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整理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1.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创造和表现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

2.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采用韵律、节奏等声音美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小说是一种具有故事性的叙事文学,其特点是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4. 散文是非虚构的散文体裁,通常以散文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见解、经验和思考。

5.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6.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诗、词、曲、赋等,而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 西方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其代表性文学流派包括古希腊史诗、罗马诗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

8. 著名的西方文学作品包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莎士比亚戏剧、高尔基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9.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系统分析和评论,其方法包括历史批评、结构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10.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是文学批评的关注重点,而文学批评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文化观念和人生观念。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字音字形第一单元氓蚩蚩愆期垝垣筮咎言桑葚陨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夙兴夜寐咥言笑晏晏矛戟姝城隅踟蹰娈彤管说怿女美归荑洵美苗裔孟陬庚寅揆肇事飞扬跋扈辟芷搴阰之木弃秽骐骥申椒蕙茝窘步尧舜险隘惮殃踵齌怒謇謇箜篌公姥怀忿槌床伶俜葳蕤蹑玳瑁明月珰磐石拊掌便言窈窕否泰许和踯躅青骢马赍钱赏赉拔擢迢迢皎皎纤纤机杼譬如子衿呦呦掇吐哺羁鸟暧暧樊笼阡陌笨拙相形见绌咄咄怪事第二单元瀛洲天姥山横财蛮横横祸横肉剡溪木屐訇然渌水殷岩泉殷红殷切惊层巅澹澹霓虹鸾鸟悸动转徙悲悯浸湿悲怆荻花管弦捻熟稔幽咽下咽咽喉船舫钿头银篦红绡呕哑喧闹浣女渚惘然衰鬓骤雨凝噎暮霭纶巾樯橹酹鞍马荠麦豆蔻黍离堆砌沏茶罗衾船棹舞榭歌台欸乃元稹一幢房子灯影幢幢贬谪神妪罗襦阑珊嗟叹溽暑玉簟第三单元长歌当哭菲薄踌躇芳菲桀骜租赁黯然噩梦喋血尸骸辗转碾米攒射攒钱抹杀拐弯抹角抹布杀戮戳穿浸渍不恤干练面面相觑不惮惩创创伤点缀辍学啜泣拾掇椽子掾吏潭柘寺盗跖平仄廿房檩扫帚敷衍坍塌朔风上溯凛冽毁家纾难歆羡关卡憨厚蹊跷官邸肮脏偌大分泌自诩寥落寥落长歌当哭妄自菲薄立仆造化沉勇惩创浸渍桀骜不驯喋血殒身不恤落寞歆羡第四单元嗜好编纂时日曷丧万姓胪欢妇孺怪癖蓬蒿汲取勾结勾当恬淡饯别客栈罄露禅让轩冕作揖辑录缉拿解剖愤世嫉俗熠熠发光哀悼显赫睿智第五单元弊端敝帚自珍大放厥词一蹶不振噘嘴巴猖獗草芥丛冢荒谬未雨绸缪窈然懈怠伶人勖勉仇雠逸豫衣襟彭蠡钟磬聆听桴硿硿栖鹘磔磔咳嗽鹳鹤窾坎镗鞳噌吰臆断罅隙无射钟第六单元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偃仰冥然兀坐异爨犬吠扃牖长号象笏先妣阖门门扉殆姊姊蓼洲旌皦皦湮没逮捕丁卯赀财缇骑抶溷藩傫然詈骂脰缙绅矫揉造作逡巡佯狂谥号自缢猝发扼腕社稷冏卿二、文学常识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2.命名:《诗经》中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305篇作品。

故又名《诗三百》或《诗》。

高中语文 第三册 教材梳理

高中语文  第三册 教材梳理

第三册复习篇目:《陈情表》《项脊轩志》《屈原列传》《兰亭集序》Ⅰ.基础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释义。

