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

合集下载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的推进,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成品油管道的运营和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尤其是管道所经过的高后果区域更加需要加强管控,防患于未然。

本文将从高后果区的定义、识别、分类、管理等方面对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进行探讨。

一、高后果区的定义及特点高后果区是指由于设施伤害、设备故障、人为因素等原因,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损失和影响的区域,常见于石油、化工、危险品等行业。

在成品油管道建设和运营中,一旦管道在高后果区域内出现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将会导致油品泄漏、燃烧、扩散等影响,给周围环境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命安全的损失。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一般将主要居民区、重要交通干线、居民密集区、公共设施(学校、医院、商场等)、环保治理设施等列为高后果区域。

同时,为了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营,高后果区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控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高后果区的识别在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高后果区的识别是管道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管道所经过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排污口分布、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管道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隐患。

其中,包括:1、对高后果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边界区分。

一般来说,高后果区域应与成品油管道一定距离内的区域被视为高后果区域。

可以参考国家相关标准,结合项目环境因素进行划定。

2、确定高后果区域内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常见的安全事故包括油品泄漏、油品燃烧、爆炸等,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对高后果区域内的人口、环境、设施等重要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一般情况下,高后果区域的环境、人口、设施等都需要严格控制,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以减少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河南邦信防腐材料有限公司2017年3月整理高后果区是政府监管、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

国家安监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油气输送管道途经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7〕138号)要求,各管道企业按照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全面开展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更新机制。

1 高后果区定义《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32167―2015)将“高后果区”明确定义为“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是指油气管道发生泄漏失效后,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或者严重环境破坏的区域。

2 高后果区识别按照GB 32167的规定,高后果区分为三级,严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III级、II级、I级。

2.1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1)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任意划分成长度2 km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段,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交通频繁、地下设施多的区段(I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为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管道中心线两侧的距离为200 m,长度为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2 km,当满足“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I级高后果区。

其中,“普遍集中”应理解为不少于2栋。

同时,因为定义该类型III级高后果区是按照居民(建筑物)密度指数来划分的,对于管道穿越交通频繁和地下设施多的区域,可以不作为该类型III级高后果区进行识别。

(2)管道两侧各200 m内有水源、河流、大中型水库(I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属于环境敏感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在管道两侧各200 m范围内存在水源、河流和大中型水库时,就可以识别为III 级高后果区。

同时需要注意,如果通过环境敏感性分析,虽然在管道某一侧200 m范围内存在敏感的受体(包括水源、河流和大中型水库),但是确定了管道发生泄漏后不可能进入附近的受体,可不作为高后果区进行管理,但需在高后果区识别过程中做好分析和说明。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随着经济的发展,油气行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在成品油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管道运营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为确保成品油管道输送的安全可靠,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高后果区的定义高后果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采取一定措施都无法消除或者限制危害的区域,通常包括有人居住区、人员密集区、交通干线、河流水源保护区、重要设施、生态环境敏感区等。

事故发生时,高后果区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均较大。

首先需要进行的是高后果区的初步划分。

根据管道的位置、地形、重要设施等功能区域进行划分,确定出潜在的高后果区域。

然后,结合管道输送的特殊性,进一步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每个高后果区域的范围。

其次,需要对高后果区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气象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确定高后果区的性质、面积和密度等。

同时,对高后果区的环境特征进行评估,确定不同因素对高后果区造成的危害程度。

最后,需要检查高后果区周边的安全设施配置情况,包括消防设施、应急救援装备、人员撤离路线和安全区域等,确保高后果区的安全措施跟上管道安全的步伐。

高后果区管理是指对成品油管道经过的高后果区域实施安全措施的过程。

具体措施包括:(1)规范施工:在高后果区施工时,必须根据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标准和施工方案进行,确保施工作业无安全风险。

同时,安全现场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管道安全管理机构的决策,做好现场安全措施的制定和管理。

(2)应急预案:将高后果区作为成品油管道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应当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这包括预警机制、事故响应程序、事故应急救援方案等,以及公众的安全教育和沟通方案。

(3)检查与整改:对高后果区域的安全状况需要进行定时检查,提高随时掌握高后果区安全情况和采取相应措施的能力。

同时,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处理,保障高后果区的安全运营。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成品油管道是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要设施,是石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运输通道。

