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钛板内固定术

手术目的
03
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促进颈椎融合和愈合
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颈椎椎体,解除脊髓 和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缓解患者的疼痛和 神经症状。
植入钛笼和钛板可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防止颈椎进一步畸形和不稳定。
钛笼和钛板的植入可以为颈椎提供良好的 融合环境,促进颈椎融合和愈合。
手术适用范围
必要的并发症。
04
术后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 ,观察颈椎的愈合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术后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04
颈部制动
手术后需对颈部进行制动,避 免剧烈活动,以免影响颈椎的
愈合。
功能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颈部功能 锻炼,促进颈椎的康复。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炎、止 痛、营养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
。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 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康
复效果。
04
手术案例与经验分享
成功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李先生,45岁,因颈椎骨折 压迫神经导致四肢瘫痪,经过颈 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钛板 内固定术,成功恢复四肢功能。
手术过程
手术历时3小时,医生在患者颈 部切开一个适当大小的切口,显 露病变的颈椎椎体,然后进行次 全切除,植入钛笼并使用钛板进
患者反馈与评价
01
02
李先生表示,手术过程中医生非常专业,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对治疗 效果非常满意。
其他患者也反馈说,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得 到了显著提高。
THANKS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解除压迫后,有利于脊髓 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前路手术多久恢复【医学养生常识】

颈椎前路手术多久恢复文章导读颈椎前路手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患者在手术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至于恢复时间的长短,这要看患者的手术的效果,患者的具体的病情,以及身体的体质,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以后几天就能够下床适度的运动了,在手术以后一定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要加强调理。
\xa0\xa0 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注意事项\xa0\xa0 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适应症一般是三个节段以下的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患者出现根性症状经保守治疗三个月以上不缓解;或出现髓性症状,病人双手或双下肢行走受累。
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ACDF或ACCF。
ACDF指切除椎间盘后将相邻手术节段椎体间融合;ACCF指将椎体切除后将相邻手术节段融合。
二者均需使用前路钢板保护。
\xa0\xa0 术后处理:1)由手术室回病房后,患者一般佩戴颈托固定,平卧位,心电监护,其后24小时是术后的关键时间,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重要的是引流管情况和呼吸情况,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引流液少,考虑为术后血肿形成,紧急情况下必须在床边行切口探查,否则窒息致死。
2)术后第二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观察引流管引流液,一般会大于40ml,建议再放置一天观察。
可以将床头摇高40°左右,注意佩戴颈托。
3)术后第三天,患者引流量少于40ml,拔除引流管,术后复查X线片及颈椎MRI片,患者佩戴颈托下地活动。
4)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好,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可以出院,嘱其一定要佩戴好颈托。
5)术后6周,行颈椎x线检查,与原片对比,无明显变化,去除颈托,开始颈椎轻度功能锻炼,包括旋转及屈伸活动,但范围一定不能太大。
6)术后12周,再次复查颈椎x线片,无明显异常后,患者可以恢复至术前工作状态。
7)术后1年,患者再次来院复查,行颈椎x线及过伸过屈位片,与原片对照,注意观察手术节段及相邻节段有无明显变化。
8)术后1年后,嘱其酌情考虑复查。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7 岁, 2 平均 4. 岁。 65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2 例, 8 其中 新 鲜骨折 脱位2 例 , 旧性 骨折脱 位6 ; r kl 2 陈 例 Fa eA级 n 7 B级 l 例, 3例, 6 D级 2 。 C级 例, 例 脊髓型颈椎病 3 例, l
