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lecture1.1:Introduction and Welcome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们如何互相看待,影响,相互联系的学科

1)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2)Relies on data analysis

2.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or the “I knew-it-all-along effect”,is the tendcy to exaggerate,after learning an outcome,one‘s ability to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

Lecture1.4: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1.Do We Share the Same Reality?

2.....but percertion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

1)What we happen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

2)环境,过往经历,主观预期,个人动机以及其它动机

2.我们的感知是由外界的事物跟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的

庞佐错觉,运动后效(盯着桃红色背景看,会暂时的使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对这种颜色产生疲劳,从而导致你对颜色的感知产生小小的偏移)

3.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是客观中性的

4.认不是客观中性的,相反,他们带有某些偏向,这些倾向会指引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信息。

Lecture1.5: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

1.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自己事先认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这一认知的信息

e.g.表格中的四个格子都是有用的

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并得到了一些证据支持时,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不会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否定这一理论的证据

2.当个人和群体相互交流时,他们常常会抱有某种期望。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是公正的看待自己心中的期望,事实上,人们喜欢寻找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他们对于这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高于那些可能会推翻他们期望的信息,即使注意到了反面证据,人们也往往会找借口置之不顾,最终导致刻板印象,成见或是社会期望。

3.不仅影响期望者本身,也影响被期望的对象。

Lecture1.6: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1.定义:一开始的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因而促成了原来虚假观念的实现,从而延续了错误的情况,就像预言家会引用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说对了,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行为确证(Behaviroal confirmation)

2.行为确证

1)Behaviroal confirmation takes place when people's social expectations lead them to act in a way that causes others to confirm these expectations.

2)It's a social type of self-fulfiling prophecy.

(信念可以创造现实,即使当持有原始信念的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场景。)(Maybe: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之中,仅有40%确认此效应存在)

Lecture1.7:This Slices:Social Judgments in the Blink of an Eye

1.A Balanced View of Social Perception

1)Social perception is often influenced by:

*Context effects

*Change blindness

*Confirmation bias

*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2)But it can also operate with suprising efficiency

2.行为薄片撷取:由短暂观察得到行为的一个小样本。

3.Why Are Thin Slices Judgements Accurate?

1)May have evolutionary value,such as rapidly identifying:

Potential threats Possible partners Competent leaders

2)Our brains may process emotions before cognitions

3)Thin slices may avoid distractions that lower accuracy

4.Some Strengths and Weakness

1)Social Judgements can take place very rapidly,sometimes with surprising accuracy.

2)At the same time,they're prone to certain biases and distortions,and once our judgements are formed ,we tend to lock into them.

Lecture1.8: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Important 一般一个坏的第一印象需要8个正面印象弥补

Lecture2.1:Attention Theory:The Whys and Wherefores of Behavior 1.Attention Theory(归因理论):解释行为的原因—>决定了人们将如何对待这一行为

2.Harold Kelley's Attributional Framework:

1)People usually explain behavior in terms of:

*Person--->Something about the person in question

*Entity---->Some enduring feature of the situation

*Time---->Something about the particular occasion

2)Causal attributions are based on:

*Consensus----->Do other people respond similarly?

*Distinctiveness(一致性)----->Do other situations elicit the same behavior?

*Consistency------>Does the same thing happen time after time?

3.Salience and Causal Attribution

1)In general,the more salient a sitmulus is , the more likely it is to be viewed ad causal.

