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学生能够运用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最后的姿势的情感;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最后的姿势的表演技巧和表达能力;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PPT、音乐、视频;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环境:教室内部空间宽敞,方便学生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播放一段与最后的姿势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最后的姿势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最后的姿势的意义是什么?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讲解最后的姿势的定义和内涵,包括姿势的动作、表情和情感;2.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代表作品;3. 分析最后的姿势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步骤三:技能训练(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后的姿势的主题,并进行创作;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最后的姿势的动作和表情,并设计合适的音乐和背景;4.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5. 教师给予学生表演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步骤四: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每个小组进行最后的姿势的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评价进行总结,强调最后的姿势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3.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最后的姿势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的姿势文本解读

《最后的姿势》的教材解读虎琰一、析课题,弄清文本结构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旗帜和眼睛,常常隐含着课文的脉络和情感,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寻课文的行文结构。
虽然有的课题显示结构,但大多数课题不直接显示,我们只有通过对课题的审、读、问、拓、比、琢等行为来分析结构,弄清文脉。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题目没有直接显示课文结构,我们可以对课题可以这样分析:课文几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通过思考,我们容易发现课文三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第一处是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对谭千秋具体动作的描述,第二处事地震后救援人员的叙述,第三处既是对谭千秋的评价,更是直接点题。
读着这三处描写,我们就能发现课文时按照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的顺序来写,先写地震前谭千秋对家人和学生的行为,再写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谭千秋的言行,最后写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评价,借助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立体式地歌颂了谭千秋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这样解读,课文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二、寻文眼,体悟文本情感俗语说,“言为心声”。
每一篇课文都是为了表述作者内心的那份情感,这类课文尤其明显。
如何去体会这份情感的呢?抓“文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
“文眼”是课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是窥探作者情感的窗口。
它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在课题里。
因此,读这类课文时,我们要寻找“文眼”,通过追问“文眼”来把握情感。
仔细读一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始终是围绕“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来写的,其中“最后”二字最打动人心。
因此,这篇课文的“文眼”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标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最后”二字。
读着“最后”这个沉甸甸的词语,追问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是最后的姿势而不是感人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叩问文眼,反复阅读文本,我们豁然开朗: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对工作负责任的姿势,是留给人们的永恒的姿势,是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爱的姿势……读着读着,我们会自然明白:课文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叙述,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的传达,一首爱的赞歌。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将废墟描绘得如同坍塌的梦境,将救援描绘得如同寻找希望的旅程,这种语言风 格使作品更加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05
文章寓意与价值
文章寓意解读
01 02
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描述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 长短,而在于如何去活。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不在长短, 而在于无愧于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存 亡之际的伟大选择,感悟他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质。
VS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英雄人物形 象。
学生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生问题
对于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感同身受。
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描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同时,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敬仰。
文章主题探讨
本文主题是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师 德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
业和学生的热爱。
通过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和为学生 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他伟大 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 学习谭老师的奉献精神和对待工 作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
的贡献。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特点
舍己救人的精神
谭千秋老师在危机时刻选择保护学生,而非自己逃生,展现了一种高尚 的舍己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是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03
教育者的使命
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彰显了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能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读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指名读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出示句子:20XX年XX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XX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齐读。
二.精读课文(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身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 用自己 51 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 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校到情况 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快 ……”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 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但是 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 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 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 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 们身上。”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 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 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 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 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 后的姿势!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 下来,楼房塌陷了…… 13 日 22 点 12 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 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 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 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 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 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 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最 后 的 姿 势
临朐县五井镇五井小学
校训:厚德博学
强体砺志
5 月 12 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 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 着他出去散步,然后早早的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 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 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 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 家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