按 J A标准评分为 3 4 , O ~1 分 平均 58 颈椎结核 3 颈 . 分。 例, 椎肿瘤 1 例。 段椎间盘刮除减压, 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 三节段分别 行椎间盘切除减压; 肿瘤行椎体切除; 结核行病灶清除。 多数 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 带锁钢板 固定, 少数采用钛网
螺钉位置不当或松动 4 , 例 其中2 例钢板偏斜, 例螺钉进入 2
用颈椎专用手术器械, 如超薄型冲击式咬骨钳、 各种角度刮
匙、 磨钻等, 能有效避免脊髓继发损伤; 对合并有颈椎管狭窄
技巧 , 手术经验与该类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熟悉局部解
剖, 不要盲目钳夹切断横行结构, 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牵拉中
线结构时间隔 5 i n放松一下, a r 以防气管食道损伤; 减压采
6 例患者 中共出现并发症1 例 。 3 4 其中喉返神经损伤 2例, 术后出现声音嘶哑, 给予理疗、 发音训练后症状改善。 脑脊液漏 1 早期发现后给予抬高床尾, 例, 局部压迫后停止。 脊髓损伤症状加重3 脱水治疗后 1 例, 例好转, 例因截瘫平 1 面上升致呼吸衰竭死亡, 例致四肢瘫 , 1 长期住院治疗。 钢板
J u n lo r c ia t o a d c 1 1 No 4 Ap . 0 9 o r a fP a tc l Or h p e is Vo . 5, . , r 2 0
文 章 编 号 : O 8 5 7 ( 0 9 O —0 1 一O 1O— 5220)4 32 2
《颈椎前路手术》课件

目录
• 手术简介 • 手术过程 • 手术效果 • 手术案例 • 手术问题解答
01
手术简介
手术定义
手术定义
颈椎前路手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疾 病的手术方法,通过在颈椎的前 方进行操作,以解除颈椎间盘的 压迫或固定颈椎骨折。
手术原理
通过颈椎前路手术,可以有效地 减轻颈椎间盘对神经根或脊髓的 压迫,改善颈椎骨折引起的疼痛 和神经功能损伤。
。
手术步骤
麻醉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麻醉方式,如全麻或局部麻 醉。
体位
02 患者被放置在合适的体位,以
便于手术操作。
手术入路
03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暴露手
术区域。
病灶清理
04 彻底清理病变组织,确保切除
干净。
植入物选择与植入
05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植入物,
如自体骨、人工骨或其他材料 ,并进行植入。
手术目的
01
02
03
解除压迫
通过摘除突出的颈椎间盘 或移除骨折块,减轻对神 经根或脊髓的压迫,缓解 疼痛和恢复神经功能。
固定颈椎
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 固定物,稳定颈椎骨折部 位,防止进一步移位和损 伤。
促进愈合
通过手术复位和内固定, 为颈椎骨折提供稳定的愈 合环境,促进骨折愈合和 神经再生。
手术适用人群
颈椎病患者
对于颈椎病患者,颈椎前 路手术适用于治疗颈椎间 盘突出、颈椎骨折或颈椎 管狭窄等情况。
年龄范围
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各个 年龄段的患者,但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 建议进行评估。
禁忌人群
对于存在严重心肺疾病、 感染、肿瘤等情况的患者 ,应慎重考虑颈椎前路手 术的适应性和风险。
颈椎前路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 护理措施:(1)术前应戒烟,如有呼吸道炎症者应治愈。给 予止咳祛痰、抗感染治疗。(2)术前练习深呼吸及气管推 移训练,训练方法:患者或家属用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 侧的颈内脏鞘(包括甲状腺,气管和食管),于血管神经鞘 之间,持续向对侧推移。开始5~10min, • 然后逐渐增加到20~30min,6~8次/d, • 必须将气管牵拉过中线,通常训练3~5天, • 这种训练可提高患者在术中对牵拉的耐受 性。(3)术后给予吸氧,氧浓度根据氧饱 • 和度保持在95%以上。(4)按医嘱给予雾化 吸入。
颈椎前路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脊柱骨科 2014年3月
•
颈椎前 路手术 是治疗 颈椎退 行性疾 病、外 伤、肿 瘤、炎 症和畸 形等的 一种疗 效良好、 相对安 全的常 用方法, 但其手 术难度 大,风 险高, 易发生 并发症。 颈椎前 路手术 一旦发 生并发 症,其 处理往 往都比 较棘手, 甚至造 成严重 后果。
Hale Waihona Puke 三•吞咽困难
颈椎前路手术由于术中对咽、食管的牵拉和气管插管因 素造成术后咽喉部肿胀,患者多有短暂的咽喉疼痛与吞 咽困难。
• 护理措施:(1)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术前指导 督促患者做气管、食管推拉练习;(2)术后在饮 食上指导患者有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 待症状消失再到普食。(3)按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1、脊髓损伤
颈 椎 前 路 术 后 并 发 症
•
2、 上呼吸道阻塞 3、吞咽困难
• • •
4、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 5、颈部血肿 • • 6、 肺部感染 • 7、脑脊液漏 • •8、食道漏 • • 9、植骨块移位
• •
•
• 一. 脊髓损伤 •
颈椎前路手术可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虽然较少见,但可造成严重后果。 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前者为直接性损伤,如手术器械使用不当 直接撞击脊髓,在分离、切除致压物时损伤脊髓,植骨块移位压迫脊髓等, 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后者多为再灌注性损伤。当脊髓严重受压, 血供不良时,行手术减压后,短时间内血流量显著增加,可引起脊髓充血 肿胀,造成脊髓功能障碍。