由于成品油管道运输的液体品种多、管道沿线环境复杂、运输周期长等特点,一旦发生泄漏或泄漏点点火等事故,将可能造成较大的人身伤亡和环境污染。

对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进行识别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泄漏或点火事故的严重性:成品油管道一旦发生泄漏或泄漏点火事故,燃烧火灾带来的高温和浓烟可能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重大危害,一旦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企业形象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 泄漏事故后果难以预测:成品油管道泄漏后,由于管道运输液体量大,泄漏处最初燃烧的成品油将会扩大泄漏面积,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更大的威胁。

3. 泄漏事故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成品油管道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长期存在,对周围生态环境和水源造成长期威胁,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复杂性。

对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进行识别和管理,有助于提前预防和控制管道事故,减少事故对人员、环境的危害,保障生产和生活安全。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主要是通过对管道沿线环境、运输风险和可能的事故后果进行综合评估。

常用的识别方法有:1. 环境风险评价:通过对管道周围环境的地形地貌、水源、土壤质量等因素的分析,初步确定管道沿线环境对事故的响应能力和事故后果的传播范围。

2. 安全风险评估:对成品油管道的运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管道设施的状况、管道运输量、运输距离、泄漏概率等因素,初步确定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3. 事故后果分析:通过模拟泄漏或点火事故的后果,确定事故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和范围,识别高后果区。

4. 综合评估:将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范围和等级。

通过以上方法的识别,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进一步为事故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1. 制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针对高后果区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制定全面的管道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对可能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处置流程、人员疏散和救援、环境应急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品油管道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与此同时,成品油管道的高后果区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是指在成品油管道周围一定范围内,有可能发生严重危害的区域,需要进行相关管理和管控。

本文就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和管理实践进行探讨。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是基于潜在事故后果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周围环境、管道特征、管道运营情况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地质条件:主要考察地貌结构、地层结构、土质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2. 周边人口状况:即周边居民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构成、居住模式等。

3. 管道特征:主要针对管道的材质、外壳厚度、管径大小以及管道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进行评估。

4. 周边设施情况:即周边设施类型及规模,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

5. 管道运营情况:主要评估管道的安全管理、监测手段以及紧急处理能力等。

以上五个方面是评估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1. 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采取实施施工管控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强化场内研判等方式,及时及有效地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确保高后果区域的安全。

2. 加强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配备逆向损伤监测装置、有限状态机监测装置,并运用无损检测等方法,对管道进行严密巡检,及时排查隐患进行维修,以确保管道处于安全状态,并实现对高后果区域的科学管理。

3. 成立应急救援队伍:根据评估,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固定人员、设备和预案,在突发情况下可以迅速组织、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4.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及时交流意见和信息,各职能部门之间应坚持联动审查、协同作业,以尽快评估风险,并采用合适的管控策略。

1. 最近几年,某成品油管道突然发生泄漏,由于突发事故中的燃烧撞击波和决堤水体对周围环境及人员造成的破坏后果,损失巨大。

为了加强高后果区的管控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

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

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

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判别方法,适用于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和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SY/T 6621 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ASME Managing System Integrity of Gas PipelinesGB 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TSG D7003-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油气)管道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高后果区(HCAs)high consequence areas指如果管道发生泄漏会对人口健康、安全、环境、社会等造成很大破坏的区域。

随着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变化,高后果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也会随着改变。

特定场所identified site特定场所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监狱等人群难以疏散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是指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集贸市场、运动场、广场、娱乐休闲地、寺庙、紧急避难点等不定期人群聚集场所。

4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将管道高后果区划分为三类: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区;环境敏感区。

高后果区可以是上述三类中的一种,也可是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三类中的任何一条,即判定为高后果区。

人口密集区A1管道两侧各200m经过城市、城镇、乡村、居民区(超过10户)。

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

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

百度文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SY ××—200×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Pipeline integri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Part 2: Pipeline high consequence areas identification code200×-××-××发布200×-××-××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1)5 高后果区识别与评分 (2)6 高后果区识别报告 (2)7 高后果区管理 (2)附录A (3)附录B (4)附录C (7)前言Q/SY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分为8个部分:第1部分:管道完整性管理总则;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第3部分:管道风险评价导则;第4部分:管道完整性评价导则;第5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导则;第6部分:管道完整性数据库表结构;第7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数据收集导则;第8部分:效能评价导则。

