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常识
英语翻译的基本常识解析

翻译的基本知识一、翻译的定义奈达: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二、翻译的标准奈达:The receptors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comprehendthe translated text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y canunderstand how the original receptor must have understood the original text.——Eugene A. NidaEugene A. Nida (November 11, 1914 – August 25, 2011)was the developer of the dynamic-equivalence Bible-translation theory.四、翻译的方法1 .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例子: C.O.D. (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现blue chip 蓝筹股一箭双雕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意译(Free translation)例子:WPA 水渍blue chip 绩优股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广告的定义Advertis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nature about products,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二、广告的分类1.理性广告(Rational ads)情感广告(Emotional ads)三、广告的组成部分1.Headline Subhead Text (body) Logo sloganI’m lovin’ it! (麦当劳)我就喜欢!Good to the last drop. (Maxwell coffee)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yóu)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英语基础体系教程(精)-第12章 翻译知识

③转折关系:对同一事物进行对比性描述时,常代表转折含义,译为“而, 却,反之,相反”。
e.g. I was received by a little vibrant lady in her 70’s, grey-haired and beautiful. 可译为:接待我的是一位身材娇小而又神采奕奕的女士。虽然这位女 士已年逾古稀,满头银发,但却风韵犹存。
Step3: Checking 检查:漏译/错译(观点等)
(二)Principles 原则
1、增词法(结构;语义) 结构上:时态,数,不同的句子结构等 e.g. We are taking English class now. 我们现在正在上英文课。
because, although,if 等这些连接词在英文中不能配对出现,因为英 文中可以有多个从句,但只能有一个主句。
⑤双重否定=肯定 e.g. There is nothing unusual here. 这儿一切正常。
No pains, no gains.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There is no grammatical rule without exceptions. 凡语法规则都有例外。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事出有因。)
④词义转换 e.g. Jack was a fixture of Real Madrid’s games in his
schooldays. 杰克在学生时代是皇家马德里队的忠实球迷,场场必到。 Beckham has become a fixture of Real Madrid’s games since he joined this team. 自从贝克汉姆加入皇家马德里队,他就成为了这支球队的绝对主力,场场 首发。 We do chicken right. 我们是烹鸡专家。
地址/地名翻译常识

如何翻译地名、地址?地址/地名翻译常识地址翻译错误也属于重大错误,也是初入行的翻译最容易忽视和犯的错。
地址翻译原则1.中国地址翻译成英文的翻译基本原则是:音译。
用汉语拼音转写,参考《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但不用标记调号。
2.汉语地名:地名分专名和通名,专名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处理,首字母大写,连写,不需要连接符。
通名要按英文翻译。
如:广东省 Guangdong Province.单音节的名称要专名和通名连写:如泰山:Taishan Mt.注意:景德镇应该是: Jingdezhen, 不是 Jingde Town, 为什么呢?参!3. 非汉语地名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按照罗马字母(拉丁字母)原文书写;非罗马字母文字的地名,按照该文字的罗马字母转写法拼写。
如:呼和浩特: Hohhot,伦敦: London4. 地址翻译的顺序差异,如英文中一串地名是按照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顺序排列的,汉语相反,从大到小;翻译时,不可照搬顺序(见样例)。