颈椎前路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CATALOGUE 目录•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总结词详细描述颈部血肿总结词详细描述颈部疼痛总结词声音嘶哑是颈椎前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手术过程中喉返神经受到牵拉或压迫所致。
详细描述声音嘶哑可能导致患者发音困难、声音低沉,严重时可能导致失声。
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是颈椎前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手术创伤、喉部水肿或食道受压所致。
详细描述吞咽困难可能导致患者进食困难、营养不良,严重时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
总结词VS总结词呼吸困难是颈椎前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多因颈部血肿、喉部水肿或气管受压所致。
详细描述呼吸困难可能导致患者缺氧、发绀,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常规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心率、呼吸等,以及伤口渗血、颈部肿胀等情况。
密切观察病情保持正确体位饮食护理预防感染术后患者需保持正确的体位,以减少颈部活动,避免因活动导致的伤口疼痛、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食,一般需先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通饮食。
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特殊护理030201颈部活动度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综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正确体位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进行颈部活动,以减轻疼痛并促进康复。
早期活动物理治疗观察声带功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声音变化,如出现声音嘶哑,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呼吸道无分泌物或异物阻塞,以避免喉部受到刺激。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预防声音嘶哑的护理措施观察呼吸情况提供舒适环境保持呼吸道通畅总结颈椎前路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神经损伤、感染等。
针对不同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影响。
术后护理对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望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关注颈椎前路手术的护理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手术护理常规

颈椎前路手术护理常规【术前准备】1、气管和食管推移训练:术前3-5天让患者练习用手自右向左牵拉气管、食管,以便能够耐受手术的牵引刺激。
具体方法:术前指导患者及家属用2、3、4手指指端从颈部右侧将气管、食管向左侧牵引推移,或用另一只手协助牵引,幅度必须超过中线、3-4次/日,每次持续5-10分钟,逐渐增加至每次30-40分钟,体胖颈短者则延长时间。
2、呼吸功能锻炼:(1)吹气球练习鼓劲患者一次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放松5-10秒,然后重复上述动作。
每次10-15分钟,3次/天。
(2)有效咳嗽练习。
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到支气管口,最后用力咳出,将痰排出。
3、皮肤准备:男性剃胡须,取髂骨者备会阴,剪头发;检查颈、胸前皮肤有无疖、肿、皮肤划伤;帮助病人洗澡更衣,剪指甲、理发。
4、牵引护理:加强巡视,保持牵引固定有效。
牵引针孔处滴酒精2/日。
5、术前常规准备:术前记录四肢肌力、感觉运动异常平面及其他症状,为术后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术前做好全面的化验和检查,床旁备好沙袋、气管切开包、氧气负压引流、急救药品等装臵。
【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保持颈部后伸,颈两侧各放一沙袋制动,防止出血及植骨滑出。
24小时后可用颈托固定,抬高床头10-15°以利于呼吸。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1)术后将患者安臵于I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和吸氧(2L/min),详细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术后6小时每15-30分钟测一次,病情平稳后每30-60分钟测一次,连续监测12小时。
(2)每小时测尿量一次,视血容量随时调节输液滴速。
(3)重点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和有无缺氧的表现,如口唇发干、鼻翼煽动、憋气等。
3、伤口观察及护理(1)、一般术后伤口内臵负压引流管,术后当天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体,200ml量属正常情况。
