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
供给制度——精选推荐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困境制度创新前言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虽几经变革,但以制度外筹资方式为特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却无实质性的改变。
城乡有别的供给政策和以制度外财政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仅造成了农民负担的沉重,而且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困境长期以来,城乡非均衡的公共财政政策和以制度外供给为特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供给主体权责失衡、“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偏离农民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加剧了这种困境。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建国后,我国实行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伴随着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也形成了城乡政策有别的二元供给格局。
长期以来,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向城市倾斜,而对农村提供的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公共产品却极为有限。
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例,1991-2004年,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占10.26%、10.05%、9.49%、9.20%、8.43%、8.82%、8.30%、10.69%、8.23%、7.75%、7.71%、 7.17%、 7.12%、 8.28%(从1998年起,“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含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991年以来我国用于农业的支出所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仅低,而且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位”。
而其“缺位”所形成的资金缺口则需要通过制度外筹资的方式由农民负担。
这种“缺位”,一方面,造成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增收困难;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的严重不足。
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

集资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和制度外供给提供资 训等基础教育供给不足,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
部地区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缺乏 农 民面临生 要, 这种需求包括对社会交往 、 人际关系和谐以及相
存难、 养老难的双重压力 , 迫切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 互尊重的需要; 地位的受人尊敬的需要 , 即荣誉的需
覆 盖城乡 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 要 ; 我 实现 的需要 , 挥个 人最 大潜 能 , 现 自 自 即发 实 ( ) 高农 民生活 质量 、 三 提 满足 农 民消 费需 求的 己最高理想和最高成就的需要。m而且马斯洛还认
贫、 因病返贫逐年增加; 其三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 提出针对性的需求供给模式,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 本没有建立起来。城镇居民和公务员享受医疗 、 退 参考 。
休、 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 , 但农民没有。我 国农村社
会 保障制 度基本没有 建立起来 , 村最低 生活保 障 农
( ) 一 马斯 洛需求层 次理论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
( ) 共产品供给与 需求失衡 。我 国农村 公共 二 公
的重要基础, 可以促进农业发展 , 实现农 民增收 , 保 产品供给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所供非所求 、所求 持农村稳定,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 而非供 , 供需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 : 一是农业生产 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如何根据农民需求, 实现与需 急需的公共 产品供给不足 。 由于长期 以来农业 、 农村 求一致的有效供给, 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偏低, 历史欠账太多, 农业生产过 任务 , 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

国财政和税收制度 的改革 , 国家把更 多的农村 公共物 品的供 给 任务转交给 了地方政府 , 特别是 县 、 乡两 级政府 。但 县 、 乡政 府 的财力十分有 限, 特别 是实 施农 村税 费改 革 、 全面 取消农 业税 以来 , 乡政 府的财政 更 加困难 ; 县 二是关 乎农 村保 障都 需要
21 0 1年 9月
【 经济 ・ 管理 】
新 农 村 建 设 视 角 下 农 公 共 品 供 给 制 度 创 新 村 物
李春 燕, 曙村 郑
( 曲阜 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山东 日照 2 6 2 ) 78 6
摘
要: 在建设新农 村的过程 中, 存在 着诸 多困难和 问题 。其 中, 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 的一个重要 因素 , 是农村公 共物 就
仍 面临许多问题 ,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1供 给 总 量 不 足 .
一
目, 如在一些贫 困落后地 区大力修 建农 贸市场 、 休闲广 场 、 歌舞
剧 院、 高档宾馆等 , 际利 用效率极低 , 实 公共 资源没有 得到 充分
有 效 的利 用 。
4 对公共物 品的维护不力 . 由于资金 限制 , 很多地方政府对 于公共 物品和设 施往 往重 建设而轻维护 , 在利益驱动下 , 目扩 大农 村基 础设 施 建设 , 盲 却
中 图 分 类 号 :3 3 8 文 献 标 识 码 : F 2 .9 A 文 章 编 号 :0 8~8 9 I0 10 —0 9 0 10 9 7 2 1 )3 0 0— 3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建 设 目标 的提 出是 社会 经 济发 展 的客 观要 求 , 也是 解决 “ 三农 ” 问题 的现 实需 求 。在 “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基于陕西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

