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

合集下载

疣状胃炎诊断标准

疣状胃炎诊断标准

疣状胃炎诊断标准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其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或痘疹样隆起,顶部伴有脐样凹陷和糜烂。

这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因此,准确诊断疣状胃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疣状胃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黏膜病变。

因此,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很难对疣状胃炎进行准确诊断。

二、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主要手段。

在内镜下,疣状胃炎的典型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疣状或痘疹样隆起,隆起部中央有凹陷和糜烂,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根据病变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内镜下可将疣状胃炎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

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病变隆起较高,中央凹陷较小而深,形如痘疱;未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病变隆起较低,中央凹陷较大而浅,形如小丘疹。

三、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疣状胃炎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疣状胃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这些改变包括: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等。

此外,病理学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内镜表现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四、诊断标准综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制定如下疣状胃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

2. 内镜检查:胃黏膜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疣状或痘疹样隆起,隆起部中央有凹陷和糜烂,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病变可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

3. 病理学检查:胃黏膜活检标本显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即可诊断为疣状胃炎。

综合治疗疣状胃炎87例分析

综合治疗疣状胃炎87例分析

综 合治 疗 疣 状 胃炎 8 7例 分 析
刘 玉 春
( 进市涅里 红十字 医院消化科 , 苏 武进 235 ) 武 江 1 1 1
[ 键 词 ] 中西 医 治 疗 ; 状 胃 炎 关 疣
[ 图分 类 号 ] R53 3 9 中 7 .’ [ 献标 识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 7 —7 8 (0 2 0 6 1 7 3 2 0 )3—0 6 —0 28 2
疣 状 胃炎 ( ruoag sr i ,VG) 称 慢 性 糜 Vercs atlt ts 又 烂性 胃炎或 痘 疹样 胃炎 , 一类 特 殊 形 态 的 胃炎 , 是 迄今 病 因及 发病 机理 尚 不 明 确 , 疗 方 案 不 统 一 。本 文 收 治 集 19 9 2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采 用 中西 医综 合 治疗 疣 状 胃炎 8 7例 , 效 好 , 报 告 如下 。 疗 现
岁 以 上 5例 。
综 合治 疗 2个 月 , 6 有 3例 ( 2 4 症 状 体 征 消 7 . %)
失 ,5例 ( 7 2 ) 状 减 轻 , 1 1 .% 症 9例 ( 0 3 症 状 无 改 1 . %)
善 。病 程结 束 后 有 7 6例 复 查 胃 镜 , 8例 ( 6 8 疣 2 3 . %) 状 隆起 消 失 , 7例 ( 8 7 疣 状 隆 起 减 少 、 面 充 血 3 4 . %) 表
1 临 床 资 料
沙必 利 1 , 0mg 3次 / , 前 半 小 时服 用 , 程 2个 月 。 d餐 疗 1 6 3 中药 治 疗 .. 依 据 中 医理 论 对 所 有病 例 辩 证 分
型, 以温 中健 胃黄 芪建 中汤 加减 施 治 , 以黄芪 、 药 桂枝 、 白芍 、 甘 草 、 姜 、 枣 、 糖 为 主 , 加 柴 胡 、 夏 、 炙 干 大 饴 配 半 香附 、 当归 、 参 等 , 剂 浓 煎 分 早 晚 服 用 , 程 2个 丹 每 疗

引起疣状胃炎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疣状胃炎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疣状胃炎的病因是什么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

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

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

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遇到单个或两个呈不规则隆起的病损时,须与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另外,浅表性胃窦胃炎也可出现糜烂,一般为平坦型糜烂,但也可呈隆起型糜烂,此时与本病鉴别有一定困难。

不过,一般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过非甾炎的消炎镇痛药,且糜烂灶数量少,一般数天,数周至3个月可消退。

对疣状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

本病与目前已知的慢性胃炎的原因无关。

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外国37例疣状胃炎89%有HP感染,用泌剂治疗2--3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粘膜炎症细胞浸润等均有明显减轻,同时78%患者HP消失。

国内也有相似报道。

免疫机制异常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andret等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他们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的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为3%和2。

5%,正常者胃体和胃窦分别为2%和1%。

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的IgE细胞明显增高。

有学者用色甘酸二钠或H2(-)剂治疗疣状胃炎,一个月以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有明显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高酸学说本病学与DU和或GU合并存在,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

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粘膜细胞所至。

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疣状胃炎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以及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或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抗菌药: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疣状胃炎患者,需要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防止病情反复。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二、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疣状胃炎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

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氩气刀、激光、高频电凝等,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去除病变组织,促进胃黏膜修复。

外科手术: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部分胃切除等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应在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疣状胃炎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疣状胃炎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病情恶化。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部负担。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促进胃黏膜修复和身体健康。

