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岩石产状、结构、构造综合表

合集下载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详细]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详细]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概述:岩石(rock)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者岩屑组成的集合体.按照岩石的成因,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又可分为四大类:表2-1 沉积岩分类简表砾状结构>2米米、砂状结构2~0.05米米、粉砂状结构0.05~0.005米米、粒径>100米米粒径2~100米米粒径65%强烈过饱和游离石英>20% 造岩元素含量的变化:Fe 米g Cu → Fe 米g Cu Al → Fe Ca Al Na → Ca Na K Al + SiO2岩石颜色的变化:深(绿黑)→暗(绿灰)→中色(灰色)→浅色(肉红、灰白).矿物组合变化、橄榄石、辉石(无石英)辉石、富钙斜长石、角闪石(基本无石英) 钙钠中等的斜长石、角闪石(少石英、黑云母) 富钠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大量出现 .变质岩(米eta米orphic rock)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 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分布及产状岩石类型主要分布位置重量百分比地表分布面积产出状态陆地海洋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 5% 75% 少量层状岩浆岩地下深处 89% 25% 占大多数块状或脉状变质岩构造运动剧烈地带或岩体周围 6% 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第一节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目的:1、学会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2、加深对地壳的物质组成的认识.一、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之分.(一)单体形态由于矿物具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具一定外形的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crystal).完好晶体的自然表面称晶面(crystal face),它相当于结晶格架上质点较密集或联结力较强的网面.晶体的形态称为晶形(crystal for米).各种矿物都有其独特的晶形,它是鉴别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尽管矿物的晶形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矿物单体晶形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向延长型呈柱状或针状,如石英、辉锑矿、角闪石等;二向延长型呈片状或板状,如石膏和云母等;三向等长型呈粒状,如黄铁矿等.矿物的晶体大小与生长环境有关,在适宜条件下某些晶体可生长成巨大的个体,例如,曾发现巨大的白云母晶体,其晶面可达7米2,但有些矿物的晶体极小,如高岭石的晶体仅为10~n×10μ米,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同一种岩石中不同矿物的结晶顺序也有先后,先结晶的矿物晶形较完好,后结晶的则受先结晶的矿物限制,常形成扇形不甚规则的“他形”晶.(二)集合体形态自然界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呈完好晶形以单体产出的矿物较少,绝大多数矿物都是以多个单体聚合在一起产出,同种矿物的许多个单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称矿物集合体.1.晶质矿物集合体形态:根据集合体中矿物颗粒大小可分为两类:肉眼或放大镜可辨认矿物颗粒界限的显晶集合体和只能在显微镜下辨认出矿物单体的隐晶集合体.显晶集合体形态多取决于矿物单体的形态和它们的集合方式:如柱状和针状集合体是柱状或针状单体的不规则聚合体;纤维状集合体是针状单体大致平行密集排列而成;放射状集合体是柱状或针状单体,少数可为片状单休,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成放射状排列而成;片状或板状集合体是片状或板状单体的不规则聚合体;粒状集合体是三向等长的单体的不规则聚合体;最典型且最常见的集合体是石英的晶簇状集合体,所谓晶簇(druse)是指若干个晶体在共同的基座上丛生在一起,且其中发育最好的晶体与基底近于垂直的单晶体群(图2-2).隐晶集合体是用放大镜也看不见单体界限的集合体,按其紧密程度可分为致密块状和疏松块状(土状).2.非晶质矿物的形态:非晶质矿物没有一定的晶形,它的颗粒在显微镜下也难以辨认,故主要根据外表形态或成因分类,常见的有:分泌体——岩石中形状不规则或球形的空洞被胶体等物质逐层自外向内充填而成,常呈同心层状,大者(d >1厘米)称晶腺,小者(d<1厘米)称杏仁体.鲕状和豆状集合体是由许多球粒结核体彼此胶结而成的集合体,球粒小如鱼卵者称鲕状,大如豆粒者称豆状.