本部分为Q/SY ××的第2部分。

本标准参照SY/T 6648《危险液体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和SY/T 6621《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并借鉴了美国完整性管理的经验。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与管道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管道分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贾韶辉、冯庆善、刘志刚、冯伟、张永盛、王强、高强。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程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的方法和步骤。

本部分适用于对油气管道进行高后果区识别。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成品油管道是城市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承担着将成品油从生产地输送到消费地的重要任务。

成品油管道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方面。

本文将探讨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的实践经验。

一、高后果区的定义高后果区是指在成品油管道运输线路周围,如果发生泄漏、火灾或爆炸等事故,可能引发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是居民区、工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和重要设施集中的地方。

二、高后果区的识别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进行管道周边环境评估,了解管道周围的人口分布、建筑物分布、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以确定潜在的高后果区。

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采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影响进行模拟和评估,确定高后果区的范围和影响程度。

结合管道的技术参数和运行状况,确定高后果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三、高后果区的管理高后果区的管理是成品油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程序,确保高后果区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其次要加强对高后果区的监测和巡视工作,通过现场考察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高后果区的安全状况。

要加强对高后果区的预防控制措施,例如加强管道周边的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对周边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有效降低高后果区的安全风险。

五、总结与展望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安全评估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高后果区的识别和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后果区的科学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后果区的安全风险。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的水平,确保成品油管道的安全运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判别方法,适用于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堪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SY/T 6621 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
ASME B31.8S-2010 Managing System Integrity of Gas Pipelines
GB 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TSG D7003-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油气)管道
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高后果区(HCAs)high consequence areas
指如果管道发生泄漏会对人口健康、安全、环境、社会等造成很大破坏的区域。

随着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变化,高后果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也会随着改变。

3.2
特定场所identified site
特定场所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监狱等人群难以疏散的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是指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医院等),集贸市场、运动场、广场、娱乐休闲地、寺庙、紧急避难点等不定期人群聚集场所。

4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将管道高后果区划分为三类: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区;环境敏感区。

高后果区可以是上述三类中的一种,也可是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三类中的任何一条,即判定为高后果区。

4.1人口密集区
A1管道两侧各200m经过城市、城镇、乡村、居民区(超过10户)。

A2管道两侧各200m有人口聚集的特定场所。

4.2基础设施区
B1占压。

B2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仓库、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水工构筑物、保护地等。

B3穿跨越管道经过密闭空间如隧道、暗涵。

B4输油管道两侧各20m内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并行;两侧各50m内与铁路并行;输油管道与公路、铁路交叉。

B5管道两侧50m内平行的地下管网如油气管道、污水管、暗河、暗渠等;与其它管道交叉。

4.3环境敏感区
C1水下穿越管道。

C2跨越。

C3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库。

C4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自然保护区。

5输油管道高后果区数据收集及描述
应确保每个管段在有效使用年限内所有必需的文档均妥善保存。

这些文档包括的内容如下(不限于下列内容):
高后果区及已识别场所的位置和特征;
用于识别高后果区及已识别场所的方法和信息资源;
每个高后果区的开始和终止的边界;
新高后果区的影响和操作中的任何变化,或影响高后果区识别的其他特征。

各管理处完成管道全线逐个点的分析后按照附录A(表A-2)内容统计填写。

所有统计报表都用统一的EXCEL 表格填写。

6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
高后果区的评分考虑高后果区属性、区域与管道中心线的距离两个因素。

符合高后果区条件的区域,按所属类别的分项逐一进行评分:
对该区域进行属性评分,分值记为P;
对该区域进行距离评分,分值记为S;
分项评分即属性分值与距离分值之积;
三类高后果区的类别评分值为其各分项分值之和;
高后果区的总分为三个类别分值之和。

三类高后果区的类别评分值为其各分项分值之和;
3
i 15
i 14
i 1
A Ai Ai
B Bi Bi
C Ci Ci
H P S H P S H P S ====⨯=⨯=⨯∑∑∑
高后果区的总分为三个类别分值之和。

