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资源与应用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学习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学习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第1 2卷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G U A N G Z H O U V O C A T1 0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V o 1 . 1 2 N o . 3
J u n .2 0 1 3
文章编 号:2 0 9 5 — 3 6 4 X( 2 0 1 3 )0 3 — 0 0 2 6 — 0 5
1移动 学 习的基 本理 论及 特 点
种 学 习模式 。
1 . 2移动学 . - j 平台的学. - j - 模式研究 移 动学 习平 台是指 教 师 利用 无 线 通 信技 术 或无 线 网络技 术 为 学 生提 供 学 习信 息 、 学 习服
务 等 学 习资 料 ,学 生 通过 智 能 移动 终 端 设 备接
得学 习过 程之 中 比 E ma i l 方式 更 加便捷 , 比 WA P 方式 实时 性更 好 ,因此 得到 很 多学生 的认 可 。
2基于高职教 育背景 的移动学 习的课程设计
1 . 2 . 2基于在线实时交互的移动 学习模式 3 G 技术 的发 展使 学生 的学习环 境 发生 了很
三是 基于 3 G技 术 的移动 学 习平 台 。许 多学 者把 3 G与WAP 结合 ,开发 出基 于 3 G 技 术 的移 动 学 习平 台 ,实现 手 机用 户 的 上 网要 求 ,实 现 基于 3 G的移动 学 习 。
的 区别 ,况 且短 信 业 务可 以随 时 随地 进 行 ,使
使 用 的移 动 计算 设 备 必须 能够 有 效地 呈现 学 习 内 容 并 且 提 供 教 师 与 学 生 之 间 的 双 向 交 流
( Al e x z a n d e r Dy e ) 。

移动学习方式探究文献综述

移动学习方式探究文献综述

移动学习方式探究作者:沈迅而指导老师:马志强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2010级[摘要]:近20年来,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短短几年时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论述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定义,然后着重介绍移动学习的方式、现状,最后针对此现状指出移动学习研究中几个关键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移动学习、数字化、校园无线网络一:引言谈到我们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古至今,可以罗列成这样一种趋势:口耳学习、文字学习、书面材料学习、大众传媒学习、网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进化与转变,恰好是现代科技、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而近十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与融合,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并且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成为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热点。

二:移动学习的定义移动学习概念的形成经历过一些发展,曾有很多远程教育专家及公司对“移动学习”做过相应的研究,给出过相应的解释。

①远程教育家戴斯蒙德.基更在《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化到移动学习》中介绍了一个项目“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并提出了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从认知和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得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与方式。

[1]②朱小兵和焦中明(2008)指出,移动学习就是以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为终端,以3G、Wifi等通讯协议为技术支持,以情境感知、自适应推送、交互支持等为特征,通过网络课件、短信、手机电视等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活动。

[2]③AlexzanderDye等人对M-Learning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移动设备接触信息和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程序,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的优点、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优点:随时随地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从而增加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丰富的学习资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是一大优点。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下载APP以及在线学习网站等多种渠道获取到海量的学习资源,包括文献、视频、音频等,这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来源。

个性化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的学习轨迹、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等个人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方案。

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挑战:技术条件限制: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持。

包括良好的网络环境、高速的网络带宽、运行的硬件设备和稳定的软件系统等,这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必要条件。

信息安全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容易被窃取,如何保护学习者的信息安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深入发掘学习内容: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学习模式,可以更深入地发掘学习内容,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开发更多智能化的学习软件,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

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度: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度是未来移动互联网学习模式的重要方向,这将有助于提高移动设备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促进了当前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育和学习。

总结: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必须克服当前存在的挑战并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以实现全面发展。