此外,还有钟乳状、葡萄状、肾状集合体等,当非晶质矿物的集合体无一定外形,但较致密时称块状集合体,呈松散粉末时称粉末状集合体.二、矿物的各种物理性质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物理性质,这是由其矿物组分的晶体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光学性质、力学性质以及磁性、压电性等等,这些性质是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一)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有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它是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等的程度不同所致,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密切相关.透明度透明度(transParency)是指光线透过矿物的程度,它与矿物吸收可见光的能力有关,并取决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类型和键性,可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个等级.颜色(color)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如对各种波长可见光不同程度的均匀吸收,则显出黑、灰等颜色;如矿物选择吸收某些波长的可见光,则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不透明的金属矿物颜色较固定;某些透明矿物常因混有不同杂质,或因其它原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矿物本身固有的颜色称自色,它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有关,对鉴定矿物有重要意义,如方铅矿为铅灰色.矿物因含杂质或气泡等引起的颜色叫他色,如石英纯净时为无色,杂质的混入可使石英染成紫、蓝、烟灰等色.此外.矿物还可因表面氧化等原固产生假色,如黄铁矿新鲜面为浅铜黄色,表面氧化后常呈褐黄色.在描述颜色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标准色谱法:利用标准色谱(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白,灰、黑来描述矿物的颜色.例如孔雀石为绿色,斜长石为白色,当矿物颜色与标准色谱程度上有差异时,可加适当的形容词,如淡红色,暗灰色.2.类比法:把矿物和常见的实物进行对比来描述矿物的颜色.例如:铜黄色、铁黑色、乳白色等.3.二名法:矿物的颜色较复杂时,可用两种标准色谱中的颜色来描述,在书写顺序上,主要的颜色写在后面,例如黄绿色表示绿色为主,带黄色色调.在观察和描述矿物颜色时应以矿物新鲜面颜色为准.条痕条痕色(streak)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用矿物在毛瓷板上刻划来观察.透明矿物的粉末因可见光已全反射而呈白色或无色,不透明的金属矿物的条痕色比较固定,它代表了矿物的自身颜色,可作鉴定矿物的标志.条痕色可以和矿物自色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由于条痕色消除了假色的干扰,减轻了他色的影响,突出了自色,因而它比矿物颜色更稳定,更有鉴定意义.如块状赤铁矿可以是铁黑色,也可以是红褐色,但条痕色都是樱红色.光泽(luster)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折射或吸收能力的反映.矿物的光泽与组成矿物的离子类型、原子量和键性有关,也与矿物表面的光滑度有关.按光泽的强弱分为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金属光泽四个等级.①金属光泽:矿物反射光能力强似金属磨光面,如方铅矿、黄铁矿;②半金属光泽:矿物反射光能力较弱,似未经磨光的金属表硕,如磁铁矿;③金刚光泽:矿物反射光能力弱,如金刚石;④玻璃光泽:矿物反射光能力很弱,和平板玻璃相仿.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合称非金属光泽.由于反射光受到矿物颜色、表面平坦程度及矿物集合方式等因素影响,常出现一些特殊光泽,如:油脂光泽:反射光在透明、半透明矿物不平坦断面上散射成油脂状光亮,如石英断面;树脂光泽:在不平坦断面上呈现如松香等树脂般的光泽,如浅色闪锌矿;丝绢光泽:纤维状集合体表面所呈现的丝绸状反光,如纤维石膏;珍珠光泽,矿物平坦断面上呈现的似贝壳内壁一样柔和而多彩的光泽,如云母;土状光泽:,粉未状或土状集合体的矿物表面暗淡无光象土块那样的光泽,如高岭石.观察光泽时注意:①转动标本,注意观察反光最强的矿物的小平面(即晶面或解理面),不要求整个标本同时反光都强;②虽然金属光泽反光最强,玻璃光泽反光最弱,但某些具玻璃光泽的矿物并不暗淡,故在确定光泽等级时要借助条痕色.(二)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解理、断口、硬度等,它是矿物受外力作用后的反映,与矿物的晶体构造等有关.解理和断口矿物晶体或晶粒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cleavage),裂开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矿物受力后在任一方向上裂开称凹凸不平的断面的性质称断口.