节厥证1学时第三章脾胃系病证17学时第一节胃痛(附:吐酸、嘈杂)3学时第二节痞满2学时第三节呕吐2学时第四节噎膈(附:反胃) 以自学为主第五节呃逆以自学为主第六节腹痛2学时第七节泄泻3学时第八节痢疾3学时第九节便秘2学时第四章肝胆病症18学时第一节胁痛2学时第二节黄疸(附:萎黄)2学时第三节积聚3学时第四节鼓胀3学时第五节头痛3学时第六节眩晕2学时第七节中风3学时第八节瘿病以自学为主第九节疟疾以自学为主第五章肾系病证7学时第一节水肿3学时第二节淋证(附:尿浊)2学时第三节癃闭(附:关格)2学时第四节阳痿以自学为主第五节遗精(附:早泄)以自学为主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5学时第一节郁证2学时第二节血证3学时第三节痰饮2学时第四节消渴2学时第五节自汗、盗汗2学时第六节内伤发热2学时第七节:虚劳2学时第八节:肥胖以自学为主第九节:癌病以自学为主第七章肢体经络病8学时第一节痹证2学时第二节痉证2学时第三节痿证2学时第四节颤证以自学为主第五节腰痛2学时教学大纲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编者及版本: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专业:中医本科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针对人体内脏器官、气血、津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治疗。
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严谨科学的诊治方法为手段,运用中草药、中医针灸、中医调理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1.辨证治疗原则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是根据全面的望、闻、问、切四诊病史和症状分析,从病因、病机、病变、临床表现等方面全面分析,辨证施治,针对病人的病理机制和症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标和治本的效果。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疾病治疗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一。
2.中西医并重原则中医内科治疗还需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如X线、CT、MRI等,综合诊断,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病情发展状况,以配合中医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学都有它自己的优势,需要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加强诊治疾病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还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3.预防为主原则中医内科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理论认为,人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主要依赖于身体内部元气的充足,而元气的来源主要包括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遗传的,而后天之气可以通过饮食、睡眠、器官保健等方式来增加,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注重平衡调养,为健康打好基础。
4.整体观念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某一个器官,更多时候是全身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紊乱所致。
因此,中医内科治疗的原则是从整体上去治疗疾病,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经络运行等方面,达到调节整体人体功能、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总之,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具有辨证论治、中西医并用、预防为主、整体观念的原则,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这种古老、优秀的医学体系对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与诊治内脏疾病有关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内科疾病在中医中是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中医最初就是应用于治疗内科疾病的。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是指用中医特定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来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
中医内科病证治法是传统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施治中医内科病证治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通过综合分析症状、体征、疾病过程等因素,确定疾病的性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核心,也是中医内科病证治法的基础。
只有通过辨证施治,才能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才能使中医内科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方剂治疗方剂治疗是中医内科病证治法的重要内容。
中医内科方剂主要是由草药组成的中药方剂,它们在配伍、用量、煎煮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是治疗内科疾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采用多种草药的综合作用,在不同的病情下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病证治法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等方面的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也是很显著的。
四、食疗调理食疗调理在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的理论中,很多病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进行治疗。
如饮食调理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补充人体所需的气血等等。
因此,针对不同的内科疾病,在中医内科病证治法中也有相应的饮食调理建议。
总体来说,中医内科病证治法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治疗内科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内科疾病治疗中,中医内科病证治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它的治疗效果已经被世界各地许多患者所认可,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青睐。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感冒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行感冒、休虚感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咳嗽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阴亏耗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喘证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寒闭肺、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肾不纳气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肺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痰浊阻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心悸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瘀阻心脉证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胸痹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痹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不寐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胃痛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胃阴亏耗、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泄泻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寒湿内盛、湿热伤中、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便秘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热秘、气秘、冷秘、虚秘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头痛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血虚头痛、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眩晕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胁痛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中风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痰入络、风阳上扰、气虚血瘀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汗证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肺卫不足、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消渴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阴虚燥热、脾胃气虚、气阴两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淋证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癃闭