移动学习在课堂中应用的可能性探究

移动学习在课堂中应用的可能性探究
■墨
移 动 学 习 在 课 堂 中 应 用 的 可 能 性 探 究
刘 晨
( 江 市 第 九 中学 , 苏 镇 江 镇 江
摘 要 : 者 试 图通 过 对 移 动 学 习 的 介 绍 , 未 来 课 堂 作 对 使 用 移 动 学 习进 行 探 究 . 并通 过 新 加 坡 小 学 的 两 个 实例 来说 明 其 实 用性 .指 出移 动 学 习将 会 给 我 们 的 学 习 生活 带 来 突破 性变革。 关键 词 : 动 学 习 非 正 式 学 习 扩 增 性 实 境 学 习 移 什么是移动学习 移 动 是 一 个 新 兴 的 概 念 , 基 ( kpda 百 科 提 供 了一 维 Wii i) e 个有 实 际意 义 的概 念 。移 动 学 习是 手 持 式 移 动 技 术 支 持 下 的 学 习或 是 跨 越 各 种 情 境 和 地 点 发 生 的学 习 。移 动 学 习包 括 使 用 移 动或 个 人 设 备 所 支 持 的正 式 学 习和 非 正 式 学 习或 移 动 设 备 支持 下 的学 习 。 动 学 习实 际 上 与课 堂学 习有 很 多 区 别 , 移 但 它 有许 多适 应 现 代 社 会 发 展 的优 点 。 由于 地 区 间通 讯 设 备 的 发展 很 不 平 衡 . 的 资 源 也 很 不 平衡 。 经 济 发 展快 的地 区 , 它 设 备 和 资源 相 对 丰富 , 备 也 更 新 得 快 , 的概 念 和形 式 也 愈 加 设 它 丰 富 , 以使 用 的 资 源 相 对 多 且 实 用 。 因 此 , 动 学 习者 可 以 可 移 在任何时 间、 何地点 , 过移动 通信设备获 取学习资源 , 任 通 与 他人 共享 学 习成 果 , 现 学 习 的 双 向 交 流 , 学 习生 活 带 来 突 实 给 破性 的 变革 。 二 、 动 学 习 的发 展 历 程 移 移 动 学 习最 早 起 源 于美 国 19 年 美 国卡 耐 基 ・ 隆 大 学 94 梅 的 无 线 网络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 , 目的结 果 是 为 整 个 大 学 建 设 项 个 覆 盖 校 园 的无 线 高 速 网络 , 该 学 校 师 生 在 校 园 的 任 何 使 地 方 都 能 够 实 现轻 松 上 网 , 就 是 世 界 上 第 一 个 移 动 学 习研 这 究 的 雏形 。 随后 , 球 的 移 动 学 习研 究 风 起 云 涌 , 直 就 是 研 全 一 究 的 热 门 。 国 建立 移 动 学 习 项 目的 研 究 比较 晚 , 是发 展 非 我 但 常迅 猛 。我 国起 步 于 2 0 年 北 京 的 “ 动 教 育 理 论 与 世 界 ” 02 移 研 究项 目, 同年 5 月建 立 相 应 的 实验 室研 究 。2 0 年 我 国建 立 了 06 第 一 家 互 联 网 支 持 的 “ 动 学 习 资 讯 网” 移 ,网 址 是 h p /w . t : w t/ w merig r. 。 0 7 诺 基 亚 中 国移 动 公 司提 供 了 互 动 教学 l nn . g n 2 0 年 a o c 的 网 络平 台 “ 学 一 族 ” 行 。南 京 大 学 建 立 了多 媒 体 移 动 教 学 网 络 系 统 。 国移 动 与 教 育部 合 作 推 广 校 信 通业 务 。 0 8 厦 门 中 20年 软 件 学 院建 立 了3 校 园 网 。现 在 支 持 移 动 学 习 的 网络 和 设 备 G 都 有 了 质 的 飞跃 , 多 大 学 、 许 中学 都 已 经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参 加 了 移 动学 习 的研 究 . 是教 育 的一 个 新 的 发 展方 向 。 这 移动 学 习 带 领 一 批 电信 行 业 加 速 发 展 , 学 习 方 式 带 来 了有 力 的 支 持 , 给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重要研究课题。

移动学习以其便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在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移动学习的定义与特点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的学习活动。

其特点包括:便捷性、灵活性、个性化、交互性等。

移动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涉及教育技术、移动计算、远程教育等多个领域。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移动学习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 研究成果(1)理论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如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

(2)方法与技术方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移动学习方法和技术,如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

(3)应用方面: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移动学习应用和平台。

3. 研究方法目前,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证研究是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四、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问题当前,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包括:移动学习的有效性、学习者接受度、技术选择与应用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如何提高移动学习的质量、如何保证移动学习的安全性等。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未来,移动学习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资源和推荐。

此外,随着5G等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和速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智慧课堂与pad应用现状文献综述

智慧课堂与pad应用现状文献综述

智慧课堂与pad应用现状文献综述摘要: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智慧环境中会产生的感知体验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到学习主体是否愿意继续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学校和教师继续选择这种方式的积极性。

可见,pad学习的开展应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体验基础之上,而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在pad环境下的课堂学习体验和实际感受,牢牢把握决定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因素,才能合理设计课程、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学习绩效。

关键词:智慧课堂;pad教学;pad应用Clayton M.Christensen,Michael B.Horn 和 Curtis W.Johnson 在 Disrupting Class 在书中指出,未来的课堂是一个集成了技术和软件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替代方法和选择。

他们鼓励形成一个计划,让学生一起工作,分享经验和教训,并进行概念性学习,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信息[1]。

笔者经过对文献发表内容的检索和发表的时间进行分析,关于Pad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从2011年开始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至今仍然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

2010年,国外教育领域率先将Pad引入教学,并开展基于Pad学习环境下的相关教学活动。

Melhuish(2010)等人在移动学习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iPad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应用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发现pad移动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泛在”的学习环境。

