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

合集下载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全套PPT-4-高后果区识别-含实际案例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全套PPT-4-高后果区识别-含实际案例
➢ 一级一类地区:不经常有人活动及无永久性人员居住的区段。
➢ 一级二类地区:户数在15户或以下的区段。
➢ 二级地区:户数在15户以上、100户以下的区段。
➢ 三级地区:户数在100户或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区、商 业区、工业区、规划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的人口稠 密区。
31
1. 人口密集区
➢ (1)原油的毒性 ➢ 原油中含有大量的轻烃成分。在管输过程中,如果发生泄
漏,原油中的轻烃就会迅速挥发扩散,这些轻组分属于麻 醉性毒物,现场工作人员大量吸入石油气就会失去知觉。 ➢ 石油气体的中毒临界值规定为350mg/m3。
11
3. 毒性
➢ 当空气中的石油气体含量非常少(0.1%)时,即可感觉到 油气味;
➢ 天然气的燃烧速度很快,通常以火焰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 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为10%时,在直径为10mm的管道中,火焰 传播速度为110cm/s。
➢ 一般来说,管道尺寸越大,火焰传播速度越快,但到某一管径时 ,便不再增加;反之,当管道直径小到一定值时,火焰即不能通 过而熄灭。石油罐上的阻火器即是依照这个原理制成。
8
2. 易爆性
➢ 石油、天然气都属于易爆物质。当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在 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遇到引爆源时有爆炸危险。
9
2. 易爆性
➢ 绝大多数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均小于10%,一旦设备泄漏,在空 气中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而造成危险,所以将爆炸下限小于10% 的气体划为甲类;
➢ 少数气体的爆炸下限大于10%,在空气中较难达到爆炸浓度,所 以将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划为乙类。
➢ (3)信息填报:由指定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填报危害受体的 类型、数量及描述信息,进行高后果区登记。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课件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课件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3) 管道经过的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之外的地区,潜在影响半径大 于200m且在潜在影响范围内包括20户或更多的供人类使用的建 筑。对潜在影响半径大于200m的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通过与半 径为200m以内的区域比例换算来识别,在此区域内的建筑物数 量的换算方法为:20户×(200m/潜在影响半径2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 (8) 易产生打孔盗油点 • (9) 与管道平行铺设的地下设施(其他管道、光缆等)15m范围内,
管道与管道交叉 点处直径50m的范围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HCAs识别举例(输油管道)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2.4.3 HCAs打分标准
• 2.4.3.1气体管道HCAs识别分级及打分标准 • 2.4.3.2液体管道HCAs识别分级及打分标准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 其次,对管道进行HCAs分析后,可以使管理者明白管 线哪些位置是高风险段和明确管线高风险段存在 什么样的威胁,可以使得以后的管理重点更加清晰, 使投资计划更具针对性,更富有成效。
• 最后, 识别严重后果区(HCAs)是完整性管理的前 期工作,是建立完整性管理计划的必要前提。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2.4.4.1气体管道HCAs识别分级及打分标准
• (1) 第四类地区 打分标准: 5分 • (2) 第三类地区 打分标准: 4分 • (3) 管道经过的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之外的地区, 潜在影响半径大于200m且在潜在影响范围内包括 20户或更多的供人类使用的建筑。对潜在影响半径大于200m的地
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8) 易产生打孔盗油点 打分标准:不易防守5分,较易防守4分。 (9) 与管道平行铺设的地下设施(其他管道、光缆等)15m范围内,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成品油管道是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要设施,是石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运输通道。

由于成品油管道运输的液体品种多、管道沿线环境复杂、运输周期长等特点,一旦发生泄漏或泄漏点点火等事故,将可能造成较大的人身伤亡和环境污染。

对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进行识别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泄漏或点火事故的严重性:成品油管道一旦发生泄漏或泄漏点火事故,燃烧火灾带来的高温和浓烟可能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重大危害,一旦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企业形象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 泄漏事故后果难以预测:成品油管道泄漏后,由于管道运输液体量大,泄漏处最初燃烧的成品油将会扩大泄漏面积,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更大的威胁。

