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论文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引言世界上各个地域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许多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威胁。
然而,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试图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并保护民族文化,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
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理环境的自然特征给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草原以广袤的草场和如诗如画的蓝天白云而闻名,形成了蒙古族勇敢和自由的精神。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靠牧畜生活,形成了独特的乐器和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嗓音高亢的呼麦。
同样,藏区的高海拔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和喜马拉雅山文化的独特性。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藏族人民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服饰和宗教信仰,如拉萨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在藏区的传播等。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特征。
例如,在沿海地区生活的民族,如汉族、日本人、韩国人等,由于地理接近海洋,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
这就使得海洋成为他们的生计来源,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饮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因此,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息息相关。
地理隔离的作用地理隔离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一些地理环境恶劣或相对闭塞的地区,往往难以被外界侵扰。
这使得当地民族的文化能够相对封闭地延续下来,保持纯粹性。
世界上许多多山区、沙漠、孤岛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
例如,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南亚的心脏地带,其峻险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的若尔杜民族几乎没有受到外界文化的侵袭。
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信仰、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形式将其传承下来。
此外,地理隔离还可以形成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在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和澜沧江峡谷形成了自然屏障,使得不同傈僳族的群体定居在此。
这导致了傈僳族在这一地区的文化和传统相对纯正。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1 引言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内蒙古人文风俗论文

内蒙古人文风俗论文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风俗的地区。
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内蒙古的人文风俗独具特色。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的人文风俗,揭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内蒙古的人文风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等。
首先,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民族多元的特点。
这里生活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各自传承并发展了独特的文化。
例如,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他们以草原文化为特色,骑马射箭、唱草原歌曲等活动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习俗。
其次,内蒙古的历史演变也对人文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内蒙古是草原民族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内蒙古的人文风俗奠定了基础。
例如,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充满了尊重自然、关心动物的精神。
此外,内蒙古的人文风俗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
寺庙、经文、法会等都成为了内蒙古人文风俗的一部分。
宗教仪式和节日活动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的虔诚信仰和独特风俗。
内蒙古的人文风俗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展示。
例如,传统的蒙古包是内蒙古的象征之一。
蒙古包是一种圆顶帐篷,由多根木条组成,覆盖在羊毛毡上。
蒙古包内部布置简洁舒适,家具陈设精美,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内蒙古的美食也是其人文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烤全羊是内蒙古的传统菜肴,也是蒙古族各类节庆的重要食物。
烤全羊在全羊去内脏后,填充各种香料和调料,再用火烤制而成。
这道菜肴鲜嫩多汁,香气扑鼻,风味独特,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民俗节日也是展示内蒙古人文风俗的重要方式。
例如,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的传统节日,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庆典。
那达慕大会通常在夏天举行,涵盖了骑马射箭、摔跤、马球等多种传统竞技项目,吸引了众多人们前来观看和参与。
这个节日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草原的机会。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差大 , 在过 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 以过冬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 挥 霍 ”掉 , 方人 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这样一来 ,北方大多 北 享用 数人也养成了吃成 的习惯 。江苏 、广东 、 浙江 、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 爱吃甜食。南方 多雨 ,光热条件好 , 产甘蔗 , 盛 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
民俗 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 是指 —个 民族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传统 ,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 而行成 的风尚 、习俗。具体反映 在各 民族 的服饰 、饮食、居住 、生 产 、婚 姻 、丧葬 、文娱活动 、节庆 、礼仪、禁忌等方面 。
( 地理环境 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俗语 说 “ 2) 民以食为天” ,饮
所以墙不论夯土或土坯都 比较厚 ,房子不高 ,内部严实 ,窗户开在南 墙 ,大而明亮 ,便于接受阻光 。南方住房墙 体薄 ,房体较高。墙体多 用石灰涂成白色 ,反射阳光 ,加强通风 , 减少南面热空气进入室内 并
下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都是 为了防寒 。西南地区深受来 自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来 自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终 年湿润 、炎热 。首先是 紧身、轻巧 、利落 ,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 劳动效率 ;其次是无领 、赤脚 、裸露部位多 ,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 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再 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京族 , 传统 的服饰 以衣裤型短装 为主 ,既简洁美观又 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