(2)、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渗血及有无颈部增粗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颈椎前路手术

第一节颈椎前路手术一、前路手术适应症颈椎前路手术作为脊柱前柱原发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因其暴露容易、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脊髓压迫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对有前方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局限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脊髓前方压迫病例,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直接切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去除主要致病因素,疗效明显。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或改善率为 80 %~90 %,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65%可完全恢复,30%可获得部分恢复。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脊柱融合,可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并可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此外还可纠正术前的后凸畸形。
另一优点是术后疼痛缓解明显,在减压和融合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
但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和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时。
虽然压迫脊髓的异常骨赘或椎间盘组织可采用“漂浮法”和“无接触技术”从硬膜囊表面解除其压迫,但仍应避免操作中轻微的对已经受压的脊髓的手术损伤,对脊髓呈束带状严重受压的患者更应注意。
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伴有硬膜囊骨化,术中容易引起脑脊液漏,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硬膜修补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来处理。
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医师,术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然,在术式选择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
1955 年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957 年,Sowthwich WO 等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 C3-T1 并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颈椎前路手术一、前路手术适应症颈椎前路手术作为脊柱前柱原发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因其暴露容易、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脊髓压迫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对有前方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局限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脊髓前方压迫病例,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直接切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去除主要致病因素,疗效明显。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或改善率为 80 %~90 %,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65%可完全恢复,30%可获得部分恢复。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脊柱融合,可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并可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此外还可纠正术前的后凸畸形。
另一优点是术后疼痛缓解明显,在减压和融合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
但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和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时。
虽然压迫脊髓的异常骨赘或椎间盘组织可采用“漂浮法”和“无接触技术”从硬膜囊表面解除其压迫,但仍应避免操作中轻微的对已经受压的脊髓的手术损伤,对脊髓呈束带状严重受压的患者更应注意。
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伴有硬膜囊骨化,术中容易引起脑脊液漏,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硬膜修补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来处理。