A B C H H H H =++
式中,H 为高后果区总分,A~C 为三个高后果类别,P 为属性分值,S 为距离分值。

高后果区的识别评分记录参照附录A (表A-1),附录A (表A-2)统计打分按照填写到附录A (表A-3)中,最后汇总到附录A (表A-4)中,高后果区分析后登记到附录A (表A-5)中。

如同一高后果区区域具备所列各条的多项内容,各项评分分值累加;如同时具备所列一条内容中的多个子类,则将各子类分值累加。

累加分值无上限,并且将识别为高后果区的依据逐一列出。

当识别出高后果区的区段相互重叠或相隔不超过200m 时,作为一个高后果区段进行管理。

高后果区长度最长为2km ,对穿过城市边缘或乡镇的较长的管段应以街道、里程桩作为分界断开。

7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记录 高后果区的记录应包括如下内容: a)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方案。

b)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信息表。

c)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统计表。

d) 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报告。

8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日常管理及风险减缓措施
8.1 依据高后果区识别和排序结果,管道管理者应及时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实施风险评价。

8.2 根据确定 HACs ,结合风险评价结果,分析每一区段的管理现状,包括检测历史、管道属性、周边环境、可能的扩散区域,制定相应的完整性管理措施(检测、监测、完整性评价等),确定组织处理泄露事件的对策和责任。

初步提出针对性管理意见。

8.3 输油管道的日常管理要做到:
a) HCAs 管理范围内应严格执行第三方施工管理制度,管理处作为高后果区的责任部
门,负责对第三方施工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具体要求见《第三方施工作业指导书》;
b)对HCAs 内管道的管理应有别于的普通管段,应保证巡线频次,提升监护力度,
严格杜绝在管道上方发生违章占压、打孔盗油等第三方损坏现象。

c)定期走访管道沿线HCAs 内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并与之建立联系
机制。

8.4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更新
管理处在以下情况下应对HCAs 进行重新评估;
a)在ROW(管道用地作业带)的常规巡检期间发生的新变化;(如新增建筑物)
b)在ROW(管道用地作业带)的常规巡检期间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发生变化;(如平
房改成楼房)
c)某段管道被淘汰使用或新增管道;
d)某段管道发生改线。

每年应对目前的高后果区变化进行记录和审核,确定高后果区的变化或补充新的高后果区,管理处应将变化或补充的高后果区及时通知上级主管部门。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表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评分记录表见表A-1~表A-3。

表A-1 高后果区识别依据与评分标准
1距离评分S中的D为管道到最近的辨识对象的距离。

2占压分为长期占压和临时占压。

长期占压指不可移动的建筑,固定设施。

临时占压指临时性的工棚,随季节拆建的大棚,停放卡车及其他可移动物体
表A-2 高后果区识别表
HCAs编号:起始位置:桩号±距离终止位置:桩号±距离
类别与管道中心线
距离
识别对象数量或方式描述
人口密集区5-15m
低层住宅(1-3层)10-40□>40□
多层住宅(4-9层)1-5□>5□
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1-2□≥3□15-200m
低层住宅(1-3层)10-40□>40□
多层住宅(4-9层)3-20□>20□
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1-10□>10□5-15m
难以疏散的建筑区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多(超过100人)、每月聚集4次及以上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少(20-100人)、每月至少2次处
15-200m
难以疏散的建筑区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多(超过100人)、每月聚集4次及以上处
人口流动场所:人数较少(20-100人)、每月至少2次处
基础设施区<5m
长期占压处
临时占压处
5-50m
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水工构筑物、仓库、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保护地

50-200m
工厂、加油站、军事设施、机场、码头、水工构筑物、仓库、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保护地

穿跨越管道经过密闭空间如隧道、暗涵等处
5<D≤20 两侧各20m内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并行处
3<D≤50 两侧各50m内与铁路并行处
输油管道与公路、铁路交叉处方式<6m 油、气管道同沟敷设处
6<D≤20m油、气管道并行处
5<D≤50m50m内并行的地下管网如污水管、暗河、暗渠等处
交叉它管道交叉处方式
环境敏感区
水下穿越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跨越管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D≤20
非穿跨越情况,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水源地、河流、湖泊、
水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20<D≤200
非穿跨越情况,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水源地、河流、湖泊、
水库
饮用水□处
非饮用水□处D≤200 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个
地方级□个
表A-3 高后果区评分表
表A-4 高后果区识别统计表
表A-5 高后果区登记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