《陈情表》(1)寻.蒙国恩寻:____________(2)除.臣洗马除:____________(3)日薄.西山薄:____________(4)不矜.名节矜:____________(5)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____________《项脊轩志》(6)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洞:____________(7)吾妻来归.归:____________《屈原列传》(8)争宠而心害.其能害:____________(9)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____________(10)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聪:____________(11)其辞微.微:____________(12)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____________(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____________《兰亭集序》(14)列坐其次.次:____________(15)足以极.视听之娱极:____________(16)信.可乐也信:____________(17)向.之所欣向:____________答案(1)不久(2)原是“除旧官,任新官”的意思,后来通用指授职。

(3)迫近(4)顾惜(5)哀怜(6)明亮的样子(7)旧指女子出嫁(8)妒忌(9)夸耀(10)听觉灵敏(11)含蓄(12)浑浊的样子(13)效法(14)处所,地方(15)尽情地(16)诚,确实(17)过去,以前二、通假字(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夙遭闵凶: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零丁孤苦: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母立于兹: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穷则反本: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靡不毕见: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屈平既绌: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齐与楚从亲: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厚币委质事楚: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亡走赵,越不内: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被发行吟: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闵”通“悯”,忧伤的事 (2)“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而”通“尔”,你的 (4)“离”通“罹”,遭遇 (5)“反”通“返”,追念 (6)“见”通“现”,表现 (7)“指”通“旨”,主旨 (8)“濯”通“浊”,污浊 (9)“泥”通“涅”,染黑 (10)“绌”通“黜”,指免除官职 (11)“从”通“纵”合纵 (12)“质”通“贽”,见面礼 (13)“内”通“纳”,接纳,收留 (14)“被”通“披”,披散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老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册《离骚》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n)朝谇(su)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n)郁邑余侘(ch)傺(ch)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谣诼(zhu)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制芰(j)荷以为衣兮(用……做)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惟,只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以鞿(j)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

高中语文第三册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第三册知识梳理

8、非常之观 观——景象
二、词类活用
1、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做名词 深度
穷——形容词做动词 走到尽头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至——动词活用做名词 到的人
3、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做动词
照明
4、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险远的地方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错、弄错
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主要有两种情况: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
如:劳民伤财(使 …… 劳,使 …… 伤)、沉
鱼落雁(使 …… 沉,使 …… 落)、闭月羞花
( 使 …… 闭 , 形 容 词 “ 羞 ” 也 具 有 使 动 功
能)、息事宁人(使 …… 息,“宁”为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 …… 熔化)、 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 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⑶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
⑷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⑸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⑹桴止响腾:响,声音,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焉 崆崆焉
(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 (兼词,“于是”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即“到那里”)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森然欲搏人 (抓,扑。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发现,找到。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至莫夜月明 (通“暮”,名词) 故莫能知 (不。否定性副词)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第三册涉及的文学常识主要包括文学流派、文学名篇和作家、文学批评和创
作技巧等方面。

一、文学流派
1.古代文学流派:古文、诗歌、散文、辞章和戏曲等。

2.现代文学流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童话等。

二、文学名篇和作家
1.古代文学名篇和作家:《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合,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文学遗存之一)、《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明代施耐庵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明代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等。

2.现代文学名篇和作家:《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双城记》(英国作
家狄更斯的作品之一)、《白夜行》(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之一)、《围城》(钱钟
书的代表作之一)等。

三、文学批评和创作技巧
1.文学批评方法:主要包括形式批评、主题批评、风格批评、思想批评等。

形式批评
主要关注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主题批评主要关注作品反映的思想和主题;风格批评主要关
注作品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点;思想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等。

2.文学创作技巧: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人物塑造主要
包括塑造人物的外貌、性格、思想感情等;情节设置主要指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等;语言表达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选择生动的词语、合理的语法结构等。

高中语文第三册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第三册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第三册复习要点(四)一词多义《孔雀东南飞》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大致可分三类:(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⑨蹑履相逢迎(代“他”)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如:①相见常日稀;③六合正相应;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

如:儿已薄禄相。

(五)文言句式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三、翻译。

着重讲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翻译。

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

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等。

《孔雀东南飞》诗中互文的句子,例如:“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四、名句背诵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五、第一单元要注意的几点:1、“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

高中语文第三册整理

高中语文第三册整理

第三册第一单元:读书生活读书不仅是为了汲取知识,更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读书是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使人生充实、高尚,并从中得到无穷的快乐。