2)换言之,对因果的理解,部分受到环境中一个人注意力所在的影响,而注意力又受到显著性的影响,因为我们对显眼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注意。

虚假认罪

Lecture2.2:Some Twist and Turns When Explaining Behavior

1.在人们进行归因的时候,会考虑独特性和一致性的信息,而能证明人们考虑到共同反应信息的证据很少。

2.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高估自己的美德和行为,总觉得自己格外独特,我们总错误的觉得自己胜人一等,别人都不及自己。

3.人们更倾向于低估情境的影响并高估人格的作用——“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真实存在的错误,并不只是偏见或视角的不同。

4.在情境因素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西方人比东亚人更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和东方相比,西方文化更推崇顽强的个人主义,更强调自立自强的个人,而不是群体或情境)

5.“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Actor-observer-differences in attribution):

1)实施行为的那个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的可能性比观察者(观察行为者举动的人)要大得多

2)与基本归因错误不同,基本归因错误是实实在在的错误,而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只是个分歧,只是视角不同而产生的偏见,并不一定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

3)当行为者的行为后果是负面时,他们最有可能降低性格的影响;相反的,当行为者的行为后果是正面时,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就反过来了。

4)客观存在,是一种双向的自我服务偏见

Lecture2.3:Is the Attitude Bone Connected to the Behavior Bone?

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

1.行为和态度出现一致性时的情况

1)当行为和态度有着更加统一明确的对象时,会更加一致

2)在态度十分坚决且强有力的情况下,行为和态度也更容易统一

3)在态度很容易被记起,并且经历过时间考验后,态度和行为也更容易统一

4)当人们清楚地了解自我和自己的态度时,态度和行为更容易统一

5)当外界的影响降至最小的时候

Lecture2.4:cognitive Dissoance and Self-Perception

1.认知失调理论:人们总是积极的减少或避免心理上的矛盾

2.Key Parts of Cognitive Dissoance Theory

1)两个矛盾的想法产生一种内心不适的感觉,或者说“失调”

2)人们会尽可能的试图去减少或者避免这种紧张的感觉

3.Key Parts of Self-Perception Theory(自我知觉理论)

1)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开始知觉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心状态

2)如果内部感知提示比较微弱,含糊不清或者内心无法解释,个人就会从生理机能上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此种情况下你观察的对象是自己

4.差异:自我知觉理论解释经典的失调研究发现的方式是通过人们如何推断造成他们自己行为原因,它从本质上进行了归因;而认知失调理论将那些发现解释为一种减少内心冲突,紧张和失调的本能倾向。

Lecture 2.5:Two Flavors od Dissonance:Vanilla and Earthworm

1.认知失调原理分类:

1)决策前失调(Predecisional dissonance),是指未来发生认知失调,或发生认知失调的可能性影响人们的决定,故认知失调在人们决策前出现

2)决策后失调(Postdecisional dissonance),是指失调或失调的可能性在已经做出决定后出现,以及人们为了避免或者减少这种失调,对后来决定产生影响。

Lecture2.6:How to Be Persuasive

一.Discuss Counter-Arguments to Your Position?

--->Campaigns often stay on the offensive

--->It's better to discuss counter-arguments

1)When the counter-arguments are salient

2)When the receiver is highly intelligent or opposed to your position --->In such cases , it's best to present a two-sided appeal(双面诉求) (我知道你听说过X,Y,Z,但以下是X,Y,Z的问题)

--->Counter-arguments can also build resistance

--->How:

1)如果你温和的批评人们所持的观点,使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并试图找出一些理由,但是又不足以使他们改变主意,这就相当于给他们注射小剂量的(对反方意见的)疫苗。实际上,这种产生抵抗力的技巧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态度免疫(Attitude inoculation)

2)双面诉求与态度免疫的差异:在双面诉求中,是你先提出反方观点,然后解释为何这些观点不可信,而在态度免疫中,你只是提出温和的反对,是接受者自己推论出反方没有说服力的理由

二.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好还是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好

1.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的信息是以事实,数据和论证为基础。这类信息会对那些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人们更具说服力

2.与之相反,一个基于说服的外周途径的信息会使用美妙的音乐,田园般的场景,吸引人的模特或其他的对当前问题次要的,即外周的暗示。当听众与事情

的关系不太大或不是很挑剔时,外周暗示的效果就很好。

3.大部分的广告结合了中心论点和外周暗示。

三.诉诸恐惧是否有说服力

1.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2.只要你告诉人们避开威胁的具体步骤,诉诸恐惧会相当有效;但是如果你不

