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案

合集下载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

2.能够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小说结构、人物、事件、语言及其意义,感悟小说中的美、善、爱的主题。

3.能够从中体味作者通过刻画杜十娘和罗成对男女爱情的态度和“财爱”恩怨的情节来反映封建礼教的弊端,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文化谎言。

4.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文化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2.小说结构、人物、事件、语言及其意义。

3.情节分析,主题分析,与现实的联系。

4.小说与唐诗词的联系。

5.学生阅读这部小说而对封建礼教的理解与反思。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授课讲解文化背景、小说结构、人物、事件、语言及其意义,梳理情节,抽丝剥茧,逐项剖析。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展开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

3.阅读法请学生遴选一段重要情节,进行解释、归纳、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小说介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作者、创作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小说的基本情节。

第二步:讲解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结构,逐级分解人物关系,理解人物个性、性格及其背景设定。

并针对情节进行分析。

第三步:分析小说主题通过情节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文化谎言。

第四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让学生阅读小说并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整教学方向。

第五步:分析小说中的语言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理解作者借助语言手段所表达的意义,拓宽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第六步:讨论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如何理解小说中的“财爱”恩怨,如何反思封建礼教及其弊端。

教学评价通过平时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针对小说主题及文化背景的分析、解释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进行考察。

同时,通过口头表述、论文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高二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高二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高二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高二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知识目标积累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课文出现的词语能力目标理解“百宝箱”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杜十娘等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杜十娘的悲剧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等思想的危害。

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杜十娘人物形象的理解)。

理解杜十娘悲剧的实质。

导读法、分析归纳法1-2课时。

可安排播放《杜十娘》的有关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深入讨论分析。

古代青楼中的卖笑女子,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经常出现。

对青楼女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不管怎样,“自古红颜多祸水”似乎已成了“男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古红颜多薄命”似乎已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来看看作品中的杜十娘又是一个怎样的青楼女子?作者又给她安排了怎样的结局?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耳犹,别号“墨憨斋主人”、“龙子犹”,江苏苏州人,明末小说家。

其兄冯梦桂为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

他的代表作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

2补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

这篇小说是三言之中乃至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

作者冯梦龙(1574~1646),很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

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祯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展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

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奉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

3、过渡到文本鉴赏。

大家都知道,一篇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

李朝威在《柳毅传》中塑造了一个对抗夫权压迫,追求爱情、幸福的龙女形象,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塑造了一个温婉美丽、受尽封建社会压迫而不肯屈服的悲剧形象,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出身名门,一度与张生相爱,但最终被张生负心背弃。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体会涓涓细流中蕴含的“大爱无声”的情感
•学习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述个人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故事情节的讲解和分析
•情感的引导和沟通
•适当使用文学语言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准备
•课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课文研读笔记
•讲台、黑板、粉笔
•情感表达的准备与规划
教学过程
Step 1 教师引导
•问候学生并简单介绍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分享对“大爱无声”这一主题的理解与看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
Step 2 阅读课文
•教师口头介绍杜十娘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基本情节•学生读课文,边读边记录疑惑和感受
•学生分享和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内涵
•教师逐一解答学生的疑惑
Step 3 分析课文
•根据学生分析的情节和内涵,教师逐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大爱无声”的主题,并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探究杜十娘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Step 4 体验情感
•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转化理解为情感,共同寻找“大爱无声”的感受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表达自己对课文故事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给予学生合适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生对“大爱无声”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对文学情感的表达和语言表述也有了更多的提升。

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也能更加细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大爱无声”的方式去呵护。

第二单元 第八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人教版 教案

第二单元 第八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人教版 教案

第二单元第八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目标:1.分析杜十娘刚强和坚定的性格特点。

2.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1.介绍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

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顾曲散人等,长洲人。

“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辑的三个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简称。

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自读课文,复述课文情节,并列出结构提纲。

明确:开端: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1~3)发展: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4~5)发展: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6~7)高潮: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郎愧失心上人(8)结局: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9)四、人物形象分析(一)析杜十娘形象⒈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杜十娘就是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红颜多薄命”的悲剧形象。