饮食调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临床观察

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临床观察

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临床观察经方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由半夏、赤小豆、豆蔻、茯苓、白术、苏子、甘遂、大花藿香等草药组成。

在中医理论中,疣状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出现多个小瘤疣样突起和溃烂为特征的胃炎疾病。

经过临床实践,经方半夏泻心汤被发现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有效方法。

1.清热解毒:半夏、赤小豆、豆蔻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胃黏膜上的病理性组织,改善瘤疣样突起。

2.利水消肿: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可以减轻胃黏膜水肿,缓解胃痛和不适感。

3.调理脾胃:白术、苏子等草药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4.导滞通便:甘遂是一种中药泻药,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积存的湿热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根据临床观察,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显著。

在一项以120例疣状胃炎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中,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治疗组患者使用经方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10g,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胃黏膜保护剂和抗酸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

治疗组在症状缓解、病理学改善、胃黏膜修复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方半夏泻心汤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该方剂含有甘遂等泻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适当剂量和使用时间。

同时,由于泻药的刺激性,该方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腹泻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综上所述,经方半夏泻心汤作为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中药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相关研究验证其疗效,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疣状胃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疣状胃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疣状胃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疣状胃炎概述疣状胃炎又称痘疮样胃炎、痘疮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由 Moutler 和 Corner 于1947年首先报道,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

本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其自然病程较长,每个个体各不相同,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胃癌。

英文名称:gastritis verrucose,gastritis varioliformis,verrucosal gastritis,varioliform gastritis,VG其它名称:痘疮样胃炎、痘疮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相关中医疾病:胃脘痛、痞满、反酸、嗳气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腹部,胃常见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高胃酸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胃镜、组织病理检查重要提醒:疣状胃炎有向胃癌发展的可能,需要关注癌前病变情况并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基于内镜下特点分类(1)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的脐样凹陷大而浅,可在数日或数月内消失。

(2)成熟型或完全型由未成熟型转变而来,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隆起较高,顶部脐状凹陷小而深,或脐状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不易消退。

2、基于组织学分类(1)糜烂期主要表现为上皮坏死、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修复期主要表现糜烂周围组织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

二、疣状胃炎的发病特点三、疣状胃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疣状胃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此外,免疫因素、高胃酸等也可引起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疣状胃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疣状胃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疣状胃炎又称疱状疣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疣状胃炎。

其特点是胃多发性糜烂再次发生或持续发生,原因不明。

糜烂呈特征性疣状,多分布在幽门腺区和移动区,少数可见于整个胃。

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直径小于10mm,高度约2mm,也呈条状。

大多数隆起的中心都有侵蚀性侵蚀、浅红色或黄色薄膜。

胃镜检查下大多数同质性疣状病变的典型病例通常并不难诊断,但当遇到单个或两个不规则隆起病变时,必须与之相匹配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此外,浅表性胃窦疣胃炎也可发生侵蚀,一般为平坦侵蚀,但也可发生隆起侵蚀,此时难以识别该疾病。

然而,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回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非甾体炎抗炎镇痛药,侵蚀炉数量较少。

一般来说,几天,几周到3个月可以消退。

疣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

该疾病与已知的疣胃炎的原因无关。

早期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过敏机制,自然病程长,不同的个体不同,有些消退了几个月,有些持续了多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有临床症状,可根据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

胃病患者尤其多,疣状胃炎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疣状胃炎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呢?1、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89国外疣状胃炎37例%有HP感染,用泌剂治疗2--3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和粘膜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78%患者HP消失。

中国也有类似的报道。

2.免疫机制异常一些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异常反应有关。

andret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有关Ⅰ变态反应与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关。

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疣状胃炎分别为3%和2.5%正常人的胃和胃窦分别为2%和1%..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IgE细胞显著增加。