告诉人们如何避开威胁,而只是单纯地吓唬他们,那么诉诸恐惧会产生反作用,它会驱使人们进入否认状态。

Lecture2.7:说服科学的秘密

1.6种普遍的引导人类行为的捷径(普遍性的说服原则):互惠,稀缺,权威,一致,喜欢,普遍

2.普遍:1)我们有义务回报来自他人的行为礼物或服务

2)礼物的多少与礼物赠与的方式都很关键(小费)。那么,使用“互惠原则”的关键就是先给对方实惠,并确认你的礼物,充满个性而且出乎意料

3.稀缺性:对于稀有物品,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所以在利用“稀缺性原则”说服他人时,道理很明白,仅仅告诉选择你的产品或服务有什么好处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指出你的提议有什么独一无二之处,如果拒绝你的提议,会有什么损失。

4.“权威性原则”:1)人们会听从可信的,知识渊博的专家的意见。

2)在说服他人之前,向他人发出自己值得信赖且知识丰富的信号是很重要的。

3)你可能很难向潜在客户证明你的能力,但这个时候你可以拜托他人来证明。(哪怕介绍你的人与你有私交,而且可能会从中得到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EX.

房地产经纪人通过让负责回答客户询问的接待人员首先提及同事们的证书与专

业能力,就成功提高了房产评估的数量。

5.“一致性原则”:1)人们倾向于与自己之前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保持一致,

可以通过寻求可行的较小请求来激活“一致性原则”。

2)所以在试图利用“一致性原则”影响他人时,影响力侦探会寻找自愿,主动,公开的承诺,最好是能变为白纸黑字的

6."喜欢原则":人们很少会拒绝自己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但什么使一个人喜

欢另一个人?说服的科学告诉我们,一共有三个重要因素:我们喜欢与自己相

似的人;我们喜欢赞赏自己的人;以及与自己合作,有共同目标的人。

7.“普遍性原则”:1)尤其是当人们内心不确定时,就会依照别人的行为来决

定自己的行动。

2)与其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说服他人,不如指出别人,尤其是同类人是怎么做的

Lecture2.8:The Ins and Outs of Social Influence

1.普遍性信息不一定影响因果归因,但当涉及到说服和社会影响的时候,往往

有很大影响。

2.多种社会影响力技巧:

1)当你让人们想象做一件事,或者预言他们未来将会做那件事时,他们更有可

能去做

2)在做出请求之前提及自己的名字,能够将对方同意的概率提高50%到100%

3)使人置身于对话中让人更容易听从请求。(这大概是因为对话比独白更像朋

友间的交流,理念在于交谈,而不是指令。)

“就算一分钱也有用”研究(不仅仅是让对方给的起,也是让对方难以拒绝这

么小的请求)

3.有关于“说服”的三个重要技巧

1)“得寸进尺”:a.一旦人们已经答应了一个小请求,对于一个更高的请求,他们会倾向于同意,小请求的实现已经使得对方踏进那个更高请求的门槛. b.一旦人们接受了一个请求,他们将自视为会接受陌生人请求的人,配合公益事业的人。(取决于具体实现的方式)

2)“以退为进”:a.当人拒绝了一个高的请求之后他们通常更倾向于接受小请求,比之前小的,而不是一样的。当高的请求降低后,有种让步的表象,同时因为有强大的社会规范,鼓励人们互帮互助。人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妥协实现互惠

b.当同一个人当面提出两个请求之间没有延迟,并且请求是亲社会的,受惠者相同,也就是说两个请求都是对别人有益,而且获益人一样时“以退为进”技巧最有效。在这些情况下,互惠和慷慨的社会规范很强,只要初始请求看起来没那么不可理喻或者贪心,人们很难对第二个请求说不。

