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

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

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

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

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

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景感受愿望

山、雨——空旷、清新月、松——明净、清幽泉水——清澈、欢快

少女——纯真、开朗渔夫——勤劳、朴实

自然美

人美

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

隐的愿望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体现了王維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本单元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

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

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5.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

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生说,师板书: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1、学习第一句

①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谁能结合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答)

②师质疑: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是怎们理解的?(生答)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

师讲解)

③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

④指导朗读。

师: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挑生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答。

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

②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

③指导朗读

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

3、学习第三四句

①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生说。

②指导朗读。

(3)小结体会,以歌抒情

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生汇报)

师: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这失意落寞,身在他乡的张继,让我们一起吟诵出内心的忧愁。(师引读)

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你们

知道吗?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五、课堂小结,感悟诗情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课外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课后相互交流。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愁”。

在课始,我通过“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学习兴趣。

遵循“一课一得”的教法,这节课仅仅围绕“愁”来讲。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

初读古诗,并让学生评价。之后学习了一个生字“愁”。通过反复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又结合图画来说诗句意思。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重点讲解了关于“霜满天”和“对愁眠”的几种说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答案不止一种,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自己的见解来会更好。最后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课后反思,以及找别的老师评课,我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时,是否还要讲解生字?如果讲的话,怎样来讲,讲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长时间才合适?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

2.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看来,真的要教好古诗,确实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3.由于对理解“愁”没有引导到位,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出来感情。朗读指导太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读出应有的感情。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也没有及时的朗读来引导学生。

4.前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读占用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讲诗句意思时没有太多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又回到了前面几个问题上,总之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诗人的愁思愁绪,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满怀深情的投入到朗读之中。前后朗读对比才更会有层次感。

5.板书也是一大问题,没有做到清晰简要。本来我设置的是板书完以后,会变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绝句,但是我最后没有点出来,这就造成板书不清晰简要。

6.本课快要结束时放的一首歌因为选择失误,太不符合情景,因为太过欢快,导致把前面营造出的“愁”的氛围给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没有收到预期的目

的效果。

7.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问题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上课时只顾讲自己的

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照顾到学生,没有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生成,感觉和学生

没有融合在一起,课堂也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这可能也直接导致学生没有

很好地理解体会到本诗的感情。

总之,在这次教学中,有收获,也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但是找出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教学中会指导我继续努力。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

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2.学习下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下阙。

(1)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①为什么灯还亮着?②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③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是什么样的?有……有……还有……)

(3)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四、读词诗、悟情、点题。

1.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还有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将士们,想象你就是一起出征的将士中的一员,现在,你也很思念自己的家乡。)

2.带着你自己的感情读读这首词。

3.教师范读(配乐)。

4.齐读(配乐)。

5.点题。(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齐读)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齐读)长相思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齐读)长相思

五、扩展思乡表达方式

1、长相思,长相思,思乡的又岂止是这些身居关外的将士们,那数不清的他乡游子,无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齐读——自读体会思乡情——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

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三、边读古诗句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味诗句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是这样来做的: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

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作上阕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阕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我采用的是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尝试着出声读,读出节奏感。借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

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

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纳

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

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

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一、教学效果

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

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

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2、聚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

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在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寒冷”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也是让生背诵并配画,将积累与创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诗词《长相思》。

这首诗词学习时直接放给学生自学,以检查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并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赢。

学完三首诗后,让他们观察: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进一步去体会他们的性情,感悟他们的情怀。