此外,部分教师将iPad与教学设计相融合,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最终结果显示这一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Pad能够有效支持教学,并能提供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逐步把研究重点聚焦于Pad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研究。

在2013 至 2015 期间,Pad环境下教学活动研究有所增长。

Donovan(2013)的著作《Designing Learning for Tablet Classroom》主要围绕如何为平板电脑教室进行教学设计展开阐述,为教育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资源帮助其开展平板教学[2]。

在线教育参考文献

在线教育参考文献

在线教育参考文献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线教育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在线教育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变得便捷、自主,并且可以跨越时空限制。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在线教育相关的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在线教育的研究文献。

1. Dincer, A., & Loy, D. (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flipped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8, 33–50.这篇文章对翻转学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

翻转学习是一种在线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在线平台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练习。

该综述分析了当前翻转学习在教师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阅读这篇综述,读者可以了解到翻转学习在教师教育中的有效性和挑战。

2. Zhang, D., Zhao, J. L., Zhou, L., & Nunamaker Jr, J. F. (2004). Can e-learning replace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7(5), 75-79.这篇文章探讨了在线教育是否能够替代传统课堂教学。

作者通过分析在线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在线教育和课堂教学互补的观点。

文章还讨论了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教育者的挑战。

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并为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3. Khalil, H., & Ebner, M. (2014). MOOCs completion rates and possible methods to improve retention–A literature review. In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 (Vol. 1, pp. 271-278).这篇文献回顾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完成率及可能提高保留率的方法。

论文文献综述近五年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文文献综述近五年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论文文献综述近五年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进展近五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国内外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就近五年来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造逼真的仿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育技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教育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个性化教育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精准监测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成为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智能化,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打破了传统学习时空的限制。

然而,移动学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习内容的质量保障、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提升学习效果,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

四、在线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近年来,在线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国内外研究者们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学习资源与应用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加快了教育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

远程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的成熟,使得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
飞跃,促使远程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

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和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了远程教育中研究和应用的趋势和热点。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一Leaming)是数字化学习(E一leaming)和无线通信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传
递教学信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l2]。

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
交互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点,可以给学习者带来随时随地随身进行学习的全新感受。


能手机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具体、理想的广域或区域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

因此,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和系统设计
开发,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
(一)关于移动学习的界定及内涵
通过对移动学习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到目前有很多专家学者对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内
涵进行了研究。

移动学习起源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项目,近年来其发展速度出人意料。

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 )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

移动学习,在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

【1】目前,关于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众多定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移动学习。

国内外较权威的定义有:
(1)芬兰的Telenor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报告中给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2)Alexzander 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 Education-aglance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对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
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3)PaulHarris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

(4)Chabra和Figueiredo 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5)Clark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

(6)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的定义是: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2】【3】【4】
正确理解移动学习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

【5】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Michael Wenger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
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说课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支持移动学习的工具,而移动学习也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

由此可见,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事物新概念在现在提出,它必须与传统学习相区别开来,否则将失去它的意义。

其次,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

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

最后,从它的实现方式来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者如Quinn所说的IA设备。

Sariola 等人在对移动学习的概念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移动学习实现的设备从特征上作了这样的一
个分析:可携带性(portability),即设备形状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无线性(wireless),即设备无需连线;移动性(mobility),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的使用。

根据Sariola 等人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支持移动学习的IA设备主要是指WAP蜂窝电话、PDA和混合设备(指混合了移动电话的语音功能和PDA的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
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类型的设备。

根据当前对移动学习研究与界定,可以发现,移动学习应至少包括以下四项要素:移动的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与移动网络相连接、在移动的情境中开展学习。

【6】以上对移动学习的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移动学习的特点和内涵。

有这样的界定之后,我们对移动学习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给移动学习
下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在已有的众多的定义中,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进行阐述。

那么就如何给移动学习下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终端,呈
现微型学习内容,并利用片段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

(二)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项目, 并于同年由国
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 )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报告中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

2001年12月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做出了关于
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正式开始。

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在国内外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1. 移动设备应用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M-Learning这一新名词刚一出现,很多针对移动
设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就随之展开了,这些研究从认知和教学角度出发,考查移动设备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学习的可行性。

一些研究者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来检验移动
设备在辅助学习者进行阅读时的有效性,另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
论证在何种学习情境下使用移动设备最为有效。

大多数研究者表示,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在学习手段上的一种扩展,它们不能够替代现有的学习工具。

更重要的是,
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2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试图将WAP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希望为学习者和教师创建一个可操作的移动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和教师能够通过WAP手机或smart phone随时随地访问教学和学习资源。

3.短信息服务。

由于短信息服务在使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教
学和学习中。

英国Kingston大学进行了评价短信息服务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验。


据实验需求他们开发了一套短信息服务系统,可用于向学习者发送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