作者简 介 孙秀英,女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中国地理民俗论文

论文题目:广西壮族生产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初探姓名(学号):黄静秋(201113500034)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壮族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关系初探【摘要】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生活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壮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壮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文化景观,这使得壮族生态文化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壮族我的家乡是靖西,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辖8个镇11个乡,总人口62.97万人,、汉、苗、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9.4%,为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沿边有152.5公里长的边境线,有龙邦一类口岸、岳圩二类口岸,4个边民互市点,36条出入境通道,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具有优越的沿边优势。
而我是一个壮族人,故在此我主要粗浅分析一下壮族人民的风俗及其地理环境的探究。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一、概述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
而描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事象,都是人类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之一,这种人文景观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是一个地域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我们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要从衍生此事象的整体生态环境出发。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由于内部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地域辽阔、回旋余地较大,即使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文化传统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保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和两宋之际的文化南移)。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提供资源和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首先,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在海洋环境中,人们经常依赖海洋资源,如鱼类和贝类,发展出以海鲜为主的饮食文化。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意大利的海鲜意面都是海洋环境的文化产物。
而在干旱地区,人们则往往依赖稳定的水源和耐旱作物来维持生计,发展出以小麦、大麦等为主的饮食习俗。
这种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其次,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促使该地区的穆斯林信仰极度保守,因为它们担心西方文化通过石油贸易进一步渗透进来。
而在印度尼西亚等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相对较少,而改宗基督教的人较多,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传教士往往为了赢得人们对救济资源的信任而进行传教活动。
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资源和限制对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人们往往形成紧密的社区,发展出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而处于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倾向于形成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社会结构,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同样,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影响人们的迁徙方式和交通工具。
在山区地带,人们通常依靠脚力或动物来进行交通,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地采用船只、火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
这种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交习惯和人际关系。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双向的。
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反过来改变地理环境。
例如,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通常鼓励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和保护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持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创造农田、建设灌溉系统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分配,从而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唐银平学号: 10080427班级: 2010级财经学院会计04班四川饮食文化之川北凉粉前言(一)川北凉粉的简介(二)川北凉粉的历史典故(三)川北凉粉的发展渊源(四)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五)川北凉粉的特色吃法(六)川北凉粉的营养价值(七)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八)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川北凉粉历史悠久创于蜀汉时期,经历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西南乃至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做工简单而美味成为川北人们不可缺少的饮食。
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川北凉粉;发展;营养价值;文化前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已经在南充生活了21年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当地的好吃的小吃——川北凉粉,那可真是微辣鲜香、细致绵软、清爽利口。
来到重庆求学后,我意外地发现这儿也有卖川北凉粉的地方。
因此趁着这次作业我就介绍下自己难忘的美味。
俗话说:名以食为天。
古往今来,这最不能少的就是吃了,而特别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
(1).产品简介发源地:四川省第三大级城市南充市川北凉粉(注册商标),原为农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
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有的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
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
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
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拌、制做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
不到一年,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
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
过去卖凉粉,多是挑着担儿卖,或在街边,或在十字路口,担儿一放,四面八方的顾客就来了。
现在一般只卖成品凉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
要吃,也只有到大餐馆的筵席上品味儿了。
(2).历史典故寻踪溯源,追根究底。
川北凉粉,创于蜀汉,兴于明清,盛于五十年代。
靠川乡礼仪之帮,经二十八代传人之手,牵丝挂牌,制粉调汤,传承至今,其间,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
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
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
