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怎么样”的意思。 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例如:项伯杀人, 内容。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能带宾 语活用为使动。 语活用为使动。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 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今以钟磬置水中,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 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将军披坚执 例如:将军披 执锐。 兼有百花之长而各去其 而各去其短 兼有百花之 而各去其短。 欲往投之。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旧,欲往投之。
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 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今夫水,搏而跃 可使在山。 例如: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在山。 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操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2013年高考专题古汉语词类活用第一部分:概念①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个属于甲类的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用作乙类的一种特殊情况。

②词类活用与一词多义的区别——词类活用是依靠语法功能而临时活用,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就不存在,它属于语法学范畴;一词多义是词本身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的不同含义,词性不发生改变,它属于词汇学的范畴。

③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名词具有使动用法。

如果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或“让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此时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翻译为“使……××(……涉及宾语,××涉及动词)。

如果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子,带有宾语,且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翻译同前。

如果名词活用为动词,带有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称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译成兼语式句型,“使……为××”,“让……××”。

④意动用法——名词带有宾语,且是主语把这个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为“把……看作……”,“把……当作……”。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

⑤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指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翻译为“为……××”(……涉及宾语,××涉及动词)。

第二部分:图说第三部分:例说一、名词活用1、名→动:①名+宾:籍吏民,封府库…(登记)②副+名: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③能愿动词+名: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④名+补:今王鼓乐于此…(击鼓奏乐)⑤所+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⑥名作谓: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2、名→状语:①特征状态: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②态度: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③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④处所:相如廷斥之…(在朝廷上)⑤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⑥时间:旦辞爷娘去,暮宿…(早晨;晚上)⑦趋向:南取汉中…(向南)3、名→使动: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②舍相如广成传舍…(让……住宿)③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肉)4、名→意动: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以……为师)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看作第一位;看作第二位。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添加标题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子 产坏晋馆垣》)
添加标题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 项王意?(《留侯世 家》)
添加标题
上求鱼,臣干谷。 (《淮南子·说山 训》)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 潭西小丘记》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
0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
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0
2
使动:“使宾语怎么样”,客观结果
0
3 【主语并不施行动作,而是使宾语施行这个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 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 》)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包 括 出 现
使
兼 语
兼 语
式 ( 递
谓系
语式
.)





. 齐
孙使
子田
吴忌
起将
列而
传往
).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2.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古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3、名詞用作意動
(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譯:“以„為„”或“把„當做„”)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
(2)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夫子加齊之卿相》 (3)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 (4)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 (《荀子》)
(5)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二)形容詞用作動詞
第一,“歲、月、日” 充當狀語,可表示動作行為 的經常性,翻譯為“每年、每月、每日”如:
(1)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
(2)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漢書》)
(3)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孟子》)
第二,“日”充當狀語時,可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變 化,可翻譯為“一天一天”。如: (1)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 (2)賓客日進,名聲聞于諸侯。(《史記》) (3)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史記》)
(4)《荀子》: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
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 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 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 义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
古代漢語語法
第三節、詞類活用
一、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
靈活運用,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詞的這種
臨時的靈活運用,叫做詞類活用。
(1)曹子手劍而從之( 《公羊傳》) (2)從左右,皆肘之。 ( 《左傳》)
注意區別詞類活用與兼類:
詞類活用跟詞的兼類不同。活用是臨時的、偶然的用 法,活用后的詞性不是詞的固有的語法屬性。而兼類 是詞本身固有的。一個詞的各種兼類用法都是固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表示法
• 意念上的被动 • 被动句式
句法成分的位置与省略
• • • •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动量表示法 句法成分的省略
语法(一)古代汉语的实词与词序
• • • • 古代汉语的实词 判断句 被动表示法 句法成分的位置与省略
古代汉语实词概述
•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使用情况的不同表现:
• 词类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普遍。 •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等) • 一些实词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古 代汉语中却经常使用(普通名词直接修饰动词, 充当状语等。)
三、形容词的使动: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使上位空出来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⑷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词类活用
• 定义: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类词的一些语法功能和 结构特点的语言现象。 •
名作动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⑵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鞍之战》 用肘顶 ⑶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成为诸侯 ⑷风乎舞雩。---《论语》 吹风
判断句
• 定义和特点 • 基本构成类型 • 表达功能
1.定义: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的句子。 2.特点: 不用判断词“是”,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表行为方式;当面 ⑶公翰般曰:“吾义固不杀人。”--《战国策》 表行为的依据;因为义所以不杀人 ⑷会論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汉 书》 表行为的工具;用剑
⑸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表凭借;因功称王 ⑹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 表行为状态;像人一样 ⑺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战国策》 表态度;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吾日三省吾身。 表行为的频率;每日 ⑵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 用在句首,表示追溯过去
使动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 伐颛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 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意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意动意义的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 ⑴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把我当做门客 ⑵刑仁講讓--《大同》 以….为法则 ⑶以功为己--《大同》 认为….有功
二、形容词意动
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鞍之战》 以….为难事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