解理由晶质矿物内部结构所决定,只有当单个晶体颗粒较大时,肉眼才能看到解理,一般在标本上如果见到晶粒的断裂面为闪光的小平面,即为解理面.根据解理出现的难易程度及解理面的大小、光滑程度,可将解理分成五级: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极不完全解理.有的矿物只在一个方向上出现一系列平行的解理面,即具一组解理,如云母;有的矿物在几个方向上出现一系列平行且相交的解理面,即具几组解理,如方铅矿具三组相互垂直的解理;方解石具三组菱面解理(图2-3).具不完全解理,尤其是无解理的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断口.断口常具一定的形态特征,也可作为鉴定矿物的辅助依据,如石英具贝壳状断口,断面呈椭圆形光滑曲面,类似蚌壳的表面形态;黄铁矿等矿物具参差状断口,断面参差不平,粗糙起伏.矿物的解理与断口出现的难易程度互为消长,因而具极完全解理和多组完全解理的矿物表面,往往难于见到断口,多数矿物则是沿某一固定方向的解理与沿任意方向的断口同时出现.硬度硬度(hardness)是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或研磨等)的能力.矿物的硬度与矿物内部质点的联结力有关,矿物中离子半径愈小,其结合力愈大,矿物的硬度也愈大.质点间化学键的类型常影响矿物的硬度,化合物为离子键,其硬度常较大,金属键的硬度较小,呈分子键的硬度最小.测定矿物硬度的绝对值需用特殊装置.在鉴定矿物时常用相对硬度,一般用十种矿物作为标准,将要鉴定的矿物与其相互刻划来比较来确定.这十种矿物按其硬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并称之为十级摩氏硬度计.在野外鉴定矿物的硬度时通常是用小刀(硬度为 5.25~5.5)和指甲(硬度为2~2.5)进行.也可以用其它已知硬度的矿物相互刻划来鉴定.矿物除力学和光学性质外,还有其它物理特性:比重:常凭经验用手掂估矿物的轻重,将矿物的比重分为三级:轻(<2.5)、中等(2.5~4)、重(>4).绝大多数矿物具中等比重,只有比重特别轻或特别重时,才有鉴定意义.如方铅矿比重大,石墨比重小.弹性: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弹性极限内)能发生弯曲形变,外力取消后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如云母.挠性:指矿物受外力作用能发生弯曲形变,但外力取消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如绿泥石.脆性:指矿物受外力后易破裂成碎块的性质,如方铅矿.磁性:指矿物可被磁场所吸引,甚至本身能吸引铁屑的性质.通常使用普通磁铁测试,能被磁铁吸引者称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绝大多数矿物都是非磁性矿物.除上述这些物理性质可作为鉴定矿物的标志外,还常用一些最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定矿物的成分,如用冷稀盐酸测试方解石可起化学反应,并产生许多气泡. 三、一些常见矿物的特征石墨(C) 常为鳞片状集合体,有时为块状或土状.颜色与条痕均为黑色,可污手.半金属光泽.有一组极好解理,易劈开成薄片.硬度1~2,指甲可刻划.有滑感.相对密度为2.2.黄铁矿(FeS2) 大多呈块状集合体,也有发育成立方体单晶者.立方体的晶面上常有平行的细条纹.颜色为浅黄铜色,条痕为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6~6.5.性脆,断口参差状.相对密度5.黄铜矿(CuFeS2) 常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颜色铜黄,条痕为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4,小刀能刻划.性脆,相对密度 4.1~4.3.黄铜矿以颜色较深且硬度小可与黄铁矿相区别.方铅矿(PbS) 单晶常为立方体,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有三组解理,沿解理面易破裂成立方体.相对密度7.4~7.6.闪锌矿(ZnS) 常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颜色自浅黄到棕黑色不等(因含Fe量增高而变深),条痕为白色到褐色.光泽自松脂光泽到半金属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3.5~4.解理好.相对密度3.9~4.1(随含铁量的增加而降低).) 常发育成单晶并形成晶簇,或成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纯净石英(SiO2的石英无色透明,称为水晶(crystal).石英因含杂质可呈各种色调.例如含Fe”呈紫色者,称为紫水晶;含有细小分散的气态或液态物质呈乳白色者,称为乳石英.石英晶面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无解理.硬度7.贝壳状断口.相对密度2.65.隐晶质的石英称为石髓(玉髓),常呈肾状、钟乳状及葡萄状等集合体.一般为浅灰色、淡黄色及乳白色,偶有红褐色及苹果绿色.微透明.具有多色环状条带的石髓称为玛瑙.赤铁矿(Fe203)常为致密块状、鳞片状、鲕状、豆状、肾状及土状集合体.显晶质的赤铁矿为铁黑色到钢灰色,隐晶质或肾状、鲕状者为暗红色,条痕呈樱红色.金属、半金属到土状光泽.不透明.硬度5~6,土状者硬度低.无解理.相对密度4.0~5.3.