3. 泄漏事故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成品油管道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长期存在,对周围生态环境和水源造成长期威胁,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复杂性。

对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进行识别和管理,有助于提前预防和控制管道事故,减少事故对人员、环境的危害,保障生产和生活安全。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主要是通过对管道沿线环境、运输风险和可能的事故后果进行综合评估。

常用的识别方法有:1. 环境风险评价:通过对管道周围环境的地形地貌、水源、土壤质量等因素的分析,初步确定管道沿线环境对事故的响应能力和事故后果的传播范围。

2. 安全风险评估:对成品油管道的运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管道设施的状况、管道运输量、运输距离、泄漏概率等因素,初步确定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3. 事故后果分析:通过模拟泄漏或点火事故的后果,确定事故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和范围,识别高后果区。

4. 综合评估:将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范围和等级。

通过以上方法的识别,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进一步为事故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1. 制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针对高后果区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制定全面的管道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对可能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处置流程、人员疏散和救援、环境应急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

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Pipeline integri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Part 2: Pipeline high consequence areas identification code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1)5 高后果区识别与评分 (2)6 高后果区识别报告 (2)7 高后果区管理 (2)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区等级划分规定 (3)附录B(规范性附录)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表 (4)附录C(资料性附录)高后果区识别报告格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Q/SY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分为8个部分:第1部分:管道完整性管理总则;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第3部分:管道风险评价导则;第4部分:管道完整性评价导则;第5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导则;第6部分:管道完整性数据库表结构;第7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数据收集导则;第8部分:效能评价导则。

本部分为Q/SY ××的第2部分。

本标准参照SY/T 6648《危险液体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和SY/T 6621《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并借鉴了美国完整性管理的经验。

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风险评价手册

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风险评价手册
2
Q/SY GD 1067-2014
3.3 高后果区识别工作
3.3.1 高后果区识别工作应由熟悉管道沿线情况的人员进行,识别人员应进行有关培训。 3.3.2 识别统计结果按照附录B中表B.1要求填写。 3.3.3 当识别出高后果区的区段相互重叠或相隔不超过50m时,作为一个高后果区段管理。 3.3.4 当输油管道附近地形起伏较大时,可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判断泄漏油品可能的流动方向,对3.2部 分中c)、d)、e)、f)中的距离进行调整。 3.3.5 当输气管道长期低压运行时,潜在影响半径,参见附录C,宜按照最大运行压力计算。
定场所的区域,潜在影响半径按照 SY/T 6621 相应公式计算; e) 其他管道两侧各 200m 内有特定场所的区域; f) 除三级、四级地区外,管道两侧各 200m 内有加油站、油库等易燃易爆场所。
3.2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如下任何一条的区域为高后果区: a) 管道经过的四级地区。 b) 管道经过的三级地区。 c) 管道两侧各 200m 内有村庄、乡镇等。 d) 管道两侧各 50m 内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及易燃易爆场所等。 e) 管道两侧各 200m 内有湿地、森林、河口等国家自然保护地区。 f) 管道两侧各 200m 内有水源、河流、大中型水库。 g) 管道两侧各 15m 内有与其平行铺设的地下设施(其它管道、光缆等)的区域,管道与其它外部 管道交叉处半径 25m 的区域。
3 高后果区识别
3.1 输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如下任何一条的区域为高后果区: a) 管道经过的四级地区; b) 管道经过的三级地区; c) 如果管径大于 762mm,并且最大允许操作压力大于 6.9MPa,其天然气管道潜在影响区域内有特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品油管道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与此同时,成品油管道的高后果区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是指在成品油管道周围一定范围内,有可能发生严重危害的区域,需要进行相关管理和管控。

本文就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和管理实践进行探讨。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是基于潜在事故后果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周围环境、管道特征、管道运营情况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地质条件:主要考察地貌结构、地层结构、土质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2. 周边人口状况:即周边居民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构成、居住模式等。

