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1907.7.3—1988.6.22)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萧军从重庆奔赴延安

70城市记忆萧军从重庆奔赴延安■颜坤琰民党特务的注意,被列入暗杀的黑名单中。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地下党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要他赶快离开成都,左翼作家沙汀也叮嘱他尽快离蓉。
1940年3月7日,萧军以“游山玩水”为名,只身前往峨眉山,然后从嘉定(今乐山)走水路赴重庆。
与老友胡风重逢1940年3月27日下午,风尘仆仆的萧军终于登上重庆望龙门码头。
巍峨的山城,繁华的都市,令疲惫的萧军为之一振。
他匆忙探访了几位文朋诗友后,晚上便来到位于两路口的胡风家,老友重逢,格外亲热。
早在上海时,他们就是冲锋陷阵的左联战士。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们又在武汉并肩从事救亡运动。
自武汉分手后不觉两年过去了,他们有说不完的离情别绪,两人促膝谈心至深夜。
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了他们相处的情况:3月底,萧军从成都来,有时住在我这里,谈到很晚才睡……我们一起谈到一些过去的情况,又谈到他的作品。
他写作倒很勤奋,不过出版有困难,我曾为他在《七月》上登过一则启事,希望有人帮他出版,但没有找到这种出版家。
这次,我陪他去生活书店,他们似乎也没有意思接受,只好另找机会了。
我又陪他去50号(曾家岩50号)找到凯丰部长,萧军提出愿去延安,凯丰部长表示得很热情,答应一定想办法找便车送他们去。
萧军决定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便去信催促妻子王德芬及早来渝。
他在信中写道:决定买飞机票坐飞机来……务先来电报,我们好到飞机场去接……即使接到电报我不在家,罗烽也会直接去接你的。
万一错了日期,你就直接到孔罗荪家(上南区马路194号附1号)暂住。
他和他太太周玉屏全是熟有“鲁门弟子”之称的著名作家萧军,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一部抗日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敲开了中国文坛的大门。
1938年7月,他偕新婚妻子王德芬到成都生活了一年多。
其间,担任成都《新民报》副刊主编,同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贬时弊、鼓吹抗战的杂文,其尖锐犀利的文风,颇有鲁迅遗风。
他还经常到各大学和群众集会上作抗日救亡演讲,创办文艺补习夜校,开设专售进步书籍的“跋涉书店”,培养和聚集左翼文学力量。
英雄本色——著名作家萧军印象

英雄本色——著名作家萧军印象
杨佑田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无论处在怎样的时代,中国总会出现英雄。
我这里说的英雄,是一个已故的文人,一个具有战士性格的作家,他是鲁迅先生的弟子,那个写过《八月的乡村》、《第三代》、《吴越春秋史话》等小说,经常与萧红并提的著名作家萧军。
萧军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个很引人注目、毁誉参半的人物,这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杨佑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论延安时期萧军的个性化回族叙事--基于萧军日记和创作笔记 [J], 杨秀明
2.华裔男性刻板印象的解构与英雄本色的重构 [J], 汪凡凡
3.文章追唐宋为人贵侠儒——著名作家、书法家雷涛印象 [J], 孟西安;
4.延安时期萧军对基督教的认知与改变——以《萧军日记》为考察 [J], 杜蕊蕊
5.因为我强壮——访著名作家萧军同志 [J], 王大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军作品

