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寄情山水 教案(终极版)2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笔墨运用技巧。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表达自己的山水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和笔墨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尝试自主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作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多种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图片或实物,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2. 准备绘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宣纸、墨水、水彩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
4. 提前设计好教学课件,包括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构图技巧等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环节教学起始阶段,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们以《千里江山图》等经典山水画作为引入。
教师先展示几幅精美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们欣赏并简述画面给他们的感觉。
然后教师结合山水画的特色,讲解其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导入在学生对山水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教师开始介绍本课的主题——《寄情山水》。
通过讲述山水画的历史背景、画家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画作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等,让学生们对山水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处理等基本知识。
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同时,结合具体的画作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构图、色彩等元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教师首先演示如何绘制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如山体的轮廓、云雾的飘渺等。
第三单元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主题为《笔墨丹青》。
第3课的标题为《寄情山水》,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表现方法以及审美标准。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和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魅力。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艺术作品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然而,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陌生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适当进行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山水画。
请大家看一下这幅画(展示图片),请你们描述一下你们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1:这幅画很宏伟,有很多高山和流水。
学生2:我感觉这幅画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教师:非常好!你们对这幅画的描述非常生动。
这是一幅中国山水画,它以描绘山水为主题,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审美追求。
2. 知识讲解与示范(教师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教师: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
2024寄情山水八年级美术教案

2024寄情山水八年级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基本技法。
2.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和创作兴趣。
3.提高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然景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笔墨技法。
2.难点:山水画的意境营造、笔墨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
请大家先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山水画作品,感受一下它们给你带来的视觉享受。
(展示山水画作品)2.新课学习(1)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师: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它以山水为主题,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师: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有三种:全景式、分段式和局部式。
全景式构图要求画面完整,层次分明;分段式构图要求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局部式构图则注重表现局部景物的美感。
(3)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师: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等。
勾是指用线条勾勒出景物的轮廓;皴是指用干笔皴擦,表现山石的质感;擦是指用湿笔擦出山石的阴阳面;染是指用淡墨或颜色染出景物的明暗;点是指用点状笔法表现树叶、花朵等。
(4)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师: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要求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内在精神。
我们要学会运用笔墨、构图、色彩等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3.实践与创作师:下面请大家动手实践,创作一幅山水画。
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构图、笔墨和意境营造方法。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4.作品欣赏与评价师:同学们,你们的创作完成了,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思路。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构图、笔墨和意境营造。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四、课后作业1.深入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法,并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3寄情山水教案2

《寄情山川》授课设计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认识中国山川画发展的大体,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掌握山川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经过对中国山川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察看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经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觉画家所寄望的人格精神。
授课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山川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川画的四个步骤。
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川,理解诗境与画境的一致。
授课过程:一、情境激趣,感觉山川画: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川风景配以山川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察看,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绘和赞美祖国山川的名诗名句”的问题,尔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川和画家笔下的山川有何不同样?”的问题张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川,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同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出示课题“写意山川”。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川画: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
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利;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挺秀、雄健。
(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
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收效,尔后用泼墨法来表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中国写意山川的传统技法:第一步,示范并解说勾(板书:勾):用浓淡不同样的墨勾出山、石的轮廓,运笔以侧锋为主。
注意察看山势的走向,山的形态特点以及山的前后关系。
第二步,示范并解说皴(板书:皴):就是用墨画出山的表面也有凹突出伏的纹理。
能够用淡墨皴出山石的构造,用以表现山石的凹突出伏的质感,运笔以侧锋淡墨干笔为主。
第三步,示范并解说染(板书:染):向光的地方亮,光芒照射不到的地方暗,用淡墨衬着出山石的明暗,以增强立体感。
寄情山水教案

寄情山水教案教案标题:寄情山水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寄情山水,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2. 增进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内容:1. 寄情山水的概念和起源2. 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 山水画作品的观赏和品评4. 学生绘制山水画的实践活动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个初步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 讲解"寄情山水"的概念和起源,介绍古代著名山水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2. 分析山水画的特点,解释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靠近远、淡墨重彩、变化笔墨等。
3. 展示不同类型的山水画作品,解读画家的意图和创作技巧。
观赏和品评:(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几幅精选的山水画作品。
2. 学生自由观赏并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用色、笔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品评,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见解。
绘画实践:(4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绘制山水画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参考材料,尝试绘制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3. 教师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创作风格。
4. 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并互相分享彼此的成果,鼓励互相学习和欣赏。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所取得的收获和体会。
-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教师进行答疑和解释。
教学资源:1. 展示图片、视频和实物,包括山水画作品和绘画工具材料。
2. 名家山水画作品集,以便学生观摩和分析。
3. 学生绘制山水画所需纸张、画笔、颜料等。
评估方式:1. 通过学生对山水画作品的观赏和品评,考察他们对山水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山水画作品,评估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备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案