你是怎样看待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的?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①美丽,热情,心地善良。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画眉远山青……误落风尘花柳中。

”∕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②聪明,机智,颇有心机。

在赎身问题上,表现得颇有心计。

∕为终身之计,她早有准备。

∕她让妹妹收藏百宝箱,既避鸨母,又避李甲。

∕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

∕不露富,考验李甲。

∕在李甲“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的情况下,她打算冲破重重困难,深谋远虑地设计“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计划叫李甲回去求亲友向父亲劝说,争取得到父亲的谅解。

③刚强,坚定。

当她知道李甲将她出卖时,一声冷笑,显示着尊严,更显出她的刚烈。

∕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

⒉小结形象杜十娘本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但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追欢取乐的玩物,而是费尽心思脱离那个火坑,但由于社会的原因,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解读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杜十娘的形象,理解其怒沉百宝箱的原因。

2.难点:领悟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杜十娘的形象,包括她的性格、遭遇等。

(2)提问:杜十娘的性格有哪些特点?她的遭遇有哪些?4.分析写作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提问: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5.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其内涵。

(2)提问:课文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何寓意?这一事件对当时社会有哪些启示?6.小组讨论a.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原因是什么?b.课文中哪些情节反映了社会现实?c.课文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8.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否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五、教学资源1.课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相关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2.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并掌握有关冯梦龙以及“三言”“二拍”等话本小说的文学常识。

⑵分析杜十娘、李甲等典型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⑴理清杜十娘悲剧情节的发展。

⑵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

(3)利用多媒体教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鉴赏杜十娘的人性美。

⑵挖掘杜十娘悲剧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杜十娘形象的成功塑造。

⑵了解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出现流行歌曲《杜十娘》的旋律及有关歌词)[活动] 请两名同学说听歌的感受。

(旋律、节奏)(旋律舒缓、悲伤,有助于表现主人公不幸。

)[小结] 这首旋律舒缓感情悲伤的歌就取材于明代拟话本中的优秀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多媒体展示二)欣赏这样的小说时,我们千万不要把小说中的人和事当作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和事。

如果我们能带着感情和小说中主人公同悲同喜,带着思想去思考,我们就能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感悟生命的思想者。

现在把课文内容的信息作了一个筛选整理,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三)筛选出的信息有:1、明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婚姻父母包办制度2、小说的线索是百宝箱以及它的其它象征意义3、小说中的情节以描写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悲剧为主4、小说中的人物有杜十娘、李甲、孙富、柳遇春以及从未出场却有影响力的李甲的父亲5、杜十娘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与李甲的犹豫不定、没有主见形成对比6、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原因、经过7、作者安排李甲病和孙富死的情节的意图8、杜十娘和百宝箱的关系9、小说的作者冯梦龙,及其代表作[总结]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大家分析一下,我们筛选出的内容是倾向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还是故事情节? (学生:故事情节)那么我们就把本文的故事情节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能说出故事情节的内容和悲剧结局的社会意义。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故事情节梗概人物形象和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悲剧的女性形象,如《氓》中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窦娥冤》中的窦娥,《祝福》中的祥林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小翠、婴宁等等。

她们善良、勤劳,也具有反抗意识,却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为什么?今天我们再随冯梦龙走进杜十娘的悲剧,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总结(见幻灯片一)3、明确重点:故事情节梗概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4、学生读文,复述情节。

(要求:用小标题概括)(教师点击幻灯片三出示情节的组成部分:情投意合----用计赎身----中途被卖----怒沉宝箱,和各部分的电影画面剪辑)如果我们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情节看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话,那么情节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颗圆润的珍珠。