5.地址翻译每个词首字母必须大写,如 Chicago, Illionois; West Columbus Avenue; South Pleasant Street;(在文章中遇到的普通地理名词不指专门的地名的部分不用大写,其中有些跟在两个专门名词或一般名词后面有复数形式的一般地理名称,如 the Himalaya and Andes mountains; the Zhujiang delta, the river valley, the Caribbean islands, the Atlantic coast of La brador)。
6.机构名称词首字母必须大写,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axinya Translation Co., Ltd.; 7.在翻译地址时,所有大厦、住宅楼、公寓、房间或套房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除“1”外(这要写出文字来―One);如:6 Lincoln Road, 2368 Baoannan Road; Apt. 281, Regency Park D rive; Room 617, Jiahuage; One Baoannan Road;8.街道编号要把数字写成序数词,如145th Street,Bagua 3rd Road (八卦三路);如果遇上“第十二大街238号”这样的地址怎么办?可以这样翻译:238-12th Street, 或238 Twelfth Street;9.跨省的国道及其他高速公路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如:137国道,翻译成: State Highway 137 (或 Interstate 137)10.在地址的翻译中经常用缩写,表示缩写的句号 "." 经常也省略了(见样例)11.不会读的地名要查字典。
医学常识文言文翻译

《黄帝内经》云:“夫医者,非徒攻病而已,亦当审其病源,察其脉象,辨其寒温,定其虚实,然后施以药石,以平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之归于和。
”译:医者,不仅在于治疗疾病,还当详审疾病之根源,观察其脉象,辨别其寒热,确定其虚实,然后施以药物和砭石,以平衡其阴阳,调和其气血,使之恢复和谐。
《神农本草经》曰:“药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皆有所主,不可不察。
”译:药物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各有主治,不可不详加观察。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太阳病的症状,脉象浮,头项强痛,且恶寒。
《金匮要略》曰:“问曰:妇人病,何以为候?师曰:妇人得病,其脉弦涩,此为虚也;若数而动者,此为实也。
”译:问:妇女患病,如何判断?师父说:妇女患病,脉象弦涩,这是虚症;若脉象数而跳动,这是实证。
《本草纲目》载:“药之生熟,其性亦异。
生者气清,熟者气厚;生者发散,熟者收敛。
”译:药物之生熟,其性质亦不同。
生药气清,熟药气厚;生药发散,熟药收敛。
《医宗金鉴》云:“治病之道,在乎知常达变。
常者,阴阳之理也;变者,疾病之态也。
”译:治疗疾病的道理,在于懂得常理和变化。
常理,指的是阴阳的道理;变化,指的是疾病的状态。
《黄帝八十一难经》曰:“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所谓阳脉者,手太阴肺经也;所谓阴脉者,足厥阴肝经也。
”译:问:脉有阴阳之分,是什么意思?答:所说的阳脉,是指手太阴肺经;所说的阴脉,是指足厥阴肝经。
《医林改错》云:“治病必求其本,本者,阴阳也。
阴阳者,血气之宗也。
”译:治疗疾病必须找到其根本,根本在于阴阳。
阴阳,是血气的根本。
医道虽深,然必有法可循。
医者当以仁心为怀,以博爱为志,以精湛医术,救死扶伤,乃医者之责也。
愿后学之士,悉心研习,以尽医道之至理。
翻译知识与对策

亚伯拉罕·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 1809年出生于肯塔基州,1865年遭一 南方联邦拥护者枪击,次日逝世于华 盛顿。
sixteen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在 原文中的语法功能? 是同位语,译为汉语时与主语可合译为 一句。汉译英时则可反过来。
be
secure a book, and studied by the light of the hearth fire at night after a hard day at farm work.
本句中of 是修饰stories还是跟told 构成短语动词? 其实应是前者 试译这句话
这里的“时隐时现”什么意思? 常识:“隐、现”可由光线明暗造成,遮拦物的 有无造成,也可由观察者移动造成。
The leisure boat sailed out of the gorge and into the wide Gatún Lake, with white clouds and distant hills reflected in it and pretty isles passing into and out of sight.
Abraham Lincoln, sixteen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born in Kentucky in 1809, and died in Washington in 1865, the day after he had been shot by a Southern sympathizer.