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膀胱湿热、湿热瘀阻、肾阳衰童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水肿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风水相搏、水湿浸渍、湿热建盛、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腰痛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肾虚腰痛、瘀血腰痛、湿热腰痛、寒湿腰痛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郁证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虚劳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痹证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行痹、痛痹、虺痹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着痹的症状、治法和方剂应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中暑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内伤发热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气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血瘀发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积聚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辩证论治肝气郁结、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邪结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健康指导饮食宜忌和日常调护。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一、辨证的思路:1.切脉定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苔、舌质、脉象等症状来判断病情,了解病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情况。
脉象对于辩证十分重要,可从脉率、脉势、脉象的有力与无力、紧实与松弛、浮沉和凹陷等方面进行观察。
2.望闻问切: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二步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汗出情况、声音、呼吸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同时结合病人的言语来询问病情。
3.病机分析: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第三步是通过对上述观察和问诊的结果进行病机分析,即确定病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发病机制。
分析病机需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状态、病因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的最后一步是根据对病情的辨证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以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针灸等调理方法、饮食调节等多种治疗方法。
二、治疗的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在确定了病情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在感受寒冷时容易出现寒邪入侵的病症,此时可选用温阳散寒的方剂进行治疗。
2.调整阴阳平衡: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调整阴阳平衡,即通过调理脏腑的阴阳功能,使其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在降压的同时,要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样是治疗高血压的患者,不同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4.平衡气血津液: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强调平衡气血津液,即通过调理脏腑的气血津液功能,保持平衡,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的不足或者过盛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调理。
5.重视防治结合: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注重防治结合,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要注意日常饮食、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预防工作,以降低病情的反复发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第一节 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外感六 淫”。临床还有一些因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 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致病特点的邪 气,称之为“内生五邪”。
气血津液由脏腑化生、输布,而脏腑又赖之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脏腑发生病 变则可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不能离开脏腑的病变而孤立存在。
脏腑病证,既涉及气血津液,又与经络密切相关,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其证候 性质,仍不出八纲辨证的范围,因此,脏腑辨证,还必须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 行分析研究,才能全面地认识病证的本质。
(五)燥
燥邪致病,最易伤津,出现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症;燥邪又易 伤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燥有外燥、内燥之分,辨治概要见表35。
表3-5 燥证辨治概要
(六)火
火乃热之极,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火之为病,亦有 内外之分,辨治概要见表3-6。
表3-6 火证辨治概要
大肠上接小肠,下接魄门,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故 大肠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一切热证,或肺失清肃,或肾水不足,均可导 致便秘。另,凡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也可影响大肠,导致传导功能失常。
【常见病证】
肺系病证常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等;与大肠相 关的病证常见便秘、泄泻。
一、辨治概要
(一)风
风性轻扬,善行数变,虽为春季主气,四时均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说。 风性主动,致病具有游走、动摇不定的特点。风之为病有外风、内风两类,辨治 概要见表3-1。
表3-1 风证辨治概要
(二)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凝滞,易出现筋脉拘挛和气血阻滞疼痛症状。 寒之为病,亦可分为外寒、内寒两类,辨治概要见表3-2。
表3-2 寒证辨治概要
(三)暑
暑从外来,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为夏季主气,如《素问·热 论》云:“后夏至日为病暑。”辨治概要见表3-3。
表3-3 暑证辨治概要
(四)湿
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湿性重浊、黏滞,其病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湿亦有内 外之分,辨治概要见表3-4。
表3-4 湿证辨治概要
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脏腑之 间有互为表里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 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 握某一脏腑病的本证,又抓住病变全局。
五脏六腑通过各自所属的经络,将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 有机的统一整体,所以脏腑的病证,与十二经脉又密切相关,因此,脏腑的病证 应联系经脉的循行部位,综合分析。
内风、外风的治疗用药是相对的,治疗内风病证,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风药,如治 肝风入络,肢体麻木不遂,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可以提高疗效。
内风往往夹痰夹火,故用平肝息风法宜兼顾化痰清火法,病属虚风者当以滋肾柔 肝法为主。
内寒多因脾肾阳虚,当区分是寒邪偏盛为主,还是以阳气虚衰为主。
内湿致病重浊腻滞,易壅塞气机,辨证应分虚实、审寒热;临床还应掌握外湿与 内湿的类证鉴别,以及内外湿邪的相】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其位最高,又称五脏之“华盖”,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主 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通于秋气。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又为呼吸 之通道,故外感病邪,常先犯肺。
肺朝百脉而通他脏,故他脏有病或内伤为病,也常累及于肺。肺之病证,有邪实 和正虚两端。邪实者,多为外邪所致,或寒闭,或热壅,或痰阻;若病久不愈, 正气日虚,或为肺气亏虚,或为肺阴耗伤。
二、临证备要
外感风邪的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但由于风邪往往兼夹其他外邪而致病,故应针 对兼夹的病邪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属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者宜疏风清热, 风湿者宜祛风除湿。临床还应注意寒热之间的转化兼夹。
风寒侵表,久而化热,应转用疏风清热法;寒包热宜清解里热,散寒透表。卫气 通于肺,治疗风邪感冒,配合使用桔梗、杏仁宣肺达表,可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