5、讨论问题,分析人物和主题(教师点击幻灯片五)杜十娘为什么要攒百宝箱?为什么不在故事的开始就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又为什么要连百宝箱一起沉?假如没看到孙富,杜十娘和李甲会白头偕老吗?李甲为何抛弃杜十娘?他大悔痛哭是对杜十娘有真情吗?为什么文章末写李甲重病,孙富暴死?(各小组开始讨论)(学生代表发表讨论意见,教师指导总结)质疑点: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为何让杜十娘选择死亡,这样做值得吗?哪个同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活动)同学们大都认为杜十娘的做法有点不值得,那么我们就给杜十娘另设一个结局如何?拓展联想:(教师点击幻灯片八)根据你的生活阅历、知识积淀,发挥想象,给杜十娘另设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教案上课讲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教案上课讲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教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教学目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学习情节设置的特点。

教学重点杜十娘的思想性格。

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自读与交流教学过程一、点拨文学常识【明代的拟话本】在明代,话本因受群众的爱好,书商大量刊行,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

他们对话本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话本,通常称为拟话本。

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问洪楩辑印的。

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它们简称“三言”。

此后拟话本的专集大量出现。

凌潆初就是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与书商的怂恿下,写成《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这两个拟话本集子,它们简称“二拍”。

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不仅对当时文坛,而且对后来文学都有不小的影响。

冯梦龙与《三言》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长洲人(今江苏吴县)。

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

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

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

冯梦龙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酷爱李氏之学,奉为蓍蔡,同时又是爱国志士,在崇祯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人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

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

在小说方面,他除编选三言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

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精忠旗》《酒家佣》等戏曲,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在以上的一些文学活动中,以编选三言的影响为最大。

三言不仅对话本小说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推动了拟话本的创作。

三、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四、学生讨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教学目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学目的:
.理解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刻画的方法;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教学难点:在描写中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听《杜十娘》插曲,引入教学:杜十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长洲人(今江苏吴县)。

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

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

冯梦龙是爱国志士,在崇须年间任寿宁县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

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做
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

在小说方面,他除编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

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精忠旗》《酒家佣》等戏曲,创作了《双雄记》和《万事足》两部剧本。

三、预习
四、分析情节:
.开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写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

2.发展:“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

”写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

3.发展:“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

”写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

4.高潮:“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写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郎愧失心上人。

5.结局:最后一段。

写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

五、情节设疑,学生思考后口头作答:
.为什么杜十娘要积攒百宝箱?(提示:想摆脱苦海,
寻机从良。


2.杜十娘自己有银两,为什么不早告诉李甲,而让他为难?(提示:试探李甲的诚意。


3.李甲筹集到银两赎出她后,她为什么还是不把实情告诉于他?(并未对李甲完全放心。


4.杜十娘为什么不选择走别的路,非要选择自杀?(提示:从良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而今希望破灭,只有以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5.杜十娘是爱李甲的,为什么不在把百宝箱送给李甲之后,才投江而死?(提示:她已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选错了人,既然不是真正的爱情,她为什么还要把东西留给李甲呢?)
第二课时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评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杜十娘性格的描写语句。

(只要能寻找到几处,并说明其性格特征就行了)
2.概括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杜十娘本是风尘女子、京城名姬,但她不甘于做王孙公子的追欢取乐的玩物,而是费尽心思脱离那个火坑,但由于社会的原因,最后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
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三、分析其他人物:
.学生分别找出课文中对李甲、孙富、鸨母、柳遇春等人最有表现力的语句。

(抓住关键描写语句,稍加说明即可)2.李甲的人物形象:放荡薄情、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3.孙富的形象:邪淫、卑鄙、狡诈、可耻的奸商。

4.鸨母的形象:只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的下三流货色。

5.柳遇春的形象:仗义疏财、真挚重情的谦谦君子。

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李甲的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呢?
(提示:这个人物很重要,他反映了小说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即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逼死了杜十娘,李甲怕、杜十娘担心、孙富利用他挑拨离间,这些都说明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针对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

与此道理相同的还有李甲的亲戚朋友们。

其实李甲、孙富不也分别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吗?像杜十娘这种风尘女子,在这种重重的包围之中,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一种必然。

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悲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