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韩非子二篇解析

合集下载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原文和一些相关的解析。

一、《韩非子·五蠹》原文韩非子《五蠹》中写道:“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

”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能力是无法完全被了解和识别的。

他指出,能力强的人通常行为多样,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独特和异常的行为。

二、《韩非子·五蠹》解析1. 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这句话反映了韩非子对人类能力的认识。

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样而复杂的,难以被完全理解和掌握。

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潜能和能力,但这些能力却无法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和预测。

2.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在这句话中,韩非子指出了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的行为特点。

能力强的人通常行动频繁、多样,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展现出较高的能力和素质。

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异常和不寻常的行为,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启示与思考韩非子的《五蠹》表达了他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备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韩非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断行动和努力的。

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过于主观的评判。

相反,我们应该关注和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五蠹》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他对人类能力的独到见解,并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价值,并通过努力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⑾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他:孩子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Legalist(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选取韩非子的原文,以及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与精选,以展示韩非子思想的精髓与深刻。

一、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渊,水必漂之。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八议》中,意为优秀的人在平凡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置身于崇高的位置,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韩非子以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的思考。

2. "上必欲成其志,则下必欲去其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意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领导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适时借助他人的才能和智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韩非子在这段话中展示了治国之道的智慧。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车而无轴,不知其能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中》中,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被人所信任和依赖;车辆如果没有轴心,就无法运转和发挥作用。

韩非子以物喻人,强调了为人诚信的重要性。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非命》中,意为一个人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快乐或悲伤,只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理解和推测。

韩非子借用了"子非鱼"的比喻,强调了对于他人感受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5.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善,其恶者伪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性恶》中,韩非子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指出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数是出于伪装和虚伪。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是出于个人利益或目的,暗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二、总结与展望以上是对《韩非子》原文的一些精选与解析。

通过对韩非子的思想和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对治国、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与思考。

二柄·《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二柄·《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二柄·《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二柄《韩非子》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

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

故宋君见劫。

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

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51〕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52〕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53〕与典冠。

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54〕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55〕也。

非不恶〔56〕寒也,以为侵官〔57〕之害甚于寒。

故明主之畜〔58〕臣,臣不得越官〔59〕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守业〔60〕其官,所言者贞〔61〕也,则群臣不得朋党〔62〕相为〔63〕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64〕于贤以劫〔65〕其君;妄举〔66〕,则事沮〔67〕不胜〔68〕。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兼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闻名于世,他的著作《韩非子》更是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解析,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观点。

一、《解老》《解老》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章,主要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读。

韩非认为老子的观点主要是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过于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现实中是无法实施的。

他提出了“治理教化”的观点,主张通过正确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反对无为而治的观念。

二、《五蠹》《五蠹》是《韩非子》中的第十篇章,主要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韩非以“五蠹”比喻了当时社会中的五大祸害,包括盗贼、邪佞、怠惰、乱孽和贪欲。

他分析了这些祸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和道德的培养,以及加强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来解决社会腐败问题。

三、《内储说左上》《内储说左上》是《韩非子》中的第三十一篇章,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作用的论述。

韩非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不是任由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他强调了内政储存的重要性,认为稳定的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宁是国家的根本,而统治者应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或操纵国家。

四、《明法法度》《明法法度》是《韩非子》中的第四十一篇章,主要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效力。

韩非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护者,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工具,统治者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法律的适用对象和法律责任,主张法律是适用于大众的,而不是特权阶层。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深刻而独特,他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批判和解读,以及对社会腐败和国家治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观点和建议。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韩非子二篇

10韩非子二篇

【原文】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 武笑矣。
而鲧(gǔn)禹决渎
鲧:传说是大禹的父亲。相传尧派鲧治水, 他采用堵截的方法阻拦河流,结果失败,被 舜处死于羽山(今山东郯城东北)。
决:挖掘、疏导。 渎 :指独流入海的江河。古称长江、黄河、 淮河、济水为四渎。
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 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 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 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 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 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 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 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 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 治理国家的。 (段意:倡导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五 蠹
解题
蠹——蛀虫 五蠹——国家的五种祸害: 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五种人没有创造物质财富 或为捍卫国家效力,对社会无利而有害,就 象蛀木的蠧虫一样,应该坚决清除。
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上古 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论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提出 “仁之不可以为治”,而要以农战为立国之 本,韩非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君权巩固,必 须“除此五蠹之民”,“养耿介之士”。阐 明了去除五蠧、重农尚武、以法治国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成为秦朝统治天下的重要理论依 据。本文也是韩非的代表作。