3)"虚报低价":尽管有明显的局限,似乎一旦人们承诺会履行请求,就可以往里面增加内容,人们也不会收回承诺

Lecture3.1:Obedience to Authority(Part 1:Watch Before Milgram Video) 1.医院权威实验:一方面,我们有很强的服从性,而另一方面,人们又低估自己受权威人士影响的程度——一个潜在的致命的组合。

Assigned Video 3.1:Obedience(Stanley Milgram's Classic Documentary) 1.实验(米尔格拉姆研究):它们也许说明了人类的天性在恶意权威下达残忍或不人道行为命令时并不可靠;有相当比例的人做了他们被要求做的事情,不管事情的内容是什么,只要他们认为命令是合法权威下达的,他们也不会受到良心的限制。

Lecture 3.4:Group Pressure and Conformity(Part 2)

1."从众"是“服从”的近亲,是因社会压力导致的行为或信念上的变化。

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从众心理。

3.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众水平平稳下降。

4.从众水平会随着多数群体的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5.大多数人是内群体的成员时,从众现象更容易发生。

6.一般来说,日本一类的集体主义国家更倾向于将群体目标置于个人目标之前,它们的从众水平高出美国一类的个人主义国家。

7.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对从众现象的影响有着巨大差异。

8.众从现象:少数人的坚持也会对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即使少数群体没有

权势或者一名不文。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一个关键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少数群

体必须要坚定。

9.只有一个人与多数人意见相左的这种情况会大大减少人们因顺从多数而感到

的压力。

Lecture3.5

1.去个体化产生于当个体不被看做或不被有意视作单独个体的时候,这时,成

员们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突出于人群以外的个体,因此他们内心抵抗各种事情

的约束力下降了。这些事情是什么呢》从积极的方面上来说:这些事可能是自

发的进行无拘无束的舞蹈,歌唱或者表演;但是去个体化同样有阴暗的一面,

去个体化可能导致私刑,轮奸,暴乱,偷窃,诈骗,这些事情违反了日常生活

中我们大多数人所遵循的约束标准。

2.一些输入变量,或者说是会增加去个性化发生的概率的先决条件:

1)匿名

2)责任分散,即个体不需要为其行为负个人责任

3)群体规模和群体活动

4)物质和精神激励

5)扭曲的时间观,即只重视当下,认为过去和未来都很遥远

6)感官输入超负荷或者过度刺激的状态

7)即时性的身体紊乱,还有由吸毒,酒精甚至某种特定的睡眠方式所带来的意

识状态不稳定

当这些因素聚集到一起可以导致去个体化,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会相对更加

无拘束,狂野或具有潜在的暴力性

3.再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结论:较大规模的群体要么会引起,要么会促进更强

烈的反常规行为,也即一些违反社会常规的行为;在去个体化情境中,没有显

著的性别差异,当外在环境促进去个体化时,女人和男人会一样违反常规,因此,这绝不仅仅只限于男性。

4.随着暴徒的规模增加,私刑容易变得更加残暴,也即更可能发生像焚烧或肢

解受害者等暴行。

5.即使只是人们感到自己是匿名的,就可能已经足够使人们去个体化了。

6.参与者在房间光线较弱时会比房间光线较强时更容易撒谎。

Assigned Video 3.2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1.主要研究人员对实验做出的一个评价:情境比我们以为的更多地影响着我们,很多人类行为其实是被微妙的情景力量所控制,有时候非常细微的因素,比如

规则,角色,符号,制服,而不是被个性和人格这些我们一般认为的行为的决

定因素所控制。

Lecture 3.6:The Dark Side of Deindividuation

1.津多巴教授在《路西法效应》中写下的一段话:“好人可以被引诱,怂恿,

然后开始做出邪恶的行为,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学到最基本,最简单的经验教

训就是情境十分关键,社会情境对个人,群体和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

的影响比我们所认为可能发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Lecture 4.1 Group Dynamics and the Abilene Paradox

1.群体动力学:这只是一个花哨的术语,意指人的心理过程及行为,包括发生

在群体之内的群内动力以及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的群际动力。

2.名义群体(Nominal group):成员单独工作的群体。仅仅是名义上的群体,将所有的想法聚集起来,再去掉其中重复的想法。

3.为什么名义群体的表现往往比充满互动,集思广益的群体要好?