A full man: a man with a wide knowledge of things Conference: consultation; conversation A ready man: a man who can answer things readily and freely An exact man: a man who speaks and writes with accuracy Write: take notes Had need have: would need to have Confer: converse, speak
日语翻译技巧36条

1.翻訳ルールとは日本語を中国語に翻訳するときや中国語作文のとき、われわれが心得ておくべき文法的、語い的なルールを「翻訳ルール46」として一覧で示す。
配列はより基本的なものから応用的なもの、より機能語にかかわるものから実質的語い的なものという順に並べてあるが、これはおおよその傾向であり、かならずしも厳密なものではない。
本辞典の本文において、例文のあとにやなどと示してあるが、これは当該例文において、日本語から中国語へ翻訳するに際し、本欄のやで示されるようなルールが使われていることを表す。
すなわち、正しい中国語にするためには、日本語を字句どおりに訳すのではなく、これらの翻訳ルールの適用が必要であることを意味する。
また、ここに載せているものは日中翻訳においてよく活用される主なルールのみである。
このほかにもさまざまな規則が考えられる。
なかんずく、より常識的なもの、コラム的な知識に属するものは「ルール以前」として本書の各所に囲みとして配置してあるので、そちらも参照されたい。
なお、ルールが適用される例文であっても、かならずしもそのすべてに漏れなくルール番号を付加したわけではない。
わかりやすく典型的な例文に限ったことをお断りしておく。
本辞典を活用されるにあたっては、随時「翻訳ルール46」をひもとかれ、学習し、やがてこれらに通暁し、中国語作文において無意識のうちに諸ルールを適用するに至っていることが望ましい。
日本語の文には「1つ」がないのに、それに当たる中国語の文には“(一)个”などの量詞が現れることがある。
“前边儿来了一个人。
”(前から人がやって来た)“我有个好办法。
”(いいアイデアが浮かんだ)1「彼に電話してみてください」のように、「ちょっと」「ついでに」といった軽いニュアンスがある場合、中国語に訳すと量詞が入る。
例:彼に電話をする。
/给他打个电话。
郵便局に手紙を出しに行く。
/我去邮局寄封信。
2「だれか」「どこか」を用いた日本語の文のうち、「だれか人を見つけて何かをする」「どこか場所をさがして何かをする」という意味を含むときは、中国語では、「人を見つけて」や「場所をさがして」の部分を言語化す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翻译简史1)佛经翻译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
南宋以后趋于衰微。
在这漫长的一千年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译师。
下面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个人:释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
释道安(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
在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毗pi)等。
他还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录和整理工作。
他主张直译的。
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
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
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诃he )、《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的翻译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
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
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他的经籍不但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而且位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
玄奘的译文与鸠摩罗什的译文相比,是倾向于直译的。
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再加上他工作勤恳、认真,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或着说有的直译成分多一些,有的意译成分多一些。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02-103)2)严复与“信、达、雅”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了。
严复(1853-1921)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
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法。
他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又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肄yi)、《法意》、《穆勒名学》等。
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信”指的是“忠实”,“达”指的是“流畅”,“雅”指的是“尔雅”。
所谓“而雅”,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一百多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对“信”和“达”没有什么争论,唯有“雅”字例外。
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进行翻译是不行了。
因此人们对“雅”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
周煦良教授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认为要看内容而定。
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
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经典著作,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至于文学翻译,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14-115)3)林纾林纾(1852-1924)字琴南,光绪举人。
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
就这样,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
例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黑奴吁天录》(吁,yu,xu)等。
林纾的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林纾为自己的许多译作写了序言,主要是说明译书的背景或对书中内容发些议论,涉及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地方极少。
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林纾的翻译”,对林纾的译文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了一条新的翻译标准。
他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学,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个标准不是轻易可以到达的。
钱先生本人也说:“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努力的目标,而且限于文学作品。
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更不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了。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24-125)4)鲁迅鲁迅曾在1932年编了一个“鲁迅译著书目”。
从1921年至1931年这短短的十一年中,鲁迅翻译和校订的作品就有34种之多,这包括苏联、日本、荷兰、匈牙利、美国等国家许多作家的作品。