预期费用 , 他将 采取行 动来 消除制度不 均衡 , 这种 由法律或 政府 行政命令引起的变迁 口强制性变迁 ( 毅夫 ,9 9 。 L I 林 18 )
我 国农 村公共 物品供给制度 由基层政 府完全供 给首先 转变 为政府 主导型 , 当经 济和社会有 了一定 的发展 , 而 私人供 给模式 和 民间供给模式就应运而生 。 然而 由于以私人供给模式和 民间供
品供给制度主要仍延续改革前 的制度 外财政筹资制度 、 政府 和集
关 键 词 : 村 公 共 产 品 ; 致 性 制 度 变 迁 ;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农 诱 强
引 言
一
、
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从 2 0 年 起中央政府在全 国范 围内展 03 开农 村税费改革 试点工作 ,0 4到 2 0 20 0 7年按照“ 多予少取 放活” 的六字方针 、工业反哺农业 、 “ 城市支持农 村” 的科 学论 断和“ 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 系列 的重 大战 略部署 , 构成 了我 国新 一轮农村综 合改革 的基本 政策框架 , 同时 也导致 了农村共公产 品供给制度 的强制性 变迁 。 本文作者 以联产 承包责任 制为分析 的起点 , 研究联产 承包责 任制改革后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制度 的不均衡性 , 各创新 主体 的特 征及制度变迁 的路径 。 在认 真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的
安排 的改变 , 导致原有整个制度结 构 的改变 , 将 致使其他 相关制
度安排 的不均衡 , 原有 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越来越不 能满 足农村 发展 的需要 。 之后农 业的发展越来 越受 到农 村公共产 品短 缺的制
基础上 , 使用 课题小组 调研所得 的陕西省数 据资料 , 实证 研究我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融资现状及体制创新

和 供 给 都 必 须 有 资 金 的投 入 。公 共 品的 特 征 使 得 其 资
金 来 源 主 要 是 国家 财 政 的投 入 .但 这 是 指 的全 国 范 围
内的纯粹的公共品。 于区域性 和不完全性公共 品 , 至 则
其 供 给 形 式 可 以而 且 必 须 多 样 化 。 正 因 如此 , 导 致 但 又
乐设施等 。农村公共品供给 即满足农村公共品需求 的
行为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最终形成 固定资产或资产存 省 、 、 市 区之 间 的差 距 更 大 。虽 然 最 近 几 年 国家 加 大 了
量 。 村 生 产 性 公 共 品 供 给 直 接 运 用 于 生 产 . 加 农 业 农 增 产 出 , 加 农 民 收入 , 生 收 入 效 应 ; 村 非 生 产性 公 增 产 农 共 品 供 给 直 接 运 用 于 生 活 , 善 农 民消 费 环 境 , 高 农 改 提 民消 费 水 平 , 生 消 费 效 应 。 产 对 西 部 地 区 的教 育 投 入 .但 地 区差 距 仍 没 有 得 到 明显 缩 小 。其 次 是 城 乡筹 资能 力 差 距 超 过 地 区筹 资 能力 差 距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村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落 后 的状 况 . 农 虽 然 在 局 部 地 区 .比如 沿 海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农 村 有 所 改
但 农村公共 品供给融资是指筹集用于农村公共 品生 善 , 农 村 落 后 于城 市 的格 局 依 然 没 有得 到彻 底 改变 。 产 和 建 设 的资 金 。 不 管 是 生 产 性 公 共 品 还 是 非 生 产 性 公 共 品 . 不 管 是 有 形 的物 品 还 是 无 形 的服 务 . 生 产 也 其
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

