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五章讲表

合集下载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5.11-5.20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

《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

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南怀瑾《论语别裁》: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

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砷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们大家在这里研究《论语》,蛮轻松的,等会儿回家一看:“老婆!你怎么搞的?饭没做好!”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已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论语第五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五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五章原文与解析第五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之一,记录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教育道德规范。

第五章是《论语》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章节之一,包括了多个经典的论语,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教育观点。

本文将结合原文和解析,探讨《论语》第五章中的核心思想。

一、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析:这段原文包含了孔子的一些重要观点。

首先,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必须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

换句话说,无论追求什么,都必须遵循合理的道义准则。

其次,虽然贫穷和贱下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按照正道来避免,也不应该放弃。

这意味着无论处境如何,人们都应该牢固地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东西。

接着,孔子提出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这个问题。

这里,“君子”是指高尚的人或有道德操守的人。

孔子在这里问的是,一个君子可以有名声吗?他认为,一个君子不违背仁义,因此,只要一个君子始终恪守道德,他就会得到名声。

最后,孔子指出,君子不会违背仁义的原则,无论是在用餐的间隙还是在急事之间,都不会放弃仁义的追求。

这意味着,仁义在君子的内心中根深蒂固且与生俱来,不会在任何时候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改变。

二、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析:在此引用中,孔子谈到了君子对自己的能力有要求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君子应该警惕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并不担心别人对他的评价,而是更关心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自己所应该做到的事情。

君子应该认识到,只有充实自己和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和有能力的人。

三、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的见解。

他认为,君子注重道德和正义,而小人只关注个人利益。

论语第5章解读

论语第5章解读

5.25 巧言令色足恭一、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二、注释(1)足恭:亦作“足共”。

过于谦恭。

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

《词典》:清孙枝蔚《讥老翁》诗:“南隣一老翁,足恭尔何求?朝扣富人门,夜饮富人楼。

”汪敬熙《一个勤学的学生》:“将军越夸奖他,他愈做出足恭的样儿。

”(2)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史学家。

孔子在这一章中言与其同耻。

三、古今各家解1、李炳南《论语讲要》:足乃手足之足,巧言出于口,令色现于容,足恭表于足。

足恭之义,欲前不进也,如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云:“足将进而趑趄。

”此三者皆虚情,欺普通人可,欺有见识者则不可。

左丘明,鲁太史,知《春秋》义理,见此人通身是假,故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孔安国注:“匿怨而友,心内相怨,而外诈亲也。

”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大则以直报之可也,若匿怨而友其人,则其用心险诈,是以左丘明耻之。

此二种人,孔子亦耻之。

2、《张居正讲解》:巧言,是言词工巧。

令色,是颜色和柔。

足恭,是过于恭敬而不中礼者。

左丘明,是当时贤人。

耻,是羞隗。

丘,是孔子的名。

匿,是藏。

怨,是恨。

孔子说:“人莫善于诚心直道,莫不善于谄媚奸险。

盖人之相接,词色体貌,本自有个正礼。

若乃巧好其言,务以悦人之听,令善其色,务以悦人之观,足过其恭,务以悦人之意,是谄媚之人也。

左丘明为人方正,尝耻之而不为,我亦耻之而不为焉。

人之相交,恩怨亲疏自有个真心,若心里本是怨恨其人,却深藏不露外面,佯与交好,是奸险之人也。

左丘明存心诚笃,尝耻之而不为,我亦耻之而不为焉。

”夫观此二者为圣贤之所共耻,学者可不省察乎此,而立心以直哉!然此等人不止可耻,尤有害于国家。

盖谄媚之人,阿谀逢迎,非道取悦,人情易为其所惑。

奸险之人,内怀狡诈,外示恭谨,人情易为其所欺。

若不识而误用之,则其流祸有不可胜言者,所以古之圣王,远佞防奸,如畏鸩毒而避蛇虺(hùi)。

论语第5章

论语第5章

论语第5章弟子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恕道的重要性在这一章中,弟子询问孔子有没有一条言语可以成为人们终身遵循的准则。

而孔子回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恕道的核心思想。

在论语中,恕道被孔子一再强调,并被视为一种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理解恕道的内涵恕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中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始终以同理心和关爱之心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以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对待他人。

这种修养要求人们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以他人的利益为重。

恕道与个人修养的关系恕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

只有在修养良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恕道。

恕道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具备这种广大的心胸,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恕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恕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恕道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领导者而言,恕道更是一种领导之道。

只有借助恕道的力量,领导者才能赢得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达到更好的团队合作与协作效果。

总结恕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简洁的教诲表达了恕道的内涵。

恕道要求人们以同理心和关爱之心对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恕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修养和领导之道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我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恕道的践行,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学而第五章讲表