鲁迅的译作约占他全部作品的一半,可见他对翻译工作是何等重要。
在翻译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
1935年秒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又对翻译作了新的概括。
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也就是说,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42-143)5)郭沫若与矛盾在我国,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到五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还在讨论翻译问题的,大概是郭沫若和矛盾。
1954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郭沫若讲话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又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他还说:“我们对翻译工作决不能采取轻率的态度。
翻译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1955年,他在致〈俄文教学〉编辑部的信中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说:“原则上说来,严复的‘信达雅’说,确实是必要的条件,但也要看所翻译的东西是什么性质。
如果是文学作品,那要求就是特别严格一些,就是说你不仅要能够不走样,能够达意,还要求其译文同样具有文学价值。
那就是三条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是信达之外,愈雅愈好。
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
”矛盾主张直译,同时由提倡保留“神韵”。
他于1921年在一篇文章里说道:“翻译文学之应直译,在今日已没有讨论之必要;但直译的时候,常常因为中西文字不同的缘故,发生最大的困难,就是原作的‘形貌’与‘神韵’不能同时保留。
……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关于直译,他于1922年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1959年他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作报告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样的翻译过程,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53-154)6)傅雷最初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观念的是傅雷。
1951年,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写道:“一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研究法国文学,翻译的作品达三十余种,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他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佛雷认为“翻译重在实践”。
他还说: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79-180)二、翻译的定义翻译就是把已用一种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文字重新表达出来。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这样论及翻译:“据我想,翻译家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人,也就是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来表达的人。
同样一个意思,运用甲种语言该怎样表达,运用乙语言该怎样表达,他都心中有数,而且熟极而流。
他凭关于甲语言的素养,吸收了甲种语言的原作的全部内容。
又凭关于乙种语言的素养,用乙种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翻译工作。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理解到翻译所要重新表达的是原文的思想内容。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
学翻译,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亲自动手,取得第一手的经验。
但是只靠自己的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别人的经验。
三、翻译的目的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
译者从事翻译的一般目的不外乎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翻译(这里指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为一门课程,目的是在掌握汉语和英语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翻译实践,学习翻译中的各种技巧,提高翻译水平。
翻译是较高层次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对象为英汉两种语言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学生和自学者。
因此,通过翻译,对已经掌握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找出漏洞,弥补不足,并使这些能力在综合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搞翻译,而翻译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英语学习。
这是翻译的一种特殊作用。
四、翻译的标准对翻译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早在汉朝和唐朝,就有“文”与“质”之争。
主张“文”的翻译家们强调翻译的修辞和通顺,强调翻译的可读性。
主张“质”的翻译家们则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我国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是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的,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从此,“信达雅”一直被视为翻译的标准。
至今,这一理论仍具有生命力,对我国的翻译工作仍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把原文用译文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达”就是译文的语言要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典雅,但是“雅”字在今天就不局限于典雅的原义,而应注重修辞,即译文要有文采,要具有与原文内容相适应的风格,语言要明白晓畅。
鲁迅对翻译的标准也有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所谓“易解”,就是译文要见解流畅,明白易懂;所谓“风姿”,就是内容与风格的统一,也是“信”(即准确性)的最高体现。
鲁迅为了译得准确,不辞劳苦,绞尽脑汁。
1979年,英语教育学家范存忠教授在《漫谈翻译》中提出,翻译原则是“从信达雅到正确、通顺、易懂”。
这三原则适应于任何领域、任何种类的翻译,体现了翻译的共性。
实际上,“正确”就是指“信”,即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指“达”,即译文要通顺流畅;“易懂”则是前两者的延伸,即译文不能生硬拗口,晦涩难懂。
这三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既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
五、翻译的条件熟练地掌握外国语和本国语是学习和从事翻译工作最基本的条件。
汉语功底要好有一位外国的汉学家曾经说过:“汉语……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常常有些词语,在欧洲语文的翻译中好象都是一些同义词,但在汉语原文中都很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