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简牍《欲知善剑册》高清欣赏

合集下载

草书

草书

大家好
57
▪ 周越《怀 素律公帖 跋》
大家好
58
▪ 文彦博尺牍 《内翰帖》
大家好
59
▪ 苏洵《道 中帖》
大家好
60
▪ 蔡襄 《入春帖》
大家好
61
▪ 宋代书家中作草书较多的是黄庭坚。其草 书奇诡恣肆,千态万状,为世所重。他的 草书留传至今的有《刘禹锡竹枝词》、 《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廉 颇蔺相如列传》、《花气诗帖》、《杜甫 寄贺兰钴诗帖》等。
“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 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 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大家好
83
▪ 祝允明 《牡丹赋》
大家好
84Biblioteka ▪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 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 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 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 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 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 健。
大家好
10
十七帖
大家好
11
《初月帖》
大家好
12
▪ 3、狂草
▪ 狂草是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为唐代张旭 所创。狂草,顾名思义即狂放不羁、跌宕 纵逸的草书。它与小草的最大区别除了字 形大小之外,主要是指其部首省减、字形 夸张尤甚于今草,用笔速度极快、使转多 是狂草的基本笔法特点。
大家好
13
张 旭 《 肚 痛 帖 》
大家好
56
▪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刻 《淳化阁帖》,为当时及后人学习书法, 带来了很多方便。《阁帖》以行草为多, 仅六、七、八卷就收王羲之150帖,对北宋 及后代书风引导作用很大。

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

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

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研究综述作者:韩华狄晓霞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0期[摘要]1972年出土于居延破城子遗址的《相宝剑刀》册,为研究汉代铸剑工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从释文考释、册书的定名和冶炼技术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有所发现。

[关键词]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铸剑工艺[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13-05从考古出土的刀剑来看,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就有红铜、青铜制成的小件器物,主要是刀、锥、凿、环和其他铜器的碎片。

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铸造工艺和其他金属的比例搭配都非常合理。

历史上特别是汉代以前对冶铁铸造技术的文献记载较为零散,例如:《尚书•费誓》载:“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大意是说,军队出发前,要把戈矛等武器煅好、磨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旬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

”这是历史上铸铁最早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载:“《相宝剑刀》,共二十卷。

”①从数量看,铸造工艺和冶炼方法应该比较详细,遗憾的是此文献早已散佚。

无独有偶,1972年在额济纳旗的居延遗址发现六枚记录判断宝剑好坏的简文,为还原《汉书•艺文志》中《相宝剑刀》册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这六枚简文依据《汉书》的记载,在第一次发表时暂定名为《相宝剑刀》。

《相宝剑刀》册出土于破城子遗址第四十探方中,全册计出六简,简长22.3厘米,宽1.2厘米,木质,每简一行。

原简三编成册,五六简之间文意不连贯,似有缺失。

该册发表后,即有学者撰写相关论文对该册进行了专门的考证。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马明达的《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下简称马文),②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释粹》(下简称《释粹》);③钟少异的《古相剑术刍议》(下简称钟文);④李零的《中国方术考》(下简称李文);⑤沈云韬的《新居延汉简〈相宝剑刀〉册之初步探讨》(简称沈文);⑥陈力的《〈居延新简〉相利善刀剑诸简选释》(简称陈文)。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

敦煌研究院藏汉代简牍作者:魏丹梁旭澍来源:《敦煌研究》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有三组汉代简牍,可辨识有墨迹者87枚,除第一组17枚早年已发表外,第二、三组的图版及释文属首次公布。

残断严重,完整者较少,初步判断含有简、牍、觚、楬、削衣等,涉及常见的簿籍、历日、品约、私记(私信)等文书内容,对于汉代简牍和早期敦煌史的研究会有帮助。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汉代;简牍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4-0106-08Abstract: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in the Dunhuang Academy, 87 pieces of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with ink mark. The images and text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except that all the 17 pieces in the first group was published in early years. Due to the serious mutilation and less integrit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se slips include bamboo slips, wooden slips, gu, jie and xiaoyi in terms of forms, involving common account books, calendars, laws and regulations, private records(private letters)and etc. They might be helpful for studying the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and early Dunhuang history.Keywords:Dunhuang Academy;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敦煌研究院自1949年至今,通过征集、受捐等方式共获得106枚简牍,其中有墨迹简牍87枚,全部入藏于下属二级机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西汉《银雀山汉简》欣赏

西汉《银雀山汉简》欣赏

西汉《银雀山汉简》欣赏
银雀山汉简,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里,发现出大批西汉竹简,其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竹简,据考证,该批竹简年代大约在汉武帝初年。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上9字以下简称《简》),为古书之抄写本,所用字体为古隶,我们可以把秦隶和西汉早期的隶书分别称为古隶和分书两种。