二、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不足之处

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

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教案

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

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品读领悟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优质教案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写法特点及叙述的顺序。 3.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拟声词。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并感受这美妙的声音,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音乐.(lè yuè)歌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弯曲.(qū qǔ) 他呢.(ne ní)散.步(sǎn sàn) 呢.喃(ne ní)散.装(sǎn sàn) 二、比一比,组词语。 秒()爱()江()喳() 妙()受()汇()查() 三、照样子写拟声词。(每小题写四个) 1.淙淙: 2.唧哩哩: 3.叽叽喳喳: 参考答案: 一、yuè qū lè qǔ ne sàn ní sǎn 二、秒表关爱长江叽喳奇妙感受汇合检查 三、1.呼呼哗哗隆隆呜呜 2.扑通通哗啦啦轰隆隆叮铃铃 3.滴滴答答乒乒乓乓哗哗啦啦嘻嘻哈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回想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编】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借助工具书、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重点:目标一、二、三。难点:目标二。 教具:课件,电子琴。时间:一课时。 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前,我请各位欣赏一首歌曲。 放课件1:一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图画,并伴有《涛声依旧》的歌声。 [师与生一同欣赏完毕] 师:这首歌好听吗?生:好听。 师: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请平时喜爱流行歌曲的同学,未说出] 师: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时还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宁因唱这首歌而红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词是根据一首古诗改编的,那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二)、授新 1、听。师:下面请听《枫桥夜泊》的朗诵。 放课件2:诗原文,伴有朗诵 2、说。师:昨天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这首诗,下面请拿出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关作者张继的生平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放课件3] 课件3:张继,自幼聪慧,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背景: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3、读。 (1)师:请同学们前后座结合,自由朗读,利用工具书及资料,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诗意,注意划线字的意思。[板书:初读释意。放课件4] 课件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检查初读成果。[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全诗,注意用心感悟诗情。[板书:再读悟情。放课件5] 课件5:A、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六种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那些是感觉到的? C、这些景物(或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塞:关塞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 秦:秦代秦朝秦岭秦始皇朝秦暮楚 征:征战出征征程征文南征北战 词:宋词填词词语歌词义正词严 催:催促催命催化催眠催人泪下 醉:醉鬼醉酒陶醉沉醉醉生梦死 杰:英杰豪杰杰出杰作人杰地灵 亦:亦然人云亦云亦庄亦谐 雄:枭雄英雄雄伟雄鸡雄心壮志 项:强项项目款项项圈望其项背 多音字: 塞:sài边塞sāi塞住sè阻塞 还:huán归还hái还是 将:jiàng少将jiāng将近 几:jǐ几个jī几乎 形近字: 塞(边塞)赛(赛跑) 秦(秦朝)奏(演奏)

催(催促)摧(摧毁) 醉(陶醉)碎(破碎) 雄(英雄)难(困难) 项(项目)顶(头顶) 课后习题答案: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守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九死一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他们仍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思: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方才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这两句诗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原文及教案【原文】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眷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电影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我再也受不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同步测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yǎn zòu qīng róu jī dòng yuè q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受________ 滴________ 击________ 鸣________ 爱________ 商________ 出________ 鸡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音乐会 ________的山中小曲 ________的乐曲 ________的声音 ________的呢喃细语 ________的鸟叫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改为反问句) ②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仿写一个拟人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 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 (2) 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________的声音。 (3) 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________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________吹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 (4) 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 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多选) A . 流水声 B . 风吹树叶声 C . 猿猴鸣叫声 D . 水鸟戏水声 (3) 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三、语言表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3.认识中心句,学习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写作方法。认识总—分构段形式。 教学重点: 1.认识“呢、喃”等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呢”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抓住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大自然中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了,你们听! 出示带有自然声音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2.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课文中也有许多美妙的描写,听一听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 2.出示朗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借助拼音,认识新的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后完成任务。 预设:(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和词语。 美妙演奏呢喃雄伟汇聚叽叽喳喳打击 2.注音领读。研讨生字的结构,记住生字。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识字游戏:汉字都是美妙的音符。 如果说大自然演奏的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那么汉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请你美美地读读这些音符吧! 出示带有汉字的音符,学生朗读汉字。 四、情景朗读 导学:课文的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组织材料的,快来读一读,看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吧! 预设:课文主要描写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描写: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1.你能读好风的演奏吗?不同的风演奏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读起来也有不同。 提示:读出风的变化和音乐的不同。 预设:“微风拂过”要读得轻轻柔柔,如细语呢喃。“狂风吹起”要重读,读得激动无比,充满力量。 2.随文识字:掌握多音字“呢”。 3.请你读出雨的打击乐吧!从轻快的山中小曲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重点读出小雨点玩打击乐的感觉,读好文中的拟声词。朗读水流汇聚的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多套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会认“誊、励、篇”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我”的诗的,“我”对父母评价的认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4.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 ●重点 体会父母爱自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母爱宽容、和蔼、鼓励;父爱理性、深沉、严格。 ●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糟糕透了”的评价也是一种爱。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7个生字,其中“誊、励、篇”特别容易读错,要重点进行强调和指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识字,如查字典、询问他人,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学习字词时,要做到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 2.阅读理解。 课文主要写作者在八九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揭示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的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所以在教学时,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应该更多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3.表达运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 知识点 我会写: 妙miào(绝妙、奇妙、美妙) 演yǎn(表演、演奏、演讲) 奏zòu(演奏、奏乐、伴奏) 琴qín(手风琴、钢琴、电子琴) 柔róu(柔和、柔软、刚柔相济) 感gǎn(感受、感想、感动) 受shòu(感受、接受、受宠若惊) 激jī(激动、激昂、刺激) 击jī(击打、击鼓、击败) 器qì(乐器、武器、服务器) 滴dī(雨滴、滴落、一滴水) 敲qiāo(敲鼓、敲门、敲敲打打) 鸣míng(虫鸣、鸣叫、鸣谢)