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案《寄情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笔墨技巧等基础知识,并能尝试创作简单的山水小品画。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 通过对山水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笔墨、构图等。
- 学习山水画的皴法、墨法等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到实践创作中。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山水画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 掌握山水画中笔墨浓淡干湿、疏密虚实的变化和运用技巧。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式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从而深入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利用小组合作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山水画的技法和意境表达。
四、教材分析《寄情山水》是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悠久历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再到元明清的风格演变,让学生对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阐述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强调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画家情感和心境的寄托。
在技法方面,教材详细讲解了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如开合、虚实、疏密等关系,以及常见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等)和墨法(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课本中还展示了多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技法来营造意境的。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幅自然风光的图片(有中国传统山水风格的实景照片,如黄山云海、桂林山水等),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们用绘画来表现,你们会怎么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终极版)2 (2)

第3课寄情山水课题:《寄情山水》教学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课题类型:欣赏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人:2013级油画1班指导老师:唐佩君一、教材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初步掌握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
(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山水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领略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本节课通过欣赏与对比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画山水画。
2、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画绘画表现、审美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等画法赏析,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四、教学准备黑板多媒体五、教学过程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人XXX,我授课的课题是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的第三课寄情山水。
接下来是我的授课时间。
(一)组织教学老师:同学们,上课。
学生:老师好(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课题老师:(以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导入)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乙:不知道!老师:有同学说对了,看来大家都很聪明!生:风景师:这些风景图片除了有照片还有的是什么?生:中国画师:对,除了照片,我们看到的还有我国传统画作中国画。
初中八年级美术教案-第课 寄情山水(省一等奖)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构图练习营造意境,最后通过作品表现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强调绘画方法的掌握,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作品表达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意境、营造意境,通过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1.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
通过对意境、“三远法”和山水画技法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2.教学中设计了几个活动,第一,视频导入,观看名山大川,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运用教学道具,使学生们做构图练习,体会“三远法”的特点来营造意境。
第三,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山水画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意境,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导,体现美术教学的核心素养。
最后以诗歌朗诵结束教学,升华情感。
3.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目标,层层展开。
通过练习和创作,感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用笔墨表现意境,寄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寄情山水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课时:1课时
年级:八年级
课题类型:欣赏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人:2013级油画1班
指导老师:唐佩君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初步掌握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
(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山水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领略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欣赏与对比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画山水画。
2、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画绘画表现、审美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等画法赏析,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四、教学准备
黑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人XXX,我授课的课题是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的第三课寄情山水。
接下来是我的授课时间。
(一)组织教学
老师:同学们,上课。
学生:老师好(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课题
老师:(以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导入)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乙:不知道!
老师:有同学说对了,看来大家都很聪明!
生:风景
师:这些风景图片除了有照片还有的是什么?
生:中国画
师:对,除了照片,我们看到的还有我国传统画作中国画。
想一想,看一看,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景色还有什么其他内涵吗?
生:……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学生甲:知道,构图就是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
师: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壮丽山河的自然之美,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寄托着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
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播放图片本节课程的四点内容
1、中国画的起源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三)新课讲授
老师: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师:同学们来仔细欣赏这幅《寒江独钓图》。
通过画面内容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老者在寒风中钓鱼。
师:那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寂寞,孤单,寒冷。
师:大面积的留白是什么意思?
生:不清楚
师:不清楚没关系,老师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整副画面中绘画了一个老者在寒江中孤身一
人在垂钓,而存留有大量的留白,从而给欣赏这幅画的我们留下来想象的空间,熏染了整幅画的气氛,寄托了画家的情感,孤单寂寥。
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意境。
意境即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它实现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从而将人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
宋徽宗对画的要求苛刻,所以就出了一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大家的画并不是因为画技低劣而被淘汰,而是因为画境太平庸,直到有一个人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舀水。
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的在以意境上的体现还有它的构图情趣
中国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其表现形态主要是笔悄墨趣;中国画又以意象造型为主,意象造型可使画家能比较自由地造型和处理构图。
中国山水画的抽象性、意象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山水画尤其这样。
情趣美是中国画的又一魅力,也是现代画家孜孜追求的目标。
而在构图上具有代表的就是“三远法”
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山水画的构图离不开“三远法”。
三远法分为高远、深远、平远。
可根据画中意境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
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把人的视线引发过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师:同学们知道“三远法”指的是哪三远吗?
学:平远,深远,高远
师:同学们都很棒,那老师再来给大家仔细讲讲“三远法”
首先,平远:以平视的角度构图,使画面表现出开阔感。
这种构图,往往离不开江、河、溪流。
其次:高远:以仰视的角度构图,表现山峰高耸、壁立千仞的感觉。
画面往往是巨石飞瀑,重峦叠嶂,山外有山,峰上有峰、最后:深远:以俯视的角度表现画面,有纵深感。
其特点是山水多变化,幽邃曲折,深而且远。
【课后知识与回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注重笔墨的抽象意味,不刻意追求具体物象外表的形似,不拘泥于固定的时空表现,重视艺术形象的神情气韵,构成真实而又不等同于自然的图景,表现丰富的人文情怀。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知识,都有哪些呢?
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即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它实现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从而将人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还有呢?
生:“三远法”分为:高远、深远、平远
(1)中国画的起源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
【课后作业】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后,选择一幅作品,从构图和意境等方面撰写欣赏短文。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述法、思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本节课
内容。
导入——讲解——探究——练习
【教学回顾与反思】
感受山水画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东方绘画富有特色的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歌曲或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山水的句子,通过回忆、思考、感悟、体验,获得对山水画的感性认识,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板书】
寄情山水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三、中国山水画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四、知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