最明显的原因:生产阻塞(Production blocking)——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其余的人无法发表言论或发展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造成的生产力上的损失。

解决方法:交替使用互动群体和名义群体的方法。(EX.花20分钟一起工作,

以获得多样化的观点,然后让群体成员各自独立工作;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让成

员单独工作,这样可以避免他们过早被限定在某个解决方案上,然后,进行一

场头脑风暴来分享不同的观点,最后,在余下的时间里独立工作,以免受到生

产阻塞的影响。)无论组合是什么,重要的是,让人们有自己独立工作的时间,而不是仅仅在群体环境下工作。

4.除非刻意推动交流,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十分低效。而且即使这样去做,也不总是那么容易能办到的

5.艾比林悖论(Abilene paradox):群体行为的悖论。

在群体动力学中,哪怕没有意见冲突,仍然会有问题出现,即使群体成员的意见完全一致,也会有问题出现。

Assigned Video 4.1:The Abilene Paradox

艾比林悖论:一群人采取的集体行动与成员个体真正意愿相违背,最后,集体行为的后果与一开始设定的集体目标背道而驰。

第一个问题:行动焦虑(Action anxiety)

第二,我们常常发现自己会幻想出种种采取正确的行为之后会出现的灾难性后果,这些负面的幻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给我们一个坚实的借口不去采取那些应该采取的行动。

实际风险(real risk)是人类存在的常态,是生活所给予的,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有潜在的负面结果。

避免方法:首先,我们每个人都要评估,采取行动所伴随的实际风险和完全不采取行动所发生的问题;其次,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是保持沉默,还是坚持我们自己的信仰和情感,而不是依附于他人的信仰和感受;第三,我们需要的往往是在集体里勇敢提出来,不是什么新的信息或论据,只要提出整个集体已经不谋而合的想法就行了。

Lecture 4.2 How Categorical Thinking Gives Rise to Prejudice

1.类别化思维(categorical thinking)

Assigned Video 4.2 Race:The Power of an Illusion

种族只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的产物。

Lecture 4.3 The Minimal Group:From Dots to Discrimination

1.内群体(ingroup):你所在的群体;外群体(outgroup):你不属于的群体。因此,一个人的内群体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外群体,反之亦然。我们每时每刻都是许多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一员,而有时候,我们的群体关系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2.关注一个群体可能会:

1)改变我们看待该群体中的个体或成员的方式;

2)我们往往最后会认为一个群体要比另一个群体更好或更差。

3.内群体偏见(ingroup bias):相比于外群体成员,他们对内群体成员更有好感

4.即使在群体之间没有发生过冲突,并且相互之间并不了解时,它们仍然会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很多种歧视和偏见之所以会产生,并不是因为外群体被憎恨,而是因为积极情绪,比如说钦佩,同情以及信任都留给了内群体而吝于给外群体。

6.最小群体研究中的教训,结果并不意味着偏见和歧视,仅仅只是浅表的群体动力问题,很显然,偏见也受文化,政治,历史和经济的影响;其次,内群体偏见极易被引发这个事实并不表示它是不可避免的,或是必然的,存在非常有效的方法来减少偏见,刻板印象以及歧视。

Lecture 4.4 When Intergroup Biases Don't Feel Like Biases

1.为什么群际偏见(Intergroup Biases)存在?