论语学而第五章讲表

學而第五章講表
(勝果)
道者治也禍福相倚
標示勝福…子曰:道千乘之國,
千乘大國戒慎持盈
舉事敬慎
導福為德總明真誠…敬事
真切不苟
寡信傷睦
不欺民信悅服…而信,
崇德載福風俗傚偽
(正因)
理財在節
節用民財足食…節用
肆侈弱民
別示敬行
愛之以道
繫存民疾…而愛人,
待人如己
足兵
敬授人時
寬恤民力…使民以時。

剋剝民疲
註:
《管子八觀》: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姦智生,姦智生則邪巧作。

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侈之所生,生於無度。

故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

《說苑理政》:武王問於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

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

曰:愛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敗,生之而勿殺,與之而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

此治國之道,使民之誼也。

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不務正業)。

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戕害民本)。

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法輕禮)。

重賦歛者,則奪之也(舉債遺後)。

多繇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倡議奢侈)。

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民曰不便)。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论语》的不同章节进行解析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思想。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集中于关于学习的讨论。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思维,愿意学习,不嫌弃向他人请教。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集中于关于政治和治国的原则。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而非技能。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典礼和仪式。

孔子强调了典礼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要以正义为准则来举行典礼。

这表明典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表达。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集中于“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提醒人们要对待他人宽容和体恤。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礼节和忠诚。

孔子通过谈论公冶长这个人物来表达他对忠诚的重视。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以雍也这个名字命名,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集中于言谈和表达的方式。

学生们问孔子如何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孔子则谈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以泰伯命名,提醒领导者要秉持正义,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以及如何处理权力和财富。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章节解析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并且在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方面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智慧》第五章之9: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智慧》第五章之9: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智慧》第五章之9:当仁不让于师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

”——《卫灵公第十五》【简注】[1]当:面对,面临。

【意译】孔子说:“面临实行仁德的时候,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理释】仁行天下,理当不受任何外物的障碍。

障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或者是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居其一。

宇宙中一定层面的时空以下,兼具正、负两种因素。

体现于尘世,但有事情发生,必有正、负两种因素同出,正、负两种作用同显;每一件好事的成就,必有同等负面的阻力,极难一帆风顺。

由此,人才明白成功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眼前的拥有,才会努力去修养自我。

所以,成全仁行的外物,是上天的恩赐;仁者在突破障碍的过程之中,心性必定不断升华,悟会必定愈益精深。

当负的一面发展到极致,就会表现为谎言、暴力、淫乱或邪恶,它的作用就只是戕害。

如果我们在它面前优柔寡断、恐惧怯懦或失去方寸,我们必定深受其害。

师生、长幼、尊卑、敌友等等关系,生死、安危、得失、起伏等等考验,邪说、魔道、暴君、屠刀等等吓阻,都不该成为仁心仁行的克星。

仁者以同化宇宙的特性为心法,又以是否符合天道来进行取舍;其它,都无足轻重。

【例述】有人听过王守仁讲学,又听过王银讲《论语》,发现后者的观点与前者很雷同。

他告诉王银这件事,王银说:“有这等巧事!虽然王公论良知,我讲格物,岂非老天爷的安排?”于是他立即动身,连夜乘船奔武昌,要去会一会这个王守仁。

谁知初来乍到,一番辩论,王守仁给了他个下马威,他不得不认师称徒。

王守仁扶起王银,因嫌他的名字太俗气,于是更名为王艮。

王艮退而思之,间有不合,不觉后悔自己执业阳明的决定太轻率。

翌日清晨,他早早起来拜过阳明,直言不诲地说明后悔一事。

阳明一听,称赞说:“好啊,你不是轻信盲从的人。

”吃罢早饭,王守仁让王艮复主座如昨,又一次展开辩论。

久之,王艮才心悦诚服,复执弟子礼。

王守仁抹了抹额头的冷汗,对诸门人说:“往日我擒朱宸濠,一无所动,今天却为这个人撼动。

论语里仁篇.ppt

论语里仁篇.ppt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 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可以不改 其乐,不失其节。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 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 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 没有 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如真有智慧、修 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 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 知命,安之若素 的。因为他的心境始终正大光明。
论语:里仁篇
▪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 “里”的意义就是“自处”,“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个
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 “自处之道”。 再明白点讲,什么叫“里仁”呢?就是 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 “仁”是什么?“二人”是两个人, 就是人与人之间, 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一个人 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 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孔子一直在思考人与人如 何更好相处的大问题。很显然,尧舜时人人都为圣贤的时 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就是周代礼乐制度,要回复看来也是 不可能了。在这一篇里,孔子终于确立了儒学的中心—— 仁爱之心。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是拯救一切苦 难苍生的救世法门。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他假设的话。 他是说,仁是很 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我们观察一个幼儿,同情人家的时 候特别多,后来渐渐长大了,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 挥。所以他说仁 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 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并非力量不足,而是心性的本真被外物 蒙蔽了。 所以孔子提倡仁,就是发扬人与生俱有的爱人之心。
▪ 这就是一个修养仁而所以立”的例子,所谓“内圣外王”。 ▪ 曾子作为孔门的高徒,很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宁静,德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