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沙莲香主编、高长丰制作)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
人的心理由于人的存在状态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就群体心理而言,又可以拓展成为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更多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横断面;民族心理更多的表现社会生活的纵向,带有社会记忆性质,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起作用。
2.文明是社会的内核社会心理,不论是愉快的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不幸的,都要给予解读,需要看它在各种约束条件或支持条件下的内在情况。
这种条件性,从今日的社会条件看,重要的是制度对人对事的安排和制度人格化;从文化条件看,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人性理念的某种丢失和某种盲点。
有较多的研究看到中国社会的关系本位对中国人心理——行为的规定。
关系本位和关系中心是国人社会心理区别于西方个人中心的要点。
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是说,中国社会的“关系”是分等级的。
左右这个差序格局的规则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传统伦理规定。
3.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从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负优劣美丑种种表现看,有一个“关系”端点上的东西已经我们丢失的差不多了,就是“善”。
在人际、群际、人与环境、心态与生态的关系处理上,以善为端、用善心相会,用善言、善行相待,在当前不少地方金钱横行、道德衰败的年月,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心理学的责任格外重要。
4.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5.早期群体心理研究的第一人是西费尔,他于1893年出版《集合心理学》,以集合心理学观点研究群众,认为群众是“原始社会的原生质”。
但有影响的是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勒朋发表的《群众心理学》。
他所说的群众是集群状态下的情绪性集合心理。
群众是一批无意识者,是情绪现象。
勒朋笔下的群众表现为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当一个人独居之时,对其本能冲动不免有所抑制,而一旦形成合群时,则扰攘之中,无人负其责;(2)传染性,是情绪或行为趋于同一方向;(3)被诱性,暗示默喻可以使众不言而动、感而遂通;(4)极端性,对于所受暗示有立即施行之倾向而无怀疑之念,常趋于极端。
社会心理学必看笔记

社会心理学必看笔记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性质、研究范围一、研究对象孕育社会心理学有两个母体: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社会心理学自然形成了两种研究倾向。
即所谓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以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年)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68)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年(P8),它指出:“社会心理是关于。
(三)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心理以及行为。
科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应该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
1990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沈德灿(shen)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进行了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目前为我国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定性研究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特点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跨文化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更正版第一章导论相关研究优:真实情境,劣:因果关系模糊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优:控制变量找因果关系;劣:用实验室情境设置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1. 自我见解: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
影响要素: 1.扮演的角色2.我们所做的比较 3.社会同一性 4.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谈论 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2.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面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控制 / 幸福正比。
3.自尊: 1)动机:保持自我价值。
2)昏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
成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面事物上要更好。
4.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 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讲解。
2)盲目乐观。
(赌博) 3.虚假宽泛性和虚假独到性(酒驾) 4.与别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 :乐观。
缺点:高估自己推却责任。
5.自我显现: 1.虚伪的谦逊 2.自我阻挡。
3.印象管理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1. 归因: 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知识性归因:共同性,差异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样,见解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 <对老师性格的谈论,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 >) 2)文化差异库勒乔夫效应:经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3.怎样做正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想(网球);限制:错觉思想】2)过分自信倾向(考据性偏见,纠正:及时反响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4.直觉:心理捷径。
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色做比较,简单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分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适合的害怕,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想近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5.错觉思想: 1)错觉相关(希望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第四章行为态度一、态度决定行为吗? 1. 道德伪善,言不衷心致。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节 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 - 满足命题;5、侵犯 - 赞同命题。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众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它还引入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四、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意识与潜意识、“力必多”(性本能)、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社会经验的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在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一.心理学分类
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2.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3.人格,社会'实验,认知是心理学的四大支柱
二 .社会心理学定义