萧军简介及作品目录萧军(1907.7.3-1988.6.22) 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辽宁义县。
另有笔名三郎、田军等。
曾入本村私塾和本县小学。
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
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
1932年冬天结识萧红,不久同居。
1933年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
1934年 l1月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
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1940年赴延安,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
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
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先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
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
近年来他先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
出版了自传《我的童年》。
著作书目:《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自费出版《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1981,广东人民《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文生《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文生; 1一3部,1947一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涓涓》(中篇小说)1937,上海燎原出版社《侧面》(报告文学)1938,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上杂《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作家《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作家《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 1980,黑龙江人民《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四川人民《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黑龙江人民《我的童年》(自传)1982,黑龙江人民《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山西人民《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黑龙江人民。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第七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第一节 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其代表人物是共产党员邓 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人,自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所谓革命文学就已露出端倪,它的发生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 归结起来,其崛起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面我们说过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甚至是从政 治革命直接走向了革命文学运动,如茅盾、蒋光赤等。 2.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卷进了革命的思潮 之中”,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如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等人。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领导文艺界的 需要。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 可能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1、"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2、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 是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和内容。
作者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一个漂泊知识者我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生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从而表现出性格上的特异色彩而作者又多以自己的流浪为线索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如高大而又浓密的原始丛林奔流不息的大盈江克钦山茅草地
(一)、丁玲早期小说的内容: 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 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 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
萧军和《文化报》

萧军和《文化报》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有名作家 , 他以传奇性的经历、游侠般的姿态闯进中国现代文坛 , 在带给中国文坛一个崭新场面的同时 , 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
1930 至 1940 年月的萧军以其独到的文学贡献、正直孤独的独立品性 , 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较大名誉。
鲁迅先生曾当面向埃德加·斯诺郑重介绍 , 将萧军归入自1917 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浮现出的最优异的作家队列; 1937 年日本文学议论界将萧军比作中国的“萧洛霍夫” , 称其为“二十世纪文艺中兴者” ;延安期间 , 中国共产党曾赐予他“鲁迅死后独一旗手”的地位。
固然萧军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 , 但其独到的个性也让他成为集毁誉于一身拥有争议性的作家。
“延安文艺会谈会”后 , 萧军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向文学的边沿游走。
哈尔滨“《文化报》事件”的发生 , 使萧军成了真切意义上的“精神逃亡者”和“文学边沿人”。
“《文化报》事件”发生在 1948 年 , 是指《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辩及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萧军问题”的办理和批评。
为同《文化报》抢夺文艺领导权 , 受宗派主义严重影响的《生活报》诬告萧军“反党、反苏、反人民”。
在政治要素的作用下 ,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布了《对于萧军问题的决定》 , 停止对萧军及《文化报》的全部资助 , 《文化报》被迫休刊。
今后 , 东北展开了数月之久的对萧军思想的批评活动。
1981 年 4 月 1 日 , 中共北京市委为萧军做出了正式的结论 , 颠覆当年强加在他身上的全部诬告不实之词 , 称其是“拥有民族时令的革命作家”。
“《文化报》事件” 是萧军文学和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 事件发生后萧军被迫走开文坛 32 年, 除经毛泽东批改得以发布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等作品外 , 萧军几乎与文学界绝缘。
“《文化报》事件”能够当作是解放区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一场交手 , 是党在东北解放区的试验场 , 是对建构新的文艺体系的一场实验。
东北作家群

鲁迅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道: “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 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 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 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 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 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 且有所得的。” 李健吾《〈八月的乡村〉——萧军先生作》:“萧军先生不苟且。行 文犹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八月的乡村》来得正是时候,这 里题旨的庄严和作者心情的严肃喝退我们的淫逸。它的野心(一种向 上的意志)提高它的身份和地位。” 小说先后被译成俄文、英文、日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在许多国 家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自费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文生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文生;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涓涓》(中篇小说)1937,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成都跋涉书店; 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上杂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作家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作家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 1980,黑龙江人民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四川人民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黑龙江人民 《我的童年》(自传)1982,黑龙江人民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山西人民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黑龙江人民
文坛黑马——萧军