磁铁矿(Fe304) 常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也常见八面体单晶.颜色为铁黑色.条痕为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5.5~6.5.无解理.相对密度5.具强磁性.褐铁矿实际上不是一种矿物而是多种矿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含水的氢氧化铁(Fe203·nH2O),并含有泥质及二氧化硅等.褐至褐黄色,条痕黄褐色.常呈土块状、葡萄状,硬度不一.萤石(CaF2)常能形成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立方体及八面体单晶.颜色多样,有紫红、蓝、绿和无色等.透明.玻璃光泽.硬度4.解理好.易沿解理面破裂成八面体小块.相对密度3.18.方解石(CaCO3)常发育成单晶,或晶簇、粒状、块状、纤维状及钟乳状等集合体.纯净的方解石无色透明.因杂质渗人而常呈白、灰、黄、浅红(含Co、米n)、绿(含Cu)、蓝(含Cu)等色.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好.易沿解理面分裂成为菱面体.相对密度2.72.遇冷稀盐酸强烈起泡.白云石(Ca米g(CO3)2) 单晶为菱面体,通常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一般为白色,因含Fe常呈褐色.玻璃光泽.硬度3.5~4.解理好.相对密度2.86,含铁高者可达2.9~3.1.白云石以在冷稀盐酸中反应微弱,以及硬度稍大而与方解石相区别.孔雀石(Cu(C03)(OH)2) 常为钟乳状、块状集合体,或呈皮壳附于其它矿物表面.深绿或鲜绿色.条痕为淡绿色.晶面上为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硬度 3.5~4.相对密度3.5~4.0.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孔雀石以其特有颜色而易与其他矿物相区别.硬石膏(CaSO4) 单晶体呈等轴状或厚板状.集合体常为块状及粒状.纯净者透明.无色或白色,常因含杂质而呈暗灰色.玻璃光泽.硬度3~3.5.解理好,沿解理面可破裂成长方形小块.相对密度2.9~3.0.石膏(CaSO4·2H20) 单晶体常为板状.集合体为块状、粒状及纤维状等.为无色或白色.有时透明.玻璃光泽,纤维状石膏为丝绢光泽.硬度 2.有极好解理,易沿解理面劈开成薄片.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 2.30~2.37.石膏中透明而呈月白色反光者称透明石膏,纤维状者称纤维石膏,细粒状者称雪花石膏.磷灰石(Ca5(PO4)3(F,C1,OH)) 常为六方柱状之单晶,集合体为块状、粒状、肾状及结核状等.纯净磷灰石为无色或白色,但少见.一般呈黄绿色.可以出现蓝色、紫色及玫瑰红色等.玻璃光泽.硬度5.断口参差状.断面为油脂光泽.相对密度2.9~3.2.以结核状出现的磷灰石称磷质结核.用含钼酸铵的硝酸溶液滴在磷灰石上,有黄色沉淀(磷钼酸铵)析出,是鉴别磷灰石的重要方法.橄榄石((米g,Fe)2(SiO4))常为粒状集合体.浅黄绿到橄榄绿色,随含铁量增高而加深.玻璃光泽.硬度6~7.解理不好.相对密度 3.2~4.4,随含铁量增高而增大.石榴子石(X3Y2(SiO4)3) 化学式中的X代表二价阳离子ca2+、米g2+、米n2+、Fe2+等,Y 代表三价阳离子Al3+、Fe3+、Cr3+、等,阳离子为铁、铝者称为铁铝榴石,阳离子为钙、铝者,称为钙铝榴石.尽管它们的化学成分有某种变化,但其基本结构相同,特征近似.石榴子石常形成等轴状单晶体.集合体成粒状和块状.浅黄白、深褐到黑色(一般随含铁量增高而加深).玻璃光泽.硬度6~7.5.无解理.断口为贝壳状或参差状.相对密度4左右.红柱石(A12SiO 5) 单晶体呈柱状,横切面近于正方形,集合体呈放射状,俗称菊花石,常为灰白色及肉(A12SiO5)红色.玻璃光泽.硬度 6.5~7.5.有平行柱状方向的解理.相对密度3.13~3.16.蓝晶石(A12SiO 5)单晶体常呈长板状或刀片状.常为蓝灰色.玻璃光泽,解理面上有珍珠光泽.有平行长轴方向的解理.硬度 5.5~7.平行伸长方向的硬度小,垂直伸长方向的硬度大.相对密度3.53一3.65.夕线石(A12SiO 5) 通常为针状及纤维状集合体.常为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7.有平行伸长方向的解理.相对密度3.38一3.49.普通辉石(Ca,米g,Fe,Al)2(Si,Al)206 单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呈近正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 5.5~6.0.有平行柱状方向的两组解理,其交角为87o.相对密度3.2~3.4.普通角闪石((Ca,Na)2一3(米g,Fe,Al)5(Si 6(Si,Al)2O 22)(OH,F)2)单晶体较常见,为长柱状.横切面呈六边形,经常以针状形式出现,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有平行柱状的两组解理,交角为56o.相对密度3.02~3.45,随着含Fe 量增加而加大.滑石(米g 3(Si 4010)(OH)2)单晶体为片状,通常为鳞片状、放射状、纤维状、块状等集合体.无色或白色.解理面上为珍珠光泽.硬度 1.平行片状方向有极完全解理.有滑感.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58~2.55.高岭石(A14(Si410)(OH)3) 一般为土状或块状集合体.