读书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我们永远不要放弃。

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 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晓自然。

二、课文要点1.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

2.文章先是从寒弱的家境写起,自然地引出下文好读书的理由和读书的方式。

紧接着作者回忆了两段童年时具体的“借书”“偷书”的求书经历,在这过程中又总是与妹妹相伴,兄妹之情贯穿其中。

这样,经过前一部分的回忆、记叙和情感上的铺垫,作者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对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的理解与阐发。

3. 作者对读书之道进行了具体的阐发,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读书万万不能狭窄;读书不要忘了精读,注意觅寻大作家的踪迹;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可以说这些都是读书方法的精要所在,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 作者从回忆起笔,终篇落笔于现实,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由浓重的记忆深处秉烛而游至光明的白昼。

对妹妹的殷殷期盼渗透其中。

三、写作特色:1.本文语言洗练,无赘语,多短语,表达畅达有力,直导肺腑。

2.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书信散文的美学风格。

3.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的传神之处,进行细节描写,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手足亲情。

四、作文运用1.贾平凹的读书生活经历可用于“读书”、“磨难”、“追求”、“书品与人品”等之类的话题。

2. 关于读书的观点可作为论据使用。

三、幼学纪事一、作者简介于是之,生于1929年7月9日,唐山人,中国当代著名话剧演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读书生活读书不仅是为了汲取知识,更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读书是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使人生充实、高尚,并从中得到无穷的快乐。

读书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我们永远不要放弃。

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晓自然。

二、课文要点1.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

2.文章先是从寒弱的家境写起,自然地引出下文好读书的理由和读书的方式。

紧接着作者回忆了两段童年时具体的“借书”“偷书”的求书经历,在这过程中又总是与妹妹相伴,兄妹之情贯穿其中。

这样,经过前一部分的回忆、记叙和情感上的铺垫,作者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对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的理解与阐发。

3. 作者对读书之道进行了具体的阐发,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读书万万不能狭窄;读书不要忘了精读,注意觅寻大作家的踪迹;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可以说这些都是读书方法的精要所在,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 作者从回忆起笔,终篇落笔于现实,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由浓重的记忆深处秉烛而游至光明的白昼。

对妹妹的殷殷期盼渗透其中。

三、写作特色:1.本文语言洗练,无赘语,多短语,表达畅达有力,直导肺腑。

2.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书信散文的美学风格。

3.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的传神之处,进行细节描写,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手足亲情。

四、作文运用1.贾平凹的读书生活经历可用于“读书”、“磨难”、“追求”、“书品与人品”等之类的话题。

2. 关于读书的观点可作为论据使用。

三、幼学纪事一、理解要点:1.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告诫年轻的一代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时光,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

2.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家境贫寒。

第二部分:概述幼年的求学情况――遇到两位良师。

第三部分:写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因贫辍学。

第四部分:写辍学后的苦心求学经过――业余求学。

3. 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真人真事,故而所抒之情乃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使读者读来十分亲切,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 文章在组织材料时,在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幼年时期求学、辍学、业余求学依次叙述的同时,紧扣自己求学的艰难以及对“良师”的怀念这一回忆的中心,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写作特色1.本文具有幽默、调侃、自嘲的语言风格。

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可是作者却用豁达风趣的语言进行记述,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这就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

2.作者善于抓住富于生活气息,生动传神的细节进行描写,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渗透在对人和事的记叙与描写中,感人至深。

3. 文章多处采用鲜明强烈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单元:书话与书评面对茫茫书海,不妨请书评导航。

各类书评侧重不同,或谈特色,或指要点,或抒发感受;写法也不拘一格。

优秀的书评,既提取了书籍的精髓,又扩展了读者的视野,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文化思考。

四、白莽作孩儿塔序一、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是他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二.关于白莽。

白莽(1909——1931年),1931年1月17日,同其他23位革命同志(包括其他4位革命作家在内)一同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仅22岁。

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他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

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格调新颖,境界开阔,气魄雄浑,声调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三.文体知识。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