为 党 的 地 下 组 织 所 领 导
的 革 命 文 艺 队 伍 中 的 一 员 。 13 年 秋 天 , 和 萧 红 合 印 了短 篇 小 说 集 93 他
身轻 ” 却镶刻在他 家乡 自己的墓碑上 , 供后人凭
吊 。在 我 国 近 代 文 坛 , 们 称 萧 军 为 “ 坛 硬 人 文
整 3 年。 O
萧军在极端 困难的逆境 中写出了《 五月的矿 山》 《 、吴越春秋史话》 以及 《 第三代》 最后 部分 等 大量作品。即使 在十年动乱期间 , 他身 陷囹 圄也
没有 放 下 手 中 的笔 , 出 了大 量 的 诗 词 , 他 人 写 在 生 的最后几 年又有《 鲁迅 给萧 军萧红信 简注释
亲并 非 生 病 而死 , 是 挨 他 父 亲一 次 殴 打 , 堪 而 不 忍 受 才 服 毒 自杀 的 。 萧 军 懂 事 的 时 候 , 立 下 就
“ 给妈妈报仇 ” 的决心 。后来 , 他上小学 因不满体 罚 学 生 而 反 抗 老 师 被 开 除 。在 东 北 陆 军讲 武 堂
立 即轰动 了文坛 , 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地位。继《 八月的乡村》 之后 , 他又出版了短 篇小说集《 、江上》 散文集《 羊》《 , 十月十五 日 、绿 》《 叶的故事》 中篇小说《 , 涓涓》 等。正是在这样的基 础上 , 军 开始 撰 写他 的 长篇 巨著 《 三代 》 萧 第 。从 13 年 起 , 96 他断断续 续写 了近 2 年才全 部写完 。 0 14 年 6 , 军 赴 延 安 。他 担 任 了鲁 迅 研 90 月 萧
13 年 7 第一 部 长 篇 小说 《 月 的乡村 》 版 , 95 月 八 出
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收稿日期:2015-05-20作者简介:朱姝姝(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71-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朱姝姝(辽宁师范大学 中文系,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从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入手,研究其传达出来的内容特质,试图在人物刻画、思想蜕变及人文精神三个方面与读者一同探讨,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并论其原因、价值意义。
关键词:内容特质;艺术特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71-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20On Xiao Jun’s The Third GenerationZHU Shu-shu(Department of Chinese,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Dalian 116000, China)Abstract: The study is on the feature of the content of Xiao Jun’s The Third Generation . The discussion is held on three aspects: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 purpose i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and reach a conclusion on its reasons and values.Key Words: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humanistic spirit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作家的出现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就是萧军,从《跋涉》到《八月的乡村》,再到《第三代》,都为当时中国人民觉醒继而反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萧军的研究正如《现代文学研究》中说,“萧军研究虽起于30年代鲁迅为二萧处女作《跋涉集》作序,但后来并未有多大进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军(1907.7.3—1988.6.22)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生于辽宁义县。
原名刘鸿霖,另有笔名三郎、田军等。
曾入本村私塾和本县小学。
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
1930年毕业前夕,因打抱不平被开除。
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
1932年冬天结识萧红,不久同居。
1933年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
1934年11月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
1935年出版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鲁迅为之作序。
1935年至1937年创作了一些中篇小说、诗、散文、游记等,还出版了剧本《幸福之家》。
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编辑《七月》。
同年底去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赴延安,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
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因在哈尔滨他主编的《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受到批判,继而停止了组织生活。
解放后先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
抚顺京剧团曾上演过他编写的历史剧《武王伐纣》,颇得观众赞评。
这时期还写了以矿山工人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
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
1957年将述作《第三代》修改成《过去的年代》。
“文革”后,中央撤消了1948年中国东北局对他的错误决定,恢复了党籍。
近年来他先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
出版了自传《我的童年》并将自己几十年来写下的古体诗、词整理成集。
逝世前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北京分会副主席。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自费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1981广东人民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文生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文生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涓涓(中篇小说)1937,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上杂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作家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作家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黑龙江人民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书信)1981,黑龙江人民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书信)1981,黑龙江人民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四川人民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黑龙江人民
我的童年(自传)1982,黑龙江人民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山西人民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黑龙江人民
[研究资料书目]
萧军批判(评论,知识书店)1949,知识书店
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批评(刘芝明)1949,文艺报第3期增刊清算萧军的反动思想(评论,北京出版社编)1958,北京
萧军思想批判(评论,北京出版社编)1958,北京
萧军萧红外传(庐湘)1987,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