指 以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 现 农 村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目标 . 农 民 实 为 物 质 生 活水 平 与 精 神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以及 农 村 的 全 面 发 展 提 供 各 种物 质形 态 和非 物 质形 态 的公 共 产 品与 公 共 服务 。
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 共 物 品主 要 的 供 应 来 自于 政 府 。农 村 公 共 物 品 多 大 来 自 基 层 政 府 ( 镇政 府 或 者农 村集 体 ) 乡 。但 是 实 际 上 农 村 基 层 政 府 从 上 级 政 府 获 得 的 拨 款 数 量 有 限 , 之 自身组 织 的 财 力 也 是严 加 重 不 足 。 且 在 农 村 公 共 物 品 的 供 给 决 策 机 制 上 也 存 在 一 定 的 并 问 题 , 要 表 现 为 没 有 对 农 民 的 实 际 需 求 进 行 调 查 研 究 . 就 主 这 导 致 了 农 村 基 层 政 府 对 于 农 村 公 共 物 品 的 供 给 不 能 及 时 足 量 的 提 供 。 主 要体 现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的发 展 目标 和政 府 行 为 的价 值 指 向 . 文认 为农 村公 共 物 品就 是 本
电 、 气 的建 设 以及 道 路 、 梁 等 交通 基 础 设 施 的建 设 。 农 村 供 桥 使
村 容 村 貌 获得 改 善 。这 样 不 仅 使 农 民 的 生 存 条 件 获 得 改 善 . 还 有 利 于 提 高 农 村 的 吸 引 力 , 农 村 地 区 的 招 商 引 资 。 展 农 村 为 发 生 态 产 业 提 供 有 利 条 件 。综 上 所 述 , 强 农 村 公 共 物 品 供 给 对 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与体制创新

2 涉及 到农 村可持 续发 展 的公 共 产 品供 给 . 严 重 不足 。农村 的教 育 、 境保 护 、 环 医疗卫 生 等 公 共产 品对 提高农 民素质 和实现农 村 的 可持续
与 城乡经 济发 展 的二元 结构 相对应 , 长期 以来 , 国政府 在公 共 产 品的 我
供 给方 面也采 取二 元供 给 的做法 。在城市 , 有公共 产 品 、 公共 物 品几乎 所 准 都是 由政府全 部提 供 的 , 但在 农村 公共产 品 的供 给 方面 , 政府 经 常 由于资 金 短缺而 处于缺 位状 态 , 些农 村公共 产 品政府不 能供 给 或不 能 有效供 给 时 , 一
维普资讯
■ 农
农 村 公 共 产 品供 给 现 状 分析 与体制 创 新
口满广 富 高爱 霞 周 清 品 卢 国芹4
[ 内容 提 要 ] 当前 , 国 农 村 公 共产 品 供 给 - 市 相 比呈 现 为 制 度 外 供 给 , 且 总 量 不 足 , 构 失衡 , 重 阻 碍 了农 我 9蛾 并 结 严 村 、 业 的持 续 、 农 稳定 发展 。呈 现上 述 现 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 于 现 行 农 村 公 共 产 品 供 给 体 制 在 运 行 上 仍 然 没 有 突 破 人 民公 社 时期 指令 性 强制 供 给 的弊 端 。 本 文 结 合 财 政 学 和 经 济学 的有 关 理 论 , 出 了新 型 农 村 公 共 产 品 供 给 体 提
制 的构 建 策 略 。
村
观
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键 词 ] 村 公 共产 品 ; 给 体 制 ; 关 农 供 改革 [ 图分 类 号 ]31 中 F2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号 ]08— 0 120 )1 07 5 文 10 89 (0 60 —03 —0
农村文体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探析