古隶由篆而简变,用笔自然随和,波磔虽具,但篆味十足;分书则波势挑法具备,用笔谨严,讲究章法,结体扁阔。

《简》明显的和秦简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是一家眷属。

《简》用笔多用方笔,行笔提按明显,且用笔逆入平出,起处实,收处虚,但圆笔也随处可见,且圆转随意,自得其宜,加之以波磔,故而《简》之笔画粗细、条短、方圆、迟速、疏密、巧拙、伸缩等相互为用。

在结体上,虽很多字形与篆书相合,但它对篆书进行了大胆地加工和减省。

在篆书纵势的基础上,变成了大多数的横势。

而且字形的长短大小不拘一格,这样《简》的书法,率意之中不失法度,古拙朴厚之中真气流动,不求工而自工,具有一种大趣之美。

'。

汉简的书法艺术

汉简的书法艺术

汉简的书法艺术汉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善极其密切的关系。

西汉时期,国家空前统⼀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民⽣活的稳定,⽂化的昌盛,这⼀切必将在社会的各个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出来。

尤其是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常灿烂的⼀个时代。

汉武帝凭借前期所积累的财富与汉果帝所完成的全国统⼀,加上他在位五⼗四年的长久时间,对外如强交流,对内步所创建,造成军事⽂化的极盛时期。

公元前⼆世纪末,为了保护张骞等勘察通向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将军霍去病、李陵、路博德、李⼴利等⼈,率兵进军河西、新疆’沿途屯⽥戍边,修筑了许多战郭烽塞关隘。

我们今天在河西⾛廊旅⾏时,还可以看到那些汉代的古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缴、塞墙等名胜古迹。

清末以来,中外许多考古⼯作者在这些被荒弃的遗址废墟上挖出了⼤量汉代屯戍时使⽤的兵器、⼯具和⽣活⽤物等历史⽂物,其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些完整的或已残断的⽵⽊⽚,有的是⽤⿇绳编联成册,上⾯满是笔墨书写的⽂字,截⽌⽬前共发现了四万余⽚。

西汉到东汉中叶,纸张尚未发明和普及,这些⽵本⽚被当成「纸」来使⽤,就是那时军事屯戍的原始档案,上⾄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下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所不包,内容极为丰富,这就是著名中外的汉简。

汉筒出⼟以后,考古界和⽂学界作了⼤量的研究⼯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理葬在地下两千年前后的珍贵历史⽂物,对研究汉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化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如同甲⾻⽂发现以后引起书法界兴趣⼀样,成为书法家们研究的新课题。

它不仅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且充实了书法艺术实践的新内容。

尽管以往考古学者在研究它的历贵值的同时、也曾提出了它在书法研究和古⽂字⽅⾯的重享价值,但还未能系统详尽地研究它在书法源流、书法艺术⽅⾯所占的重要地位。

「汉筒」这个名寞我们现在的叫法’因为是汉代的简,故名⽈:「汉筒」。

如同秦代的衙称为「秦筒」,魏⾳时代的简称为「魏晋简」⼀样。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简牍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珍贵的书法墨迹。

20世纪简牍的出土可谓空前,出土的数万枚汉简中,主要有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甘谷汉简等。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欣赏汉简牍书法藝術述略二十世紀是考古大發現的時代,許多前人未見的古代遺跡浮出地面、重見天日,極大地影響了今天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二十世紀初,被稱爲世紀三大考古發現的殷墟甲骨、敦煌寫經、西北漢簡陸續面世,人們開始對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和文字源流等各個方面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

就我國古代文字與書寫而言,人們真切認識到,在魏晉以降紙張普及使用之前,曾是一段長達數千年的簡牘帛的書寫時代,簡牘上的墨跡,讓我們看到秦漢及以前真實的文字樣式及書寫狀態,這些實物也讓今人對我國早期的主要書寫載體——竹木簡牘的形制、規格、樣式以及文字内容和書寫方式都有了直觀的了解。

二十世紀是簡牘驚人大發現的時代,包括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山東、江蘇、江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在内的多個省份都曾發現了不同時代的簡牘。

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安徽大學等文博部門和大專院校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入藏。

截止目前我國發現簡牘總數超過32萬餘枚。

簡牘内容除了涉及眾多典籍文獻外,還涵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農業、軍事、文化、地理和法律等諸多領域,爲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史等各領域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新的一手資料。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古代典籍得以傳世,民族傳統和文化得以繼承弘揚,竹木簡牘作爲承載體功不可沒。

其實,簡牘的使用早在上古書籍裏就有記載,《尚書·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甲骨文中的“冊”就是簡牘用兩道編繩聯起來的形式,而“典”則是雙手奉冊之形。