一些学者使用色甘酸二钠或H2(-)疣状胃炎的药物治疗,一个月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显著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三、治疗方案
1.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盐、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过冷等,戒烟限酒,以减轻胃黏膜负担。
(2)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当参加社交活动,保持心情愉悦。
(3)适度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总结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策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随访与评估等环节,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注重合法合规性,保障患者权益。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第2篇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种类和剂量。
2.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3.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五、合法合规性
本治疗方案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合法合规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严格遵守医疗规范,确保患者权益。
2.药物治疗
(1)抗酸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受损。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
(2)胃黏膜保护剂: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促进黏膜修复。常用药物有磷酸铝、胃复安等。
(3)根除治疗。推荐治疗方案为: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第1篇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
一、背景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出现疣状隆起。该病可能导致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为帮助患者有效治疗疣状胃炎,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疣状胃炎多见于 30-60 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有内自行消退(未 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 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 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内镜表现
IgE 的免疫细胞浸润,胃
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
IgE 的细胞分别占 11% 和 12% ,萎缩性胃炎分别为 3% 和
2.5% ,正常者胃体和胃窦分别为
2% 和 1% 。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的
IgE 细胞明显增
高。有学者用色甘酸二钠或
H2 ( -)剂治疗疣状胃炎,一个月以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有
明显改善,胃粘膜 IgE 细胞也相应减少。
慢性糜烂性胃炎 ,并认为
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在悉尼系统中,该病则被视作为普通
慢性胃炎 的一种内镜
下表现,属于内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类别。而在
MEDLINE 能检索到的文献中,
对该病最多的称呼是痘疹样胃炎,疣状胃炎这一名称几乎很少在英文文献中出现。我
国和日本的大部分学者习惯根据该病典型的病灶形态特征称其为疣状胃炎,
简介
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特
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
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
1
0 毫米,高约 2 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
但预后仍然良好。
其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病灶,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散
布于胃窦部,也可见于胃体部,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样,亦可为胃窦孤立的单个隆起
或少数几个病灶,直径约
5~10 毫米,高约 2~3 毫米,活动期常见隆起中央糜烂、凹
陷,可有血痂、污秽苔覆盖其表面。
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
但最近有
较多地使用糜烂性胃炎的趋势,也有很少或极个别人使用痘疹样胃炎。
根据病灶分布不同,临床将疣状胃炎分为胃窦型和胃体
/ 弥漫型,胃窦型与普通
的胃窦炎有相同的病因,最主要的是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由于有共同的病因学
基础,故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伴存的机会较多。而胃体
/弥漫型则与免疫因
素关系密切,与感染 Hp 关系不大。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
暖气,泛酸。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
(表现呕血、黑便 )。少数病例可无症状。
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经过治疗
或除掉病因, 则病变可消退。 少数病变发展到肠上皮化生阶段,
则丘状隆起不易消退,
疣状胃炎主要诊断依据为内镜表现及病理。内镜: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
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
0.5--1.5cm 。好发
于胃窦,其次为胃体。
1 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
病变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的脐样凹陷在大而浅,好发
于胃窦粘膜皱襞上,病变可在数日、数月内消失。
此外, 疣状胃炎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之分,
如隆起性病变主要由于组织水肿所致,
中央脐样凹陷较大而浅,称未成熟型;如隆起病变主要由于纤维化所致,其隆起持续
高酸学说
本病学与 DU 和或 GU 合并存在,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消化性 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 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 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粘膜细胞所至。且合并此病者
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
,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 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本
临床特点
不统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称其有癌变的倾向。
长期以来,医学界对疣状胃炎的认识十分粗浅,且存在很大的分歧,以至于命名
也不一致。在英文文献中,该病有
gastritis verrucosa 、 complete erosions 等多种
名称。
病因及发病机制
HP 感染
据国内外报道, HP 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外国
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 gastritis verrucosa , VG):是由 Moutler 和 Corner 于 1947 年报道的一种内镜 下形态 —— 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 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 胃粘膜表面有很多结 节状,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目录
简介 临床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内镜表现 病理 治疗 与胃癌的关糸 简介 临床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内镜表现 病理 治疗 与胃癌的关糸 疣状胃炎与癌基因
37 例疣状胃炎 89% 有 HP 感染,
用泌剂治疗 2--3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粘膜炎症细胞浸润等均有明显减
轻,同时 78% 患者 HP 消失。国内也有相似报道。
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andret 等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
Ⅰ型变态反应有关。他们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含
2 成熟型或完全型
由未成熟型转变而来。隆起性病变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至,不易消退。内镜:隆起
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状凹陷小而深,或脐状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本病
少数为不规则性隆起,应与早期Ⅱ
a 型胃癌、息肉及迷走胰腺相区别,此时依靠活检
来确诊。
病理
在 1990 年胃炎分类悉尼系统发布以前,多数人称其为
膜。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遇到单个
或两个呈不规则隆起的病损时,
须与 II 型早期胃癌, 息肉, 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另外,
浅表性胃窦胃炎也可出现糜烂,一般为平坦型糜烂,但也可呈隆起型糜烂,此时与本
病鉴别有一定困难。不过,一般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
用过非甾炎的消炎镇痛药,且糜烂灶数量少,一般数天,数周至
3 个月可消退。对疣
状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本病与目前已知的慢性胃炎的原因无关,较早研
究认为是过敏机制,自然病程较长,各个个体各不相同,有的几个月消退,有的持续
多年,无有效治疗方案,如有临床症状,可按消化性溃疡治疗。目前还末见本病有恶
变的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