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比较说课稿.pdf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大小(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用两种方法比较线段的大小。

2.能进行简单的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

3.能说出线段的中点的意义,并应用中点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

难点是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的和、差、倍)及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落实十二字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指导自学用最短的时间展示简洁明了的自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出示本节课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这里本人对课本的学习顺序稍作调整,先学线段的比较,然后学习尺规作图,最后学习线段中点的定义,这样感觉有条理一些。

(二)自学检查1、比较线段的长短(1)让学生根据自学直接回答比较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另就叠合法我设置情境重点理解:拿出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

故意让黄色绳子一段长出,又展示另外一段,结果红色绳子长处,两次学生判断产生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小结出必须一端要对齐的注意事项。

自主练习:两条线段要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端点互相重合,另外的两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同侧。

如果点A与点C互相重合,点B与点D要在A点的同侧,当点D与点B 重合时AB=CD ; 当点D 在线段AB 内部时,A B >CD ;当点D 在线段AB 外部时,A B <CD.AB=CD AB>CD AB<CD 以上就是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

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线段的长短(说课稿)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初一C段23班庄亚花2012年12月10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5.2《线段的长短比较》。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①线段长短比较。

②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③线段中点定义。

线段和、差计算过程。

二、教学目标①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②能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③掌握线段中点定义以及线段和、差运算。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三种线的区别以及性质。

线段是有限长,可以进行长短比较,射线和直线不能比较长短。

问题2:你们平时是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的?你能从比身高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二)讲授新课1、比较方法(三角板、刻度尺)①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C A B②叠合法(把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进行比较)D几何语言:AB=CDAB>CD或AB<CD练习:P143 练习3 M N2、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①画射线AB A C②用圆规量线段MN ∴线段AC就是所画的线段。

③在射线AB上截取线段AC,使AC=MNAB=AC+CBAC=AB+CB练习: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ABC,不用任何工具能否比较三条线段的长短。

A3、线段的和、差A B C DAB+BC=(),AD-CD=(),BC=()-CD,AD=()+()+()4、线段的中点①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线段长短的比较 说课课件(二)

线段长短的比较 说课课件(二)

(3)A,B是两个村庄,直线l是 一条运河(不计河的宽度),要 在运河上建一座水电站,使它到 两个村庄的距离和最小。在图上 确定水电站的位置用点P表示。 ·
·A
· P
· B
设计意图:
通过画图,说理,判断 多种题型让学生理解线段最 短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 活中的应用。
1. 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AD 有多长呢? A C D B 解: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1 所以AC=CB= AB 3cm 2
所以AD AC CD 4.5cm
1 所以CD CB 1.5cm 2
2. 已知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B=4cm,BD=3cm,E是线段BD的中 点,则CE的长度为多少?(多用几 种方法)
这个题有难度,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让组长拿两根 小木棒演示,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求解。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全班在一起完成。
体现个性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 教学方法。
A
M
B
NC
因为M是AB的中点 所以BM=1/2AB=4厘米 因为N是BC的中点
所以BN=1/2BC=1厘米 所以MN=MB+BN=4+1=5厘米
A
M
C N
B
第二:当点C在线段AB 上时
因为M是AB 的中点
所以BM=1/2AB=4厘米 因为N是CB的中点
所以BN=1/2BC=1厘米
所以MN=BM-NB=4-1=3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题,训练学生的画图能 力,和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周 密的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 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

《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钱库四中陈淑燕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分析:《线段的长短比较(一)》内容选自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线段、射线和直线数学概念后,回过头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叠合法”、“度量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尺规法”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画已知线段的和、差、倍等,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叠合法”、“尺规法”还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进行几何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2、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3、了解线段线段和、差的概念;4、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画两条线段的和、差。

【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2、经历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尺规法的运用。

【难点】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的结合。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有二个任务:(一)创设针对问题与背景知识的互动式教学情境(二)营造探索交流空间,课堂上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这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线段长短比较说课

线段长短比较说课
通过类比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迁移,类比的思考方式,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并顺利引出尺规作图。这样能让学生体会方法的获得过程,同时可以巩固对表示方法的掌握。
环节三
知识延伸
如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路,那条路最近?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引出线段的性质和线段的中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是通过比较身高这一生活问题引出两条线段长短比较的话题;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寻找数学知识与并用数学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的身高的分类,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中的分类思想,通过度量法和叠合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对中点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图形的三重性:定义,定理和判定方法,为后面其他几何概念的学习做好铺垫;“从A到C的四条道路,哪条最近?”直接让学生从图和形的角度感受到生活现实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性质。通过变式使学生再次体会分类思想,数形结合和方程思想,让学生体会由形到数的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
将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编排。通过提问、板演、示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进行及时反馈。一方面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通过类比获得知识体验,另一方面力求让学生在发现和总结中快乐学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出线段比较的必要性
环节二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议一议
(1)两条线段有哪些关系
(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线段的计算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5课时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新)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5课时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新)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5课时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新)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5课时主要内容是线段的长短比较。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还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还没有明确的认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例和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

2.新课导入:介绍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线段的长度比较方法。

4.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线段长度比较的图示,配合文字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来进行。

“比较线段的大小”说课稿及教案

“比较线段的大小”说课稿及教案

“比较线段的大小〞说课稿及教案教材内容浅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的继第—节,线段,射线,直线之后的内容,教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复习稳固,又是学生后继学习直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全等等知识的根底.特别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觉察、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开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猎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案设计意图一关于教学目标实在定旨在使学生了解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掌握两点技能〔①能借助尺规,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②能用圆规截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二关于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旨在澄清概念,突破定势思维,注重三种言语〔文字言语,符号言语,图形言语〕的互译。

教案设计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大小教学内容:比较线段的大小教学目标:1 借助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全部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2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3 能用圆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重点:两点之间的全部连线中线段最短难点: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易错点:①两点之间的距离概念不清;②对中点概念理解不透;③直线性质与线段性质混淆;④画线段时思维定势考虑不周。

教学教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分享小故事:聪明的狗我家邻居家养了大小相当的两只狗。

一只叫阿黄,一只叫小黑。

阿黄长的毛色光亮,看上去挺灵巧,小黑,毛色纹乱,目光木然,听主人说这两只狗是同窝产的,小时,小黑比阿黄个儿还大些呢。

一天,我去邻居家玩,正好两只狗都在,突然,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试一试哪一只狗聪明,于是我找来了半个馒头,待两只狗蹲在同一个位置时,其前放一木盆。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的长短比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的长短比较》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以及了解线段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线段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比较线段长短时,可能会仅仅依靠直观感受,缺乏科学的比较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比较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线段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比较线段长短的问题。

2.探索比较方法:让学生尝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3.总结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给出数学依据。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比较线段长短。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线段长短比较1.观察法:直接观察线段的长度,判断长短。

2.度量法: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比较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的比较说课稿
八一中学范文浩
一、说教材
知识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
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
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

并且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地展示线段的大小比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极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快乐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条绳的长短?只要量出它们的长度.
得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数量比较法
(三)、学习探究
利用多媒体展示1、线段中点概念2、线段公理 3、两点间距离概念
(四)、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五)、巩固练习:第136页练习1、2、3、4题
(六)、小结: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
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七)、作业
1、习题4.3 第2题
2、选做:沿江大街AB段有四个居民小区A,C,D,B,且有AC=CD=DB,为了改善居民购买环境,想在AB段上建一家超市,超市要到A,B,C,D居民区的距离之和最小,如果由你出任超市负责人,超市应建在何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