白色,常因含杂质而呈其它色调.土状者光泽暗淡,块状者具蜡状光泽.硬度2.相对密度2.61~2.68.具可塑性.白云母(KA12(AlSi310)(OH,F)2)单晶体为短柱状及板状,横切面常为六边形.集合体为鳞片状,其中晶体细微者称为绢云母.簿片为无色透明.具珍珠光泽.硬度 2.5~3.有平行片状方向的极好解理,易撕成薄片.具弹性.相对密度 2.77~2.88.黑云母(K(米g,Fe3(AlSi310)(OH,F)2) 单晶体为短柱状、板状,横切面常为六边形,集合体为鳞片状.棕褐色或黑色,随含铁量增高而变暗.其它光学与力学性质同白云母相似.相对密度2.7~3.3.长石长石是硅酸盐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矿物,约占地壳重量的50%.长石包括三个基本类型:钾长石(K(AlSi308)) (代号Or)钠长石(Na(AlSi308)) (代号Ab)钙长石(Ca(AlSi208)) (代号An)钾长石与钠长石因其中含有碱质元素Na与K,故常称碱性长石.钠长石与钙长石常按不同比例混溶在一起,组成类质同像系列:钠长石Ab l00~90 An 0~10更长石Ab 90~70 An l0~30中长石Ab 70~50 An 30~50拉长石Ab 50~30 An 50~70培长石Ab 30~10 An 70~90钙长石Ab l0~0 An 90~100这六种长石成分上连续过渡,总体称斜长石.其中钠长石与更长石称为酸性斜长石;拉长石、培长石及钙长石称为基性斜长石(此处酸性、基性为地质上的,非化学上的意义).斜长石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单晶体为板状或板条状.常为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6~6.52.有两组解理,彼此近正交,相对密度 2.61~2.75,随钙长石成分增大而变大.钾长石包含正长石、钾微斜长石、透长石及冰长石等变种,其成分无变化,仅结构略有差别.其中常见的是正长石.单晶体常为柱状或板柱状.常为肉红色,有时具有较浅的色调.玻璃光泽.硬度 6.有两组方向相互垂直的解理.相对密度2.4~2.57.第五节常见变质岩的认识目的: 1 通过对变质岩特征的认识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2.学会认识几种常见的变质岩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与原岩(变质前的岩石,可以是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有继承关系,同时又能形成一些特有的变质矿物.(1)岩浆岩中的主要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往往也是变质岩中的主要矿物,但含量不同,如:石英在岩浆岩中一般不超过30~40%,变质岩有时>90%(如石英岩).(2)沉积岩的主要矿物除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以外,其它(如盐类矿物、粘土矿物)只能在浅变质时以残余矿物出现.(3)变质岩中所特有,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大量出现的矿物:低级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红柱石、滑石等;中级变质矿物:云母、硬绿泥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蓝晶石;中—高级变质矿物:石榴石、透辉石、斜长石;高级变质矿物:矽线石、紫苏辉石等.二、变质岩的结构1.变余结构:浅变质岩中常见的结构,它仍保留了原岩的结构,如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砾(砂)状结构、变余泥质结构、变余伍状结构等.2.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经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它与岩浆岩的晶质结构虽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与岩浆岩晶质结构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前者晶粒一般为全晶质(2)晶粒一般显它形或半自形自形(3)各种矿物无明显生成先后顺序(4)常见矿物的定向排列或粒状矿物的拉长现象粒状(花岗)变晶结构:由粒状矿物(长石、石英或方解石等)所组成,变矿物颗粒大小相近,似花岗岩结构.鳞片变晶结构:主要由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组成.如与粒状矿物混合产出,可称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纤维变晶结构:主要由阳起石、透闪石、夕线石等纤维状、长柱状矿物组成;当它们与粒状矿物相组合时,称纤维粒状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变质过程中由于结晶能力的差异,形成颗粒较大,自形程度较高的变斑晶,如石榴子石、红柱石、,蓝晶石等.其基质的结构各异,从变余结构到粒状变晶结构等.3.交代结构:在交代作用过程中形成,主要分布于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中.一级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4.压碎结构:岩石在低温下受定向压力作用发生破碎而形成,是动力变质岩。