韩非子外储说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外储说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外储说原文与解析《韩非子外储说》是中国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该书作者为战国时代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

《外储说》是该书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了国家外部储备和应对外敌的战略问题。

本文将对《韩非子外储说》的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韩非子在《外储说》中提出:“国家之财,用于养士,则免民之役;用于军旅,则饶敌之资。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应该把财富用于培养士兵和发展军事力量,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正视外部的威胁和对外敌的严峻挑战,将国家财富投入军队建设,能够给予敌人以极大的压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韩非子还提到了“致知食”的概念,即通过国家财富来满足士兵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只有确保士兵有足够的粮食和装备,才能提高其战斗力和忠诚度。

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家必须优先关注军队的军事力量和士兵的物质生活,以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和抵抗外敌的能力。

接着,韩非子阐述了储备军需的重要性:“故养带甲兵,储资谷,国之大计也。

”他认为,储备军需品和物资的重要性超过了皇城和国都的城墙,因为只有充足的储备才能够支持战争所需的军需品。

储备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一旦缺乏储备,国家在战争时将陷入被动局面。

此外,韩非子还指出,积极地储备军需品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民众的福利都是有益的:“民于养士者能田野者也。

”他认为,通过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储备军粮和积累军需品,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种方式既有助于国家安全,又能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总体来说,韩非子在《外储说》中强调了国家应该合理利用财富,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他认为,外部储备的重要性远胜于城墙和军队本身的装备。

通过提高士兵的物质供给和军备装备的充足性,国家能够有效应对外敌的挑战,并保证国家安全和民众福祉。

通过对《韩非子外储说》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在军事思想方面的独到观点。

他提出的关于军备储备的理论和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肥甘..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

”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陽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参考译文: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 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原文】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 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 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 失也。
圣尧:以尧为圣。 贤舜:以舜为贤。
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末期的时代 潮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 器,影响深远。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 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 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支配中国 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谓“法 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就纯 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
著作:
《韓非子》今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 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 学者补充的。 《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一 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議 論透徹,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 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 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 論證資料,説明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 生动。其中很多寓言故事今天已成爲膾炙人口 的成語典故。
内容简介
批判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 “法治”的重要性。 第一段:以舜的躬亲,阐明什么是“德 化”。 第二段:以矛盾为喻,阐明“德化”与 “明察”的矛盾。 第三段:揭示“德化”之弊,提出“法 治”思想。
文本串讲
【原文】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
参考译文: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
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 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 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 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 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 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 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 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 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 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段意:叙述儒家对舜劳苦功高、事事躬亲的 赞美。)
参考译文:
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 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 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 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 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 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
【原文】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
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
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陷:刺穿。
参考译文:
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 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 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 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 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 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 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 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段意:反驳儒家的“以德治国”主张,认为同时称 赞舜与堯是自相矛盾的。)
历山之农者侵畔
《 韩 非 子 》
解题
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难” (nàn)是辩难,是韩非对前人成说的反 驳,在文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驳论文。在体 例上,作者总是先引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 故事,然后由“或曰”引出自己的议论, 其论证过程体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深刻性, 谨严细密,善辩事理有战国策士的雄辩之 风。其成功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我国问难文 体的一个先例。
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
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
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 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 声。”段玉裁注:“一夫百亩,则畔为百亩之界 也。”
甽畝正
甽同“畎”(quán), “畎”的异体字,即地 垄沟。《字汇· 田部》:“畎,田中沟广尺深尺 曰畎。” 畝:《国语· 周语下》:“或在畎亩。”韦昭注: “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争坻chí ,争夺水中高地。 坻:《说文》:“坻,小渚也。· · · · · · 从土,氐 声。” 水中小岛——堤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