3. 管道特征:主要针对管道的材质、外壳厚度、管径大小以及管道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进行评估。

4. 周边设施情况:即周边设施类型及规模,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

5. 管道运营情况:主要评估管道的安全管理、监测手段以及紧急处理能力等。

以上五个方面是评估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1. 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采取实施施工管控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强化场内研判等方式,及时及有效地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确保高后果区域的安全。

2. 加强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配备逆向损伤监测装置、有限状态机监测装置,并运用无损检测等方法,对管道进行严密巡检,及时排查隐患进行维修,以确保管道处于安全状态,并实现对高后果区域的科学管理。

3. 成立应急救援队伍:根据评估,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固定人员、设备和预案,在突发情况下可以迅速组织、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4.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及时交流意见和信息,各职能部门之间应坚持联动审查、协同作业,以尽快评估风险,并采用合适的管控策略。

1. 最近几年,某成品油管道突然发生泄漏,由于突发事故中的燃烧撞击波和决堤水体对周围环境及人员造成的破坏后果,损失巨大。

为了加强高后果区的管控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

管道线路高后果区管理规定

管道线路高后果区管理规定

管道线路高后果区管理规定1 目的和范围为了规范在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行为,明确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及管理内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对所辖在役管道的高后果区管理。

2 术语和定义2.1 高后果区本规定所称高后果区是指如果管道发生泄漏会对于人口健康、安全、环境、社会等造成很大破坏的区域,简写为HCAs。

随着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变化,高后果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也会随着改变。

高后果区用管道上的边界位置来描述区域位置,如从XXXkm+xxm—XXXkm+xxm或两管道上GPS位置点来描述。

2.2 潜在影响区域本规定所称潜在影响区域是指天然气管道发生事故时,依据潜在影响半径计算的可能影响区域。

2.3 地区等级本规定所称地区等级是指按沿线居民户数和(或)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划分为四个地区等级(注:地区等级划分标准见GB50251,具体见附录A)。

2.4 一区一案本规定所称一区一案是指针对每个高后果区管段编制的风险管控方案,每一个高后果区对应编制一个风险管控方案。

方案应包含管道基础信息、高后果区识别依据、风险评价结果、管控措施要求、应急处置预案和人员机构等内容。

3 职责3.1 管道处2020-12-10发布 2020-12-10实施3.1.1是公司在役管线高后果区的归口管理部门;3.1.2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管道高后果区识别的实施和执行情况及风险评价,系统识别和评价高后果区面临的危害因素与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3.2所属各单位管道管理部门3.2.1负责校核、确认站队上报的油气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结果;3.2.2负责将确认后的高后果区识别结果录入PIS系统;3.2.3负责对识别出的高后果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即“一区一案”),对高后果区的风险管控措施、巡护要求和应急准备做出安排。

3.3基层单位(作业区、站队)3.3.1负责所辖管段高后果区的识别、确认、记录并更新;3.3.2负责落实高后果区管段的管理措施;3.3.3负责加强高后果区识别和管理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建立、落实高后果区“区长”制度,确保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3.3.4负责按照各省市县等地方政府印发的高后果区相关管理要求及时开展高后果区相关信息的报备。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发布时间:2021-12-29T07:54:16.79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鲁晓明[导读] 地质、洪水、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对管道造成伤害,因此建议我们管道保护工养成良好的每天查看天气预报、关注阶段性气候的习惯,尤其是在暴雨、台风等天气后要第一时间到灾害易发管段现场查看,确保能及时发现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并及时进行汇报、采取初期应对措施。

鲁晓明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宁波输油处岚山站浙江宁波 315200摘要:地质、洪水、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对管道造成伤害,因此建议我们管道保护工养成良好的每天查看天气预报、关注阶段性气候的习惯,尤其是在暴雨、台风等天气后要第一时间到灾害易发管段现场查看,确保能及时发现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并及时进行汇报、采取初期应对措施。

关键词:油气管道;高后果区;完整性管理;地区等级;高后果区级别引言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前远离城市的管道逐渐被居民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包围。

