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养生:黄帝内经 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著作,以独特语录式问答的特色及文字优美著称,不但在古代医典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古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法《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味也很美,进食时要恬愉专注,忌郁怒忧伤和恐惧,更不宜做各种活动,心不在食,不符合“饮食养生”,也不合“摄神为先”的养生精神。
古人讲“食不言,寝不语”,专心吃,一心睡,食睡俱佳,能不健康?!饮食的方法在食前、食中、食后也有讲究。
如食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影响消化;食后不宜饮浓茶、吸烟,以免饮食中喧宾夺主;食中、食后不宜情绪波动,尤其不能打骂孩子,清代,梁章钜说“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发怒”(《退庵随笔,摄生》),否则会使气血逆乱,惹生疾病。
要多咀,以增加机械性消化,减轻化学消化负荷,口腔中的消化酶本身能直接增加消化酶,以帮助化学消化。
餐后不要急于看电视、驾汽车,睡大觉,去运动等。
因为食后全身气血都已进入胃肠“全力”进行消化,此时做其他心理或躯体活动,则会使气血旁流入其他部位,减少胃肠消化所需的气血,即便不剧烈,长期如此极易引起胃病。
饭后可以散步。
《千金方》“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肚”。
边步行边摩腹,确实有助脾胃消化功能。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
其语言精炼,文化色彩浓厚,具有极高的医学、史学和文学价值。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饮食养生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
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
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
《内经》极力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
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1.理论渊源夏季养生,主要源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2.经文内涵《内经》认为,天地自然具有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变化规律及特点,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就会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特点,对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征,对于人体的气血阴阳的运行以及疾病的产生就有不同的趋向性,如夏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万物处于生长的状态,称之为蕃秀。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以下是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大全:
1. 龙眼红枣糯米粥:将龙眼肉、红枣和糯米一起煮粥,可增强脾胃功能,补血益气。
2. 红糖姜茶:将红糖和生姜一起煮水,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3. 山药炖乌鸡:将乌鸡与山药一起炖煮,具有补肾壮阳的效果。
4. 枸杞菊花茶:将枸杞和菊花一起泡水,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
5. 紫菜豆腐汤:将紫菜与豆腐一起煮汤,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有益于皮肤健康。
6. 麦门冬鸽蛋汤:将麦门冬和鸽蛋一起煮汤,具有清热润肺的作用。
7. 枸杞炒鸡蛋:将枸杞与鸡蛋一起炒食,补充营养,改善眼睛疲劳。
8. 柠檬蜂蜜水:将柠檬汁和蜂蜜加入温水,具有解毒养颜的效果。
9. 红豆薏米粥:将红豆和薏米煮粥,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10. 茯苓猪骨汤:将茯苓和猪骨一起炖煮,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11. 豆腐海带汤:将豆腐和海带一起煮汤,有清热化痰、降脂减肥的功能。
12. 菠菜蛋花汤:将菠菜叶和蛋花一起煮汤,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贫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13. 银耳红枣糖水:将银耳和红枣一起炖煮,有滋润肌肤、润喉止咳的效果。
14. 核桃山药糊:将核桃和山药一起磨成糊状,具有益脑、滋肾的功效。
15. 炖鸭汤:将鸭肉与药材一起炖煮,有滋阴润肺、补肾壮阳的作用。
以上是黄帝内经养生食谱的一些例子,食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调整。
皇帝内经中的养生食谱

皇帝内经中的养生食谱
御果盘:准备苹果、香蕉、柚子、橙子切片,蓝莓、草莓、葡萄等水果备齐。
将水果装入盘中,既美观又营养丰富。
百合红枣粥:将百合洗净泡发,红枣去核备好。
将百合和红枣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熟成粥。
此粥可养心安神、健脾养胃。
白果莲子糖水:将白果糊裂开,莲子洗净备用。
将白果和莲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至白果和莲子煮烂,再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此糖水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芝麻糊:黑芝麻炒熟后磨成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再加入适量的红糖调味。
此糊有益肾健脑、滋阴润燥的作用。
八宝米饭:将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杏仁等材料洗净。
糯米煮熟后加入以上材料,搅拌均匀即可。
此米饭可补气养血、健脾养胃。
蔬菜汤:将黄瓜、胡萝卜、苦瓜等蔬菜切成块状,放入锅中煮熟,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此汤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
乳酪水果沙拉:将芒果、蓝莓、草莓等水果切块,加入乳酪拌匀。
此沙拉有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作用。
杂粮馒头:将糯米、玉米粉、荞麦粉、红豆等杂粮混合搅拌成
糊状。
加入适量的水调成面糊,在蒸锅中蒸熟。
此馒头有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的功效。
关于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关于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灵枢。
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
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
因时选食性关于饮食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
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