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面三刀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
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
刹时间,老饕光顾,馋虫毕至,车水马龙,食客盈门。
(3).产品的发展史书记载,川北凉粉始于蜀汉,自清光绪年间四川南充设店经营至今。
1956年政府成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2004年企业改制,成立了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2005年公司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17家。
2006年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22家。
2007年发展连锁加盟店24家,建立“辣椒红油”工业化生产线,产品通过国家QS认证,进入南充及周边市场。
三年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目的,以经营川北凉粉系列菜品(小吃、中餐、快餐)及产品(菜籽油、红油、淀粉、调味品)为主,以连锁加盟发展为模式。
建成了食品研究所、中心化验室,配置了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从事产品研发。
制订了“辣椒红油”、“豌豆淀粉”企业生产标准,购置了先进的制油、沱粉生产设备,专业生产“川北”牌辣椒红油及凉粉专用沱粉,产品统一配送到全国各连锁加盟店,用于川北凉粉生产制作。
截止2007年底公司总部有员工98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1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3人,全国劳模2人。
开设直营店3家,在全国16个省、市、区开设连锁加盟店63家,建立了三厂一部二基地(即榨油厂、红油厂、沱粉厂、企业总部、辣椒定点收购基地、油菜籽定点收购基地)。
先后荣获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四川老字号》、《四川名小吃》、《中国绿色餐饮企业》、《四川餐饮名店》、《食品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南充市商贸流通先进单位》、《四川省著名餐饮企业》、《四川省商务厅重餐饮企业》等诸多荣誉,同时“川北”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南充市知名商标”称号。
展望未来,公司以“品牌化、餐饮连锁化、产品工业化”为发展目标,引进人才、引进资金。
从2008年起公司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把川北凉粉做成“南充的城市名片”、中国的“驰名商标”;发展直营店20家、连锁店80家;川北凉粉辣椒红油系列产品进入全国市场,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初步建立川北凉粉生产加工基地(即榨油厂、制油厂、调味生产线;沱粉厂、凉粉生产线;生猪养殖场、沼气源供应站;辣椒、油菜籽、豌豆经济作物种子培育场)。
公司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完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将川北凉粉建设成为集科研、产品生产、贸易、餐饮经营、连锁发展、旅游观光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集团。
(4).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a. 基础原料主料:豌豆配料: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当地特制红油最佳),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最好是加一点冬菜(川北凉粉发源地四川南充当地特产冬菜最佳)。
b.制作步骤1.用清水将豌豆浸泡6—8小时左右,直到泡涨为止;2.对泡涨的豌豆进行水磨(即在磨的时候加适量的水);3.豌豆全部磨完后,用豆包布过滤。
第一遍过滤出的是原汁浆,浓度大,用容器装好单独放在一边。
第二遍、第三遍再加清水过滤,目的是将大部分的淀粉滤出,经3小时左右,去掉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淀在下面的油粉和淀粉;4.将第一遍滤出的原汁浆倒入锅内,一边加温一边用木质小擀面杖不断的进行搅动,待烧沸后,再将第二、第三遍过滤出的油粉和淀粉(浓度约60%)缓缓加入锅内,一边加一边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动,使之和先下锅的原汁混为一体,并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起锅;注意:后加入的油粉、淀粉要适量,太多吃起来有僵硬感,加少了,就可能像干稀粥一样,不成形。
是否适量,可把搅动的擀面杖举起来看能否形成片状。
5.将做好的成糊状的热粉倒入陶瓷器皿中进行冷却(不用木制器皿);6.将冷却后的凉粉,切成约8厘米长,0.8厘米宽(厚)条状,装入碗内,加入精盐、葱花和红辣椒油即可食用。
根据各自的爱好,也可加适量的香油、大蒜和酱油。
(5).特色吃法吃川北凉粉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细的条丝,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蒜泥、花辣面、味精和酱油等,再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即食用。
特点:细嫩绵软,鲜美滑爽,香辣利口。
还可用“黄粉”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
既可单独食用,还可装入锅魁或“薄饼”(精白面摊成如纸样厚薄的饼)套食。
还有一种热凉粉,其制法也用豌豆粉搅拌成糊,不同者,热凉粉是在瓦盆里加热掺水加豆粉搅成糊状,然后加入佐料,吃起来热乎乎的,又是一番风味。
(6).营养价值豌豆:豌豆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胡萝卜素,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
豌豆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防止便秘,抗癌防癌的作用。
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香菜:香菜中含有许多挥发油,其特殊的香气就是挥发油散发出来的。
它能祛除肉类的腥膻味,因此在一些菜肴中加些香菜,即能起到祛腥膻、增味道的独特功效。
香菜提取液具有显著的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
另具和胃调中的功效,是因香菜辛香升散,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
(7).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据史籍载,川北凉粉肇始于蜀汉,唐宋以来一直为巴蜀民众所喜爱,为历来官府士绅所称道,历经两千年盛誉不衰。
川北凉粉终从嘉陵江边的简陋棚户走上官府、士绅迎宾送客的大雅之堂,跻身于名小吃之林!自清朝四川南充城区正式设店以来,声誉更盛,四方商贾赞不绝口。
新中国建立后,川北凉粉之发展更是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深受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注。
1956年人民政府设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成为继承与弘扬川北凉粉饮食文化的龙头。
为适应发展需要,2004年川北凉粉店进行改制,经四川省工商局批准,组建了更具发展潜力的“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改制以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服务大众,继承与发展并重,以主营川北凉粉系列小吃(粉类、面食类、粥类)、中餐(凉菜卤菜类、家常特色炒菜类)、快餐(经济型套餐系列)等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特色,以共同发展、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公司本部现已建立了三厂一部二基地(即榨油厂、红油厂、沱粉厂,企业总部,辣椒种植基地、油菜籽种植基地);先后荣获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中国绿色食品餐饮企业”、“四川餐饮名店”、“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
现已在北京、深圳、新疆、安徽、西安、山西、重庆、成都等地开设了数十家连锁加盟店。
展望未来,公司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求发展,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把川北凉粉做成在中国具有更高声誉、在海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餐饮业著名品牌,成为中华名小吃之林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8).总结随着川北凉粉的发展,各地区的川北凉粉又因其地域、文化风俗或者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开始呈现地方特色,这让川北凉粉更加充满生命力。
川北凉粉作为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让它被遗忘在这高速的时代,而应该选择去继承和发扬,让川北凉粉的美誉名满天下。
参考文献:陈寿。
《三国志》张征雁,王仁湘。
《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李春梅,刘佳。
《图说中国文化—中华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