1)群际偏见依附于相对迟滞的机构与庞大的体系,如文化,法律和经济;2)群际偏见有时看起来不像是偏见,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少会意识到它们,亦或是这些偏见似乎不会伤害任何人,所以改变总是来得异常缓慢。

a.外群体同质偏见(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这是种显而易见的偏见,即人们觉得其它群体的成员之间彼此及其相似,比内群体成员更加”同质化“;这种偏见经常发生在交往密切的群体之间。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旦把外群体的成员简化成单一的特征就离刻板印象的

产生不远了,因此,对外群体同质的感知也许不像是偏见,但它却可以导致刻

板印象和歧视。

好消息是,如果反之让人们思考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就能切实减少偏见与

歧视。

当内群体规模相对更大,内群体都持久并实际存在而非实验室创造的简单的临

时群组时,外群体同质效应最明显;如果内群体规模相当小,考虑的问题对成

员的身份认同十分重要,或被人们刻板的与群体相联系时,外群体同质化的效

果可能会消失,甚至逆转。

b.正面的刻板印象和善意偏见:所有这些刻板印象都像是恭维赞赏,且准确地

描述了群体内一些成员的特性,但它们都是一种过度概括,将群体内各种各样

的人,简化为单一类型,刻板印象。这种作用最有意思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性

别歧视。

善意的性别歧视:某些形式的性别歧视对该主义者而言,是主管善意的,将女

性描绘为应该受保护,支持和宠爱的单纯生物,对女性的这种理想化同时也暗

示着她们柔弱,并且最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被供上神坛实际上是束缚,但将

女人供上神坛的男人,很可能将此解读为珍惜,而不是束缚她(许多女性可能

会同意)。

c.内群体偏爱和亲近(ingroup favoritism and affnity)

Lecture 6.1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1.紧急情况下的旁观者效应:当有其它旁观者在场时,人们往往不太可能进行

干预。人们会彼此牵制,从而导致对方的不作为。

2.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我们告诉自己别人可能会帮忙,而且可能比我们做得更好,重点就是害怕会出丑。

3.仅仅一个人的挺身而出就可以让人群化被动为主动。

4.人们服从某种权威,却意识不到权威的力量。

5.根据报告,结果显示,明确地支持了...被动的旁观者会在紧急情况下减少人们提供帮助的可能这一发现。

6.任何人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被驱使着伸出援手或者无动于衷,紧急情况的特征可能比旁观者个人性格或生活经历对旁观者的影响更大,这些发现进一步表明旁观者不作为的原因并非是动机的缺失。

Lecture 6.2 The Triggers of Aggression

1.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或言语行为。这种行为包括敌对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即由愤怒或敌意引发的攻击行为;或者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即同样旨在造成伤害,但作为达到其它目的的一种手段。

2.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呈现因果关系。

3.攻击行为是会被模仿的。

4.实验研究表情,接触非暴力色情或暴力色情内容会主张支持性侵犯的态度以及导致实际性侵行为的增加。

5.引发攻击行为的导火索:生物因素(例如遗传和睾丸激素水平);酒精的影响;看暴力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同样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文化;生理疼痛或不适(空气污染,炎热的天气)

Lecture 6.3 Is Psychology Mightier Than the Eword?

恐怖人格主义(terrorist personality)

1.恐怖主义(terrorism)是一种有预谋的,有政治动机的暴力,针对非战斗人员目标(noncombatant targets)实施犯罪,包括公民,学校,医院等,由

地方组织或秘密特工发起。

2.阿拉伯是一个由历史和阿拉伯语凝聚而成的文化群体的民族标签,大多数阿

拉伯人是穆斯林,但也有几百万基督徒阿拉伯人和成千上万的犹太教徒阿拉伯人。

3.“阿拉伯世界”通常是指位于中东和北非的二十几个国家,包括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但不包括伊朗,那儿的主要语言是波斯语而非阿拉伯语。

4.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信仰者。

5.恐怖分子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很普通。十几岁二十几岁,男性,未婚。他们常常愤怒,加入恐怖组织的一个原因就是复仇,报复的欲望,反抗他

们察觉到的不公正,或回应羞辱。

6.在独裁政治下恐怖主义发生的次数很少,部分原因是,这些政权可以无限使

用武力镇压恐怖主义。

7.传统意义上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比其他国家所遭受的恐怖袭击要少。

Lecture 6.5 Israel and Iran:A Love Story?