我会认: 呢ní(呢喃、呢绒、呢喃细语) 喃nán(喃喃、呢喃、喃喃自语) 伟wěi(雄伟、伟大、丰功伟绩) 汇huì(汇聚、汇集、融会贯通) 喳zhā(叽叽喳喳) 多音字: 曲qǔ(歌曲)qū(弯曲) 乐yuè(音乐)lè(快乐) 近义词: 美妙一一奇妙感受一一感觉温柔一一温和激动一一兴奋热闹一一喧闹汇聚一一聚集 反义词: 温柔一一粗暴雄伟一一渺小热闹一一安静

轻快一一笨重汹涌澎湃一一风平浪静 理解词语: 美妙:美好,奇妙。 微风拂过:微弱的风轻轻地吹过。 呢喃:小声说话的声音。 威力: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汇聚:聚集。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句子解析: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音乐家”“演奏”“翻动”,作者把风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微风拂面”“狂风吹起”,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的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温柔”“拂面”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呀。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啦啦”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一句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音乐无处不在,处处美妙。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 知识点

第20课知识点 一、我会认组词 誊:téng(誊写、誊抄、誊清) 励:lì(鼓励、奖励、励志) 篇:piān(一篇、篇章、篇幅) 版:bǎn(出版、头版、版面) 祥:xiáng(祥和、慈祥、吉祥如意) 歧:qí(歧途、歧视、歧路) 谨:jǐn(谨慎、谨记、谨防)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奋)xìng (高兴) 行:háng(行业) xíng(行走) 冲:chōng(冲击)chòng(冲着) 埋:mái (埋头)mán (埋怨) 嚷:rǎng(叫嚷)rāng(嚷嚷) 三、近义词 赞扬—颂扬腼腆—害羞自豪—骄傲 誊写—抄写敬仰—敬重赞赏—赞美 鼓励—鼓舞希望—期望慈祥—慈爱 严厉—严肃奇妙—奇特谨慎—小心 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四、反义词 精彩—糟糕赞扬—批评腼腆—大方 自豪—自卑湿润—干燥沉重—轻盈 全面—片面慈祥—严厉谨慎—马虎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五、理解词语 糟糕:指事情、情况坏得很。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誊写:照底稿抄写。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源泉: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平衡: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极端:绝对;偏激。 六、句子解析 1.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迫不及待”“立刻”极为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想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的迫切心情。 2.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三个关于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说明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突出了“我”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第一次写的诗的评价,这与前文母亲的“精彩极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扔”字表现了父亲对“我”这首诗的不屑,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 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6.“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 场特殊的音乐会吧!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大自然的声音 师:不过,想去参加音乐会,欣赏美妙的音乐,我们需要带上一群词语伙伴。 (出示:词语卡片) 师: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赶快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全班齐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师:我们带着词语伙伴出发啦! (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1—4自然段)师: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生:“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师:那么风是怎样给大自然带来了美妙的声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齐读第二自 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生: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师:我们把这一句称作这一段的中心句。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把谁当成什么人来写? 生:把风当成了音乐家? 师:风被作者称为了音乐家,可想而知,音乐家肯定能演奏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那么从文中我们知道了 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是用什么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呢? 生:手风琴。 师: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他用手风琴为我们演奏了哪些美妙的音乐? 师:当他翻动树叶时—— 生:树叶变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师:是啊,他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或许他唱出了欢快的歌曲,或许他又唱出了沉重的歌曲,又或许 他唱出了轻柔的歌曲,他怎么会唱出这么多不同风格的歌曲呢? 生:因为“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声音。” 师:确实,树叶有大小各异,形状也都不一样,风吹起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树叶当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风刮起一片大树叶时,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模拟声音) 师:那么风刮起一片小树叶又可能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模拟) 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风又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声音。想象一下,春天的时候,风是 什么样的呢? 生:温柔的。 生:轻轻的。 师:春天的风柔柔的,像妈妈的手,很轻很轻;再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的风吹起来是什么样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知识点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课文主题: 《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注解]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鉴赏:

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鉴赏:

五年级上册第20课

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授课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4、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并懂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教学评价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 20、厄运打不垮 的信念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3)什么是“信念”,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4)有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导读正确 浙江谈迁抄写锁在挣脱遗迹 诞生逸闻撰写崎岖坎坷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下落不明化为乌有夜难安寝一袭破衫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2)理解词语: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 翔实可信、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名垂青史 崎岖、坎坷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每个自然段大概意思。 3、指导分段 ①第一段:(1节)谈迁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多年奋斗,终于编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 ②第二段:(2、3节)书稿被盗,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经过奋斗,重新编写了《国榷》。 ③第三段:(4节)告诉我们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 (1)“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什么是“信念”,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五、指导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记忆。 2、指导难字“诞”。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zhēng() 2、抄写词语,多音字组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我会写: 妙miào(绝妙、奇妙、美妙) 演yǎn(表演、演奏、演讲) 奏zòu(演奏、奏乐、伴奏) 琴qín(手风琴、钢琴、电子琴) 柔róu(柔和、柔软、刚柔相济) 感gǎn(感受、感想、感动) 受shòu(感受、接受、受宠若惊) 激jī(激动、激昂、刺激) 击jī(击打、击鼓、击败) 器qì(乐器、武器、服务器) 滴dī(雨滴、滴落、一滴水) 敲qiāo(敲鼓、敲门、敲敲打打)

鸣míng(虫鸣、鸣叫、鸣谢) 我会认: 呢ní(呢喃、呢绒、呢喃细语) 喃nán(喃喃、呢喃、喃喃自语) 伟wěi(雄伟、伟大、丰功伟绩) 汇huì(汇聚、汇集、融会贯通) 喳zhā(叽叽喳喳) 多音字: 曲qǔ(歌曲)qū(弯曲) 乐yuè(音乐)lè(快乐) 近义词: 美妙一一奇妙感受一一感觉温柔一一温和激动一一兴奋热闹一一喧闹汇聚一一聚集反义词: 温柔一一粗暴雄伟一一渺小热闹一一安静轻快一一笨重汹涌澎湃一一风平浪静

理解词语: 美妙:美好,奇妙。 微风拂过:微弱的风轻轻地吹过。 呢喃:小声说话的声音。 威力: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汇聚:聚集。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句子解析: 1.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音乐家”“演奏”“翻动”,作者把风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优质教案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呢”,识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的内容在段落中的作用。 2.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音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这些声音。 2.听完后交流,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3.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读,正音。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4.小组读书比赛。 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风、水、动物)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许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声音(齐读)】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丽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语卡片)还认识他们吗? 3.开火车读词语:小火车开起来,带上这群小伙伴,跟着大自然快乐出发吧。 二、入境想象,美读感悟 1.师:小火车开得真快呀,我们顺利到站了。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看看有哪些音乐家和歌手参加了这场音乐会?(生默读、思考,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2.师:有谁参加了音乐会?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生:风、水、动物的声音。师相机板书) 3.小组交流:大自然的声音怎么美妙呢?谁来说说? 【师依照学生的自主选择,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相机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剩下的段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4.风的声音(大胆想象,美读感悟) (1)指名读画出的句子。(出示、指名读:“当微风拂过……大自然的威力。”)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师指导读,读时注意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狂风的雄壮读得急、猛,感受风声的美妙。)再指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师:读得真好,让我们聆听了音乐会的风之曲,再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女生读描写微风的部分,男生读描写狂风的部分。(教师适时用手势画出朗读朗读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3)师引读,生接读: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风是——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 不一样的树叶—— 不一样的季节—— (4)小结:真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乐,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如此美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