也就是說,至晚在商代竹木簡牘已作爲主要書寫載體在日常書寫中使用,另外也說明,甲骨文只是在當時王室貴族占卜等活動中使用,而日常實用書寫則主要用簡牘等物。

天下第一简《武威汉简》是怎么炼成的——学习书法和历史都要掌握

天下第一简《武威汉简》是怎么炼成的——学习书法和历史都要掌握

天下第一简《武威汉简》是怎么炼成的——学习书法和历史都要掌握20世纪,对历史学而言,是一个发现的世纪。

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明清内阁大库,号称中国历史文献在20世纪的四大发现。

其中,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代表了汉代简牍的书册制度和书法水平。

1960年,陈梦家在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的关照下,被派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博物馆整理武威汉简和居延汉简,对这批汉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实物所见的汉代简册制度》写于1962年7月,是陈梦家根据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实物,辅以爬梳古代关于简册的记述,而写成的经典论文。

从研究方法上说,此文不仅继承了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对简牍形制和使用的研究,而且也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

此文分为出土、材料、长度、刮治、编联、缮写、容字、题记、削改、收卷、错简、标号、文字、余论十四个部分。

在王国维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确定了简册研究的范围,并修正了王国维的一些主张。

1、武威汉简的出土:王国维根据影像研究、陈梦家根据实物研究1912年,王国维撰写《简牍检署考》时,只是依据《流沙坠简》,没有见到简牍实物,而且多是文书简。

50年后,陈梦家撰写此文,主要是依据武威汉简,是书册实物。

因此,也可以说,此文是对汉代书册制度的研究。

2、材料:木简就地取材、竹简产于江浙在对汉简使用材料的研究方面,陈梦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指出武威和居延汉简都是木简居多,竹简很少。

木简以松柳为多,有青杆(别名杆儿松,云杉一类)、毛白杨、水柳(别名垂柳)和柽柳(别名红柳),并说“都是当地所产”。

“居延汉简(55.5)曰:‘出钱六十二,买椠二百。

’”这揭示了在西北边塞,汉代简册的材料,多就地取材,就地采购。

同时,少量的竹简产于江浙,说明汉代竹简的贸易远及边塞,覆盖面很广。

陈梦家还根据居延汉简出土最长的诏令木札是67.5厘米,正好是汉代的三尺,否定了《盐铁论·诏圣篇》所说的“二尺四寸之律”就是合三尺的牵强说法,也修正了王国维所说的三尺律令是汉代的二尺四寸、周代的三尺的说法。

汉代简牍概述

汉代简牍概述

汉代简牍概述王秀峰【摘要】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纸张发明以前,人类用于记录文字的主要材料有龟甲、兽骨、陶泥、玉石、青铜、简牍和缯帛等,其中以简牍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简牍应用于文字记录,历经战国、秦至汉方达到鼎盛.对简牍基本概况的梳理,是应用简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文章从简牍名实、汉简种类及价值、汉简形制与用途等三方面对汉代简牍作细致梳理,以备深入分类研究之用.【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汉简;种类;应用【作者】王秀峰【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摩尔根曾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野蛮、开化和文明三个逐步递进的时代,并认为文明时代“开始于音标字母的使用和文字记录的产生”。

[1](P11-16)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与它的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转入文明时代”。

[2](P25)显然他们都把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简牍作为秦汉时期文字记录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有过大量的发现。

《晋书·卫恒传》载:“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

”[3](P1061)囿于时代所限,这些古代遗存并未保留下来。

直到20世纪以后,随着考古学的传入与发展,才有了古代简牍的大量出土以及由此形成的简牍学研究。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

“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为“札”或“劄”;较宽的木板或竹板称为“牍”。

[4](P2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头。

[5](P291;P458)《辞源》曰:“简牍,即书牍。

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简牍《欲知善剑册》高清欣赏
《欲知善剑册》又称《相利善剑》全册6简,209字,书写规整,墨色如新,有编绳契口3道,约为西汉末或王莽时物。

《欲知善剑册》
主要内容是鉴定刀剑的有关标准,
其中包括善剑标准4条、
弊剑标准6条和弊剑花(纹)4条,
为后人留下了鉴定刀剑的宝贵知识。

部分单字高清图
原文“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

夫书道之妙,焕[huàn]乎其有旨焉。

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bìnì]八法之妙,遂尔雷同。

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

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筋骨,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

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及其独运,意疏字缓。

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yì],未为笃论。

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解读:此节论述了学书“同”与“不同”的问题,即大家都学二王和钟繇,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

但不同时代对“肥瘦”审美的不同要求,以及个体差异又造成了相同中的不同。

也就是说,个性来源与共性,只有朔本求源,笃学精思,善于扬弃,才能够在“有我”与“无我”中找到艺术的真谛,才能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原文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解读:张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作的问题,原文较为平实,不做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