1.在调解(mediation)中,第三方通过促进沟通和提供建议来化解冲突

在仲裁(arbitration)中,第三方研究双方的冲突然后强加决断解决冲突

Lecture 6.6 The Day of Compassion

1.在接收仅两周的同情训练后,人们大脑活动就在对痛苦和悲伤图片的反应上

产生了变化

Lecture 7.1 Is Empathy a Magic Bullet?

1.同理心(empathy)包含以下两种方式:

1)有时被称作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它与感受他人的情绪有关,有时也被成为“情绪匹配”。(EX.通过移情,你快乐我也感到快乐)

2)认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也就是设想他人的想法与感觉,或者是想象当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时会作何感想。运用认知同理心时,你会站在他

人的视角看问题,无论你自身是否感受到同样的情绪。

当然,想法和感觉通常是同步的,因此一部分心理学家通常把同理心认作一个

情感同理心与认知同理心共存的综合特征。

2.缺乏同理心与偏见,攻击性,欺凌,猥亵儿童和儿童虐待等等都有关系

同理心赤字(deficits in empathy)

3.具有强烈同理心的人不仅表现出更少的嫉妒心和攻击性,而且他们和他们的

生活伴侣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满意度更高,在面对“旁观者效应”的紧急情况时,他们也更可能伸出援手,他们能对受害者正经历的伤害感同身受。而拥有更强

烈的认知同理心,或换位思考能力的人,则往往能达到更好的共识。一部分原

因是他们与对方讨价还价时很少会陷入僵局。

4.同理心一定程度上有遗传性,它也可以通过训练,通过实践,并通过一些生

活习惯得到提高。

5.冥想能增强参与情绪处理和同理心的大脑区域的活动。

6.外观法(outrospection)

1)所谓外观,是指通过走出你自己,通过发现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文化,去寻找自我,寻找对待生活的方式。外观时代最高艺术形式就是同理心。

2)有着高同理心的人往往是非常敏感的听众,他们非常善于理解他人的需求。在谈话中,他们往往会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制造双向对话模式的谈话,并使自己处于弱势。

Lecture 7.2 How to Buy Happiness

1.虽然人们常常为了获得幸福而追求青春和美丽,但那些外表很漂亮的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却并没有高出其他人,而且幸福感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至少在70多岁时是如此。

社会纽带(social bonds)

Lecture 7.3 Romantic Attraction and Close Relationship

1.亲近(proximity)或者亲密(closeness),不只是指实体上的亲密,也包括社会层面的亲密,换句话说,就是互动的机会。

2.相似性(similarity):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相似性可能是指年龄,教育程度,种族和民族,个性和生活态度,经济状况,甚至一些身体特征如身高,手腕粗细和血型,最后这些身体特征与吸引力的相关性往往比较小,而且往往我们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它可能是因为某些因素在起作用,如种族的共性,共同的祖先,迁徙的模式等等。

3.互补性假设(complementarity hypothesis)

4.人们并不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身背景,人生态度或价值观不同的人做朋友,他们更可能选择和自身相似的人做朋友和恋人。

5.研究发现约会中的外貌吸引力与是否和那个人继续约会的愿望之间的相关性比其他因素更高,包括对对方性格的判断和共同兴趣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主要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比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介绍部分章节。 C1:序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