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医师,术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然,在术式选择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
1955 年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957 年,Sowthwich WO 等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 C3-T1 并沿用至今。
此后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进一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1.颈前皮肤、肌肉等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颈前部皮肤较薄,有横行的皮纹,所以颈部手术多做横切口,横切口有利于美容缝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Bailey RW 等在 1960年描述了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行颈椎骨折融合术斜切口,李舰等在颈椎前外侧改良 L 形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但其皮肤缝合时瘢痕较多,较适用于多节段的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
颈阔肌为宽而薄的肌片,其下为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为颈前区、颈外侧区的分界,颈外侧区许多重要结构由其后缘穿出,其浅层为颈筋膜及颈阔肌覆盖,可用于手术中定位及保护周边结构免受损伤。
浅层之下是第 2 纤维层,也就是颈中筋膜,包绕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
喉下部,在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各肌之间,有舌骨下神经襻越过,贴于颈动脉鞘上,颈前路手术中,可用舌骨下肌群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手术入路及术中减少牵拉损伤。
2.颈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及其间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到达颈椎的手术入路。
颈部筋膜分为深浅两层,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其深面的颈深筋膜,称颈筋膜。
颈筋膜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筋膜浅层又称为封套筋膜,包绕颈部并包裹前方的胸锁乳突肌和后方的斜方肌;许多学者认为颈筋膜中层分为三层,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层、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层和脏筋膜。
但单建林等认为颈筋膜中层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覆盖着肩胛舌骨肌和胸骨舌骨肌,深层为舌骨下肌间膜,分隔气管前的舌骨下肌群,两层在舌骨下肌群边缘汇合,向外颈筋膜中层在颈动脉鞘的前外侧融入颈动脉鞘。
在颈筋膜中层内为脏器鞘、外为颈动脉鞘、前为封套筋膜、后为椎前筋膜的潜在间隙内,颈筋膜中层为具有一定张力的筋膜,其内包含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在行长阶段颈椎前路手术时,在锐性分离封套筋膜后,应加以区分的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在该部位进入椎前筋膜是相对安全的。
颈筋膜深层即为椎前筋膜,椎前筋膜又分为深浅两层。
浅层致密,向外续行构成颈动脉鞘的内壁、后壁、前侧壁,并与来自前方的颈筋膜中层结合构成颈动脉鞘的前壁外侧部分及外侧壁。
深层薄弱,颈前筋膜的深层紧贴椎体,向外走行于颈动脉鞘后方,向外覆盖颈长肌、斜角肌、头长肌、肩胛提肌,走行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后方,两层易分离。
在颈动脉鞘内缘到食管后方的范围内,在进行了椎前筋膜浅面脏器鞘后方的钝性分离后,可以安全地锐性切开或剪开椎前筋膜,而不会伤及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且越靠近中间越安全。
颈椎椎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使颈前入路更为安全合理,手术应避免过度牵拉。
3.颈动脉鞘的相关解剖及临床意义颈动脉鞘被一结缔组织鞘包绕形成,在该结缔组织鞘内部,外侧是颈内静脉,内侧为颈动脉,后方是迷走神经,前方为舌下神经降支。
许多文献认为颈动脉鞘为孤立的桶状结构。
颈动脉鞘的浅面有胸锁乳突肌、甲状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下部、颈襻及甲状腺上中静脉;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隔椎前筋膜有颈交感干神经、椎前肌和颈椎横突等;颈动脉鞘内侧有咽、食管、喉、气管颈部,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侧叶等。
在颈右侧,靠近颈动脉鞘处切开颈筋膜中层很少伤及右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左侧,可采取同样的方式来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
在 C3 水平以下沿颈动脉鞘前内侧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也很少伤及喉上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
因此,颈动脉鞘可作为安全解剖的标志对颈筋膜中层进行锐性分离。