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
禁温食及热衣服。
”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
因时调五味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
《黄帝内经》教您如何饮食养生

“法于阴阳”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如此才能长寿。
古人常说:“爱吃三分补。
”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想吃什么就是机体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当人体缺乏某些东西时,就会自动向外界索取,但无论是运动、起居都应该无太过、无不及,饮食也是如此。
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药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
《黄帝内经》有多个篇章涉及饮食养生的内容,有关饮食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两个方面。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谨和五味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
五味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饮食所伤,除能直接伤害肠胃以影响五脏外,还可通过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引起相关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菜谱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菜谱黄帝内经养生食谱菜谱:一、参芪煲鸡材料:红参、淮山、黄芪、鸡肉、盐、姜片做法:将红参、淮山、黄芪用水煮开,去渣备用。
将鸡肉切块焯水,去血水。
煮沸一锅水,加入所有材料,煮开后改小火慢慢炖煮2小时,加入盐和姜片增香即可。
二、桂圆莲子羹材料:桂圆肉、莲子、水、冰糖做法:将桂圆肉和莲子用水洗净,加入煮沸的水中,用中小火慢炖至莲子熟软,加入适量的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三、山药薏仁粥材料:山药、薏仁、糯米、水做法:将山药和薏仁洗净,切成小块备用。
糯米用水浸泡30分钟后沥干。
将所有材料加入煮沸的水中,用小火慢慢熬煮至糯米熟软,搅拌均匀即可。
四、红枣蜜枣茶材料:红枣、蜂蜜、水做法:将红枣用水洗净,切成小块。
将红枣和水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炖30分钟至红枣变软,捞出。
将蜂蜜加入红枣汁中,搅拌均匀即可。
五、菊花蜜茶材料:菊花、枸杞子、蜂蜜、水做法:将菊花和枸杞子用水洗净,备用。
将菊花和枸杞子放入杯中,加入热水浸泡10分钟,随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六、山楂红枣糕材料:山楂、红枣、糯米粉、蜂蜜做法:将山楂和红枣洗净,切成小块。
山楂和红枣放入煮沸的水中,煮熟后捞出,加入适量的糯米粉和蜂蜜,搅拌均匀后放入模具中冷却凝固,切块即可。
七、菠菜花生炒虾仁材料:菠菜、花生、虾仁、盐、鸡精、油做法:将菠菜焯水,沥干后切成小段备用。
花生用油炒香备用。
虾仁用盐和鸡精腌制片刻。
热锅加油,将虾仁炒至变色,加入菠菜和花生翻炒均匀即可。
八、木耳黄瓜拌海带材料:木耳、黄瓜、海带、盐、醋、油做法:将木耳、黄瓜、海带用水洗净,切成细丝备用。
在碗中加入盐、醋、油调成汁。
将木耳、黄瓜、海带丝放入碗中,倒入调好的汁,拌匀即可食用。
以上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食谱菜谱,希望对您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可以损伤脏腑功能。
过食酸味,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可见肌肉皱厚,口唇缩揭。
过食咸味,肾气乘心,心气抑郁不舒,血脉瘀滞,可见胸闷气短,面色无华;或伤肾,致使骨受损伤;或水侮土,使脾虚肌肉萎缩。
过食甘味,土气太旺,土乘水,伤及于肾,可见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
过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伤,筋失其养,可见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过食苦味,火气太过,火旺刑金,伤及皮毛,可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或母病及子,影响脾胃,致使脾气不运、胃部胀满。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内经》五味损伤学说,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解释,谓:“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因此,调节五味的平衡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
节饥饱,避免饥饱失宜
饮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都强调了饮食水谷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出了饮食要发挥其营养作用,一定要“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即饥饱要适宜。
如果长期饮食过饱,则会引起肠胃受伤等病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反之,如果长期饮食过饥,又会造成气血津液的化生不足。
《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说明如果长期饮食摄入不足,会形成脑髓不足,骨失所养等病变,因此,避免饮食的饥饱失宜对于饮食养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节寒热,防止过寒过热
《内经》对食物的要求是“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灵枢·师传》),否则,“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
关于饮食过寒过热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内经》还进行了举例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指出饮食寒热主要伤人六腑。
具体而言,六腑中又以胃肠首当其冲,饮食过冷则易伤胃阳,过热则易伤胃阴,尤其是进食过热食物被认为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诱因。
因此,饮食的温度应该根据季节和环境温度适当调整,以适合人体温度为宜,即所谓“热无灼唇,寒无冰齿”。
此外,《内经》还对饮食寒热失宜影响五脏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其中尤其重视饮食
过寒对五脏的损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指出饮食过寒可以伤肺而致气机上逆。
《素问·欬论》对寒饮伤肺的描述则更为具体,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目前,随着冰箱等制冷设备的普及,饮食过寒,损伤肺脏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过食冷饮而致久咳不止的现象屡见
不鲜,这充分证明了《内经》理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