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范围上比心理学窄,不研究个人性格、特质、精神系统障碍等等,只关注人际、群体和社会,方法上与社会学相比,会采用实验的方法。 如何得出结论:对社会心理规律的解释:进化论(公理)+神经科学+生物学,核心方法:假设+求证(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定理):1、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2、社会影响会塑造行为;3、个人的态度和性格会塑造行为。 C2:社会中的自我: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我是谁? 1、自我图式:我是谁,我的样子,我的性别,我的行为方式,我的智力水平,强壮程度,我与其它人的关系; 2、可能的自我:我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能在什么方面成功,考试能过吗,会有钱吗; 3、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两种研究倾向 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 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 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 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社会认知 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 ●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 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 ●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 ●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 三、迅速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 ●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 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 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大陆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 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首先,这两种研究倾向的定义强调的是理解行为的方式,主要目的、 方法、心理取向、情绪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分析状态和人格以及其他预测行为主要是基于实验,社会学取向也是为了研究不同层次的交流而进行的。例如,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分析中,社会变量(地位和角色)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观察。社会心理学定义几个有影响的定义奥尔波特(1968):这是一项研究,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真实或想象存在的影响 家庭的 迈尔斯(XXXX 年)3 件大事,4 个重要人物?1,1908 年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2。1919 年,冯特完成了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语言、神话和道德 发展规律的探索》3。1924 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3。快速 发展时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标准普尔应该而且确实有一个基础研究领域; 2.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 3.最可靠的方法是经验方法。 4、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中立的真理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

变革原则: 1.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只是特定社会习俗运作的结果。 2.在研究领域不可能找到普遍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性的思维工 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是值得怀疑的。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关注实际问题并指出应用 欧洲——注意问题的提出并指向理论建构2。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是1982 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对问题、沉思问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3,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文化人类 学的异同。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5.收集数据,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部分是集约型战略伙伴理论。 第一,加强理论溯源 第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系、强化和模仿;第三,社会学习理论:应注意维持复制的再生产;第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收入与成本的社会交换收入澈本关系的维持收入第二 节认知导向的SP 理论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lecture1.1:Introduction and Welcome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们如何互相看待,影响,相互联系的学科 1)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2)Relies on data analysis 2.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or the “I knew-it-all-along effect”,is the tendcy to exaggerate,after learning an outcome,one‘s ability to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 Lecture1.4: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1.Do We Share the Same Reality? 2.....but percertion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 1)What we happen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 2)环境,过往经历,主观预期,个人动机以及其它动机 2.我们的感知是由外界的事物跟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的 庞佐错觉,运动后效(盯着桃红色背景看,会暂时的使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对这种颜色产生疲劳,从而导致你对颜色的感知产生小小的偏移) 3.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是客观中性的 4.认不是客观中性的,相反,他们带有某些偏向,这些倾向会指引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信息。 Lecture1.5: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

1.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自己事先认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这一认知的信息 e.g.表格中的四个格子都是有用的 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并得到了一些证据支持时,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不会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否定这一理论的证据 2.当个人和群体相互交流时,他们常常会抱有某种期望。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是公正的看待自己心中的期望,事实上,人们喜欢寻找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他们对于这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高于那些可能会推翻他们期望的信息,即使注意到了反面证据,人们也往往会找借口置之不顾,最终导致刻板印象,成见或是社会期望。 3.不仅影响期望者本身,也影响被期望的对象。 Lecture1.6: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1.定义:一开始的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因而促成了原来虚假观念的实现,从而延续了错误的情况,就像预言家会引用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说对了,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行为确证(Behaviroal confirmation) 2.行为确证 1)Behaviroal confirmation takes place when people's social expectations lead them to act in a way that causes others to confirm these expectations. 2)It's a social type of self-fulfiling prophecy. (信念可以创造现实,即使当持有原始信念的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场景。)(Maybe: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之中,仅有40%确认此效应存在)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 二.查阅文献 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5.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A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B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C差序格局、尊卑有序。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A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2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厚达600多页的大本教材、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 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 1.内在性与外现性;2。互动性与冲击性;3。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性格 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 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1、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 2、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 3、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定义及其分析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1、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 性的再社会化两种) 3、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心理学考研之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 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 ◇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社会化同样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 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 ◇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青少年阶段是重点 ◇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 ◇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 ◇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语言的社会化 ◇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1、社会化的内容 ◇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 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

最新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

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