也有文献认为颈动脉鞘并非孤立的桶状结构,即使切开气管前筋膜后颈动脉鞘仍不会游离,颈动脉鞘受椎前筋膜的限制相对固定于椎前肌群前方,活动受限,手术中牵拉颈总动脉可引起缺血、血栓等导致脑梗、偏瘫及死亡。
因此,在显露过程中向对侧牵开脏器鞘并以手触至颈动脉位置避免损伤。
4.喉上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解剖及临床意义喉上神经起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并在颈动脉鞘内下行到相关平面,分出内外两支并穿出鞘外,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
喉上神经外支在内支略下平面穿出颈动脉鞘并沿其内侧下行,然后在甲状腺上动脉后方与之伴行,行向下内侧,在胸骨甲状肌深面斜行至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相接平面支配环甲肌。
在颈椎前路手术时,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可作为用于术中以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的标志物。
C2、3 椎间平面比舌骨的位置要高一个多椎体,在舌骨平面以下、甲状软骨旁的筋膜中操作可直达椎体前 C3、4 间隙,在 C2、3 平面不需要处理甲状腺上动脉,所以对喉上神经外支的威胁不大。
术中可经常触摸骨性标志,以避免解剖时锐性切划损伤喉上神经内支。
手术时要和麻醉师配合,密切观察心率变化以判断是否牵拉失度防止发生牵拉性损害。
5.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相关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有报告称喉返神经损伤率为 0.25%左右,喉返神经的相关解剖学研究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在颈右侧,喉返神经在约 T1 水平穿出椎前筋膜并在颈动脉鞘内后方走行,向前上内进入气管食管沟,在走行过程中始终不与颈筋膜中层接触。
在颈左侧,喉返神经围绕主动脉弓后一直走行于气管食管沟中。
在颈动脉鞘内侧缘脏器鞘后方与椎前筋膜前面潜行钝性分离后,可安全地切开椎前筋膜而不伤及喉返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且越接近中间越安全。
在C7~T1 水平以上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中,部分学者主张从左侧入路,他们认为右侧喉返神经行程短、位置高且不恒定易受损伤,且变异多出现于右侧,左侧罕见。
大多数学者主张在右侧入路,在右侧入路时不刻意的显露喉返神经,避免其游离后受到牵拉而损伤。
根据脏筋膜与喉返神经的关系,无论采用左侧或者右侧颈前入路均应在脏筋膜外进行。
单建林等报道,右侧喉返神经脏筋膜穿入点均在 C7~T1 椎间水平以下,多数在 T1 上半水平,所以在C7/T1 椎间水平手术时,宜选左侧入路。
在喉返神经脏筋膜穿入点以下,喉返神经脏筋膜穿入点水平与喉返神经颈动脉鞘内缘交叉点水平相近,将气管、食管与颈动脉鞘自两侧牵开时,喉返神经几乎横行。
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的关系复杂,双侧甲状腺下动脉穿出椎前筋膜的位置在约 C6 水平颈动脉鞘的内后缘,向内到达甲状腺下极,在走行的过程中甲状腺下动脉始终不与颈筋膜中层接触。
左侧,甲状腺下动脉多位于喉返神经之前;右侧,甲状腺下动脉多见于喉返神经之后,且右侧有明显差异。
在分离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易于损伤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弓水平对应 C6、7 椎体,并在颈动脉鞘喉返神经恒定。
故颈前路手术时,不要轻易结扎甲状腺下动脉。
6.颈交感干的相关解剖及临床意义颈交感干位于颈长肌的前方,椎前筋膜后方,行于中下颈椎时多位于横突前方。
颈长肌分为外上部和内下部,起于T1~3 和 C3~6 颈椎横突,止于寰椎前结节和 C2~4 椎体。
从C3~7 颈交感干神经与颈长肌内缘及前正中线的距离逐渐减小,到 C6~7 水平两距最近;颈交感干神经的直径在不同水平差异较大,在 C6 水平,颈交感干有粗大的颈中神经节。
由上到下,颈交感干神经由横突前结节外侧逐渐走向前内,在 C6 水平多位于横突前结节的前方或内侧。
当颈长肌横向剪切或椎前筋膜被解剖时及下颈椎前入路手术中,颈交感干有被损伤的风险。
颈交感干神经受到损伤,常出现同侧额纹消失、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等 horner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报道称 horner 综合征的发生率为 0.2%~4%。
当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尽量不偏离中线,并减少对颈长肌的剥离,避免损伤颈交感干神经,可以 C6 横突前结节为标志,判断颈交感干与前结节距离。
但有一些变异类型,特别是有水平分支时,应从颈长肌前面中部切开椎前筋膜,将贴于颈交感干的椎前筋膜连同交感干一起向外侧轻轻牵拉,以免损伤颈交感干及其分支。
7.椎动脉定位的相关解剖及临床意义椎动脉损伤是颈前路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为 0.3%~0.5%,其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发生椎动脉损伤时,术者均未意识到已接近椎动脉。
颈椎前路手术中对椎动脉的定位应联合应用钩椎关节和颈长肌为标志,尤其要重视其增生造成的形态改变。
颈长肌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增宽,在 C7、T1 水平达最大,C2、3最小,但C3 及以上为颈长肌起止处,内缘不整,且迅速变窄。
颈长肌内缘与椎动脉横向距离从上到下增宽,在 C6 以下更明显,椎动脉已经离开横突孔走向外侧。
钩椎关节随年龄增大增生逐渐明显,前部横向增生为主且重于后部,以至于部分标本钩椎关节前方遮蔽椎动脉,且与钩突对应关节面前部也与钩突保持程度一致横向增生。
术中常以颈椎前方的解剖结构为标志对椎动脉进行间接定位用来防止椎动脉损伤并确定手术的安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