于供给 区域主要 限定在农村 ,其产 品类型主要是文化体育设
施和服务等。 因此 , 农村文体公共产品应是指 以农村为服务区
域 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文化 体育设施和服务 。本文所指农 村文体公共产品包括文化公共
开 展 农 民文 化活 动 的公 共 实 物 型设 施 和 有关 的文 化 服 务 等非
公共产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在现实
思路 : 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 进行“ 改“ ” 实行投资 主体 生活中并不 多见 , 费” 税 并 理论上讲 , 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 两种
的多元化[ 。 4 此外 , 3 张洪武对我 国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进行 特征之一的产 品或劳务称为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既具有 了探 。 公共物品的特征 , 又兼有私人物品的特征 。 农村准文体公共产
体公共产 品是农村公共 产品重要 内容之一 ,研究它具有重要 意义 。当前学者从文化体育 和非政府供给这两个视角来对农
村公 共 产 品进 行 研 究 的很 少 , 而 此 研 究 具有 一定 前 瞻性 。 因
一
总结起来 ,我 国理论界当前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 究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
对农村公共产 品供 给的促进作用及 不利影响… 樊纲则对农 产 品与体育公共产 品,农村文化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各类用于 1, 了理论依据并提 出相应措施 。 睢党臣指出 , 农村公共产 品除
具有一般公共产 品的基本特点外 ,还具有其特 殊性 ,如层次
实物型农村文化公共产品等 ;农村公共体育产 品主要包括各
类用于开展农 民全 民健身活动的公共实物型设施和有关 农村
性、 与城市 共产品的差异性 、 弱替代性等[ 。叶兴庆从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减轻农民负担的 目的出发 ,提 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创新探讨摘要:新农村建设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确保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断满足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公共物品是有形实物和无形服务的总和,具有非竞争、整体性、非排他性的特点,其外部效应十分强烈,涉及领域广泛,如: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福利等。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
1.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
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之和与公共物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相等即为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
它以完全竞争为前提,要求消费者和供应者之前能够进行信息的充分交换,基于此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环境和意识形态的桎梏,我国
的决策程序仍为自上而下进行,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和诉求表达机制的建立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农民的需求不能畅通、准确的进行表达,政府偏好与农民需求往往有出入,致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需求的衔接不畅。
2.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即供给总量供不应求,而部分公共物品供给却有盈余。
一般来说,那些农民急需的、事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相当紧缺,而有些公共物品并非是农民急切需要的,所以供给失衡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根本无法通过现有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来切实反映农民对公共物
品的需求状况。
3.对公共物品的维护不力。
由于资金有限,在公共物品和设施建设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往往重建设而轻维护,因利益熏心而盲目扩建农村基础设施,而对日常管理与维护却置若罔闻,这就造成虽然公共设施建在,可事实上却早已被损坏,根本无法使用。
4.供给效率损失。
纵观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的发展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村税费改革时期,可从实质上来看,它们都是一种单中心体制,且仅有一个决策中心。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由于供给渠道单一而变得短缺[2]。
在单中心供给体制下,公共物品的生产受到了政府的垄断,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严重低下。
所以,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且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国当务之急就是
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以不断满足农民的需要。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1.实施城乡一体化供给。
当下,我国已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之做了相应调整[3]。
为了加快城乡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应不断提高对农村及农业的投资力度。
逐渐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束缚,消除因长时间公共物品供给非农偏好而带来的弊端,构建科学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对农村和农业的主要矛盾进行重点分析,将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型水利灌溉及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2.建立民主、科学的供给决策程序。
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制的建设步伐,构建科学民主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向自下而上的供给机制进行转变,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中,确保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能满足多数农民的需求。
首先,应大力推广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加强村民自治。
全体农民或者农民代表可以就本村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进行投票表决,然后通过村民委员会或乡人民代表大会向政府表达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对基层干部的任用方法进行改革,确保充分体现民主、民意。
对上级政府指派的任用机制进行改革,由本社区全体居民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村级和乡级干部。
最后,应妥善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真正发挥农民协会的
作用。
3.建立多元筹资主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较大,如果仅依赖政府财政很难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基于此,我国政府应利用多种融资途径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通过吸取国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成功经验后,可有以下几种融资途径:(1)绝大多数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政府财政来解决,这是我国提供公共物品最为普遍的方式;(2)政府可以通过与个人合作,以联合供给的方式解决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3)个人供给公共物品,然后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的方式;(4)全部由个人或那些非营利组织供给公共物品。
4.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
目前,供给途径较为单一是制约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应大力拓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渠道。
在充分借鉴国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结合本国实际,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途径的全面转变,具体措施如下:农村纯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较强的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全部由政府负责;由政府和个人联合负责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较小的农村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对于那些没有收费困难及受益范围较小的公共物品供给,可以由个人负责。
另外,在不断强化政府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职能时,我们还应提倡和发展市场供给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切实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三、结语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农村公共物品必不可少,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坚强的后盾。
要不断创新与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07):45-47.
[2]王姣姣.改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j].今日南国,2010(12):23-27.
[3]朱荣飞,周定财.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06):57-59.。