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交际过程
3群体过程(跨文化研究\环境,种族偏见与伦理,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健康心理学)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择题)
1.实验法:
2.调查法:在研究社会态度和直觉上是有效的
3.观察法:
4.档案研究法:
五.社会心理学发展起源
1.产生阶段
1人:孔德标志社会学的建立
2书:迈独狐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开创了本能心理学
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出版,标志社会心理学建立
4形态:
社会心理学初创的四种形态:
德国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塔尔德'图尔曼,庞勒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本能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
2.发展阶段
阿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标志实验心理学诞生
米德,社会心理学的集大成者
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的出版,2001,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霸权地位
四.经典理论
社会思维
第四章社会关系
社会影响
巴纳姆效'刻板印象|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笔记1、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誔生。
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的存在所影响,G.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
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5、勒温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7、社会化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8、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9、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是个体社会的主要载体。
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语言社会化。
11、性别角色是社会学范畴,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是生物学概念。
12、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先天因素获得,如父母)和成就角色(后天努力获得,如老师)。
(二)按规范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规范程度高,如军警)和开放性角色(规范程度低,如朋友)。
(三)按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追求利益,如银行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如教授、学者)。
(四)按承担者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和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
13、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ACD);农民(AB);教师(ACD)。
选项:A.成就角色 B.功利性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14、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1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镜我16、自我概念的功能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社会心理学笔记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总称。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和认知失调;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际与群体心理与行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击性和亲社会行为;……)群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定义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
一个人为了有效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这种认知来自于他人的期待。
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盛华《社会⼼理学》超详细笔记第⼀章社会⼼理学及其发展第⼀节社会⼼理学的界定⼀、三种研究倾向界定⼼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平的交往,如个⼈之他⼈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要⽬标预测⾏为描述⾏为⽅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社会⼼理学的界定⼏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为,为什么会产⽣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背景中⼈的社会⾏为及其⼼理根据的科学。
第⼆节社会⼼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理学与社会学⼆、社会⼼理学与⼈格⼼理学三、社会⼼理学与⼈类⽂化学第3节社会⼼理学研究范畴⼀、社会⼼理发展⼆、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理学的发展⼀、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物:孔⼦、孙⼦、柏拉图、亚⾥⼠多德等●推动社会⼼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然科学的三⼤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理学”提法⼆、产⽣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卷本《民族⼼理学:对于语⾔、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理学的四⼤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类⾏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套可靠⽽中⽴的真理后现代社会⼼理学的四⼤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法在研究领域⾥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思维的⼯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笔记lecture1.1:Introduction and Welcome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们如何互相看待,影响,相互联系的学科1)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2)Relies on data analysis2.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or the “I knew-it-all-along effect”,is the tendcy to exaggerate,after learning an outcome,one‘s ability to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Lecture1.4: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1.Do We Share the Same Reality?2.....but percertion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1)What we happen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2)环境,过往经历,主观预期,个人动机以及其它动机2.我们的感知是由外界的事物跟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的庞佐错觉,运动后效(盯着桃红色背景看,会暂时的使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对这种颜色产生疲劳,从而导致你对颜色的感知产生小小的偏移)3.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是客观中性的4.认不是客观中性的,相反,他们带有某些偏向,这些倾向会指引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信息。