城市空间的扩大和油气管道的交叉分配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导致城市规划与管道之间的冲突,以及日益复杂的公共安全和环境问题。

一旦高风险地区的管道受到威胁,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后果。

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人的防卫、扎实的实物防卫、强化的宣传和技术监测为基础的高影响地区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新的技术监测手段,以预先防范,并利用快速发展的4G/5G网络环境,并解决第三方破坏和非法压力对高后果地区管道造成的损害。

它能够预先警告第三方的非法破坏和压力行为,提高警报的准确性,从而降低管道系统的潜在安全风险,提高相应的安全水平,并为实现上游地区的科学和监管管理提供保护.1高后果区的由来1994年10月中旬,美利坚合众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附近Sanjacinto河的洪泛平原发生严重水灾,导致8条输油管道破裂,其中几条输油管道被毁。

泄漏后,流入河流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被烧毁,547人被焚烧或吸入损坏,对附近的管道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
1 围
本规规定了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判别方法,适用于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和评价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
GB 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
SY/T 6621 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
ASME B31.8S-2010 Managing System Integrity of Gas Pipelines
GB 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
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TSG D7003-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油气)管道
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高后果区(HCAs)high consequence areas
指如果管道发生泄漏会对人口健康、安全、环境、社会等造成很大破坏的区域。

随着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变化,高后果区的地理位置和围也会随着改变。

3.2
特定场所identified site
特定场所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监狱等人群难以疏散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是指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集贸市场、运动场、广场、娱乐休闲地、寺庙、紧急避难点等不定期人群聚集场所。

4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将管道高后果区划分为三类: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区;环境敏感区。

高后果区可以是上述三类中的一种,也可是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三类中的任何一条,即判定为高后果区。

4.1 人口密集区
A1管道两侧各200m经过城市、城镇、乡村、居民区(超过10户)。

A2管道两侧各200m有人口聚集的特定场所。

4.2 基础设施区
B1占压。

B2管道两侧各200m有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仓库、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水工构筑物、保护地等。

B3穿跨越管道经过密闭空间如隧道、暗涵。

B4输油管道两侧各20m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并行;两侧各50m与铁路并行;输油管道与公路、铁路交叉。

B5管道两侧50m平行的地下管网如油气管道、污水管、暗河、暗渠等;与其它管道交叉。

4.3 环境敏感区
C1水下穿越管道。

C2跨越。

C3管道两侧各200m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库。

C4管道两侧各200m有自然保护区。

5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数据收集及描述
应确保每个管段在有效使用年限所有必需的文档均妥善保存。

这些文档包括的容如下
(不限于下列容):
高后果区及已识别场所的位置和特征;
用于识别高后果区及已识别场所的方法和信息资源; 每个高后果区的开始和终止的边界;
新高后果区的影响和操作中的任何变化,或影响高后果区识别的其他特征。

各管理处完成管道全线逐个点的分析后按照附录A (表A-2)容统计填写。

所有统计报表都用统一的 EXCEL 表格填写。

6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
高后果区的评分考虑高后果区属性、区域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两个因素。

符合高后果区条件的区域,按所属类别的分项逐一进行评分:
对该区域进行属性评分,分值记为P ; 对该区域进行距离评分,分值记为S ; 分项评分即属性分值与距离分值之积;
三类高后果区的类别评分值为其各分项分值之和; 高后果区的总分为三个类别分值之和。

三类高后果区的类别评分值为其各分项分值之和;
3
i 15
i 14
i 1
A Ai Ai
B Bi Bi
C Ci Ci
H P S H P S H P S ====⨯=⨯=⨯∑∑∑
高后果区的总分为三个类别分值之和。

A B C
H H H H =++
式中,H 为高后果区总分,A~C 为三个高后果类别,P 为属性分值,S 为距离分值。

高后果区的识别评分记录参照附录A (表A-1),附录A (表A-2)统计打分按照填写到附录A (表A-3)中,最后汇总到附录A (表A-4)中,高后果区分析后登记到附录A (表
A-5)中。