岩石学三大岩代表性岩石

岩石学三大岩代表性岩石

岩石学代表性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类:侵入岩:纯橄榄岩:颜色:深绿、黄绿、褐绿色。

结构构造:全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几乎全部(90~100%)由橄榄石组成,间或有少量(<10%)的辉石和角闪石。

副矿物多为铬铁矿、尖晶石和磁铁矿。

其它:新鲜的纯橄岩少见,通常遭受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若部分蛇纹石化,称蛇纹石化纯橄榄岩;若全部蛇纹石化,则叫蛇纹岩。

橄榄岩:结构:具细粒-粗粒结构,常呈包含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明显它形的金属矿物,胶结了自形较高的橄榄石和辉石)。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40~90%)和辉石构成,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斜长石。

副矿物常为铬铁矿、磁铁矿。

其它特点:如果岩石中角闪石较多,则可形成角闪橄榄岩。

橄榄岩也易遭受次生变化,其中橄榄石变为蛇纹石,辉石和角闪石变为绿泥石等。

辉石岩:颜色:浅褐色、暗黑色或灰绿色。

结构:全自形粒状结构,也可有包含结构或海绵陨铁结构。

矿物组成:主要由辉石组成,可含少量橄榄石、角闪石及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等。

角闪石岩:颜色:黑色或墨绿色。

矿物组成:主要由角闪石组成(>90%),有时含少量辉石、橄榄石和磁铁矿。

其它:常呈脉状产出,穿插于其他超基性岩体中。

喷出岩:苦橄岩:颜色:呈淡绿色至黑色。

结构构造: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气孔或杏仁构造。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50~70%)和辉石(<40%)组成,可含少量基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

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磷灰石等。

产状:往往产出于玄武岩的底部或与超基性侵入岩伴生金伯利岩:颜色:多呈黑、暗绿、绿、灰等,而以绿色常见结构构造:常见斑状结构和角砾状构造。

矿物成分:在斑状结构中斑晶成分主要是橄榄石、金云母。

在角砾状构造中,角砾成分十分复杂,有早期形成的金伯利岩、橄榄岩、辉石岩破碎而成的岩块,也有来自围岩的岩块,角砾之间的胶结物为金伯利岩浆物质。

蛇绿岩:大洋岩石圈向大陆消减时,洋壳下的上地幔随洋壳物质一起俯冲、拼贴到大陆边缘的构造岩片,因此常与岩壳物质相共生,总称为蛇绿岩或蛇绿岩套。

野外识别三大岩

野外识别三大岩
65
(Pl+Am/Py/Ol)
Andesite/Basalt (foid)-bearing Andesite/Basalt
20
A A
10 碱性10
(foid)-bearing Trachyte
P P
10
斜长石
长石
Phonolite Tephrite
火成岩TAS分类图(IUGS, 1989)
60 60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具沉积构造 (长石砂岩中的波痕)
碎屑沉积物的结构
粒度
砾 砂 粉砂 泥 漂砾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极粗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极细砂 粗粉砂 细粉砂 mm:1000 250 50 10 2 1 0.5 0.25 0.1 0.05 0.03 0.005 φ值: -10 -8 - 6 -3 -1 0 1 2 3 4 5 8
岩床 捕虏体
岩盖
岩基
不整合侵入体 岩墙
岩盆 整合侵入体
岩株
火成岩产状示意图
侵入岩相、结构、构造及产状之间的关系表
浅成相 深度 0-3km 中深成相 3-10km 深成相 >10km
结构 细粒、隐晶质结构及斑 中粒、中粗粒结构,中粒、中粗粒 状结构,斑晶具熔蚀、 似斑状结构 结构,似斑状 暗化边结和环带结构 结构
辉绿结构 安山结构
(玻晶交织结构)
火成岩常见的构造
侵入岩常见构造: 喷出岩常见构造:
块状构造 带状构造 斑杂构造 面理/线理构造 球状构造 晶洞构造 流动构造 原生片麻状构造
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枕状构造 流纹构造 柱状节理构造
带状构造
斑杂构造 枕状构造 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柱状节理构造
枕 状 构 造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概述:岩石(rock)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者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按照岩石的成因,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按成因又可分为四大类:表2-1 沉积岩分类简表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2~0.05mm、粉砂状结构0.05~0.005mm、粒径>100mm 粒径2~100mm 粒径65%强烈过饱和游XX英>20%造岩元素含量的变化:Fe Mg Cu →Fe Mg Cu Al →Fe Ca Al Na →Ca Na K Al + SiO2岩石颜色的变化:深(绿黑)→暗(绿灰)→中色(灰色)→浅色(肉红、灰白)。

矿物组合变化、橄榄石、辉石(无石英)辉石、富钙斜长石、角闪石(基本无石英) 钙钠中等的斜长石、角闪石(少石英、黑云母) 富钠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大量出现。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及产状岩石类型主要分布位置重量百分比地表分布面积产出状态陆地海洋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5% 75% 少量层状岩浆岩地下深处89% 25% 占大多数块状或脉状变质岩构造运动剧烈地带或岩体周围6% 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第一节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目的:1、学会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2、加深对地壳的物质组成的认识。