Lecture1.5: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1.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自己事先认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这一认知的信息e.g.表格中的四个格子都是有用的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并得到了一些证据支持时,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不会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否定这一理论的证据2.当个人和群体相互交流时,他们常常会抱有某种期望。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是公正的看待自己心中的期望,事实上,人们喜欢寻找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他们对于这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高于那些可能会推翻他们期望的信息,即使注意到了反面证据,人们也往往会找借口置之不顾,最终导致刻板印象,成见或是社会期望。
3.不仅影响期望者本身,也影响被期望的对象。
Lecture1.6: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1.定义:一开始的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因而促成了原来虚假观念的实现,从而延续了错误的情况,就像预言家会引用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说对了,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行为确证(Behaviroal confirmation)2.行为确证1)Behaviroal confirmation takes place when people's social expectations lead them to act in a way that causes others to confirm these expectations.2)It's a social type of self-fulfiling prophecy.(信念可以创造现实,即使当持有原始信念的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场景。
)(Maybe: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之中,仅有40%确认此效应存在)Lecture1.7:This Slices:Social Judgments in the Blink of an Eye1.A Balanced View of Social Perception1)Social perception is often influenced by:*Context effects*Change blindness*Confirmation bias*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2)But it can also operate with suprising efficiency2.行为薄片撷取:由短暂观察得到行为的一个小样本。
3.Why Are Thin Slices Judgements Accurate?1)May have evolutionary value,such as rapidly identifying:Potential threats Possible partners Competent leaders2)Our brains may process emotions before cognitions3)Thin slices may avoid distractions that lower accuracy4.Some Strengths and Weakness1)Social Judgements can take place very rapidly,sometimes with surprising accuracy.2)At the same time,they're prone to certain biases and distortions,and once our judgements are formed ,we tend to lock into them.Lecture1.8: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Important 一般一个坏的第一印象需要8个正面印象弥补Lecture2.1:Attention Theory:The Whys and Wherefores of Behavior 1.Attention Theory(归因理论):解释行为的原因—>决定了人们将如何对待这一行为2.Harold Kelley's Attributional Framework:1)People usually explain behavior in terms of:*Person--->Something about the person in question*Entity---->Some enduring feature of the situation*Time---->Something about the particular occasion2)Causal attributions are based on:*Consensus----->Do other people respond similarly?*Distinctiveness(一致性)----->Do other situations elicit the same behavior?*Consistency------>Does the same thing happen time after time?3.Salience and Causal Attribution1)In general,the more salient a sitmulus is , the more likely it is to be viewed ad causal.2)换言之,对因果的理解,部分受到环境中一个人注意力所在的影响,而注意力又受到显著性的影响,因为我们对显眼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注意。
虚假认罪Lecture2.2:Some Twist and Turns When Explaining Behavior1.在人们进行归因的时候,会考虑独特性和一致性的信息,而能证明人们考虑到共同反应信息的证据很少。
2.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高估自己的美德和行为,总觉得自己格外独特,我们总错误的觉得自己胜人一等,别人都不及自己。
3.人们更倾向于低估情境的影响并高估人格的作用——“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真实存在的错误,并不只是偏见或视角的不同。
4.在情境因素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西方人比东亚人更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和东方相比,西方文化更推崇顽强的个人主义,更强调自立自强的个人,而不是群体或情境)5.“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Actor-observer-differences in attribution):1)实施行为的那个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的可能性比观察者(观察行为者举动的人)要大得多2)与基本归因错误不同,基本归因错误是实实在在的错误,而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只是个分歧,只是视角不同而产生的偏见,并不一定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3)当行为者的行为后果是负面时,他们最有可能降低性格的影响;相反的,当行为者的行为后果是正面时,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就反过来了。
4)客观存在,是一种双向的自我服务偏见Lecture2.3:Is the Attitude Bone Connected to the Behavior Bone?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1.行为和态度出现一致性时的情况1)当行为和态度有着更加统一明确的对象时,会更加一致2)在态度十分坚决且强有力的情况下,行为和态度也更容易统一3)在态度很容易被记起,并且经历过时间考验后,态度和行为也更容易统一4)当人们清楚地了解自我和自己的态度时,态度和行为更容易统一5)当外界的影响降至最小的时候Lecture2.4:cognitive Dissoance and Self-Perception1.认知失调理论:人们总是积极的减少或避免心理上的矛盾2.Key Parts of Cognitive Dissoance Theory1)两个矛盾的想法产生一种内心不适的感觉,或者说“失调”2)人们会尽可能的试图去减少或者避免这种紧张的感觉3.Key Parts of Self-Perception Theory(自我知觉理论)1)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开始知觉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心状态2)如果内部感知提示比较微弱,含糊不清或者内心无法解释,个人就会从生理机能上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此种情况下你观察的对象是自己4.差异:自我知觉理论解释经典的失调研究发现的方式是通过人们如何推断造成他们自己行为原因,它从本质上进行了归因;而认知失调理论将那些发现解释为一种减少内心冲突,紧张和失调的本能倾向。
Lecture 2.5:Two Flavors od Dissonance:Vanilla and Earthworm1.认知失调原理分类:1)决策前失调(Predecisional dissonance),是指未来发生认知失调,或发生认知失调的可能性影响人们的决定,故认知失调在人们决策前出现2)决策后失调(Postdecisional dissonance),是指失调或失调的可能性在已经做出决定后出现,以及人们为了避免或者减少这种失调,对后来决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