如同一高后果区区域具备所列各条的多项容,各项评分分值累加;如同时具备所列一条容中的多个子类,则将各子类分值累加。

累加分值无上限,并且将识别为高后果区的依据逐一列出。

当识别出高后果区的区段相互重叠或相隔不超过200m时,作为一个高后果区段进行管理。

高后果区长度最长为2km,对穿过城市边缘或乡镇的较长的管段应以街道、里程桩作为分界断开。

7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记录
高后果区的记录应包括如下容:
a)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方案。

b)输油管道高后果区信息表。

c)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统计表。

d)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报告。

8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日常管理及风险减缓措施
8.1 依据高后果区识别和排序结果,管道管理者应及时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实施风险评价。

8.2 根据确定HACs,结合风险评价结果,分析每一区段的管理现状,包括检测历史、管道属性、周边环境、可能的扩散区域,制定相应的完整性管理措施(检测、监测、完整性评价等),确定组织处理泄露事件的对策和责任。

初步提出针对性管理意见。

8.3输油管道的日常管理要做到:
a)HCAs 管理围应严格执行第三方施工管理制度,管理处作为高后果区的责任部门,
负责对第三方施工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具体要求见《第三方施工作业指导书》;
b)对HCAs 管道的管理应有别于的普通管段,应保证巡线频次,提升监护力度,严
格杜绝在管道上方发生违章占压、打孔盗油等第三方损坏现象。

c)定期走访管道沿线HCAs 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并与之建立联系机
制。

8.4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更新
管理处在以下情况下应对HCAs 进行重新评估;
a)在ROW(管道用地作业带)的常规巡检期间发生的新变化;(如新增建筑物)
b)在ROW(管道用地作业带)的常规巡检期间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发生变化;(如平
房改成楼房)
c)某段管道被淘汰使用或新增管道;
d)某段管道发生改线。

每年应对目前的高后果区变化进行记录和审核,确定高后果区的变化或补充新的高后果区,管理处应将变化或补充的高后果区及时通知上级主管部门。

附录A
(规性附录)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表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记录表见表A-1~表A-3。

1距离评分S中的D为管道到最近的辨识对象的距离。

2占压分为长期占压和临时占压。

长期占压指不可移动的建筑,固定设施。

临时占压指临时性的工棚,随季节拆建的大棚,停放卡车及其他可移动物体
表A-2 高后果区识别表
HCAs编号:起始位置:桩号±距离终止位置:桩号±距离
类别与管道中心线
距离
识别对象数量或方式描述
人口密集区5-15m
低层住宅(1-3层)10-40□>40□
多层住宅(4-9层)1-5□>5□
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1-2□≥3□15-200m
低层住宅(1-3层)10-40□>40□
多层住宅(4-9层)3-20□>20□
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1-10□>10□5-15m
难以疏散的建筑区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多(超过100人)、每月聚集4次及以上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少(20-100人)、每月至少2次处
15-200m
难以疏散的建筑区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多(超过100人)、每月聚集4次及以上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少(20-100人)、每月至少2次处
基础设施区<5m
长期占压处
临时占压处
5-50m
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水工构筑物、仓库、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保护地

50-200m
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水工构筑物、仓库、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围、保护地

穿跨越管道经过密闭空间如隧道、暗涵等处
5<D≤20 两侧各20m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并行处
3<D≤50 两侧各50m与铁路并行处
输油管道与公路、铁路交叉处方式<6m 油、气管道同沟敷设处
6<D≤20m 油、气管道并行处
5<D≤50m 50m并行的地下管网如污水管、暗河、暗渠等处
交叉它管道交叉处方式
环水下穿越饮用水□处
境敏感区
非饮用水□处跨越管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D≤20
非穿跨越情况,管道两侧各200m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20<D≤200
非穿跨越情况,管道两侧各200m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D≤200 管道两侧各200m有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个
地方级□个
表A-3 高后果区评分表
编号与高后果区统计表对应
表A-4 高后果区识别统计表
表A-5 高后果区登记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