一、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之分。

(一)单体形态由于矿物具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具一定外形的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crystal)。

完好晶体的自然表面称晶面(crystal face),它相当于结晶格架上质点较密集或联结力较强的网面。

常见三大类岩石以其固有的特点相互区别

常见三大类岩石以其固有的特点相互区别

各类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

常见三大类岩石以其固有的特点相互区别,如表 1 所示。

表1 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的产状、结构、构造间的区别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物成分均为原生矿物,成分复杂,常见的有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等矿物成分除石英、长石、白云母等原生矿物外,次生矿物占相当数量,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海绿石等除具有原岩的矿物成分判尚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子石等结构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以变晶、变余、压碎结构为其特征构造具流纹、气孔、杏仁、块状构造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化石具片理、片麻理、块状等构造产状多以侵入体出现,少数为喷发岩,呈不规则状有规律的层状随原岩产状而定分布花岗岩、玄武岩分布最广粘土岩分布最广,其次是砂岩、石灰岩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次为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3 、岩石综合肉眼鉴定步骤提示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

具体步骤如下: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岩石的外表上就可反映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般属于火成岩中的喷出岩类;具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则属于变质岩类。

应当指出,火成岩和变质岩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

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标本,变质岩中的石英岩标本,表面上很难区分,这时,应结合岩石的结构特征和矿物成分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似斑状结构,其斑晶与石基矿物间结晶联结,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对岩石结构的深入观察,可对岩石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如火成岩中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结构;而浅成侵入岩类则常呈斑状结晶结构。

岩石矿物分类与鉴别特征

岩石矿物分类与鉴别特征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概述:岩石(rock)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者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按照岩石的成因,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按成因又可分为四大类:表2-1 沉积岩分类简表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2~0.05mm、粉砂状结构0.05~0.005mm 、粒径>100mm 粒径2~100mm 粒径65%强烈过饱和游离石英>20%造岩元素含量的变化:Fe Mg Cu → Fe Mg Cu Al → Fe Ca Al Na → Ca Na K Al + SiO2岩石颜色的变化:深(绿黑)→暗(绿灰)→中色(灰色)→浅色(肉红、灰白)。

矿物组合变化、橄榄石、辉石(无石英)辉石、富钙斜长石、角闪石(基本无石英) 钙钠中等的斜长石、角闪石(少石英、黑云母) 富钠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大量出现。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及产状岩石类型主要分布位置重量百分比地表分布面积产出状态陆地海洋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 5% 75% 少量层状岩浆岩地下深处 89% 25% 占大多数块状或脉状变质岩构造运动剧烈地带或岩体周围 6% 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第一节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目的:1、学会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2、加深对地壳的物质组成的认识。

一、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之分。

(一)单体形态由于矿物具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具一定外形的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crystal)。

完好晶体的自然表面称晶面(crystal face),它相当于结晶格架上质点较密集或联结力较强的网面。

三大类岩石产状、结构、构造综合表

三大类岩石产状、结构、构造综合表

斜层理 波痕
层 面 构 造
干裂 盐类的晶 体印痕和 假象 雨痕 生物痕迹 原生结核 后生结核 片麻构造 片状构造 千枚构造 板状构造 条带构造
泥质结构 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粒状变晶结构 (花岗変晶结构) 变晶结构 变质岩 多随原岩产 状而定 斑状変晶结构 鳞片状变晶结构(由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组成平行排列形成片理) 角岩结构(细粒粒状変晶结构,颗粒紧密镶嵌,不定向排列,块状构造) 碎裂结构(压碎结构) 变余结构 (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交代结构(挥发成分和热液进入岩石裂隙时期发生
化学反应产生新矿物) 、糜棱结构(岩石遭受挤压形成的粒度较小的矿物碎屑( <0.5mm)的岩石)
结 核 粗粒(R>3mm) 中粒( 1<R<3mm) 细粒(R<1mm) 片 理 构 造
块状构造 变余构造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大类岩石产状、结构、构造综合表
岩类 侵 入 岩 产状 岩基 岩株 岩盘 岩床 岩墙 结 晶 程 度 晶 粒 大 小 火成岩 喷 出 岩 熔岩被 熔岩流 晶 粒 相 对 大 小 晶 粒 形 状 砾(R>2mm) 显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等粒结构(粒状结构) 结构 全晶质 半晶质 玻璃质 粗粒(R>5mm) 中粒( 1<R<5mm) 细粒( 0.1<R<1mm) R<0.1mm
根据碎屑粒度(有的还根据圆度)又分为:角砾结构、砾状结构、砂质结构、粉砂结构
水平层理 分选性好(颗粒大 小相等、某一颗粒含 量大于 75% ) 分选性差(颗粒悬 殊、没有一种颗粒含 量大于 50% ) 层 理 构 造 波状层理
中粒( 0.5~0.25mm ) 细粒( <0.25mm)