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四.作者感情变化。

凄凉,惆怅 → 更加惆怅 → 回忆,思念 → 抨击,讽刺当时社会,愤慨之情 → 对白莽作品的赞美 → 对革命文学充满信心。

五.关键语句的理解。

(1)凄凉,惆怅?惆怅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

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身患重病,时局动荡使作者感时伤怀,产生了惆怅。

(2)更加惆怅?鲁迅心境本是惆怅,亡友白莽被害已经五年,自己留存的“遗文”还没有给以“流布”,一旦有人提起,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一齐涌上心头,所以就更加惆怅。

(3)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虽然“我”不说,但“我”心中依然凝聚着对于白莽的炽热的爱和怀念。

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使我不能说的深层原因。

从中表现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抨击。

整句散句的表达效果(4)①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②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明确宣示《孩儿塔》出世“有别一种意义”。

这两句话从思想体系和创作手法上,将《孩儿塔》同颓废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作品区分开来。

(5)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百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进军的动员,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所以把它比作“东方的微光”,比作“响箭”,比作“进军的第一步”。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冬末的萌芽”。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所以把它比作“爱的大纛”。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象铭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作“憎的丰碑”。

这组排比句,以丰富的比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

语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家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颂。

六、语言特色〔指第四段〕形象的比喻,既含蓄,又蕴含更深意蕴,充分赞扬了《孩儿塔》诗的战斗性。

整散句式结合,语势充沛,文气更酣畅,战斗性更强,被称为诗与政论的结合。

五、无韵之离骚一.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小处入手,开门见山点题。

第1段作者谈自己颇费周折地寻找对《史记》“奇气”的认识。

第2段用“不仅在于……也不仅在于……尤其在于”的句式具体点出《史记》的“奇气”所在——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

第二部分(3—16)“议“的主体部分,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太史公笔法”的真谛——寓深沉的情感于平淡的叙事之中。

第三部分(17—18)总议司马迁传写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

”进一步揭示了《史记》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在结尾既点了文题,又在一定的立意高度收束全文。

三. 着眼于《史记》全书,所议涉及太史公笔法之“奇”共有五处:(1)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2)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4)在《孝武本纪》中,他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5)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

四. 写作特色本文选材精当,采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作手法。

文章主要以《李将军列传》为“议”太史公笔法的典型例子,作者选取了列传中关于李将军英雄事迹与凄惨遭遇对比的四段事例,边叙边引,分析了太史公是如何为李将军立传的。

叙引的同时作者还不时地结合自身的阅读感受发表议论,如“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

”充分表现了司马迁爱重才力超群、品德高尚却惨遭厄运的英雄,痛恨“刻薄寡恩”的汉家天子、挟怀私心的大将军卫青以及“为虎作伥”的刀笔吏的深沉情感,揭示了太史公寓这种深沉的爱恨情感于貌似平淡叙事中的笔法。

六、密室的生活一、文学常识:书评的一般写法书评的含义有二重性,既是文字也是行为。

是在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也是指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的行为。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

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抒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情况,甚至可以仅仅把阅读对象作为引子,然后就大谈其感想、大发其议论、大抒其情怀。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

任何不涉及对某本书进行评价的文字,都不能叫做书评。

常见的书评模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一、介绍性书评。

这种书评篇幅比较短小,内容主要是简单介绍某种图书的基本内容,常常带有广告色彩。

二、评介性书评。

这种书评是在介绍某种图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对其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子简明扼要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读性质。

三、专业性书评。

这种书评是从所评对象的专业角度来写的,其篇幅要相对长一些,对该书内容的评论、分析和挖掘也要深刻,它尤其注重该书在理论方面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例如评《宝石学》,就只能从专业角度去写。

四、阐发性书评。

此种书评比专业性书评更具学术价值,有时它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一问题继续作深入的探讨,有时它也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个论点进行反驳,还有时它以所评对象为引子升发开去,大谈某些个人见解。

五、书话。

这是一种散文化的书评,它评论书的内容,也评论书的编辑或装帧,更喜欢谈其作者或相关的掌故,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生动活泼、较少拘束,除具备书评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