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典例导析【例1】(2004年某某)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点拨: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例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点拨: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取得独尊的地位。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秦始皇的“坑儒”,还是汉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满足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的答案。

④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实际上,汉武帝以后,儒家以外的各学派诸如道家、法家等都有一定发展,并非“消亡”。

答案:D【例3】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它主X“仁政”“德政”“民贵君轻”点拨:本题考查通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D项。

儒家思想经过战国、秦、汉,汲取各家精华,顺应时代发展,已经形成“外儒内法”的完整体系,符合专制制度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答案:C思维启示【例1】1.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儒家思想专题试题集

儒家思想专题试题集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一、单项选择题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 .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 .私人办学现象出现4.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 B .②③;C.①②③; D .①③④;5.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6.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 尊王贱霸" D 、"法不阿贵"7.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 “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D ①②8.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A.克己复礼 B 忠恕C 未知生,焉知死D 有教无类9.下图为《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独立思考 D .学思结合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 B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1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有教无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2.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韩非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3.老子“无为”思想的目的是A 统治者要无所作为B 统治者要满足被统治者的要求C 统治者要注意发展生产D 统治者要顺乎自然,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4.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主要体现了A 推崇萧何B 贪图安逸C 无为而治D 能力较低5.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开始于A 汉武帝继位后B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C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后D 太学建立后6.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了A 应以仁政统治社会B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C 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D 要格物致知,掌握天下之理7.曾长期执教于白鹿洞书院的是A 程颢、程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8.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①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③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 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将民主思想传入中国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9.有助于提高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措施是①“焚书坑儒”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④实行科举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0.关于王夫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动东学派的创立者B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C 否定儒学的权威,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1.观察下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回答:三幅图各代表哪三种学派?其政治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二十二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二十二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8高考卷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2018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月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3.(2019湖北省黄冈市质量检测)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4.(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次模拟考试)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这说明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C.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5.(2018福建中学联考)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6.(2018吉大附中模考)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高频考点解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热点题型】题型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例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提分秘籍】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伦理观“性相近”说“性本善”说性恶论治国理念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民本思想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历史观主张“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顺应了时代潮流,主张社会进步【举一反三】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热点题型】题型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例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提分秘籍】1.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评价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具有明显不同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一反三】《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017年题组1.(2017.11·浙江高考·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4年题组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检测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检测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21·石家庄质检)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为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2.(2021·宜昌联考)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3.(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

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

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4.(2020·扬州模拟)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

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集权政治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社会变革转型5.(2020·内江模拟)《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 )A.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C.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D.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6.(2021·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高中历史3 1.1百家争鸣(测试)

高中历史3 1.1百家争鸣(测试)

第1课百家争鸣(测试)一、选择题1.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反映了孔子()A.赞成用“俑”随葬B.仁者爱人的思想C.对鬼神敬而远之D.恢复周礼的意图2.《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3.“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4.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升温。

下列说法中,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天人感应”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5.阅读下表内容。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7.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8.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含解析2015高考一轮复习)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答案 B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

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4.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效。

”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

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6.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小张: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B.小王:语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范.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D.小代: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讨厌,这是庄子的做法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主张的掌握。

道家追求自然和精神自由,所以D项不是庄子的做法。

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答案 A解析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都是希望稳定秩序,让人民安心生产,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分不开的。

故选A。

8.《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符,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化走向”,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其它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A。

10.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

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

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

康僧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D.墨家思想的影响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仁义心”、“治国以仁”、“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孝顺父母”、“至孝之行”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康僧会提倡仁、礼等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11.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答案 D解析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出灾害以谴告之,这典型地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这一点是对先秦儒学“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两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当选D项。

12.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答案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

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

“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

“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

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14.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

到了秦朝,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化专制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实现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