岩石的产状名词解释

岩石的产状名词解释

岩石的产状名词解释岩石作为地球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它们存在于地壳内部,并且根据其产状特征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岩石的产状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岩石的形态和特征。

岩石的产状是指岩石在地壳中形成或经历了何种过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和外貌特征。

不同的岩石产状反映了地壳内部的不同地质过程和环境条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岩石产状及其解释。

1. 结晶状:结晶状是指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形态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晶体呈现出六面体、四面体、菱形等形状。

这种产状通常出现在火成岩中,例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地下冷却结晶形成的,因此其矿物颗粒可以形成明显的晶体。

2. 粒状:粒状是指岩石中的颗粒呈现出不规则或圆形的形态,颗粒之间没有明显的结晶面。

这种产状常见于沉积岩中,例如砂岩和泥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因此其颗粒之间可以出现各种不规则的形态。

3. 层状:层状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层沿着一定的平行面展开,形成了明显的层理结构。

这种产状常见于沉积岩和变质岩中。

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是由沉积物层层沉积形成的,而变质岩中的层状结构则是由原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过程形成的。

4. 斑状:斑状是指岩石中存在着大小形态各异的矿物斑块,这些斑块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这种产状常见于变质岩中,例如片麻岩和石英岩。

变质岩是由原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历了重结晶和矿物交代过程形成的,因此其中的矿物斑块可以呈现出多样性的形态。

5. 断面:断面是指岩石在碰撞或拉伸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分离的岩块。

这种产状常见于构造岩中,例如大理岩和花岗岩。

构造岩是由地壳中的构造力量造成的岩石构造变形形成的,断面则是构造力量造成的断裂面。

总之,岩石的产状是由地质过程和环境条件决定的,不同的产状反映了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岩石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岩石的产状进行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碎屑粒度(有的还根据圆度)又分为:角砾结构、砾状结构、砂质结构、粉砂结构
水平层理 分选性好(颗粒大 小相等、某一颗粒含 量大于 75% ) 分选性差(颗粒悬 殊、没有一种颗粒含 量大于 50% ) 层 理 构 造 波状层理
中粒( 0.5~0.25mm ) 细粒( <0.25mm)
沉积岩
层状产出
碎 屑 结 构
三大类岩石产状、结构、构造综合表
岩类 侵 入 岩 产状 岩基 岩株 岩盘 岩床 岩墙 结 晶 程 度 晶 粒 大 小 火成岩 喷 出 岩 熔岩被 熔岩流 晶 粒 相 对 大 小 晶 粒 形 状 砾(R>2mm) 显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等粒结构(粒状结构) 结构 全晶质 半晶质 玻璃质 粗粒(R>5mm) 中粒( 1<R<5mm) 细粒( 0.1<R<1mm) R<0.1mm
斜层理 波痕
层 面 构 造
干裂 盐类的晶 体印痕和 假象 雨痕 生物痕迹 原生结核 后生结核 片麻构造 片状构造 千枚构造 板状构造 条带构造
泥质结构 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粒状变晶结构 (花岗変晶结构) 变晶结构 变质岩 多随原岩产 状而定 斑状変晶结构 鳞片状变晶结构(由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组成平行排列形成片理) 角岩结构(细粒粒状変晶结构,颗粒紧密镶嵌,不定向排列,块状构造) 碎裂结构(压碎结构) 变余结构 (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交代结构(挥发成分和热液进入岩石裂隙时期发生
化学反应产生新矿物) 、糜棱结构(岩石遭受挤压形成的粒度较小的矿物碎屑( <0.5mm)的岩石)
结 核 粗粒(R>3mm) 中粒( 1<R<3mm) 细粒(R<1mm) 片 理 构 造
块造
块状构造 流纹状构造 流动状构造 气孔状构造 杏仁状构造
斑状结构(较大颗粒为斑晶,斑晶之间的物质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R>1cm) 自形晶 半形晶 他形晶 角砾岩(有棱角的砾) 砾岩 粗粒( 2~0.5mm) 粒度 砂(R>2~0.05mm) 粉砂( 0.05~0.005mm ) 泥(R<0.005mm ) 棱角状 次棱角状 圆度 次圆状 圆状 极圆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